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安全技术_第1页
机动车安全技术_第2页
机动车安全技术_第3页
机动车安全技术_第4页
机动车安全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动车安全技术机动车安全技术 检验基础讲座检验基础讲座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 检验员培训 第四章第四章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n第一节第一节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流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流程 n1、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 n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2) n机动车安全检验项目和方法(GB21861-2008) n2、检验项目 n主要为涉及机动车的安全行驶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噪 声等公害方面的项目,包括车辆唯一性认定、外观检 查、底盘动态检验、线内检验(车速表、排气污染物 测量、台试制动性能检验、转向轮横向测滑量、前照 灯、地沟检查)以及必要时

2、进行路试检验等。 不合格 (建议维护) 合格 复检 车辆登记 (登录) 核 车辆唯一 性认定 审 核 签 章 车 辆 出 站 检验资料 收集归档 暂无法进行 线内检验 台试有质疑或 无法线内检验 车辆 送检 人签 字 整改或报告有 关部门处理 调整/整改/修理 路试 不合格 联网 查询 线外 检验 线内 检验 合格 n第二节第二节 GB 7 2 5 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 件件介绍介绍 n一、术语和定义一、术语和定义 n机动车机动车是指由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上道路行 驶的供人员乘用或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 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包括汽车及汽车列车、 摩托车、拖拉机

3、运输机组、轮式专用机械车、 挂车。 n(一一)汽车汽车 n由动力驱动,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 辆,主要用于: n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物品); n牵引载运货物(物品)的车辆或特殊用途的车辆; n专项作业。 n本术语还包括: na)与电力线相联的车辆,如无轨电车; nb) 整车整备质量超过 400kg的不带驾驶室的三轮车辆; nc) 整车整备质量超过 600kg的带驾驶室的三轮车辆。 n载客汽车 passenger vehicle n设计和制造上主要用于载运人员的汽车,包括 装置有专用设备或器具但以载运人员为主要目 的的汽车。 乘用车乘用车 车辆座位少于九座车辆座位少于九座, ,

4、以载客为主要目的的以载客为主要目的的 基本乘用车基本乘用车MPVSUV其他车型其他车型 乘用车乘用车 n载货汽车 goods vehicle 货车 goods vehicle n设计和制造上主要用于载运货物或牵引挂车的 汽车,包括装置有专用设备或器具但以载运货 物为主要目的的汽车。 n说明:低速汽车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其 中,三轮汽车是指最高设计车速小于等于50 kmh的、具有三个车轮的货车;低速货车 (低速载货汽车)是指最高设计车速小于70 kmh的、具有四个车轮的货车。 n专用作业车 specical motor vehicle n装置有专用设备或器具,在设计和制造上用于 专项作业的汽

5、车,如汽车起重机、消防车、混 凝土泵车、清障车、高空作业车、扫路车、吸 污车、钻机车、仪器车、检测车、监测车、电 源车、通信车、电视车、采血车、医疗车、体 检医疗车等,但不包括以载运人员或货物为主 要目的的汽车。 n气体燃料汽车 gaseous fuel vehicle n装备以石油气、天然气或煤气等气体为燃料的 发动机的汽车。 n两用燃料汽车 bi-fuel vehicle n具有两套相互独立的燃料供给系统,一套供给 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另一套供给其他燃料, 两套燃料供给系统可分别但不可同时向燃烧室 供给燃料的汽车,如汽油/压缩天然气两用燃 料汽车、汽油/液化石油气两用燃料汽车等。 n双燃料

6、汽车 dual-fuel vehicle n具有两套燃料供给系统,一套供给天然气或液 化石油气,另一套供给其他燃料,两套燃料供 给系统按预定的配比向燃烧室供给燃料,在缸 内混合燃烧的汽车,如柴油压缩天然气双燃 料汽车,柴油液化石油气双燃料汽车等。 n纯电动汽车 batery electric vehicle n由电动机驱动,且驱动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 蓄电池或其他能量储存装置的汽车。 nGB/T 195962004的 3.1.1.1.1 n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n具有一定的纯电驱动行驶里程,且在正常使用 情况下可从非车载装置中获取电

7、能量的混合动 力汽车。 n燃料电池汽车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n以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电源的汽车。 nGB/T 195962004的 3.1.1.1.3 n教练车 driving school training vehicle n专门从事驾驶技能培训的汽车。 n残疾人专用汽车 vehicle for handicapped driving n在采用自动变速器的乘用车上加装符合标准和 规定的驾驶辅助装置,专门供特定类型的肢体 残疾人驾驶的汽车。 n(二二)挂车 trailer n设计和制造上需由汽车或拖拉机牵引, 才能在道路上正常使用的无动力道路车 辆,包括牵引杆挂车

8、、中置轴挂车和半 挂车,用于: n载运货物; n专项作业。 n(三三)汽车列车汽车列车 n由汽车(低速汽车除外)牵引挂车组成的机动 车,包括乘用车列车、货车列车和铰接列车。 汽车列车汽车列车combination vehicles n一辆汽车与一辆或多辆挂车的组合。 n(四四)摩托车摩托车 n摩托车 motorcycle and moped n由动力装置驱动的,具有两个或三个车轮的道路车辆, 但不包括: na) 整车整备质量超过 400kg的不带驾驶室的三轮车辆; nb) 整车整备质量超过 600kg的带驾驶室的三轮车辆; nc) 最大设计车速、整车整备质量、外廓尺寸等指标符 合相关国家标准和

