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再读伤寒杂病论余学医初始,以医宗金鉴为底本,学习仲景全书,也同时旁参诸家解说。感慨理愈多而学愈杂,常心神迷乱而无所适从。虽见多家之说理各有千秋,然归结到临床,最终从柯氏韵伯之以方类证。方证相应实为临证之最佳捷径,由博返约给人以规矩准绳,即为有是证用是药。辨析方证为入手第一紧要功夫,用活方药为临证最高境界。本篇以我所学、所思、所用、所感,从方证谈起,以伤寒论方为主线而类及金匮要略,不为解经,且己不识者不强论,是为学以致用。仲景方与法虽不可尽愈诸病,然循此而活用加以发挥,信可于诸科疾病而有津梁。一隅之得,参考可也!柯琴曰: “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
2、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噫!愚何人也,敢妄论经典,注疏伤寒?!又谓: “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 ! 学识在于积累,本篇算是我重温经典的读书笔记吧,愿与同志者以共勉。第一章,桂枝汤证及其类方桂枝汤为群方之冠,解析桂枝汤之论何其多也,虽再说有画蛇添足,老生常谈之嫌,也不可不再谈。“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柯韵伯说:“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以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唯以脉弱自汗为主耳”;又言:
3、“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凡见此等证,即可以桂枝汤主治,其中汗出为眼目,汗不出者,就不是桂枝证,故言“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一般认为,桂枝证的脉象为缓脉,这来源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其实这条是为中风命名的条文,并非说桂枝汤必须是治中风的专方。脉缓相对于脉紧而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里出现了紧脉,正邪交争恶寒甚,这样必然无汗,汗孔是闭塞的,故桂枝汤是不可服的。有说桂枝汤是古代的强壮剂,这点说的有道理, “病人藏无他病, 时发
4、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及“病常自汗出者 ”都可主以桂枝汤。 以我浅显的领会,这两点都为一种 “虚弱 ”的现象,从此可以看出,并非必定 “中风”了才可以服桂枝汤,诸般杂病只要出现了虚弱汗出的 “桂枝证 ”,就可以投桂枝汤。桂枝汤适用范围极为广泛,从各家应用来看,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对产后、病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时发热或不发热而自汗出,兼有微恶风、恶寒者;素体阳虚而阳气不振者;以及妊娠恶阻、产后受风等都可酌情使用。治疗感冒、流感、低热、自汗、虚若便秘、室性早搏、神经麻痹、偏瘫、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寒冷性湿疹、皮肤瘙痒症、冻疮、产后发热等都有用桂枝汤的机会。当然治这些
5、是要有变化的使用的,有兼夹证或有变证,就得有变化的使用,这个就不得不说桂枝汤的变法了。以桂枝名方或方名中有桂枝者,在伤寒中就有二十余方,在金匮中还有十余方。古来医家不但认为桂枝汤为经方之冠,还认为是众方之祖。从广义的角度看,这些方都可看做桂枝汤的类方。第一节,桂枝加附子的变化“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有医家谓此发汗是桂枝汤证本当解肌,而大发其汗所导致,这个也只是推测,仲景只言“太阳病 ”并未直言 “桂枝证 ”,所以这个漏汗不止也不可追究是不是用桂枝汤得不得法。其实,在仲景的年代,发汗的方式也多,热煨、火熏、温针等都是民间的土办法,现在
6、在民间也还可见到这些治法的影子。如“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这个是啥样的丸药,现在不得而知了。总言之,是发汗过度而使得汗孔大开,出汗就没有收管了,所以说“漏不止 ”,这个就伤了表阳了,所谓表阳,我的理解就是肌表的功能,现在我们知道出汗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的,气温过高,肌表会出汗,这个是正常的散热功能,还有精神刺激也可导致出汗,运动产热过多也会导致出汗,这都是常态,一但导致出汗的因素消失,出汗也就自止了。这个漏汗,可是一直汗出不止,而且出的量很大,区别于正常的出汗,所以汗孔就丧失了闭合的功能了。于桂枝汤中加炮附子一枚,即可回阳固表。表阳密,功能恢复,恶风自罢,汗止则津液不再丧失,津液回归正化,
7、小便自利。“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 ”。这样的漏汗,不只是在大发汗后出现。也可在平素的汗证中见到。我曾治一妇女,五十余岁,常喜感冒,于感冒后就自感浑身发热,然体温不高,汗出不止。如是者已近二十年,每必输液数日才可止住出汗,愈后精神萎靡,将息数日才缓解。来诊时述前几日不慎感冒,现身不时热而难耐,汗出流淌而怕风,小便涩少而黄,因汗出多日而口中微渴,身体酸痛,四肢拘挛不适,脉轻取而濡,沉按有力。考虑到长久多汗,毛孔开张已成习惯,予桂枝加附子汤中增麻黄根,煅牡蛎,浮小麦以固表而治标,虽无阳明见证,而考虑附子之药禁在于 “不呕不渴 ”,遂加知母以为监制,药进三剂
