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可表示为(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高等动物内环境各成分的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间物质双向交换,而淋巴只能由组织液渗入,而回流至血浆,为单向的,D正确。故

2、选D。2. 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的和渗入毛细淋巴管的量总是相等的B. 测定内环境的成分可评估 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风险C.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依赖无机盐离子尤其是Na+、K+、Cl-来维持D.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变化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引起【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

3、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组织液大部分渗入毛细血管,少量渗入毛细淋巴管,A错误;B、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遗传遗传病,测定内环境的成分不能评估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风险,B错误;C、血浆的渗透压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依赖无机盐离子尤其是Na+、Cl-来维持,C错误;D、体外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导致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变化,D正确。故选D。3.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B. 神经系统结构

4、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C. 脑和脊髓组成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D. 脑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详解】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A错误;B、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B正确;C、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C错误;D、脑神经主要分布在脑里,D错误。故选B。4. 如图是自

5、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例,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B.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C.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的蠕动会加强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意识产生的地方。【详解】A、题干“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可知,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A正确;B、由图可知,交感神经并不是使所有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例如抑制胃肠蠕动;同理,

6、副交感神经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B错误;C、由图可知,安静时心率慢,同时促进胃肠蠕动,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故选B【点睛】由图可知,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胃肠蠕动的作用是相反的。5.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B. 望梅止渴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C.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数量都是无限的D. 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只需反复应用条件刺激就可以维持下去【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

7、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A错误;B、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B正确;C、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C错误;D、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反复给予条件刺激,不再用

8、非条件刺激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效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D错误。故选B。【点睛】6. 图甲中a部位为神经纤维与肌细胞接头(突触的一种),图乙是a部位的放大图乙酰胆碱(Ach)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引起肌肉收缩。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e处给予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会引起肌细胞快速吸收Na+,从而使肌肉收缩C. 图甲中的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e引起f的收缩是非条件反射D. 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

9、,正常情况下Ach会被灭活或被突触前膜回收【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甲分析: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b、c、e位于传出神经上,d位于传入神经上,f是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速度会变慢。【详解】A、由于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静息时电流表指针应指向零,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先后经过右电极和左电极,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B、Ach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快速吸收Na+,从而使肌肉收缩,B正确;C、据图分析可知,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的一部分,

10、刺激e会引起f的收缩,但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C错误;D、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正常情况下Ach会被灭活或被突触前膜回收,D正确。故选C。7. 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它是从高处通过各种姿势跃入水中或从跳水器械上起跳,在空中完成一定动作,并以特定姿势入水的运动,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跳水运动员在跳水时相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起跳时深呼吸的完成与脑干密切相关B. 跳水时能保持动作平衡与小脑密切相关C. 调节跳水运动完成的低级中枢在下丘脑D. 在空中完成特定动作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

11、衡的中枢;脑干是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还能调节生物节律;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详解】A、起跳时深呼吸的完成与脑干密切相关,A正确;B、小脑可维持身体平衡,所以跳水时能保持动作平衡与小脑密切相关,B正确;C、调节跳水运动完成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错误;D、调节人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在空中完成特定动作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故选C。8. 给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恢复常态,可适量注射( )A. 甲状腺激素B. 生长激素C. 生理盐水D. 葡萄糖液【答案】D【解析】【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

12、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详解】当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人就会患糖尿病。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但当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体内的葡萄糖快速分解或是合成糖原,造成小白鼠的体内葡萄糖的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小白鼠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葡萄糖,供给小白鼠足够的能量。故选D。9. 冬天某同学没吃早饭,到上午第四节课时他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同学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B. 该同学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从而抑制了胰岛

13、素的分泌C. 该同学血糖浓度低导致大脑供能不足故而学习效率低下D. 该同学体内的胰岛素随血液定向运输至靶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正常人体每天需要很多的糖来提供能量,为各种组织、脏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动力。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详解】A、没吃早饭,血糖较低,能量供应不足,与甲状腺激素无关,A错误;B、血糖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利用血糖,因此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错误;C、大脑思考也需要能量,该同学血糖浓度低导致大脑