9、规定的,专供残疾人驾驶的机动轮 椅车; nd) 电驱动的,最大设计车速不大于 20km/h,具有人 力骑行功能,且整车整备质量、外廓尺寸、电动机额 定功率等指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的两轮车辆。 摩托车摩托车 n普通摩托车 motorcycle n无论采用何种驱动方式,其最大设计车速大于 50km/h,或如使用内燃机,其排量大于 50mL, 或如使用电驱动,其电动机最大输出功率总和 大于 4kW的摩托车,包括两轮普通摩托车、 边三轮摩托车和正三轮摩托车。 n轻便摩托车 moped n无论采用何种驱动方式,其最大设计车速不大 于 50km/h的摩托车,且: n如使用内燃机,其排量不大于 50mL;

10、 n如使用电驱动,其电动机最大输出功率总 和不大于 4kW。 n拖拉机运输机组 tractor towing trailer for transportation n由拖拉机牵引一辆挂车组成的用于载运货物的机动车, 包括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和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 n注1:本标准所指的拖拉机是指最高设计车速不大于 20km/h、牵引挂车方可从事道路货物运输作业的手扶 拖拉机,和最高设计车速不大于 40km/h 、牵引挂车 方可从事道路货物运输作业的轮式拖拉机。 n注2: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还包含手扶变型运输机, 即发动机 12小时标定功率不大于 14.7 kW,采用手扶 拖拉机底盘,将扶手把改成方向

11、盘,与挂车连在一起 组成的折腰转向式运输机组。 拖拉机拖拉机 n轮式专用机械车 wheeled mobile machinery for special purpose n有特殊结构和专门功能,装有橡胶车轮可以自 行行驶,最大设计车速大于 20km/h的轮式机 械,如装载机、平地机、挖掘机、推土机等, 但不包括叉车。 轮式专用车轮式专用车 n特型机动车 special size vehicle n质量参数和/或尺寸参数超出GB 1589规定的 汽车、挂车、汽车列车。 n二、整车和发动机二、整车和发动机 n(一一)整车标志整车标志 n整车标志主要包括商标或厂标、产品标牌、车 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

12、号和出厂编号)、发动机 号(包括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 n机动车在车身前部外表面的易见部位上应至少 装置一个能永久保持的商标或厂标,且应至少 装置一个能永久保持的产品标牌。 n汽车、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半挂车必须具有 车辆识别代号,其内容和构成应符合 GB 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 (VIN)的规定 车标与名牌车标与名牌 n、车辆识别代号(、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规则)管理规则 n车辆识别代号由一组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 共17位,又称17位编码,它是识别一辆汽车 不可缺少的标识。 nVIN的每位字母或数字代表汽车某一方面的信 息参数,其中包括生产国别、制造公司或生产 厂

13、家、车的类型、品牌名称、车型系列、车身 形式、发动机型号、车型年款、安全防护装置 型号、检验数字、装配工厂名称和出厂顺序号 码等。 n本标准全部内容为强制性。 n本标准规定了车辆识别代号的内容与构成,以 便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道路车辆识别 代号体系。本标准同时还给出了车辆识别代号 在车辆上的位置与固定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GB/T 3730.1-2001和GB/T 5359.1-1996所规定的汽车、挂车、摩托车和 轻便摩托车,以及其它需要标示VIN的车辆。 n1.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n(1)每一辆汽车、挂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 都必须具有车辆识别代号。 n(2)在30年内所生产的任何车

14、辆,其识别代号 不得相同。 n(3)车辆识别代号应尽量标示在车辆右侧的前 半部分,易于看到且能防止磨损或容易被替换 的结构件上。 n(4)9座或9座以下车辆和最大总质量小于或等 于35吨的载货汽车的车辆识别代号应永久标 示在仪表盘靠近风窗立柱的位置,在白天不需 移动任何部件,从车外就能够分辨出来。 n(5)车辆识别代号的字码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是 字迹清楚、坚固耐久和不易替换的。车辆识别 代号的字码高度:若直接打印在车辆结构件上, 则字高应不小于7mm,深度应不小于03 mm;其他情况字高应不小于4mm。 n(6)车辆识别代号仅能采用下列阿拉伯数字和 大写罗马字母: nl 2 3 4 5 6 7

15、8 9 0 n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P R S T U V W X Y Z(字母I、O、Q不能使用) n(7)车辆识别代号标示在车辆或标牌下时,应 尽量标示在一行,可不使用分隔符。特殊情况 下必须标示在两行时,两行之间不应有空 行每行的开始与终止处应选用一个分隔符。 n(8)车辆识别代号在文件上标示时应标示在一 行,不允许有空隔,不允许使用分隔符。 n(9)车辆识别代号还应标示在产品标牌上(两轮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可除外)。 n(10)车辆识别代号可采用人工可读码形式或机 器可读的条码形式进行标示。若采用条码,应 符合国家标准车辆识别代号条码标签(GB T1841

16、0一2001)的要求。 n2.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n车辆识别代号由三部分组成: n第一部分,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 n第二部分,车辆说明部分(VDS); n第三部分,车辆指示部分(VIS) n例如第一位的表示 n1-5 北美 6-7 大洋洲 8-0 南美 nA-H 非洲 J-R 亚洲 S-Z 欧洲 北美: 1 、4美国 , 2 加拿大, 3 墨西哥 亚洲:J 日本, L 中国 , K 韩国 , R 台湾 欧洲:S 英国,T 瑞士,V 法国,Y 瑞典, Z 意大利,W 德国 大洋洲: 6 澳大利亚 南美: 9 巴西 n年款代码 n标示年份的字码(第10位) 年份 代码 年份 代码 年份 代