8、,汗止身轻。因慢病多可复发,嘱一有不适即来诊服药。我说读仲景书,不要在虚玄的理中求解。想必仲景当时也一“秀才 ”级别的郎中,且书中多有乡俗俚语,如“中 ”与“不中 ”,中与不中现在还是河南的俗话,“项背强几几 ”,这个 “几几 ”,古来医家多解释为“短羽之鸟,而有引颈欲飞不能貌”,其实还是说的脖子僵硬的意思。注此“几”字音为 “shu,”实属牵强附会,其实这个“几几 ”就是古邓州、襄阳一带的俗语,此“几 ”字通假 “唧”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如现在还有 “傻不唧唧的 ”,“憨不唧唧 ”的俚语,脖子不舒服就说“僵不唧唧的 ”,身上不舒服就说“酸不唧唧的 ”其实 “几几 ”就是个尾音,会
9、意而说不舒服的状态。书中说感邪多说为“寒”,如“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这个核起而赤,按现在的事实理解不就是针后感染了而有炎症反应嘛,何必要理解为“若不谨慎,外被寒侵,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至于 “加烧针必惊也 ”,而至 “必发奔豚 ”,我没见过,不做强解。说这些是要说明,读伤寒勿在“中风 ”, “伤寒 ”名词上凿分,而在方证上求解可也。那就是有是证用是药。在金匮 “痉湿暍 ”篇中有桂枝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的组成是桂枝四两,附子(炮)三枚,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与桂枝加附
10、子汤相比,增大了桂枝附子的用量,服法不依桂枝汤法,说明不在于取汗。在这个现在我们眼中看来是痹症的问题,这样的配伍是常用到的,奇怪的是仲景为什么没用芍药,方名不再称为桂枝加附子汤,且桂枝,附子的剂量又增大了。解读这个问题还要在字眼上求解。说“不呕不渴 ”是无热,区别于 “中风历节 ”篇所提到的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一为新病,一为痼疾,一为今之所说的风湿疼痛,一为近似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诸家解释多一为风湿在表,一为寒湿在里,有些差强人意。以药测证,桂枝附子汤所治在于风与湿,而桂枝芍药知母汤所治在于风湿寒热错杂,不用芍药在于妨碍去湿,用知母在于
11、清热。其实在临床中多取的是仲景意,并不完全用仲景方,因病千变万化,不可能按照书本去患。治痹症后世有很多方,多是来源于经方的变化,见证加减化裁即可,不必死于经方下,有拘挛疼痛还可用芍药,有湿就可加味祛湿药,如薏苡仁之类。第二节,芍药的去与加芍药出本经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仲景时未分赤白,赤芍以野生,小,不蒸与白芍区别。我们现在还有同属的川赤芍。多认为白芍补而赤芍泻,现在的中药学把白芍归为补血药,赤芍归为清热凉血药,兼有祛瘀功效,那么用桂枝汤用哪种芍药合适,就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了。如平素有血虚体质当然用白芍,平素有血热或瘀血体质就用赤芍,这个可以
12、从舌象上看出。在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枣十二枚的配伍中,芍药曾多次被加减。“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胸满因胸中气壅,芍药有收敛作用故去之。柯琴说此为:“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症”,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则阳气流行,而邪不能自结,即成扶胸阳之剂。“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阴气凝聚更重,怕桂姜之力量不逮,故加附子之辛热。此条联系“胸痹心痛短气 ”篇,知桂枝通胸中阳气而使流行,非芍药可以治。桂枝新加汤到底是去芍药还是加芍药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量,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按说身疼痛,脉沉迟是个阴重,营卫虚寒的
13、病象,加参而补,加姜而散,是很通情理的,虽脉沉迟,加芍药也为身痛而用,“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样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了补养之力。按柯琴的见解, 说“发汗后身疼痛是表虚,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姜, 沉为在里, 迟为在藏, 自当远阴寒, 故去芍药 ”,其实这个应该有分析的看待,人之体质有别,证有兼夹,发汗虽是发热的最常治法,有变证就要“随证治之 ”。我们现在的发汗法有滋阴发汗,养血发汗等复法就是开阔了经方,复法的应用虽然没有经方效宏,但是也可避免汗后的一些变证,就是预防这些变证的出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看论中多有“反下之 ”,”反发汗 ”等字眼,