14、供能不足故而学习效率低下,C正确;D、血液运输胰岛素达到全身细胞,而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故选C。10. 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甲、乙表示细胞, A、B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上图表示反射弧中某部分,则A表示神经递质B. 若上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A与B结合后,乙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引起A分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升高C. 若上图A表示甲状腺激素,则乙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细胞D. 若图中A与B结合后,促使乙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A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

15、1、分析题图:细胞甲产生的物质A能够通过细胞外液的运输,到达细胞乙,与细胞乙上的相应受体蛋白B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2、生物体中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详解】A、若上图表示反射弧中某部分,则A表示神经递质,A正确;B、若上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A是抗利尿激素,B是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当A与B结合,乙(肾小管、结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引起A分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升高,B正确;C、若上图A表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引起反馈调节,则乙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细胞,C正确;D、若图中A与B结合后,促使乙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A的生

16、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D【点睛】11.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为MHC类和MHC类分子,MHC类分子的主要作用是与胞内蛋白、核蛋白和病毒蛋白形成抗原-MHC类复合物,并呈递给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诱发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MHC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主要作用是以抗原-MHC类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MHC分子在胚胎发育中产生,在所有的身体细胞上都存在B. 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呈递的是抗原-MHC类复合物C. 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自身带有抗原-MHC类分子的巨噬细胞D. 癌

17、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类复合体,因而可以被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MHC分子是标志性分子,在胚胎发育中产生,在所有的身体细胞上都存在,A正确;B、巨噬细胞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因此呈递的是抗原-MHC类复合物,B正确;C、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自身带有抗原-MHC类分子的细胞,不会攻击抗原-MHC类复合物的细胞,C错误;D、癌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类复合体,因而可以被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成为被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攻击对象,D正确。故选C。12.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因此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是

18、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的B. 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的结果,也受到环境的影响C. 光、重力和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也具有调节作用D. 环境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植物的个体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发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详解】A、植物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

19、因素调节共同实现的,A错误;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的结果,也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C、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调节作用,如光、重力、温度等,C正确;D、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和休眠是在个体水平上适应环境的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作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不大。13.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 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

20、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 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D. 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答案】D【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

21、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解】A、对于植物来说,其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而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则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正确;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需要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B正确;C、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重捕过程中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少,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C正确;D

22、、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但会使调查的误差增大,D错误。故选D。【点睛】14. 下列有关不同群落生物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A. 荒漠中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B.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C. 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D. 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但无阴生植物【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和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和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详解】A、荒漠中水分短缺,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A正确;B、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B正确;C、森林

23、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C正确;D、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也有阴生植物,如三七、人参、黄连等,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熟记不同群落生物分布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生物适应的结果B.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 某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位于不同层次中的两种生物也存在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一)垂直结

24、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二)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25、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详解】A、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A正确;B、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B正确;C、某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

26、温度不同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位于不同层次中的两种生物也会存在竞争关系,如分布在不同水层的动物能够竞争水体中的氧气,D正确。故选C。【点睛】16.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通过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B. 可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 可通过手术法切除小鼠垂体来研究血糖平衡调节模式D. 可通过样方法调查马鹿粪堆的密度来估算马鹿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过程:【详解】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的数量,A正确;B、通常用“J”型曲线或者“S”型曲线这种数学

27、模型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C、血糖平衡调节与垂体无关,C错误;D、调查马鹿粪堆的密度采用样方法,根据马鹿的粪堆密度可以估算马鹿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17.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B. 植食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C. 土壤中的小动物主要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或分解者D.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

28、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详解】A、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光能自养型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蓝藻等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化能自养型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B、植食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B错误;C、土壤中的小动物根据习性不同,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或分解者,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18.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B.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C. 若人为大量捕杀蛇,则蝗虫数

29、量将增加D. 蛇仅处于第四营养级【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大麦、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解】A、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分解者,A错误;B、青蛙和蜘蛛有共同的食物,因此为竞争,青蛙以蜘蛛为食,因此,二者的关系既有捕食,也有竞争,B正确;C、大量捕杀蛇,青蛙数量增加,则蝗虫的数量将减少,C错误;D、蛇处于第四、第五营养级,D错误。故选B。19. 研究表明,台湾乳白蚁粪便中的某种细菌能阻止杀死乳白蚁的真菌入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台湾乳白蚁、细菌和真菌的遗传物质都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B. 台