17、码 年份 代码 1971 1 1981 B 1991 M 2001 1 1972 2 1982 C 1992 N 2002 2 1973 3 1983 D 1993 P 2003 3 1974 4 1984 E 1994 R 2004 4 1975 5 1985 F 1995 S 2005 5 1976 6 1986 G 1996 T 2006 6 1977 7 1987 H 1997 V 2007 7 1978 8 1988 J 1998 W 2008 8 1979 9 1989 K 1999 X 2009 9 1980 A 1990 L 2000 Y 2010 A 、国产汽车型号的编制规则

18、 n1、汽车产品型号的构成 n2、基本内容 n(1)企业名称代号。企业名称代号位于产品型号 的第一部分,用代表企业名称的两个或三个汉语 拼音字母表示。 n(2)车辆类别代号。各类汽车的类别代号位于产 品型号的第二部分,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按 表45规定。 n n(3)主参数代号。各类汽车的主参数代号位于产品型号的 第三部分,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n 载货汽车、越野汽车、自卸汽车、牵引汽车、专用 汽车与半挂车的主参数代号为车辆的总质量(t)。牵引汽 车的总质量包括牵引座上的最大总质量。当总质量在 100t以上时,允许用三位数字表示。 n 客车及客车半挂车的主参数代号为车辆长度(m)。 当车辆

19、长度小于10m时,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并以 长度(m)值的十倍数值表示。 n 轿车的主参数代号为发动机排量(L)。应精确到小 数点后一位,并以其值的十倍数值表示。 n 主参数的数字修约按数字修约规则的规定。主 参数不足规定位数时,在参数前以“0”占位。 n(4)产品序号。各类汽车的产品序号位于产品型 号的第四部分,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字由0、 1,2依次使用。当车辆主参数有变化,大于10 时,应改变主参数代号,若因为数字修约而主 参数代号不变时,则应改变其产品序号。 n (5)专用汽车分类代号。专用汽车分类代号位 于产品型号的第五部分,用反映车辆结构和用途 特征的三个汉语拼音表示结构特征代号

20、按表4- -6的规定,用途特征代号另行规定。 n(6)企业自定代号。企业自定代号位于产品型号的最后部 分,同一种汽车结构略有变化而需要区别时,例如:汽 油、柴油发动机,长、短轴距,单、双排驾驶室,平、 凸头驾驶室,左、右置方向盘等,可用汉语拼音字母和 阿拉伯数字表示,位数也由企业自定。供用户选装的零 部件(如暖风装置、收音机、地毯、绞盘等)不属结构特 征变化,应不给予企业自定代号。 3.汽车产品型号示例 n(1)EQ1141 nEQ代表生产企业名称为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一 个1代表汽车类型为载货汽车,后面的14代表主参数 为总质量14吨,最后的1代表生产序号为1。 n(2)XML6122 n

21、XML代表厦门金龙旅行车制造有限公司,6代表汽车 类型为客车,12代表主参数为车长12米,2代表生产 序号为2。 n(3)FV7160GIF nFV代表生产企业名称为一汽车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7代表汽车类型为轿车,16代表主参数排量为1.6升, 0为生产序号代表捷达车,后面的企业自定代号G代 表发动机为每缸5气门,I代表发动机为电子喷射式, F代表第三代车身。 n4、汽车标牌、汽车标牌 n国家标准道路车辆产品标牌(GBT 184112001)对汽车标牌的主要规定下: n (1)型式。汽车标牌的型式如图44a所示。虚 线上部为规定区,虚线下部为自由区。 n (2)尺寸。汽车标牌的尺寸可由制造

22、厂根据产品 的具体形式及固定位置确定,应达到明显、清晰、 易于识别的要求。 n、车辆识别代码与标牌的位置 n1、车辆识别代码 n2、标牌的位置。 n每一辆车都应有标牌。标牌应位于汽车右侧, 如受结构限制,亦可放在便于接近和观察的其 他位置。例如:半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 结构的汽车在右纵梁上;一厢式车身在车身内 部右侧;两厢式车身、三厢式车身的汽车在发 动机舱内右侧。 n标牌的位置应是不易磨损、替换、遮蔽的部 位。 n标牌的固定位置应在产品说明书中标明。 n3、标牌的固定。 n标牌应永久地固定在不易拆除或更换的汽车 结构件上,比如车架、底盘或其他类似的结构 件上。 n标牌应牢固地、永久地固定

23、,不损坏不能拆 卸。应保证标牌不能完整地拆下移作他处使用。 n4、标牌的内容 nA车辆识别代码(VlN代码) B车辆品牌 C整车型号 D发动机额定功率 E车辆最大设计总质量 F产地 G发动机型号 H.发动机排量 I乘坐人数 J制造日期 n(二二)外廓尺寸及后悬外廓尺寸及后悬 n汽车及汽车列车、挂车的外廓尺寸应符合表 41(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 轴荷及质量限值的表1的规定,摩托车及轻 便摩托车、拖拉机运输机组的外廓尺寸限值见 表2。 n表2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拖拉机运输机组外廓尺寸限值 单位为米 后悬 n客车及封闭式车厢(或罐体)的机动车后悬应小于等 于轴距的 65%。专