14、说明仲景所遇到的病多有误治,这些都是坏病。今天我们读经也不能在条文之首的文辞中走不出来,“随证治之 ”即可。加芍药二倍的量,就是要止腹痛。大腹脾所主,芍药缓急在于舒畅脾络,按现在的理解就是缓解小血管及肠道的痉挛吧,桂枝同样也有疏通血络的功效,这个配伍有“柔肝缓急,土中拔木”之意。若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就不是 “腹满时痛 ”了,痛无休止,再加饴糖,方就变为辛甘温补中之剂,是为小建中汤。常见下利的患者多有腹部阵痛发作,就是痉挛所致。有医家解说此方为表里两解法,好像不妥。 金匮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这个在腹诊有重要意义,故有腹痛之疾必按之而看虚实,若 ”大实痛者,桂枝
15、加大黄汤主之 ”,在加芍药方中再加大黄,逐瘀并 “可下之 ”,此二证验之于舌必有征象。太阴,阳明腹痛之辨由此。第三节,为何要加葛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项背强几几 ”相对于 “头项强痛 ”,程度就增加了不少,这个脖子,背部都强硬不得舒展,与肌肉失于濡养有关。“妇人产后病 ”篇有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之论,言失血津伤为痉病根源。 本经疏证说: “太阳中风,本应项强,几几然即项强之尤者, 能鼓正阳而驱逐邪风,泽滋燥火者,舍葛根其谁与归? ”,本经说葛根 “起阴气 ”,李东垣谓 “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 ”,项背
16、强几几用葛根即是取其升津液,以濡养项背经脉肌肉以舒挛急。现在知道颈椎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每有 “项背强几几 ”的症状,用葛根治之甚效,当与其功效有关。关于葛根是“生”还是 “升”津液,我觉得还是“升”津液,葛根本身无生津液的作用,所谓“升”津液是鼓舞了胃气,升发胃阳,阳升阴起,津液才得以上承,才可达到濡养之功。就因为能升发阳气,所以温热病伤津和阴虚火旺才不可盲目使用葛根。第四节,杏仁与厚朴“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认识此条,也不可死于条文下,表未解,微喘亦不一定就是“下之 ”所造成, 就是说杏仁和厚朴与解表药同施可以平肺家之喘。杏仁治“咳逆
17、上气 ”,可利胸膈气逆,药理认为杏仁所含的苦杏仁甙经过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微量即可抑制呼吸中枢,产生“止咳平喘 ”的作用,如咳嗽痰多,杏仁不可用大量,以免过度抑制咳嗽反射而不利于排痰。观仲景用杏仁,煎剂中最大用量为麻黄汤,为七十粒,大小平均分量在25 克以上,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也为50粒,大小平均约20 克以下,说明这个剂量是安全的,又经过煎煮,有害成分会挥发一些。仲景用杏仁多去皮尖,我用杏仁常不去皮尖,打碎入煎,没发现什么不良反应。至于入丸散还是要注意的。至于杏仁的其他作用,在以后的相关方再谈。厚朴苦温,宽胸利膈,消胀下气。咳嗽气喘之人,常胸膈胀闷,为气结而不下行使然,厚朴能使气下而满除。治咳喘
18、杏仁,厚朴常作为对药,后世很多治咳喘的方剂都同时使用了杏仁厚朴,但是此二药都性温,对于热咳热喘要合适配伍方可使用,如麻杏石甘汤就伍以石膏。厚朴性苦温而燥,不像杏仁质润,所以肺燥就不可使用,这一点与杏仁不同。二药无补益之功,所用者多实证,若虚喘就不适宜,临证宜鉴别使用。第五节,协什么热而利观仲景所述,当时医生所误治者甚多,如说“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当时的医生可能爱用下药,还多以丸药为主,下药到底是啥,现在不得而知。这个桂枝人参汤就大变其法,去掉芍药大枣,易生姜为干姜加白术人参而成理中汤加桂枝,实际就成了解表温里法,表里双解。
19、此方的煎法桂枝后下,可能是解表药后下最早的范例吧。这样的表里双解法在后世的方剂中应用更多,如人参败毒散,藿香正气散等等都是。虽然说治疗大法先表后里,但是里证急就要先治里再治其表,如“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说 “下利腹胀满, 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 ”,权衡表里, 也可表里双治。下利证有寒热,此为脾胃虚寒。黄元御说:“ 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利兼见,人参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痞证之正法。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也”。“协热利 ”
20、诸家解释多为表热内陷,如长沙方歌括:“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未有不致虚者,里虚则外热内陷,故为协热利不止”。如里虚而外热内陷,该是热利才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所以我觉得“遂协热而利 ”应该理解为遂协同表热而利才好,也就是下利而又有表证的发热。其实这个现在所说的急性肠炎多有此证,有虚寒表现或平素脾胃虚寒者外加发热就可以此方主治。第六节,化气行水的桂苓剂要认识桂苓剂,还得从桂枝甘草汤说起。“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按诸医家的解释,就是汗为心液,汗出过多而心阳亦虚,用桂枝甘草而温心阳,心悸自已。观论中言心下为胃脘之部位,与“心下痞 ”同位,胃不知如何能动,按现
