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2019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文讯教育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1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话。2. 欣赏散文优

2、美的语言,体味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爱我中 华,热爱世界的情感。3.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4. 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当地的景物。二、教学设计:本单元的专题是“江山多娇”。有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苏轼夜游的“承天寺”、 宝岛台湾的阿里山、南国边陲的西双版纳、享誉世界的水城威尼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 领略那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秀丽景色,陶醉在优美、隽永的语言里,感受作者的真切情感。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文讯教育教学设计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小石潭记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阿里山纪行2课时美丽的西双版纳2课时蓝蓝的威尼斯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专题交流或

3、语文活动1课时小石潭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讯教育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 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

4、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三通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要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文讯教育教学设计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参差(c m c 1)寂寥(li CD)摇缀(zhu i)隶(l i)四. 精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5、?“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弓I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 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 (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 立体感。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 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

6、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 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 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 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五研读课文。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

7、荐代表在全班发言。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 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闻声一见形)文讯教育教学设计-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一一岸势)-潭中气氛(气氛一一感受)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 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

8、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六.学生活动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 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七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2.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 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讯教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 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

9、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 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 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 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2、写作背景文讯教育教学设计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

10、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3、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女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给加点字注音。解()衣文讯教育教学设计藻荇()遂()至未寝()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通过翻译课文,

11、深入理解文意。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文讯教育教学设计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

12、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 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五、小结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七

13、、板书设计:绘景:月色一一积水空明空灵、皎洁文讯教育教学设计竹柏一一藻荇交横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教学反思:阿里山纪行吴功正教学目标: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 融合起来的愿望。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2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 4教学时数:两课时文讯教育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4、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学生朗读、感受。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15、。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文讯教育教学设计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学生思考、发言。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学生讨论、交流。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学生圈画、思交流。2、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圈画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学生朗读、交流。第二块:比较阅读(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