24、项作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在保 证安全的情况下,后悬可按客车后悬要求核算,其他 机动车后悬应小于等于轴距的 55%。车长小于 16m 的发动机后置的铰接客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后 悬可不超过轴距的 70%。机动车的后悬均应小于等于 3.5m。 n多轴机动车的轴距按第一轴至最后轴的距离计算(对 铰接客车按第一轴至第二轴的距离计算),后悬从最 后一轴的中心线往后计算。客车的后悬以车身外蒙皮 尺寸计算,如后保险杠突出于后背外蒙皮,则以后保 险杠尺寸计算,不计后尾梯。 n(三三)轴荷和质量参数及核载轴荷和质量参数及核载 n汽车及汽车列车、挂车的轴荷和质量参数应符合汽车及汽车列车、挂车的轴荷和质量参数

25、应符合GB 1589的规定。的规定。 n机动车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整备质量和总质量应在各机动车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整备质量和总质量应在各 轴之间合理分配,轴荷应在左右车轮之间均衡分配。轴之间合理分配,轴荷应在左右车轮之间均衡分配。 n边三轮摩托车处于空载及满载状态时,边车车轮轮荷应边三轮摩托车处于空载及满载状态时,边车车轮轮荷应 分别为整备质量及总质量的分别为整备质量及总质量的 35% 以下。以下。 n机动车最大允许总质量依据发动机功率、最 大设计轴荷、轮胎的承载能力及正式批准的 技术文件进行核算后,从中取最小值核定。 n机动车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转向轴轴荷 (或转向轮轮荷)分别与该车整备质量

26、和总 质量的比值应大于等于: n乘用车 30%; n三轮汽车、正三轮摩托车 18%; n其他机动车 20%。 n铰接列车应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对牵引车部 分进行核算,铰接客车和铰接式无轨电车应 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对前车进行核算。 n清障车在托举状态下,转向轴轴荷应大于等于总质 量的 15%。 n汽车或汽车列车驱动轴的轴荷应大于等于汽车或汽 车列车总质量的 25%。 n货车列车的挂车的最大允许装载质量应小于等于货 车的最大允许装载质量。 n铰接列车的半挂车的总质量应小于等于半挂牵引车 的最大允许牵引质量。 n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的挂拖质量比(挂车最大允许 总质量与拖拉机使用质量之比)应小于等于 3。

27、 n前排座位按乘客舱内部宽度(系指驾驶人两侧门窗下缘,并在车 门后支柱内侧量取)大于等于 1200mm时核定 2人,大于等于 1650mm时核定 3人,但每名前排乘员的座垫宽和座垫深均应大 于等于 400mm,且不得作为学生座位核定乘坐人数。 n除前排座位外的其他排座位,在能保证与前一排座位的间距大于 等于 600mm且座垫深度大于等于 400mm(对第二排以后的可 折叠座椅座间距大于等于 570mm且座垫深度大于等于 350mm) 时,按座垫宽每 400mm核定 1人;但作为学生座位使用时,对 幼儿校车按每 280 mm核定 1人,对小学生校车按每 350 mm核 定 1人,对中小学生校车按

28、380mm核定1人。单人座椅座垫宽大 于等于 400mm时核定 1人。 n旅居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 9人。 n车长大于等于 6m的乘用车设置的侧向座椅不核定乘坐人数。 n客车乘员数核定 q按乘员质量核定:按GB/T 12428 确定。 q按座垫宽和站立乘客有效面积核定:长条座椅(指座垫靠背均为条形的供 两人或多人乘坐的座椅)按座垫宽每 400mm核定 1人,但作为学生座位使 用时,对幼儿校车按每 280 mm(对幼儿专用校车按每330mm)核定 1人, 对小学生校车按每 350 mm核定 1人,对中小学生校车按380mm核定1人; 单人座椅座垫宽大于等于 400mm(对学生座椅为380mm

29、)时核定 1人。 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按GB/T 12428确定的站立乘客有效面积计算, 每 0.125核定站立乘客1人;双层客车的上层及其他客车不核定站立人数。 q按卧铺铺位核定:卧铺客车的每个铺位核定 1人,驾驶人座椅核定 1人,乘 客座椅(包括车组人员座椅)不核定乘坐人数。 q可折叠的单人座椅及驾驶人座椅R点所处的横向垂直平面之前的座椅不得 作为学生座位(椅)核定人数。 q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和中小学生校车按 4.5.3.2和4.5.3.4核定乘员数,其 他客车以 4.5.3.1、4.5.3.2及4.5.3.3计算的乘员数取最小值核定乘员数。幼 儿校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45人,

30、其他校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 56人。二轴卧铺客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 36人,三轴卧铺客车的核定 乘员数应小于等于 40人。 n摩托车乘坐人数核定 q两轮普通摩托车除驾驶人外,有固定座位的可再核定乘坐1 人。 q边三轮摩托车除驾驶人外,主车和边车有固定座位的各核定 乘坐1人。 q正三轮摩托车驾驶室核定乘坐驾驶人 1人;车厢在有纵向布 置(与机动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固定座椅(该固定座椅的座 垫深度大于等于 400 mm且与驾驶人座椅的间距大于等于 650 mm)时,按座垫宽度每 400 mm核定 1人,但最多为 2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时,车厢不核定乘坐人数。 q轻便摩托车核定乘坐驾驶人 1人。

31、 n特殊规定 q装备有残疾人轮椅固定装置的残疾人汽车、装备有担架的救 护车等用于载运特定乘客的载客汽车的乘坐人数,以及医疗 车、体检医疗车等专项作业车的乘坐人数,参照 4.5.2、 4.5.3和4.5.4核定。 q旅居半挂车不核定乘坐人数。 q货车驾驶室(区)以外部位设置的座椅和卧铺不核定乘坐人 数。 n低速汽车及拖拉机运输机组的比功率应大于等 于 4.0 kW/t,除无轨电车外的其他机动车的比 功率应大于等于 5.0 kW/t。 n比功率为发动机最大净功率(或 0.9倍的发动 机额定功率或 0.9倍的发动机标定功率)与机 动车最大允许总质量之比。 n(四四)侧倾侧倾稳定角及驻车稳定角角及驻车

