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秋诠释中的譬喻之趣赵伯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内容提要】历代春秋学者中间,不乏善于使用譬况之法的高手,他们在对春秋经传进行诠释、与别人进行论辩的过程中,常借助比喻的手法,将隐晦难明之理,以人所常见的事物比拟出之,取譬之妙,似信手拈来,喻义之深,虽至愚可解。本文从春秋学的不同侧面,分别选取若干实例, 说明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不仅大量出现于各类古典文学作品之中,同时也夙为历代经师所喜用,从而形成了古代经典诠释中的一个优良传统。【关键词】春秋学 经典 诠释 譬喻春秋之学,自古号称难治。干巴巴的记事文字,却要从中看出微言大义来,这本身就是对学者的一个挑战。 简而又简的经文,据说蕴含了繁而又繁的经义
2、, 致使解说非常纷歧。 而且历来的春秋学著作,大多文字呆板,枯燥乏味,很难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不过, 自汉代以来,在春秋学者中间,亦不乏善于使用譬况之法的高手,他们在对春秋经 传进行诠释、与别人进行论辩的过程中,常借助比喻的手法,将隐晦难明之理,以人所常见的事物比拟出之,取譬之妙,似信手拈来,喻义之深,虽至愚可解。最早见诸典籍的,有东 汉的何休,他撰春秋三书,分别名为“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这书名就是一种比喻。盖何氏为公羊专家,固守一家师法,所以著书要自称“公羊墨守”,他对左、谷二传的攻击不遗余力,所以要称左氏为“膏肓”,谷梁为“废疾”。当时的郑玄,宗主左传,亦兼取公、谷,对
3、何休的墨守,很不满意,故作针膏肓 、发墨守、起 废疾,亦用譬喻之法,针锋相对,以纠何休之失,书名之妙,真可令人发噱。这些书虽然 都没有传下来,我们仅据这些书名,亦可略知作者的宗旨了, 譬喻的表现力,于此可见一斑。 曹魏时的钟繇,不好公羊而好左传,他称左氏为“太官”,而称公羊为“卖饼家”。按太官乃内府之官,掌皇帝、廷臣之饮食,左传辞义赡富,文采华美,可资取材借鉴之处甚多,故有“太官”之喻。而相比来看,公羊文字贫乏,又无文采,而且在当时地位式微,少人光顾,故比之于“卖饼家”。经营于市井里巷的“卖饼家”,与服务于宫廷、面向 贵族的“太官”固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很形象地反映了那时左传与公羊的地位相差 已
4、甚悬殊了。何休的膏肓、废疾之喻,钟繇的太官、卖饼家之称,均为熟典,人所共知。今再从历代春秋学著作中剔发一些解经的妙喻,看一看此种譬况之法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究竟占 有怎样的地位。一、关于春秋功能的譬喻。春秋有怎样的社会政治功能?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说法是:“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但怎么就叫“属辞比事”了,历来学者也都说得不是很清楚。孟子说“孔子成春 秋而乱臣贼子惧”,似乎更强调它的惩戒功能。汉代以后,人们多言春秋的褒贬。司 马迁转述董仲舒的话说:“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 这就是指春秋的褒贬。范宁说:“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 也是说褒贬。
5、隋唐之际有一位王通,他认为春秋的功用在于辨“邪正之迹”,所以他把春秋比做是“轻重之权衡,曲直之绳墨”,“舍则无所取衷”,于是春秋成了一杆秤, 或者成了一把尺,总之是衡量的标准。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强调春秋“贬恶”功能的多了起来,赵匡就提出了“救世”说,以为孔子作春秋是为了救世的,他用譬况之法,把春秋比做治病的“针药”:“礼典者,所以防乱耳。乱既作矣,则典礼未能治也。喻之一身,则养生之法,所以防病;病既作 矣,则养生之书不能治也,治之者在针药耳。故春秋者,亦世之针药也。”把春秋比做针药,那么作春秋的目的就是拨乱世反之正,这种比喻就已经把“褒善”这一功能 悄悄隐去了。到了宋代,这种单纯强调春秋“贬恶
6、”功能的说解很流行。邵雍把春秋说成是“孔子之刑书”,也是一种比喻,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作宋 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著有春秋尊王发微,力图摆脱三传,从经文中去挖掘经义。他看春秋经文,几乎处处都是讥贬, 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般记事文字的地方,孙复每每务做 深求,总要说成是圣人对当时 “犯上”、“坏法”、“弑君”、“攘国”等恶行的贬斥。孙复的春 秋学,在当时很受推崇,但也颇受另外一派学者的抨击。反对他的人,往往批评他过于偏 激苛核,指出照孙复这样子解经,春秋就变成了“罗织之经”,这当然也是一种譬喻。晁公武引常秩讥之曰:“明复(孙复字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史记太史