30、湾乳白蚁与细菌之间是捕食关系,与真菌之间是寄生关系C. 台湾乳白蚁与细菌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介于10%-20%之间D. 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台湾乳白蚁和真菌二者相互适应、协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台湾乳白蚁和真菌都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此外,原核细胞也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详解】A、台湾乳白蚁和真菌的遗传物质属于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细菌是原核生物, 没有染色体,A错误;B、根据题意,台湾乳白蚁粪便中含有某些细菌,这些细菌能阻止杀死乳白蚁的真菌入侵,说明细菌和真菌之间是共生关系

31、,B错误;C、捕食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而细菌不是捕食食物链的成分,C错误;D、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台湾乳白蚁和真菌二者相互适应、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种间关系、能量传递、协同进化等,准确识记相关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 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和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B. 、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C. 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D. 据图可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大于生态系统【答案

32、】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生态系统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I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但消费者所含总能量均小于生产者所含有的能量;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时,营养级数越多、传递效率越高。【详解】A、造成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的生活周期很短或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A正确;B、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错误;C、

33、由以上分析可知,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C错误;D、根据图无法判断和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因此无法判断和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D错误。故选A。【点睛】21. 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下图表示经近百年的调查绘制的两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代表雪兔,B代表猞猁B. 调查期间猞猁的K值约为60千只C. 猞猁和雪兔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 猞猁的存在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答案】ACD【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

34、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A增加、B增加;B的增加又导致了A的减少,A的减少,从而又使B减少。于是得出结论:B的数量变动和A相近,但是有滞后性,这说明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且捕食者B是猞猁,被捕食者A是雪兔,A正确;B、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因此猞猁的K值约为20千只,B错误;C、猞猁与雪兔属于捕

35、食关系,其数量波动与负反馈调节有关,该调节方式在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中起主要作用,C正确;D、捕食者的存在避免了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ACD。【点睛】22. 下面的图1、图2为某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1中的曲线I变为,可能是新天敌出现的结果B. 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图1中的曲线IC. 防治害虫时,在图2中a点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D. 渔业生产中,在图2中b点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答案】AC【解析】【分析】分析图:图1中曲线I为“J”型增长曲线,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图2中表示的是“S

36、型”增长曲线增长速率,在b处,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可能由于受到天敌的制约,种群数量不再无限增长,曲线I变为,A正确;B、曲线I为“J”型增长,仅仅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受到天敌、空间等制约,种群数量的增长也不会是“J”型增长,B错误;C、对于害虫的防治,尽早最好,在达到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值之前防治效果较好,因此a点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C正确;D、渔业生产中,在图2中d点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D错误。故选AC。23.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类型和物种组成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B. 沙漠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

37、子C. 苔原气候严寒,植被为更好适应环境通常依赖有性生殖增加后代的变异性D. 由冰山岩向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少,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答案】ACD【解析】【分析】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植物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苔原气候严寒,苔原中植物通常以营养繁殖方式繁殖后代。由冰山岩向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详解】A、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错误;B、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植物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

38、子,B正确;C、苔原气候严寒,苔原中植物通常以营养繁殖方式繁殖后代,C错误;D、由冰山岩向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D错误。故选ACD。【点睛】24. 图为某草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 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 DDT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狐和鹰体内富集D. 狐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兔、鼠的同化量【答案】A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草原上几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捕食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该网中含有5条捕食食物链

39、,即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详解】A、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的总和,图中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B错误;C、DDT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狐和鹰体内富集,C正确;D、狐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不属于狐同化的能量,属于兔、鼠的同化量,D正确。故选AB。【点睛】25. 下图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75106J/(m2a)B

40、. 图中B、C、D是消费者C.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D. A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56106J/(m2a)【答案】AC【解析】【分析】结合题图中能量数据及箭头方向关系可知,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详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为7.5106J/(m2a),A正确;B、图中其余营养级均有一部分流入B,故B为分解者,B错误;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故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20%,C正确;D、A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

41、量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减去细胞呼吸的消耗量,而细胞呼吸的消耗量未知,D错误。故选AC。26. 如图甲表示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图乙为大棚中栽培的某种蔬菜在水肥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甲中A表示_阶段,A阶段为B阶段反应提供_。(2)写出图甲中所示物质:_,D过程名称为_。(3)由图乙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是_。(4)根据图乙推测,a点时,蔬菜的根尖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5)为了探究植物在代谢时,各种物质间的转化过程,某兴趣小组突发奇想,在某天晚上,向大棚中释放了一定量的O2,

