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震荡PPT优秀课件_第1页
窦性心律震荡PPT优秀课件_第2页
窦性心律震荡PPT优秀课件_第3页
窦性心律震荡PPT优秀课件_第4页
窦性心律震荡PPT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窦性心律震荡窦性心律震荡 一种检测心梗及严重心衰猝死一种检测心梗及严重心衰猝死 高危患者的新方法高危患者的新方法 引 言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 扩心病心衰(心功能扩心病心衰(心功能 级)均为猝死的高发人群,努力寻找级)均为猝死的高发人群,努力寻找 检出这些猝死高危患者的方法和指标,检出这些猝死高危患者的方法和指标, 并进行猝死的危险分层,进而给予有效并进行猝死的危险分层,进而给予有效 的干预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的干预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引 言 n目前应用的检测方法及指标:目前应用的检测方法及指标: 1. LVEF值值(30%) 2. 心室晚电位心室晚电位(阳性)阳性) 3. 心率变异

2、性心率变异性(SDNN50ms等等) 4. EP(诱发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5. Holter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检出严重室性(检出严重室性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 而室早后而室早后窦性心律震荡窦性心律震荡检测是一种新方法,检测是一种新方法, 新指标。新指标。 引 言 n应当指出:国内引用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时都有扩应当指出:国内引用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时都有扩 大及滥用的现象。大及滥用的现象。 例如例如: 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国外资料局限在心梗后病人,而国,国外资料局限在心梗后病人,而国 内则不。内则不。 例如例如: 室早的室早的Lown氏分级氏分级,原

3、来的分级定义范围仅,原来的分级定义范围仅 对冠心病心梗患者,而国内则将这一指标用于所有人对冠心病心梗患者,而国内则将这一指标用于所有人 群的室早分级。群的室早分级。 n无疑这种没有根据的应用范围的扩大,葬送了这些技术和无疑这种没有根据的应用范围的扩大,葬送了这些技术和 方法的应用价值和生命力,并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混乱。方法的应用价值和生命力,并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混乱。 n希望希望窦性心律震荡窦性心律震荡(简称(简称HRT)检测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应)检测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应 用避免以往的用避免以往的“不正之风不正之风” 定 义 n正常人一次室早后常有窦性心律先加速,后减正常人一次室早后常有窦性心律先

4、加速,后减 速的双相式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速的双相式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律震荡窦性心律震荡 (heart rate tuburlence,HRT)。)。 n而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常存在室早后窦律震荡而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常存在室早后窦律震荡 现象较弱或消失。现象较弱或消失。 室早室早A先快B后慢 应用历史应用历史 n早在早在1909年年,Erlanger J和和 Blackman JR在受试的动物体发现在受试的动物体发现 一次室性搏动可以引起其后的窦性心一次室性搏动可以引起其后的窦性心 律频率的短暂加速,称之为室相性窦律频率的短暂加速,称之为室相性窦 性心律不齐(性心律不齐(ventriculo

5、phasic sinus arrhythmia)这是最早的)这是最早的 “心率震荡心率震荡”的雏形的雏形 应用历史 n1999年年,德国慕尼黑研究者在著名,德国慕尼黑研究者在著名 Lancet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 心率震荡心率震荡这一概念,并创用为一种这一概念,并创用为一种 检测技术,随后这一技术在临床上检测技术,随后这一技术在临床上 的应用逐渐增多。的应用逐渐增多。 nHRT临床应用已临床应用已历时历时5年。年。 方 法 方 法 一、检测原理:一、检测原理: A先快先快 B后慢后慢 室早室早 无反应无反应 室早室早 正常正常异常异常 室早后窦律的不同反应类型室早后

6、窦律的不同反应类型 二、常用指标二、常用指标 1.震荡初始震荡初始( turbulence onset, TO ) 目的目的: 检出室早后是否有检出室早后是否有A相相(先快先快) 计算:计算: 结果结果: 一次一次PVC可有相应的可有相应的TO值值, 多次多次PVC可有相应的可有相应的TO均值均值 判定判定: TO 0 异常异常 (表示表示PVC后后无无先快现象先快现象) 方方 法法 PVC后间期后间期PVC前间期前间期- = 0 异常异常 方方 法法 2.震荡斜率震荡斜率( turbulence slope, TS ) 目的目的: 检出室早后是否有检出室早后是否有B相相(后慢后慢) 计算计算

