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1页
第1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2页
第1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3页
第1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4页
第1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宇宙中 的地球 地球的圈层 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 圈层的主要特点 第第6 6讲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考点1 1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特点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特点 1 1地震波及其特性地震波及其特性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 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 震波。其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其内部的结构,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其内部的结构, 无法直接观测。无法直接观测。 地震波地震波别称别称传播速度传播速度介质介质共性共性 纵波P波块可以通过可以通过 固体、气固体、气 体

2、、液体体、液体 传播传播 传播速度都随传播速度都随 着所通过的物着所通过的物 质的性质而变质的性质而变 化,都是能量化,都是能量 的载体和传播的载体和传播 形式形式 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只能通过 固体传播固体传播 2 2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发现地球内 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突然发生变化。科学家将地震波 突然发生变化的面称之为“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 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 并以此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如图所示: (1)(1)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地核、地核、

3、 地幔、地壳地幔、地壳。其中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为。其中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 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莫霍面。 (2)(2)纵波在纵波在50005000千米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 地球内部物质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地球内部物质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 (3)(3)纵波在纵波在29002900千米千米深处深处( (古登堡面古登堡面) )传播速度突然下传播速度突然下 降,横波在降,横波在29002900千米深处千米深处( (古登堡面古登堡面) )传播速度突然减传播速度突然减 小至小至0 0,即横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纵、横

4、波在古登,即横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纵、横波在古登 堡面的变化说明了外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堡面的变化说明了外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4)(4)图中未表现出来,横波在图中未表现出来,横波在50005000米以下由纵波转化米以下由纵波转化 而成,比较微弱,这说明内核为固态。而成,比较微弱,这说明内核为固态。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归纳如下表所示如下表所示 思考:岩石圈和地壳有何不同?思考:岩石圈和地壳有何不同? 内部内部 圈层圈层 地壳地壳地幔地幔地核地核 概念概念 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 的一层固体外壳的一层固体外壳 是地球内部介于是

5、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和地核之间地壳和地核之间 的圈层的圈层 从古登堡面到地球从古登堡面到地球 核心的内核部分核心的内核部分 厚度厚度 平均厚度平均厚度1717千米,陆地约千米,陆地约3333 千米,海洋约千米,海洋约6 6千米。千米。变化变化 规律是: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地球大范围固体表 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反之越薄反之越薄 28002800多千米多千米34003400多千米多千米 物质物质 状态状态 固态固态固态固态 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外核为液体内核为 固态固态 其他其他 特征特征 厚度不均;厚度不均;地壳上层为硅铝地壳上层为硅铝 层,不连续分布;下层为硅层,不

6、连续分布;下层为硅 镁层,连续分布镁层,连续分布 岩石圈下面有软岩石圈下面有软 流层,一般认为流层,一般认为 是岩浆的主要源是岩浆的主要源 地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温度很高,压力和 密度很大;外核物密度很大;外核物 质 相 对 于 地 壳 的质 相 对 于 地 壳 的 “流动流动”,可能是,可能是 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地球磁场产生的原 因因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除了可以依靠地震 波,想一想还能通波,想一想还能通 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物获取地球内部的物 质成分或信息?质成分或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

7、考点考点2 2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 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 大气圈大气圈、水圈水圈和和生物圈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1 1大气圈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地面的大气密 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一 般把20003000千米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人 类发射的许多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的轨道高度在此 范围内。 大气的成分如下表所示: 成分成分作用作用 干干 洁洁

8、 空空 气气 氧氧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 物质物质 氧和氮是氧和氮是 大气的主要组大气的主要组 成成分成成分 氮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二氧 化碳化碳 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保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保 温作用温作用 臭氧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水汽固、液、气三相的相互转变产生天气固、液、气三相的相互转变产生天气 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递减;气温随高度递减; 空气对流运动剧空气对流运动剧 烈;天气现象复烈;天气现象复 杂多变。杂多变。 气温随

9、高度递增;气温随高度递增; 大气水平运动为主;大气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晴气朗。大气平稳,天晴气朗。 宇宙火箭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 极光极光 流星流星 积雨云积雨云 气温垂直分布气温垂直分布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 气压很低气压很低, ,密度很小密度很小 电电 离离 层层 该空间的大气处于电该空间的大气处于电 离状态,所以叫电离离状态,所以叫电离 层。它能够反射无线层。它能够反射无线 电波,利于通讯。电波,利于通讯。 2.2.水圈水圈 概念概念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由液态水、固态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由液态水、固态 水和气态水组成了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和气态水组成了连续但不

