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doc_第1页
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doc_第2页
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doc_第3页
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1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2 、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一)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1 、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规则或原理学习(7)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学

2、习)2 、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认知领域)(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 5)态度(情感领域)(二)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1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 、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三)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1 、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3 、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

3、范的学习三、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 、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 、学习过程是 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 、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 、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5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1 、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2 、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 、自主学习2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1)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2)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3)过程:问题阶段 计划阶段 研究阶段 解释阶段 反思阶段3 、合作学习( 1

4、 )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2)意义: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 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3)基本环节 教学之前明确目标、准备教学教材 开始之前,做好组织工作 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第二节 、学习理论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1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 是条件反射。 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后人称为“经 典性条件作用”。2

5、、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1)泛化与分化 刺激的泛化是指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刺激的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 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产 异性的反应。(2)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3)恢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为恢复。(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1 、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2 、学习的过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3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守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1)准备律:联结

6、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会减弱。练习律 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3)效果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反之减弱。4 、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该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 ,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的指导意义:(1)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 更牢固。(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搞突然袭击。3)在学习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4)在识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

7、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的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 无所获的消极结果。(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1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 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强化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化与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与变化比例强化 固定时间强化和变

8、化时间强化注:扇贝效应: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有必要的,这能 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 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 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遍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做 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频率增加 的一类条件作用

9、。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采取回避条件作用来维持行为比采取逃避条件作用更主动,是德育工作“防范于未然” 的理论基础。3)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呈现性惩罚:指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移除性惩罚:指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2 、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1)强化的应用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2)消退的应用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

10、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不去强化而去淡化,即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故,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3)惩罚的应用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性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 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的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该行为后给予强化。 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 惩罚的运用应该及时。3、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行为塑造的意义(1)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基本原理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

11、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 程序教学的原则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行为塑造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子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的特点:(1)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2)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

12、复现动机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环境、个体、行为(五)常见的课堂强化技术1 、言语强化(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强化)2 、非言语强化(1)面部表情(2)眼神的运用(3)体态语强化4)服饰语强化3 、替代强化4 、延迟强化5 、局部强化6 、符号强化(代币制)适合用于小学生二、认知派学习理论(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等人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1、学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形2、学习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所谓顿悟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3、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与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两者并非互相排斥

13、和绝对对立的。联结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 度时出现的结果。(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主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 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2)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任何知识节后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

14、构的过程中: 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奇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 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地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 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 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3 、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 学习。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 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1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

15、的接受学习的比较(1)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出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而必须 由学习者去独立发现自己得出结论。(2)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特征是把学习的全部内 容或多或少的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需要学习者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3)可见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一个发现的即解决问题的阶段,因此,前者 比后者复杂。同时两者在智力发展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也不同。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 获得的,而各种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但在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 出现稍晚。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成熟度。其实,发现学习和 接受学习都

16、是教学中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学习的具体条件和目的。注:接受学习 =被动学习2 、有意义学习(有意义言语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 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3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 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 生相互作用。4 、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1)逐渐分化原

17、则(2)整合协调原则(3)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其抽象、概括、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能帮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的建立联系。(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 、学习结构模式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2 、学习过程的阶段性1)动机阶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领会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所学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和储存(4)保持阶段将已编码的信息进入尝试记忆储存5)回忆阶段

18、进行信息的检索6)概括阶段实现学习的迁移7)操作阶段反应发生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活动8)反馈阶段证实预期,获得强化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1 、无意义学习: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2 、有意义学习:一种涉及学习者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 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 地投入其中的学习。(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是助产士和催化剂。非指导性教学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境(2)探索问题(3)形成见识( 4)计划和抉择(5)

19、整合罗杰斯认为促成学生学习的关键是:(1)真实或真诚2)尊重、关注和接纳(3)移情性理解(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1、课程目标层面罗杰斯主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应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 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2、课程结构层面:要求学校设立并行课程和整合课程3、课程内容层面罗杰斯提出适切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 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4、课程实施层面: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并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 因素。5、课程评价层面主张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起辅助的作用,反对一切外部评价。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

20、构主义的不同取向1、个人建构主义(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与思想)代表:格拉塞斯菲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2、社会建构主义(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情境学习、认知分布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 现新的假设和解释。(2)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

21、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 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4、建构主义教师观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认为教学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 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 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 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三节 、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

22、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二、学习动机的成分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1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 习的兴趣、爱好、信念等。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内驱力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来看,需要就是内驱力。2 、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 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3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

23、中必不:可少的 成分。三、学习动机分类1 、按学习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 、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3 、 按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 、按学习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 、根据学校情境中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等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 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学习动机是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一)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发、定向、维持作用。(二)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关系1 、学习动

24、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1)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 动的唯一条件。(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随着 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 U型曲线。五、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 、主观因素(1)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特点(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5)焦虑程度2 、客观因素(1

25、)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2)学校教育六、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三)成就动机理论(四)成败归因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1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 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2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3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六)习得性无

26、力感理论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 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将无力感分为四个阶段:(1)获得体验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续学习七、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一)学习动机的激发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 、设置合适的目标3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 、表达明确的期望5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6 、合理运用外部奖励7 、有效地运用表扬(1)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2)表扬应该是优于常规水平的行为(3)表扬的有效性取决

27、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8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二)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 、设置合适的目标3 、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 、归因训练(1)努力归因(2)现实归因(三)学习动机的培养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重视立志教育,岁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23456

28、 注:12345、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的士气第四节、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训练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 活动的影响。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为:(1)正迁移(助长性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2)负迁移(抑制性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3)零迁移:两种学习不发生影响。2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 (1)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2)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3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1)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先行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

29、度、复杂程度和概括 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2)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 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4 、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1)一般迁移(普遍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 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2)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 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5 、根据迁移的程度(1)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境中任务的操作。(2)近迁移:指已习得的知

30、识或技能在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3)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运用。6 、根据迁移的路径(1)低路迁移:是指以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移。(2)高路迁移:是有意识的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7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1)同化性迁移: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 的一类事物中去。(2)顺应性迁移: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 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3)重组性经验: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

31、,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三、学习迁移理论(一) 早期的迁移理论1 、形式训练说: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 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但缺乏科学依据。2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两种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就越大。武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 并指出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都会 有迁移现象的产生。3 、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 :由贾德提出,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 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

32、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 果也越好。贾德在 1908 年的“水下打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4 、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 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与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 动产生的。他们认为学生“顿悟”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 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的经典 实验。(二) 当代的迁移理论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 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

33、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的 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该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 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2 、产生式理论: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认为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 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 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概念、 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学习准备。3 、情境性理论:格林诺等人提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 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

34、活动 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 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四、迁移与教学 (一)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 、学习材料的特点: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非唯一条件2 、原有的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 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 、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 、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定势:指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以同样的方 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5 、学习策略的水平6 、智力与能力7 、教师的指导(二)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1 、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2)合理编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