21、在的理解该是腹主动脉的跳动吧。我们常有此感,吃多了胃一饱涨,常能感觉胃脘部位的跳动,实际就是胃大了而压迫腹主动脉的跳动感觉。桂枝甘草汤用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其奇者乃煮取一升,也就是二百毫升,顿服,一次喝这么大的桂枝量,在论中绝无仅有。医家皆言桂枝色赤通心,能温养通心脉,虽所言不虚,然用重剂,不在于此,观炙甘草汤之治“心动悸 ”,桂枝在群阴药之中屈用三两是取此功效,此方非然也。言“气上冲 ”、“脐上筑 ”加桂,说明桂枝有平冲逆之效。明言“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 不可与之 ”,缘下法所治在于实邪,虚邪不可用,桂枝所治在于虚,故言;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
22、;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的桂枝生姜枳实汤等就旨在平冲降逆。桂枝甘草汤治也为此,在于温养胃阳而制阴邪,阴邪是为寒冷一类邪气,阳不制阴,必然冲逆而上, 故“心下悸 ”动不已, 桂枝甘草汤实际就是温胃方,大量顿服就是急温胃阳。虽言此悸在 “发汗过多 ”,然不汗者也常有此证,读书不可死于句下。寒冷阴邪多为水饮一类,故桂苓剂因此而派生,治痰饮者当予温药由此也。桂苓剂的代表方是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其配伍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了茯苓与白术,只是改茯苓四两为主药,用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并加白术二两,这个很
23、容易看出是利水而复加以健脾,温胃气而运中阳,犹如培土开流而水湿自消,阳光普照而阴霾自散。“心下逆满 ”也很明显病位在胃,反证出了桂枝甘草所治并非心而是胃,此仲景重胃气之旨也!金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复言“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与上条所述类同,并言 “当从小便去之 ”,其微旨更为显明。这个平素很容易见到的问题,也并非一定是“若吐若下后 ”造成,只是要说明吐下可伤中气而已。言“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则短气”,说明平素中阳虚弱,饮水多而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聚而成饮,重者凌心而悸,轻者射肺而短气。又言“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紧弦相类可以互
24、言,柯琴曰: “盖紧者,弦之别名,弦如弓弦,言紧之脉体,紧如转索,谓弦之用,故弦紧二字可以并称也可互见”。临床所见,心下悸常与眩晕,呕吐并见,其人多见胖大舌、齿痕舌或水滑苔,主以此方还可加味。“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其可加味之药如泽泻、半夏、生姜等,宜临证斟酌,灵活应用可也。“发汗后, 其人脐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奔豚为古病名, “奔豚气病脉证”专为一篇, 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很常见的。“气从少腹上冲心”,“从少腹起,上冲咽喉”,“气上冲胸 ”都是奔豚病表现的形象描述。“脐下悸 ”就是小肚子里跳动不安貌
25、,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也是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味的, 只是茯苓用的更重, 用到了半斤, 比苓桂术甘汤还要重, 就是要利水为主, 所谓 “伐肾邪 ”,桂枝用四两,更为平冲计。和苓桂术甘汤相比较,可见甘草用量较少,不在于停留中焦,使药力急趋而下。理中丸加减法云: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白术补脾,治在中焦,故不用白术,故此方为下焦之剂。疑惑的是用大枣,诸家皆曰用枣在于培补中土,窃以为此处用枣且加大用量为十五枚,旨在补益脾精。也就是养脾阴,观猪苓汤于猪苓、茯苓、滑石、泽泻群利水药中用阿胶,就是为养阴而设,彼为少阴热化证,意在育阴利水,此于利水中为防伤及脾阴故加重大枣用量。这个证,按
26、现在的话来说,多为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神经官能症。化气行水不得不说五苓散,此方集猪苓、茯苓、泽泻利水药以一体,用白术健脾,加桂枝化气,深刻体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之旨。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若“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口渴就要喝水以滋胃干,自然之理,“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微热,”也是为 “有表里证 ”,缘于 “水入则吐 ”,故饮而不解渴,故言“消渴 ”,因水液不化,故求水以自救,“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言: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茯苓泽泻汤主之”,即为胃家停