7、公自序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十三经注疏本。 程公说春秋分纪卷首“例要”弓I,四库全书本。陆质春秋集传纂例卷一,丛书集成本。胡安国春秋传卷首“纲领”,四部丛刊续编本。六尺者有诛。”按商鞅用法,以严苛著称,用来比喻孙复之说春秋,颇有几分神似。郑樵也批评孙复之流的解经,说“泥于有贬无褒之说,则是春秋乃司空城旦之书,圣人不 如是之惨刻也”。按汉代司空或为刑狱之名,“司空城旦之书”,盖指刑律。故郑樵的譬喻, 也从反面说明了春秋的功能不应该仅限于“贬恶”。不过春秋既然有褒贬赏罚的功能,那么就很难避免人们把它与“断案”联系在一起。在说明春秋与五经中的其他四经的关系时,程颐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诗、书
8、、易言圣人之道备矣,何以复作春秋?盖春秋圣人之用也。诗、书、易如律,春秋如断案。”“五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律令惟言其法,断 例始有法之用。”此即所谓“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按程氏之意,“法律”与“断案”(或言“断例”)的关系,就是原则精神与将此种原则精神付诸实施这两 者之间的关系。程氏作此比拟,乃是表明他认春秋是所谓“圣人之用”,在他看来,其他经典提供的通常是道德的标准、行为的规范,春秋则是提供了遵守或者违反这种标准、规范的实例,以及圣人对这种实例的褒贬态度,这对于指导统治阶级的政治行为,应该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除了“律”与“断案”之外,程颐还有一个譬喻,说“诗、
9、书、易如药方,春秋如治法”,“五经如药方,春秋如用药治病,圣人之用,全在此书”,也是强调春秋对政治实践的意义。一个是治法与药方的关系,一个是实际断案与法律条文的关系,两者极为相似。后来胡安国继承了程氏之说,再次肯定了“五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这种譬况,颇为宋以后学者所认同,直至清末的今文学家,依然如此。例如皮锡瑞,更为明确地指出春秋的记事不过是“借事明义”,“其事之合与不合,备与不备,本所不计”,他说孔子要为后世立法,“托之空言”是不容易为人所理解的,“不如见之行事,使人易晓。犹今之大清律,必引旧案以为比例,然后办案乃有把握”。这种比喻是与程颐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古人说解春秋,是多么
10、喜欢用与法律相关的事物做比。除了上述以案例比春秋的以外,还有人将春秋比做“用法之君”,南宋学者叶梦得就是这样做的。叶氏在春秋学上用力甚勤,撰有春秋谳、春秋考、春秋传等书。他对三传都不满意,其中的春秋谳,就是对三传的掊击。按“谳”有审判、断案之义,叶梦得是把三248页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十引“晁氏曰”,华东师范大学岀版社点校本,第 郑樵:六经奥论卷四,四库全书本。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第401页。史记太史公自序。胡安国春秋传卷首“纲领”,四部丛刊续编本。皮锡瑞:经学通论之春秋通论,第21页,中华书局1954年排印本。传比做争讼的三方,需要有一个执法者来判断是非, 这个执法者是谁呢?叶氏以
11、为应该是 春 秋经。他说:“以春秋为用法之君而己听之,有不尽其辞则欺民,有不尽其法则欺君。”也就是说,依据春秋经义来判断三传的是非。这种做法,实际上还是沿袭了啖、赵以 来“舍传求经”的路数,也是源于程颐的思想。因为程颐也曾就春秋经传的关系说过这 样的话:“春秋传为按,经为断。” “按”为判案的事实依据,“断”则相当于律条。不过叶梦得的以“谳”为书名,也招来了后人的非议,乾隆皇帝就题诗批评说:“谳有评狱义,狱实刑之引。春秋岂其然,求精失之远。”此后四库馆臣们就跟着说:“古引春秋以 决狱,不云以决狱之法治春秋。名书以谳,既为未允,且左氏、公羊、谷梁皆前代经 师,功存典籍,而加以推鞫之目,于名尤属未
12、安。是则宋代诸儒藐视先儒之锢习,不可以为 训者耳。”、关于义例的譬喻。春秋中蕴含有大义,这在旧时的学者中是没有异词的。但这些义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者间的意见却有不同。有一派学者认为是通过“例”表达出来的。以“例”解经,在春 秋学上有很久的传统,三传特别是公羊和谷梁就是讲例的。那么什么是例?据我 的理解,例就是一些记事的规则。同一类的事,用相同的手法记下来,这就构成了例。例如“取邑不日”,就是说凡是攻取别国之邑这一类的事情,是不记具体日期的(可能记月份或 者季节)。又如“外大夫不卒”,是说春秋是不记载别国大夫去世这样的事的。经师们一 般认为,孔子在这许许多多例中是赋予了义的,也就是说,春秋记事的