10、规则的圈层,即水圈即水圈 构构 成成 空间空间 分布分布 按照各种水体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按照各种水体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海洋水、陆海洋水、陆 地水、地水、和和大气水大气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 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水 质质 淡水淡水 淡水仅占淡水仅占2.57%2.57%,其中又有,其中又有2/32/3储藏储藏在南极和北极在南极和北极 地区的冰川中,大气层中也有一小部分水,基本地区的冰川中,大气层中也有一小部分水,基本 上以水汽形态存在上以水汽形态存在 咸水咸水 意意 义义 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的

11、基本要素: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 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水溶解岩石、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水溶解岩石、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 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 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动力: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动力:水循环不仅调节气候,交换大气,水循环不仅调节气候,交换大气, 而且几乎伴随着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了地球环境的发展而且几乎伴随着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了地球环境的发展 和变化和变化 生物圈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

12、境的总称,包 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 的圈层。的圈层。 生物圈是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 影响的结果。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生物圈与地球的内影响的结果。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生物圈与地球的内 部圈层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地理环境。部圈层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地理环境。 3 3生物圈生物圈 北京时间北京时间20092009年年2 2月月1212日日1 1时时34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 (北纬北纬3.93.9度,东经度,东经 126.6126.6

13、度度) )发生发生7.2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30千米,震中千米,震中100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据此回答1 12 2题。题。 1 1地震波横波地震波横波(S(S波波) )和纵波和纵波(P(P波波) )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 显著变化是显著变化是 A AS S波、波、P 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 BS S波完全消失,波完全消失,P 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 CS S波、波、P 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 DP P波完全消失,波完全消失,S S波的波速突

14、然下降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A地核地核 B B上地幔上地幔 C C下地幔下地幔 D D地壳地壳 3 3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4 420092009年年1212月底,菲律宾马荣火山开始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月底,菲律宾马荣火山开始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 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量炽

15、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A A岩石圈岩石圈 B B地壳地壳 C C下地幔下地幔 D D软流层软流层 A B D D 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5 57 7题。题。 5 5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 A纵波纵波 B B横波横波 C C纵波和横波纵波和横波 D D无法判断无法判断 6 6该地莫霍界面大约该地莫霍界面大约 位于地下位于地下 A A5 5千米处千米处 B B1717千米处千米处 C C3333千米处千米处 D D2 9002 900千米处千米处 7 7该地可能位于该地可能位于 A A4040N,116N,116E BE

16、B3030N,90N,90E E C C南极点南极点 D D纬度纬度0 0,经度,经度180180 B A D 读图,完成读图,完成8 89 9题。题。 8 8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 确的有确的有 A A为水圈为水圈 B B为岩石圈为岩石圈 C C为软流层为软流层 D D为下地幔为下地幔 9 9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有正确的有 A A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 B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 C C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 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圈层的物质状

17、态为固体 C C C D 2 2据英国媒体据英国媒体20092009年年1212月月6 6日报道,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可持续生日报道,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可持续生 态系统和最大的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领域。目前,世态系统和最大的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领域。目前,世 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们正在海底山脉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据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们正在海底山脉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据 此回答此回答(1)(1)(2)(2)题。题。 (1)(1)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A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圈层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圈层

18、B B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之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之上的外部圈层 C C生物圈不仅包括地球表层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圈不仅包括地球表层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 D D生物圈是地球各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不密切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各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不密切的圈层 (2)(2)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 () ) A A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的底部B B水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C C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的上部 D D软流层之下的地幔软流层之下的地幔 3 3、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 A A岩石圈岩石圈 B B水圈水圈 C C大气圈大气圈

19、D D生物圈生物圈 【提取信息提取信息】地球的外部圈层含大气地球的外部圈层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内部圈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内部圈 层含地壳、地幔和地核;层含地壳、地幔和地核;生物圈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改造中起着重生物圈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改造中起着重 要作用,最为活跃。要作用,最为活跃。 【思路思路整理整理】提取信息,理解题意提取信息,理解题意区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区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 D (20112011全国高考地理)读图全国高考地理)读图, , 完成完成1212题。(题。(8 8分)分) 1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 直接来自直接来自 A A地表地表 B.

20、B.地壳上部地壳上部 C. C. 地壳下部地壳下部 D.D.地幔地幔 2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表 层层可转化为可转化为 A A喷出岩喷出岩 B.B.侵入岩侵入岩 C C沉积岩沉积岩 D.D.变质岩变质岩 D C 4.4.渤海海底丰富的油气矿藏,是地质学家利用地震波的方法来寻渤海海底丰富的油气矿藏,是地质学家利用地震波的方法来寻 找到的,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找到的,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 【解析解析】选选A A。石油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也。石油是液体,横波不

21、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也 会突然下降。会突然下降。A A图即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图即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 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 。 A 5.5.下列现象与主要发生圈层对应不正确的是(下列现象与主要发生圈层对应不正确的是( ) A.2008A.2008年年512512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岩石圈岩石圈 B.2009B.2009年浙江近岸海域的赤潮年浙江近岸海域的赤潮水圈和生物圈水圈和生物圈 C.2009C.2009年年8 8月登陆的台风莫拉克月登陆的台风莫拉克大气圈大气圈 D.2009D