27、饮之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三焦若失其蒸化,不能调通水道而下输膀胱,水饮留蓄,故小便不利,水无去路于下,即相格于上,故“水入则吐”,呕渴常相关为病,若加以“小便不利 ”,就要考虑是否为 “水逆 ”。五苓为散剂, “白饮和方寸匕服之,多饮暖水,汗出愈”,说明五苓散之取效还在于发汗,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宣发肺气,健运脾气,温暖肾气,是为五苓散的宗旨,故金鉴五苓方解言:“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于诸杂症中见气化不及而小便不利,多取五苓之意而加味施治,如“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是在
28、茵陈利湿退黄之中加用五苓散以化气行水。医家多言五苓为“膀胱蓄水 ”之专剂,似是而非,如治癃闭而专施五苓,焉不偾事。五苓之旨微乎微乎!“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啥要喝桂枝汤,想必他这个问题就是桂枝证,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嘛,为啥要下之,心下满,有点疼吧。可是服药之后不得药汗,就应该有未兼顾到的问题,所以 “仍”未解。病未解,所以很纠结,到底是去桂枝还是去芍药呢?有“小便不利 ”说明与水有关,当然并不是发烧过久,或下之而洞下,丧失了津液,而是水液代谢出了问题。或许描述这个证确实是医圣遇到的实际问题,而非推测出来的。回到近代
29、,看戴天章广瘟疫论提出了温热病的“八兼 ”与“十夹 ”的概念,在临床上我们确实可以遇到这些,不但是热病有此等兼夹,就是在内科杂病中也有此。师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 ”。我有 “糖尿病 ”不可能不感冒吧,他有 “高血压 ”不可能不拉肚子吧,这都是很容易见到的。想必仲景当日,看的病也不可能都是标准的人,也是有很多些有“痼疾加以卒病 “的。了解了这些,此条此证就很容易理解了,此患者是素有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的病人又患了桂枝证。 “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心下满 ”与 “胸满 ”都是满,虽 “微痛 ”也不用,当然此条也是 “去芍 ”而非 “去桂”了。 “心下满
30、 ”与“心下逆满 ”想必没多大区别,只是少了个“逆”字,症状就少了个想吐、往上顶的感觉,又没到 “水入则吐 ”的“水逆 ”严重状况,所以就用桂枝汤去掉芍药,不吐也就不去大枣,加茯苓白术而化本来就有“痼疾 ”的水饮, “余依桂枝汤法煎服 ”,表里同解,故 “小便利则愈 ”。第七节,令人纠结的麻桂合剂麻桂合剂本该在麻黄汤证后说一说,但是呢,这几个方证和桂枝汤的联系更大,也是桂枝的类方。桂枝汤和麻黄汤都可以发汗,麻黄汤是强制性的发汗,桂枝汤是用喝粥加温帮助性的发汗,理有些不同。所以以我的理解来说,麻桂合剂的功效就是介于二者之中了,有发而不大发,不发而又发的意思,也就是小发汗方。根据药物剂量的变化可以
31、看出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热多寒少就是感觉发热的时候多,恶寒的时候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说明也非柴胡证的寒热往来。“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说明病势已衰,可以不用吃药了。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微而不缓和,正气犹不能恢复,邪气也不是尽去,所以就 “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 ”的瞎摆治了。这样的正邪都两衰的状况,本应该面白而无发热的赤色,若“面反有热色者 ”是因为 “阳气佛郁在表 ”,故而 “不能得小汗出 ”,毛孔想开又不开,想出汗又出不利索,“身必痒 ”到是可能出现的症状,“宜麻桂各半汤 ”。看看药物的剂量如何。查阅资料,“铢”这个计量单位很小,一百黍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汉制一两为15.6 克多,换算一铢就是 0.65 克,那么桂枝用一两十六铢就是25 克多,芍药、生姜、甘草都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红安县期末数学试卷
- 海淀其中数学试卷
- 合肥火炬小升初数学试卷
- 医院车辆管理课件
- 中国可变电容器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第十一中学物理高一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中国二维码识读设备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升降机的研究报告总结
- 中国广西木材加工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健康理疗师培训课件视频
- 现代教育技术投稿格式
- 足球《踢墙式二过一》课件
- 高中信息技术面试试讲真题汇总
- 《色彩构成》核心课程标准
-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三伏贴》ppt课件(图文)
- 电梯司机安全技术交底
-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宁安市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 神经外科临床药物试验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法律风险防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