13、“例”中是有义的,故亦称“义例”。自来讲春秋的人,对义例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分歧。有的人专门从春秋中发掘“义例”,不惟记日、记月、记时是例,称名、称字、称人、称国、称氏都 是例,还有记事所用的字眼如薨崩卒葬、征伐围灭,即位的书与不书,“王”字之冠与不冠,都是例(有时也称“书法”),对这些例的遵守与违反,都蕴含了圣人的某种特定的意思和褒 贬。但是经师们所揭示的例,有许多是无法通贯全经的,往往是通于此则碍于彼, 适于前则违于后。例如“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恶也”,这就是谷梁的一个例,意思是说:大夫死了如果春秋记载其死去的日期,表明这个大夫是好的;不记载日期则表示这个大夫是恶人。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又
14、如按照经师们所说的例,凡称“字”者都有“贵之”之叶梦得:春秋谳自序,四库全书本。王元杰春秋谳义卷首乾隆皇帝题诗,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七。意,但像邾仪父、许叔、萧叔这些人,虽都称字,并无什么可贵之处。春秋记载杀大夫之事,如果称大夫之名,则表示此大夫是有罪的,这也是一条义例;但陈洩冶、蔡公子燮根 本就没有什么罪,他们的被杀,也称名了。按照例,灭同姓之国者是要“书名”的,但是楚 灭夔、齐灭莱,尽管都是灭同姓,春秋的记载中并没有“书名”。按照例,诸侯的公子如果不书“公子”这两个字,那就是表示有“贬之”之意,所谓“削其属也”;但是像楚国的商臣、齐国的商人,都有弑君的大罪,反而称公子。正是因为存在
15、着虽有“例”但往往不能 贯通全经的情况,致使许多学者怀疑“例”的存在。像苏辙、朱熹等人,都公开对“义例” 提出质疑,朱熹就说:“春秋传例多不可信。圣人记事,安有许多义例!”苏辙说:“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事成于日者日,成于月者月,成于时者时。 不然皆失之也。”这就把“日月时例”完全推翻了。但是另外一派学者,坚持义例之说,在 他们看来,春秋的妙处全在于有例,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例,圣人该如何表达他的好恶 褒贬呢?读者又怎样从圣人的笔削中看出大义呢?如果没有例,春秋不是成了一部普通的记事之史了吗?元人黄泽的说法很典型:“近时说者则以为夫子春秋非用例。若如此,则夫子作春秋,止是随
16、事记录,止如今人之写日记簿相似,有何意义?”这两派的观点尖锐对立。南宋高宗时期有一位学者叫洪兴祖,此人饱学多才,著有春秋本旨一书。他运用譬 喻之法,道出了自己对义例的理解,他说:“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这个比喻应该说很形象, 也很准确。天本身是自然之物, 固无所谓“度”,但历家测天之时,必设周天之度数才能够将天象之种种变化加以说明,所 以这些看似人为的“度”实为言天者所必不可少。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度”为“天之度”, 也不是没有道理。所谓“春秋本无例”,是说孔子当初作春秋的时候,并不曾预设诸 如弑杀攻伐、称名称字种种之例,但后来解释春秋的人,却
17、不能没有“例”,“例”是后世经师解说春秋的一种工具,正如周天度数是言天象历法的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一样。这 个譬喻之所以巧妙,就在于一方面否定了孔子作 春秋前预设义例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说 法,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义例之说在解说春秋之义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所以这个譬喻毋宁看做是在承认与否认义例之说的学者之间所做的调停。朱熹是反对义例说的代表, 他也有一个譬喻,就是“命格”,他说:“昔尝有人言及命格,朱子语类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苏辙:春秋集解卷一,四库全书本。春秋师说卷上,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本。赵汸:与朱枫林先生允升学正书,东山存稿卷三, 予曰:命格,谁之所为乎?曰:善谈五行者为之也。予曰:
18、然则何贵?设若自天而降, 具言其为美为恶,则诚可信矣;今特出于人为,乌可信也?知此,则知春秋之例矣。按所谓“命格”,是星象测命之学的专门术语,盖指命之格局,有上格、下格、贵格、富贵 格等种种区分。朱子以为这些分别并非来自“天”生,只是出于“人为”,而人的“命”却是天生的,因此“命格”等等并不可信(程朱一派的学者均以星命之学为荒诞)。他用这个比喻来论证春秋之例的不可信。春秋之例本非春秋所固有,只不过是后来解经的人强加在春秋之上的,他以此来说明不能相信春秋的例。我们把朱子的这个譬喻 与前面所引洪氏的譬喻做一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虽然不同甚至对立,但使用譬喻之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关于研治春秋
