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范文整理】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范文整理】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范文整理】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范文整理】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范文整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单元要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领会丰富的内涵;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时间:15课时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 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 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把握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 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3课时课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 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

2、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 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 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 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 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 的因素。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其时陶渊明已经 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 现实,同时由于

3、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 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太守四、课文分析朗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五、小结: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判断句第二课时一、回顾前堂,朗读二、课文分析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部分: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 未果的情形。质疑解难: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 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4、,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 世隔绝的久远。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5、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 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 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 定程度上反

6、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 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第三课时三、总结结构,思考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 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 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 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 人民的意愿。四、背诵板书设计: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怡然自乐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离开桃花源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似有而无的理

7、想社 会无问津者教学反思:学生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 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等认 识得比较好。2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 手法。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 手法。教学难点: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3课时课时教学内容:陋室铭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曾参加王 叔

8、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 梦得文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 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 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 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读一读: 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 词来。 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的音韵美。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 诵。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层:运用类比立论。第二层: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 襟。第三

9、层: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 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 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铭文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的中心, 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铭文最后一

10、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 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总结全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 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 跃然纸上。课外延伸: 背诵默写课文。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板书设计: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一一以静为动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 室不陋”的原因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托物言志借

11、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 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爱莲说教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2、理解托物言志 的写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 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例: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 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 说

12、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 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 恶同流合污的品质。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 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题解: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 “说” 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 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 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 学

13、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 诵。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设置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讨论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一志 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

14、敢轻侮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 人。设置问题情景二: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 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 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 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设置问题情景三: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 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 和“牡丹”来衬托莲花。谁爱菊花

15、?陶渊明。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 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 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 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 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 写“菊”为正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 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设置问题情景四: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讨论明确: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 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

16、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 高洁本色,十分难得。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 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 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 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

17、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 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 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 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 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 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 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 的不满,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 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总结存储:同学们

18、,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 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 外,这篇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 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 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 借鉴。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 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 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 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课外延伸: 背诵默写课文。 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 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

19、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 之志。附:板书设计陶渊明独爱菊隐逸者惋惜世人甚爱牡丹富贵者鄙视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托物言志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意义把握得比较 好;有大多数学生还未能够当堂背诵课文。3核舟记教学目标学习本文“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掌握中的文言词语、句式。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教学设想这篇语言十分简练。全文 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 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 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 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

20、见;层次 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 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 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 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用两个课时。课时教学重点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讲解1、2段。教学过程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要求: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二、学生朗读课文。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

21、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三、讲解课文1、2段。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 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0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 本句谓语“贻”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 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

22、交代核舟的来历。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 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 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 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第2段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 c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 i,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 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 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 之,则右刻”,“则”,连词,就。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

23、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 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 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 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 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 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 船舱部分就雕刻了 1顶船篷、8扇窗户、左右栏杆、16个字。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 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

24、相对比,其意晓然。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讲解36段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先叫学生朗读 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 意;答毕,酌情讲评。二、讲解36段。第3段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e,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 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 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 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 还原即

25、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 丫,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 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 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 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 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 他右膝卧地,曲右臂

26、支船,左膝竖起, 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 可数。提问二:这段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讲解:有三个特点:、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 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 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 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 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 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咼 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 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 见到,“

27、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 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 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 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第4段“楫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 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 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 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 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

28、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提问:从这段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 呢?从何见之?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 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 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 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 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 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第5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

29、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 宋神宗元丰五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 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第6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 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 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 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 1,赞叹

30、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三、小结一词多义为: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有。“通计一舟,为人五”。木: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树。“以至 鸟兽、木石”。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是。“文曰初平山人”。奇:奇异。“明有奇巧人”。j I,零数,余数。“舟 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y e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 十有四”。端: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直,正。“其 人视端容寂”。特殊句式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

31、”。 “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结构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部分概括介绍“奇巧人”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 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第二部分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第三部分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 舟的艺术技巧结束全文。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空间顺序写。提问:这篇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讲解:这篇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 明,重点明确。中心细致

32、地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 美了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 就。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24段。.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教学时要求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较为成功, 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给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了一些色 彩。学生对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如说明顺序、结构方式等把 握得不够好。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 好,诵得快;5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尽快形成背诵 思路,提高诵读能力;6.联系实际,探求未

33、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 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 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时一、导语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 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教师播放朗读磁带

34、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理清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 文。教师分层指导朗读。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

35、三句 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 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 “使老 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 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 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 低和。全班齐读课文。第二课时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 语句,并作讲解。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

36、,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 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 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人都能得 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 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

37、别关爱的人都能 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 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 和乐的家庭。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 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 的念头。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 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明确: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 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 社会中诸多现象如

38、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 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 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 混乱不堪。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四、探究性思维训练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 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 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

39、极其幸福、 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 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 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 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五、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 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 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 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

40、好的 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板书设计: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结论:大同社会教学反思:学生基本能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且能背诵并全文,默写尚欠火候。杜甫诗三首教学要求:了解诗人生平;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时间:3课时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

41、司马, 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 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 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 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二、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 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 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 不同。逐句诠释“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 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 什么不同?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 泰山之

42、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阴阳” 一句又 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形容泰山咼与天齐。“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三、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

43、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细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赏析教学过程: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 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 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 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 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 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

44、感,寄情于物,托 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 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 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 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 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 是一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 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 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 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 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 由近而远

45、,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C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 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 过渡到后半部分一一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 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 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 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 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 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 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

46、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 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 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 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 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 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 炙人口,历久而不衰。板书设计:春望忧国 思亲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二、 整体

47、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 的初步感悟。三、看图理解课文: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四、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五、 复述课文 “走进石壕村”六、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七、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板书设计:差吏夜捉人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老妇自请服役教学反思:学生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 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莲的各种知识的搜集、整理、探究,培养学 生处

48、理各类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 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 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 关系。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教学课时:2课时一、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情导入:翻开中国的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默默地 感动,在我国文化的百花园中, 有一朵奇葩格外的引人注目, 那就是莲。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清纯、高洁、脱俗、正 直、娴静、深情等品质。莲文化的魅力实在无穷,今天的综 合性学习就让我们踏上莲之旅列车,去探寻莲文化的魅力。车厢:进荷花家族莲又叫荷,莲的名称有好多种,首先让我们来认识莲的 名称一一莲之名莲之说通过这些美丽的传说可以想像莲这种植物存活至今应 有着悠久的历史。莲之史一亿三千五百万年,经过一次次的劫难,莲存活下来, 品种也由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几百种,接下来我们就认识三种 有代表性的品种。莲之品莲之用莲的用途极广,自叶至茎、自花至实,它把自己的一切 毫无保留地全部贡献给人类,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莲分为莲 花、莲子、莲叶、莲藕四部分,科学地探究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请你列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