32、稳定角 n q按GB/T 14172规定的方法,客车在乘客区满载、 行李舱空载的情况下测试时,向左侧和右侧倾斜 最大侧倾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28(对专用校车 均应大于等于32);且除定线行驶的双层(公共) 汽车外,在空载、静态条件下,向左侧和右侧倾 斜最大侧倾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35。 q铰接客车和铰接式无轨电车按前车考核。 q罐式汽车和罐式挂车在满载、静态状态下,向左 侧和右侧倾斜最大侧倾稳定角应大于等于 23。 n其他机动车在空载、静态状态下,向左侧和 右侧倾斜最大侧倾稳定角应大于等于: n三轮机动车(包括三轮汽车和三轮摩托车, 下同) 25; n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 1.2倍以下的机动车 30

33、; n总质量不小于整备质量的 1.2倍的专项作业 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 32; n其他机动车(特型机动车、两轮普通摩托车及 轻便摩托车除外) 35。 n两轮普通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在用撑杆支 撑时,向左、向右、向前的驻车稳定角分别应 大于等于 9、5、6;在用停车架支撑时, 向左、向右、向前的驻车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 8。 n(五五)图形和文字标志图形和文字标志 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 车除外)、摩托车应分别按照GB 4094和GB 15365的规定设置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 置的图形标志。 机动车标注的警告性文字应有中文。 (六六)车辆外观车辆外观 机动车外观应整洁,各零部件应

34、完好,联接 牢固,无缺损。 n车体应周正,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高度差 应小于等于 40 mm。 n两轮普通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方向把和导 流板等左右对称的零部件离地面高度差应小 于等于 10 mm;正三轮摩托车的驾驶室和车 厢等左右对称的零部件离地面高度差应小于 等于 20 mm。 n漏水检查 n在发动机运转及停车时,散热器、水泵、缸 体、缸盖、暖风装置及所有连接部位均不得 有明显渗漏现象。 n漏油检查 n机动车连续行驶距离不小于 10 km,停车 5 min 后观察,不得有明显渗漏现象。 n(七七)车速表指示误差车速表指示误差(最大设计车速不大于 40 km/h 的机动车除外) n车速表指示

35、车速V1(单位:km/h)与实际车 速V2(单位:km/h)之间应符合下列关系式: n0 V1 - V2 (V2/10) + 4 nV1=40 km/h, V2=【32.73,40.00】 km/h n(八八)整车的其他要求整车的其他要求 n行驶轨迹行驶轨迹 n汽车列车和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在平坦、干燥 的路面上直线行驶时,挂车后轴中心相对于牵 引车前轴中心的最大摆动幅度,铰接列车、乘 用车列车和中置轴挂车列车应小于等于 110mm,牵引杆挂车列车和轮式拖拉机运输 机组应小于等于 220mm。 n驾驶人耳旁噪声要求 n汽车(低速汽车除外)驾驶人耳旁噪声声级 应小于等于 90dB(A),其检验方法

36、见7258- 2012附录A n环保要求 n机动车的排气污染物排放及噪声控制应符合 国家环保标准的规 n产品使用说明书 n机动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用文字标明与车 型(整车型号)相一致的以下结构参数和技 术特征,必要时还应用图案辅助说明: * 整车产品标牌、按 4.1.3规定打刻的车辆识别 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打刻(或 铸出的)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或电动机 型号和编号)、标有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 (或电动机型号和编号)的标识等标志的具 体位置; *长、宽、高等整车外廓尺寸参数; *轴荷、整备质量、最大允许总质量等质量参数; *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如发动机最大净功率、 额定功率/转速、

37、额定扭矩/转速); *罐体容积及允许装运货物的种类; *燃料种类及标号; *机动车整车出厂时所达到的排放水平; *指定试验条件下的整车燃料消耗量; *最大设计车速、最大爬坡度等动力性能参数; *起步气压的具体数值; *可以使用的轮胎规格、备胎规格,以及轮胎气 压等使用注意事项; *钢板弹簧的形式和规格; *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材质、结构、尺寸、 连接部位和形式、外形; *封闭式货车隔离装置的承受能力及装载货物注意事项; *电动转向助力装置等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要求及注意 事项; *最大设计车速大于 100km/h的机动车的车轮动平衡要 求; *车轮定位值; *制动踏板自由行程的合理范围; *制

38、动摩擦副的合理使用范围; *涉及安全使用车辆的其他事项。 *汽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对其装备的安全气囊、电子稳定控制系 统、防抱死制动装置等安全装置的功能、用法和注意事项等加 以说明;装备有安全气囊的汽车,还应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明 确安全气囊展开的条件和情形。 *乘用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对适合安装的儿童座椅的类型及固定 方法加以说明。 *旅居挂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明示车辆行驶过程中旅居室内不得 载人。 *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明示 所有操纵机构的操作说明。 *轮式专用机械车、特型机动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明示其制造时 所执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或行业标准的标准顺序号和年