42、几天后进行检测时,竟然在蔬菜的叶片中,检测出了微弱的放射性,现已确认含放射性的物质是淀粉。请根据所学知识,合理解释这一现象:_。【答案】 (1). 光反应 (2). ATP和H (3). 氧气 (4).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5). 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6). 线粒体 (7). 18O2通过有氧呼吸作用进入到水分子中,形成H218O,然后H218O参与到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结合形成C18O2,最后C18O2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淀粉。【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代表光反应阶段,B代表暗反应阶段,C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D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代表氧气,代表H,代表ATP,代表二氧

43、化碳,代表有机物;图乙中将、两曲线对比可探究在某个光照强度下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对于其中任何一条曲线可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A代表光反应阶段,B代表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反应提供的物质是H和ATP。(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代表氧气,D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3)根据乙图分析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4)蔬菜的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所以其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5)根据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分析,该含有放射性的氧的氧气先参与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了含有放射性氧的水;该

44、水接着参与了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含有放射性氧的二氧化碳;最后该二氧化碳又参与了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产生了含有放射性氧的有机物淀粉。【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中过程,准确判断甲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过程的名称,并能够分析乙图中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种类。27. 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

45、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种。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_。【答案】 (1). 一 (2). F2中高茎:矮茎=3:1 (3). 4 (4). 5 (5). 27:21:9:7【解析】【分析】【详解】根据F2中,高茎:矮茎=(162126):(5442)=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基因型为A_B_

46、;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根据纯合白花和纯合白花杂交出现紫花(A_B_),可知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2的矮茎紫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基因型,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5种基因型。F1的基因型是AaBbDd,A和B一起考虑,D和d基因单独考虑分别求出相应的表现型比例,然后相乘即可。即AaBb自交,后代紫花(AB):白花(Abb、aaB、aabb)=9:7,Dd自交,后代高茎:矮茎=3:1,因此理论上F2中

47、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27:21:9:7。【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8. 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自身器官受到损伤。2019年底出现的由新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部分重症患者体内细胞产生了过量的炎症因子,在治疗方法上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来对抗强大的炎症反应。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

48、奋,传到_从而产生痛觉。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_、_。(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_。(3)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Ca2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滯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结果是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由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请再补充一个实验组:_。(4)糖皮质

49、激素属于类固醇物质,其靶细胞广泛分布于肝、肺、脑、淋巴组织等处,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ILs的合成。糖皮质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后,“激素一受体复合物”能够进入细胞核,请推测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作用的途径是_。【答案】 (1). 大脑皮层 (2).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 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4). 促进Ca2通道蛋白合成(翻译),促进Ca2通道与细胞膜结合 (5). Ca2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6). 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Ca2 (7). 激素受体复合物能抑制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

50、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1)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达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2)由图可知,炎症因子ILs能促进Ca2通道蛋白合成(翻译),促进Ca2通道与细胞膜结合,进而促使Ca2内流增加。(3)根据信息“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实

51、验组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滯剂,对照组只给予和实验组相同且适宜的电刺激,通过检测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发现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由此说明Ca2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可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Ca2,并检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即可。(4)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因子ILs的合成,糖皮质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化学本质又是脂质类,可推测其具体的作用途径是糖皮质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后,“激素一受体复合物” 抑制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的原理和预防方法,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知识的理解运用,培养

52、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判断能力。29.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X的前提条件是_。假设A点时某动物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则计算20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_。 (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_型。B点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据此可以估算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_只。(3)若曲线Y表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

53、群的_,由此降低种群的_,从而有效防止蝗灾;也可以通过_(答出一点即可)措施使C点下移。【答案】 (1).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 5013520 (3). 增长 (4). 800 (5). 性别比例 (6). 出生率 (7). 引入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题图分析,图中曲线X为“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即为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曲线Y为“S”型曲线,是现实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其中B点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点为K值(环境容纳量)。【详解】(1)由分析可知,曲线X为“J”型增长曲线,该曲线是在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