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章血液3_第1页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3_第2页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3_第3页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3_第4页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1 第第五五节节 血型、血量与输血血型、血量与输血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2 第一节第一节 血血 型型 血型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 原的类型。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和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 是医学上最为重要的血型系统。是医学上最为重要的血型系统。 凝集原凝集原 凝集素凝集素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3 一一、ABO血血型系统型系统 (一(一) ABO血血型的分型与鉴定型的分型与鉴定 1. 1. ABO血型的分型血型的分型 血血 型型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红细胞膜上的抗原血清

2、中的抗体血清中的抗体 A型型 A1A+A1抗抗B A2A抗抗B+抗抗A1 B型型B抗抗A AB型型 A1BA+A1+B 无无 A2BA+B抗抗A1 O型型无无A、无、无B抗抗A+抗抗B ABO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4 一一、ABO血血型系统型系统 (一(一) ABO血血型的分型与鉴定型的分型与鉴定 1. 1. ABO血型的分型血型的分型 血血 型型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红细胞膜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血清中的抗体 A型型 A1A+A1抗抗B A2A抗抗B+抗抗A1 B型型B抗抗A AB型型 A1BA+A1+B 无无 A2BA+B抗抗A1 O

3、型型无无A、无、无B抗抗A+抗抗B ABO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5 2ABO血血型的鉴定(原理)型的鉴定(原理) 配制配制RBCRBC悬液,悬液, 将将RBCRBC悬液滴在玻片上悬液滴在玻片上 肉眼观察或镜下观察肉眼观察或镜下观察 抗原(凝集原)抗原(凝集原)+ 相应抗体(凝集素)相应抗体(凝集素)= 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反应。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6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7 (二)(二) ABO血型抗体血型抗体 ABO血型抗体有血型抗体有IgM型抗体和型抗体和IgG型抗体两类型抗体两类

4、n天然抗体:为天然抗体:为IgM抗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生抗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生 后后28个月开始出现,个月开始出现,810岁达高峰岁达高峰 n免疫性抗体:为免疫性抗体:为IgG抗体,分子量小,能够通过胎盘抗体,分子量小,能够通过胎盘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8 二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 (一)(一)Rh血血型型 抗原与分型抗原与分型 发现:恒河猴发现:恒河猴( (RhRhesus monkey)esus monkey)的红细胞的红细胞家兔家兔血清中产生血清中产生 抗体抗体人人: RBC: RBC凝集者,为凝集者,为Rh(Rh() ) RBCRBC不凝集者不凝集

5、者, ,为为Rh(Rh() ) 1. Rh血型抗原血型抗原 主要有主要有D、E、C、c、e 5种种 2. Rh血型分型血型分型 Rh阳性:阳性: D抗原阳性抗原阳性( () ) Rh阴性:阴性:D抗原阴性抗原阴性( () ) 3. Rh血型系统的特点:血型系统的特点:无天然抗体;无天然抗体;Rh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表面,出生时已经发育成熟表面,出生时已经发育成熟 (二)(二)Rh血型与新生血型与新生儿溶血病、反复输血儿溶血病、反复输血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10 ABO血型系统和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特点的比较血型系统特点

6、的比较 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 血型抗原的特异性血型抗原的特异性 决定于寡糖链的组成与决定于寡糖链的组成与 连接顺序连接顺序 决定于蛋白质的氨决定于蛋白质的氨 基酸序列基酸序列 血型抗体血型抗体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免疫性抗体免疫性抗体 出生时红细胞上抗出生时红细胞上抗 原的成熟度原的成熟度 尚未发育成熟,尚未发育成熟, A A、B B 抗原数量少抗原数量少 已发育成熟已发育成熟 血型抗原存在部位血型抗原存在部位 红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红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输入不相容的异型输入不相容的异型 血液时血液时 首次输入即发生凝集溶首次输入即发生凝集溶