39、号。 *机动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所有文字性内容均应有中文。 q其他要求 n专项作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的特殊结构和专用装置不 得影响机动车的安全运行。 n轮式专用机械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参数、转向系、 制动系、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及电气设备、车身、安全 防护装置等要求按土方机械相关强制性标准实施。 n(九九)发动机发动机 q发动机应动力性能良好,运转平稳,怠速稳定,无异响,机 油压力和温度正常。发动机功率应大于等于标牌(或产品使 用说明书)标明的发动机功率的 75%。 q发动机应有良好的起动性能。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 油机的低速货车除外)发动机应能由驾驶人在座位上起动。 q柴油机停机装置

40、应灵活有效。 q发动机点火、燃料供给、润滑、冷却和进排气等系统的机件 应齐全,性能良好。 n三、转向系三、转向系 q汽车(三轮汽车除外)的方向盘应设置于左侧,其他机动车 的方向盘不得设置于右侧;专项作业车、教练车按需要可设 置左右两个方向盘。有驾驶室的正三轮摩托车如使用方向盘 转向,则方向盘中心立柱距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水平距离应 小于等于 200mm;其他摩托车不得使用方向盘转向。 q机动车的方向盘(或方向把)应转动灵活,操纵方便,无卡 滞现象。机动车应设置转向限位装置。转向系统在任何操作 位置上,不得与其他部件有干涉现象。 q机动车(摩托车、三轮汽车、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除外)正 常行驶时,转

41、向轮转向后应有一定的回正能力(允许有残余 角),以使机动车具有稳定的直线行驶能力。 n机动车在平坦、硬实、干燥和清洁的道路上 行驶不应跑偏,其方向盘(或方向把)不应 有摆振、路感不灵或其他异常现象。 q汽车(三轮汽车除外)的车轮定位应与该车型的 技术要求一致。对前轴采用非独立悬架的汽车 (前轴采用双转向轴时除外),其转向轮的横向 侧滑量,用侧滑台检验时侧滑量值应在 5m/km 之间。 q转向节及臂,转向横、直拉杆及球销不得有裂纹 和损伤,并且转向球销不应松旷。对机动车进行 改装或修理时横、直拉杆不得拼焊。 q三轮汽车、摩托车的前减振器、上下联板和方向 把不应有变形和裂损。 n汽车(三轮汽车除外

42、)应具有适度的不足转 向特性。 n三轮汽车、摩托车的转向轮向左或向右转角 应小于等于: na)三轮汽车、三轮摩托车、正三轮轻便摩托 车 45; nb)两轮普通摩托车、两轮轻便摩托车 48。 n机动车在平坦、硬实、 干燥和清洁的水泥或 沥青道路上行驶,以 10 kmh的速度在5 秒之内沿螺旋线从直 线行驶过渡到直径为 24 m的圆周行驶,施 加于方向盘外缘的最 大切向力不应大于245 N。 n机动车方向盘的最大 n自由转动量,对最高 n设计车速不小于 n100 kmh的机动车 n不允许大于15, n对三轮汽车不允许大 n于35 ,对其他机 n动车不允许大于25 n四、制动系四、制动系 n (一一

43、)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n制动系统的机构和装置应经久耐用,不得因振动或冲击制动系统的机构和装置应经久耐用,不得因振动或冲击 而损坏。而损坏。 n制动踏板(包括教练车的副制动踏板)及其支架、制动制动踏板(包括教练车的副制动踏板)及其支架、制动 主缸及其活塞、制动总阀、制动气室、轮缸及其活塞、主缸及其活塞、制动总阀、制动气室、轮缸及其活塞、 制动臂及凸轮轴总成之间的连接杆件等零部件应易于维制动臂及凸轮轴总成之间的连接杆件等零部件应易于维 修。修。 n制动系统的各种杆件不得与其他部件在相对位移中发生制动系统的各种杆件不得与其他部件在相对位移中发生 干涉、摩擦,以防杆件变形、损坏。干涉、摩擦,以防杆件变形

44、、损坏。 n制动管路应为专用的耐腐蚀的高压管路,安制动管路应为专用的耐腐蚀的高压管路,安 装应保证具有良好的连续功能、足够的长度装应保证具有良好的连续功能、足够的长度 和柔性,以适应与之相连接的零件所需要的和柔性,以适应与之相连接的零件所需要的 正常运动,而不致造成损坏;制动管路应有正常运动,而不致造成损坏;制动管路应有 适当的安全防护,以避免擦伤、缠绕或其他适当的安全防护,以避免擦伤、缠绕或其他 机械损伤,同时应避免安装在可能与机动车机械损伤,同时应避免安装在可能与机动车 排气管或任何高温源接触的地方。制动软管排气管或任何高温源接触的地方。制动软管 不得与其他部件干涉且不应有老化、开裂、不得

45、与其他部件干涉且不应有老化、开裂、 被压扁等现象。其他气动装置在出现故障时被压扁等现象。其他气动装置在出现故障时 不得影响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不得影响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n汽车制动完全释放时间(从松开制动踏板到制动消除所汽车制动完全释放时间(从松开制动踏板到制动消除所 需要的时间)对两轴汽车应小于等于需要的时间)对两轴汽车应小于等于 0.80 s,对三轴及,对三轴及 三轴以上汽车应小于等于三轴以上汽车应小于等于 1.2 s。 n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不得有自行制动现象,但属于设计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不得有自行制动现象,但属于设计 和制造上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行的除外。当挂车(由轮式和制造上为保证车辆安