19、之方法的譬喻。关于怎么样来研治春秋,古来学者也有一些非常精警的譬喻。例如元代学者吴澄就 主张先分析再综合, 他取譬于人们认识车辆及房屋结构的过程,对春秋的再诠释做过很明确的描述,解决了一个方法论上的大问题。他在春秋类编传集序中说:“析轮、舆、盖、轸而求车,然后有以识完车之体; 指栋、梁、桷、杗而求室,然后有以识全室之功。车、 室非有假于分,而求其所以为完车、全室,不若是其详不可也。子朱子曰:析之有以极其精 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噫,读春秋者,其亦可以是求之矣。”按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轮、舆、盖、轸,都是车的一个部分,而栋、梁、桷(椽也)、杗(房之中梁也),都是室的组成部分。对于车
20、、室来说,并非依赖于将车、室分解为轮舆盖轸、栋 梁桷杗才成其为车、室,但对于认识车、室来说,此种分解则是绝对必要的。你要先认识了 什么是轮、什么是舆、什么是盖、什么是轸,才能对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样的道理,你 要先知道什么是栋、梁、桷、杗,才能从整体上了解房屋的构造。研治春秋也是这样, 要先做分析的工作,这种分析,包括将春秋的各个部分文、义、例解析开来,也包 括将二百四十二年的经文做分别的研究,然后再将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求其总旨,求其通贯。吴澄还说:“春秋非有假分合于人也, 如是而求之,庶几有以得其全耳。 夫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所以合,比事所以析。不知比事,是舍轮、舆、盖、轸而言车,离
21、栋、 梁、桷、杗而求室也。知比事而不知属辞,则车与室其亡,矧于化工、山岳乎何有!”春秋朱子语类卷八十三。参见星命溯源,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吴澄:春秋类编传集序,吴文正集卷十九,并不是依赖于人们对它的分析、综合才存在的,人们所以要对它进行分析、综合,乃是为了便于从整体上来把握 春秋罢了。吴氏在这里对属辞、 比事做了全新的解释: 比事就是分, 就是对春秋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别认识; 属辞就是合,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 认识春秋 的全体。如果光有比事而没有属辞,那就如同只知轮舆盖轸而不知有车,只识栋梁桷杗而不知房屋为何物了。宋儒中有一部分人喜言心性,他们对治春秋之法,也有一种譬喻。南宋的赵鹏飞著有春秋
22、经筌十六卷,这“经筌”的书名,就是一种譬喻。他自己解释说:“鱼可以筌求,而经不可以筌求。圣人之道寓于经,如二仪三光之不可以肖象,筌何足以囿之!盖吾之所谓筌,心也;求鱼之所谓筌,器也。道不可以器囿,可以心求。求经当求圣人之心,此吾经 筌之所以作也。”按筌是捕鱼之具,“春秋经筌”,显然带有“获取春秋经义的工具”之义。 赵氏明知“经不可以筌求”,但他在这里所说的筌,却不是一般的“器”,而是指“心”,他认为要以己之心去求圣人之心,首先要修养自己之心,使此心“公”,使此心“平”,然后才能通于圣人之心,也就才有可能理解圣人之义。这种从“心”到“心”的治经方法,当然就可以无视三传的存在了,所以这也是一个舍传求经的典型,他说:“故善学春秋者,当先平吾心,以经明经,而无惑于异端,则褒贬自见。 ”“视经为的,以身为弓,而心为矢,平 心射之,期必中于的,雁鹜翔于前不眴也,三传纷纭之论,庸能乱吾心哉!”这种纯乎用“心”、摒弃三传的做法,颇为偏好实证的清儒所不满。清儒治春秋尽管多以左传为主,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下城区青梅收购合同
- 《廉洁自律教育》课件
- 2025有关餐厅转让合同的范本
- 2025共创连锁加盟合同
- 《金融机构行政许可》课件
- 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四导学案:毛泽东
- 2025年河北省张家口部分学校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猫砂冰淇淋采购合同协议
- 白酒礼品采购合同协议
- 甲方装修工程合同协议
- 新疆历史印记课件
- 机械加工厂劳务派遣合同书(标准版)
- 离职证明(标准模版)
- 烤肠机投放协议书范本
- 2025届辽宁省辽阳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 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赛(正反方资料)
- 2024年保密教育培训考试(题目和答案)
- 【中考真题】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2023年中级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真题及答案
- 2024年物业管理师(高级)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