22、.2009年的厄尔尼诺年的厄尔尼诺大气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解析解析】地震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发生于岩石圈;赤潮是地震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发生于岩石圈;赤潮是 海水中含氮、磷等化合物过多而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海水中含氮、磷等化合物过多而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 在水圈与生物圈中;台风是形成于大洋洋面的热带气旋,是一种在水圈与生物圈中;台风是形成于大洋洋面的热带气旋,是一种 大气运动状况,发生在大气圈;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大气运动状况,发生在大气圈;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 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发生在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发生在岩石圈。 D 读地球圈层结构

23、示意图,完成 12 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 为地球外部圈层,C 为 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 E、F、G 三部分组 成 CA、B、C、D、E 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 生存的地 理环境 D地震波在 F、G 交界面上,传播速度 减为0 C C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图中 C B图中 G 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 点拨:读图可知,A 为大气圈,B 为生物圈,C 为水圈,D 为 地壳,E 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 为地幔,G 为地核。D、 E 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 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 选项中应是横 波

24、速度减为0。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 C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图 232),回答 36 题。 图 232 11.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A.瀑布瀑布 B.B.岩石岩石 C.C.树木花草树木花草 D.D.大气大气 12.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

25、迁移和能量转换 C.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9.9.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 A.2A.2个个 B.3B.3个个 C.4C.4个个 D.5D.5个个 10.10.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 A.A.生物圈生物圈 B.B.水圈水圈 C.C.岩石圈岩石圈 D.D.地壳地壳 C C B B C C B B 北京时间北京时间20092009年年9 9月月2 2日日1515

26、时时5555分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生分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生7.37.3级级 地震,震源深度地震,震源深度6060千米,此次强震的震中在西爪哇省打横地区西千米,此次强震的震中在西爪哇省打横地区西 南方南方142142千米处的海域。据此回答千米处的海域。据此回答1 13 3题。题。 1.1.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 S波)和纵波(波)和纵波(P P波)的传播速波)的传播速 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A.S波、波、P 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B.S波完全消失,波完全消失,P P

27、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C.S波、波、P 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D.P波完全消失,波完全消失,S 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A.地核地核 B.B.上地幔上地幔 C.C.下地幔下地幔 D.D.地壳地壳 3.3.地震发生时,爪哇岛的居民的感觉是(地震发生时,爪哇岛的居民的感觉是( ) A.A.左右摇晃左右摇晃 B.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C.上下颠簸上下颠簸 D.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解析解析】第第1 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

28、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其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其 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因而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地震波的波速都下降。第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因而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地震波的波速都下降。第2 2题,此次地题,此次地 震的震源深度为震的震源深度为606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第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第3 3题,在地震波中,题,在地震波中,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从而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人们会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从而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人们会 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感到先上下颠

29、簸,后左右摇晃。 C B D 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材料回答1 1、2 2题。题。 材料一材料一 20092009年年1111月月3 3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 ,观观 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 ,在出版的美国在出版的美国 某月刊上发表报告某月刊上发表报告, ,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 ,阿法尔已经成为科阿法尔已经成为科 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 ,自自20052

30、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年有两座火山喷 发后发后, ,就形成了不到就形成了不到1 1千米的裂缝千米的裂缝, ,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60千米千米, ,最最 宽处宽处8 8米。米。 1.1.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 来自地球内部的(来自地球内部的( ) A.A.地幔地幔 B.B.地核地核 C.C.地壳地壳 D.D.岩石圈岩石圈 2.2.裂缝从裂缝从1 1千米延长到千米延长到60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 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31、) A.A.岩石圈岩石圈 B.B.大气圈大气圈 C.C.生物圈生物圈 D.D.水圈水圈 【解析解析】火山喷发的物质是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其到达地火山喷发的物质是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其到达地 表后随温度的降低,冷却形成了岩石。裂缝形成于地表,其直接表后随温度的降低,冷却形成了岩石。裂缝形成于地表,其直接 改变的是岩石圈。改变的是岩石圈。 A A 3.3.(20102010深圳模拟)为了探深圳模拟)为了探 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以下图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以下图 中的中的A A、B B、C C、D D四点同时进行四点同时进行 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 到从莫霍界面传

32、来的地震波的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 地点是(地点是( ) 【解析解析】选选A A。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 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 间越长。间越长。 (2010江苏高三百校大联考)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地震。下图为这次地震震中及周围地区 等高线地形图和经过震中 EF 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34 题 A 3.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是由板块张裂引起的 B震级大是本次地震损失大的唯一原因 C因山高谷深,地震引发滑坡、泥石流 D汶川县城就在震中,所以破坏特别严重 4.关于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