46、全运行的除外。当挂车(由轮式 拖拉机牵引的装载质量拖拉机牵引的装载质量 3 000kg以下的挂车除外)与牵以下的挂车除外)与牵 引车意外脱离后,挂车应能自行制动,牵引车的制动仍引车意外脱离后,挂车应能自行制动,牵引车的制动仍 应有效。应有效。 1、行车制动 n机动车(总质量小于等于 750kg的挂车除外)应具有完 好的行车制动系,其中汽车(三轮汽车除外)的行车制 动应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 n行车制动应保证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能控制机动车安全、 有效地减速和停车。行车制动应是可控制的,且除残疾 人专用汽车外,应保证驾驶人在其座位上双手无须离开 方向盘(或方向把)就能实现制动。 n行车制动应作用在机

47、动车(三轮汽车、拖拉机运输机组 及总质量不大于 750kg的挂车除外)的所有车轮上。 n行车制动的制动力应在各轴之间合理分配。 n机动车(边三轮摩托车除外)行车制动的制动力应在同 一车轴左右轮之间相对机动车纵向中心平面合理分配。 n汽车(三轮汽车除外)、摩托车(边三轮摩托车除外)、 挂车(总质量不大于 750kg的挂车除外)的所有车轮应 装备制动器。其中,所有专用校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的 前轮及车长大于 9m的其他客车的前轮应装备盘式制动器。 n制动器应有磨损补偿装置。制动器磨损后,制动间隙应 易于通过手动或自动调节装置来补偿。制动控制装置及 其部件以及制动器总成应具备一定的储备行程,当制动 器

48、发热或制动衬片的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在不必立即 作调整的情况下,仍应保持有效的制动。 n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应与该车型的技术要求 一致。 n行车制动在产生最大制动效能时的踏板力或 手握力应小于等于: n乘用车和正三轮摩托车 500N ; n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除外) 350N(踏板 力)或250N(手握力); n其他机动车,700N 。 n汽车列车行车制动系的设计和制造应保证挂 车最后轴制动动作滞后于牵引车前轴制动动 作的时间小于等于 0.2s。 n车长大于 9m的公路客车、旅游客车和未设 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所有专用校车、 危险货物运输车和半挂牵引车,总质量大于 等于 12000kg的货车

49、和专项作业车及总质量 大于 10000kg的挂车应安装符合GB/T 13594 规定的防抱死制动装置。 n教练车(三轮汽车除外)的行车制动应装备有 副制动踏板。副制动踏板应安装牢固、动作可 靠,保证教练员在行车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机 动车减速和停车 q应急制动 n汽车(三轮汽车除外)应具有应急制动功能。 n应急制动应保证在行车制动只有一处失效的情况下,在 规定的距离内将汽车停住。 n应急制动可以是行车制动系统具有应急特性或是与行车 制动分开的系统。 n应急制动应是可控制的,其布置应使驾驶人容易操作,驾 驶人在座位上至少用一只手握住方向盘的情况下(对乘 用车为双手不离开方向盘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

50、制动。 它的控制装置可以与行车制动的控制装置结合,也可以 与驻车制动的控制装置结合。 n采用助力制动系的行车制动系,当助力装置失效后,仍 应能保持规定的应急制动性能。 n2、驻车制动装置 n机动车(两轮普通摩托车、边三轮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除外) 应具有驻车制动装置。 n驻车制动应能使机动车即使在没有驾驶人的情况下,也能停在上、 下坡道上。驾驶人应在座位上就可以实现驻车制动。对于汽车列 车和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如挂车与牵引车脱离,挂车(由轮式 拖拉机牵引的装载质量 3000kg以下的挂车除外)应能产生驻车 制动。挂车的驻车制动装置应能由站在地面上的人实施操纵。 n驻车制动应通过纯机械装置把工

51、作部件锁止,并且驾驶人施加于 操纵装置上的力: n手操纵时,乘用车应小于等于 400N ,其他机动车应小于等于 600N; n脚操纵时,乘用车应小于等于 500N ,其他机动车应小于等于 700N 。 n驻车制动控制装置的安装位置应适当,操纵装置应有足 够的储备行程(开关类操作装置除外),一般应在操纵 装置全行程的三分之二以内产生规定的制动效能;驻车 制动机构装有自动调节装置时允许在全行程的四分之三 以内达到规定的制动效能。驻车制动使用电子控制装置 时,锁止装置应为纯机械装置,发生断电情况锁止装置仍 应保持持续有效。棘轮式制动操纵装置应保证在达到规 定的驻车制动效能时,操纵杆往复拉动的次数不得

52、超过 三次。 n采用弹簧储能制动装置做驻车制动时,应保证在失效状 态下能方便地解除驻车状态;如需使用专用工具,应随 车配备。 q辅助制动 n车长大于 9m的客车(对专用校车为车长大 于8m)、总质量大于等于 12000kg的货车和 专项作业车、所有危险货物运输车,应装备 缓速器或其他辅助制动装置。辅助制动装置 的性能要求应使汽车能通过GB 12676规定的 型或A型试验。 q液压制动的特殊要求 n采用液压制动的机动车,制动管路不应存在渗漏(包括外泄和 内泄)现象,在保持踏板力为 700N(摩托车为 350N)达到 1min 时,踏板不得有缓慢向前移动的现象。 n液压行车制动在达到规定的制动效能

53、时,踏板行程应小于等于 踏板全行程的四分之三,制动器装有自动调整间隙装置的机动 车踏板行程应小于等于踏板全行程的五分之四,且乘用车应小 于等于 120mm,其他机动车应小于等于 150mm。 n踏板全行程是指在无制动液状态下制动踏板从完全 释放状态到不能踩动的行程。 n液压行车制动系不得因制动液对制动管路的腐蚀或由于发动机 及其他热源的作用形成气阻而影响行车制动系的功能。 q气压制动的特殊要求 n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在气压升至 600kPa且不使用制动的情况下, 停止空气压缩机工作 3min后,其气压的降低值应小于等于 10kPa。 在气压为 600kPa的情况下,停止空气压缩机工作,将制动