7、血反应血反应 再次输入发生凝集再次输入发生凝集 溶血反应溶血反应 母子血型不合而发母子血型不合而发 生新生儿溶血病时生新生儿溶血病时 第一胎可发病,溶血通第一胎可发病,溶血通 常较轻常较轻 多见于第二胎,溶多见于第二胎,溶 血通常较重血通常较重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11 第二节第二节 血量与输血血量与输血 一、血一、血 量量 n概念: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概念: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 n循环血量:循环血量:90%,在心血管中流动,在心血管中流动 n储存血量:储存血量:10%,肝、脾、肺、静脉等,肝、脾、肺、静脉等 血量恒定的意义:血量恒定的意义:人体适量

8、而稳定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液循人体适量而稳定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液循 环,新陈代谢以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失血过多会导环,新陈代谢以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失血过多会导 致人体的死亡。致人体的死亡。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12 不同失血量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失血量对人体的影响 (成人男性,体重(成人男性,体重70公斤,血量公斤,血量5,000毫升毫升) 失血量失血量 (ml) 失血量失血量/ 总血量总血量 对机体的影响对机体的影响 50010%无明显反应,偶尔发生精神紧张性昏厥无明显反应,偶尔发生精神紧张性昏厥 1,00020%有体位性低血压,可出现口渴、恶心、有体位性低血压,可出现

9、口渴、恶心、 乏力、眩晕、手足厥冷、脉搏加快、血乏力、眩晕、手足厥冷、脉搏加快、血 压降低、站立或轻微活动时可发生晕倒压降低、站立或轻微活动时可发生晕倒 1,50030%卧位时即有低血压、心跳加快、颈静脉卧位时即有低血压、心跳加快、颈静脉 平坦、缺氧、脉搏微弱、皮肤苍白、湿平坦、缺氧、脉搏微弱、皮肤苍白、湿 冷、易死亡冷、易死亡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13 一次失血总量一次失血总量10%时的恢复情况时的恢复情况 n血浆的水分和电解质可血浆的水分和电解质可在在12h由组由组织液透入血管而得到织液透入血管而得到 补充补充 n血浆蛋白总量可因肝脏合成蛋白质加速在一天左右得以血浆蛋白总

10、量可因肝脏合成蛋白质加速在一天左右得以 恢复恢复 n红细胞总数可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于一个月内得以红细胞总数可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于一个月内得以 恢复恢复 抢救方法:抢救方法:最好输血。它是保证患者血量的有效方法。最好输血。它是保证患者血量的有效方法。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二、二、输血及其原则输血及其原则 1.1.输血原则输血原则: : (1) (1)准备输血时先鉴定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准备输血时先鉴定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 (2)(2)血型相符的输血前也必须作交叉配血检血型相符的输血前也必须作交叉配血检 验验 (3)(3)反复输血的受血者还要检测供血者与受反复输血的受血者还要检测供血者与受 血

11、者血者RhRh血型血型 (4)(4)不同血型间输血只在紧急情况下不同血型间输血只在紧急情况下 进行,但要注意输血量、速度及受者进行,但要注意输血量、速度及受者 的反应的反应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15 2.2.交叉配血实验交叉配血实验 输血时,主要考虑输血时,主要考虑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小结小结 l血型概念 lABO血型的分开依据 l血型鉴定 l输血的原则 l交叉配血 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江西医专生理教研室 1.1.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 A. A.红细胞不发生叠连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B.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 C.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D.D.血浆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血浆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E. E.血浆不被受血者的血浆凝血血浆不被受血者的血浆凝血 2.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含(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含( ) A.Ca A.Ca2+ 2+ B. B.球蛋白球蛋白 C.C.白蛋白白蛋白 D.D.凝集素凝集素 E.E.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3.3.下列因素中,具有抗凝作用的是(下列因素中,具有抗凝作用的是( ) A. A.适当加温适当加温 B. B.粗糙面粗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