54、踏板踩到 底,待气压稳定后观察 3min,气压降低值对汽车应小于等于 20kPa, 对汽车列车、铰接客车及铰接式无轨电车、轮式拖拉机运输机组应小 于等于 30kPa。 n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发动机在 75%的额定转速下,4min(汽车 列车为 6min ,铰接客车和铰接式无轨电车为 8min)内气压表的指示 气压应从零开始升至起步气压。 n起步气压是指车辆制造厂家标明的车辆(起步后)能够满足正常 (制动)工作要求的贮气筒最小压力。 n气压制动系统应装有限压装置,以确保贮气筒内气压不超过允许的最 高气压。 n气压制动系应安装保持压缩空气干燥、油水分离的装置。 (二)贮气筒 n装备贮气筒或真空罐

55、的机动车应采用单向阀或相应的保 护装置,以保证在筒(罐)与压缩空气(真空源)连接 失效或漏损的情况下,筒(罐)内的压缩空气(真空度) 不致全部丧失。 n贮气筒的容量应保证在调压阀调定的最高气压下,且在 不继续充气的情况下,机动车在连续五次踩到底的全行 程制动后,气压不低于起步气压。 n贮气筒应有排污阀 n(三三)防抱制动装置防抱制动装置 n总质量大于12 000 kg的长途客车和旅游客车、总质 量大于16 000 kg允许挂接总质量 大于10 000 kg的挂车的货车和半挂牵引车及总质量大 于10 000 kg的挂车必须安装符合 GBT 13594-2003(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 试验方

56、法规定的防抱制动装置。 n安装具有防抱制动装置的汽车,当防抱制动装置失效 时,报警装置应能连续向驾驶员发出容易听到或看到 的报警信号。 n(四四)制动报警装置制动报警装置 n采用液压制动的机动车,其储液器的加注口应易于接近, 从结构设计上应保证在不打开容器的条件下就能很容易 地检查液面。如不能满足此条件,则应安装制动液面过 低报警装置。 n采用液压制动的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 速货车除外),如液压传能装置任一部件失效,应通过 红色报警信号灯警示驾驶人。只要失效继续存在且点火 开关处在开(运行)的位置,该信号灯应保持发亮。报 警信号灯即使在白天也应很醒目,驾驶人在其座位上应 能很容易

57、地观察报警信号灯工作是否正常。报警装置的 失效不应导致制动系统完全丧失制动效能。 n采用气压制动的机动车,当制动系统的气压低于起步气 压时,报警装置应能连续向驾驶人发出容易听到或看到 的报警信号。 n安装具有防抱死制动装置的汽车,当防抱死制动装置失 效时,报警装置应能连续向驾驶人发出容易听到或看到 的报警信号。 n(五五)路试检验制动性能路试检验制动性能 n1行车制动性能检验 n机动车行车制动性能和应急制动性能检验应 在平坦、硬实、清洁、干燥且轮胎与地面间 的附着系数大于等于 0.7的混凝土或沥青路 面上进行。 n检验时发动机应与传动系统脱开,但对于采 用自动变速器的机动车,其变速器换挡装置

58、应位于驱动挡(“D”挡)。 n表4-3机动车在规定的初速度下的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要求 n采用平均减速度检验:在规定的初速度下急踩 制动时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及制动稳定性要 求应符合表44的规定且制动协调时间对液压 制动的汽车不应大于0.35s,对气压制动的汽 车不应大于0.6s对汽车列车、铰接客车和铰接 式无轨电车不应大于0.8s。表表4-4制动减速度和制动稳定制动减速度和制动稳定 性要求性要求 n2应急制动性能检验 n汽车(三轮汽车除外)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按 规定初速度进行应急制动性能检验,应急制动 性能应符合表4-5的要求。 n表表4-5应急制动性能要求应急制动性能要求 n3驻车制动性

59、能检验 n在空载状态下,驻车制动装置应能保证机动车在坡度 为 20%(对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 1.2倍以下的机动车 为 15%)、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大于等于 0.7的 坡道上正、反两个方向保持固定不动,时间应大于等 于 5min。检验汽车列车时,应使牵引车和挂车的驻 车制动装置均起作用。检验时操纵力按 7.4.3规定。 n在规定的测试状态下,机动车使用驻车制动装置能停 在坡度值更大且附着系数符合要求的试验坡道上时, 应视为达到了驻车制动性能检验规定的要求。 n在不具备试验坡道的情况下,在用车可参照相关标准 使用符合规定的仪器测试驻车制动性能。 n(六)台试检验制动性能 n1.行车制动性能检验

60、 n制动力百分比要求 n汽车、汽车列车在制动检验台上测出的制动力应符 合下表 的要求。对空载检验制动力有质疑时,可用 下表规定的满载检验制动力要求进行检验。使用转 鼓试验台检测时,可通过测得制动减速度值计算得 到最大制动力。 n摩托车的前、后轴制动力应符合下表 的要求,测试 时只准许乘坐一名驾驶人。 n检验时制动踏板力或制动气压符合标准的规定 n制动力平衡要求(两轮、边三轮摩托车和轻 便摩托车除外) n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 动力差的最大值,与全过程中测得的该轴左 右轮最大制动力中大者(当后轴及其他轴, 制动力小于该轴轴荷的 60%时为与该轴轴荷) 之比,对新注册车和在用车应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