7、: 室早后的室早后的20个窦性节律间期中任何个窦性节律间期中任何5个个RR间期在回间期在回 归线上的归线上的最大正斜率最大正斜率(单位单位:ms/RR间期间期)。 结果结果: 2.5 ms/RR间期间期 正常正常 2.5 ms/RR间期间期 正常正常(表示表示PVC后后有有后慢现象后慢现象) TO 0 先快减弱或消失先快减弱或消失 n后慢后慢 TS 2.5 ms/RR间期间期 存在存在 2.5 ms/RR间期间期 后慢减弱或消失后慢减弱或消失 (室早后窦性心律的先快后慢现象见于正常人或心梗后低室早后窦性心律的先快后慢现象见于正常人或心梗后低 危人群危人群, 室早后窦性心律无先快后慢现象见于心梗

8、后高室早后窦性心律无先快后慢现象见于心梗后高 危人群危人群) 机机 制制 机 制 一、窦性心律的勾拢现象一、窦性心律的勾拢现象 一般的干扰现象:一般的干扰现象:心内存在心内存在2个节律点时,个节律点时,2个个 节律点之间相互则会有干扰现象,常表现为抑节律点之间相互则会有干扰现象,常表现为抑 制:例如起搏抑制,干扰制:例如起搏抑制,干扰PR延长等。(及负延长等。(及负 性频率负性传导的干扰现象)性频率负性传导的干扰现象) 少见的干扰现象:少见的干扰现象:少见的情况下,一个节律点对少见的情况下,一个节律点对 一个节律点的干扰现象表现为正性频率作用,一个节律点的干扰现象表现为正性频率作用, 称为勾拢

9、现象称为勾拢现象 机 制 临床常见的勾拢现象临床常见的勾拢现象 A、室早后、室早后 窦律加快窦律加快 B、室速后、室速后 窦律加快窦律加快 C、III度度AVB 窦律加快窦律加快 D、交界区过速后、交界区过速后 窦律加快窦律加快 室早室早A先快B后慢 机 制 室速钩拢现象 钩拢现象 机 制: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发生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发生 交感刺激 干预刺激 心率骤降幅度 设置为20bpm 2跳低于下限频率 检测窗口 A相相:先快先快 B相相:后慢后慢 减压反射减压反射 1、减压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减压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感感 受受 器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左室下壁的: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左

10、室下壁的C纤维纤维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窦神经等:窦神经等 2、减压反射的中枢、减压反射的中枢 主要位于延脑的主要位于延脑的 加压区(加压区(A、T)及)及 减压区(减压区(C、N)。)。 也是心血管活动调节也是心血管活动调节 的神经中枢。的神经中枢。 减压反射减压反射 3、减压反射的传出神经减压反射的传出神经 1)交感缩血管神经(普遍存)交感缩血管神经(普遍存 在各种血管),在各种血管), 经经、受体受体 起作用起作用 2)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 减压反射减压反射 心交心交 感神感神 经经 交感缩血管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 减压反射

11、的过程减压反射的过程 交感刺激:动脉血压升高(如交感刺激:动脉血压升高(如 注射肾上腺素)刺激感受器兴奋,注射肾上腺素)刺激感受器兴奋, 经传入神经刺激兴奋迷走中枢的活经传入神经刺激兴奋迷走中枢的活 动,同时抑制交感中枢的活动。经动,同时抑制交感中枢的活动。经 传出神经作用在心脏及血管,引起传出神经作用在心脏及血管,引起 心率下降(心率下降(10bpm)及血压下)及血压下 降(降(10mmHg左右)。左右)。 减压反射是最重要的、最频减压反射是最重要的、最频 繁的心血管生理调节和反射。繁的心血管生理调节和反射。 减压反射减压反射 应当强调 1)减压反射的感受器为压力感受器,故又称压力感 受器反

12、射。 2)减压反射及反向的升压反射是维持正常血压及循 环系统稳定的关键。 3)过强的或病理性的减压反射能破坏循环系统的稳定。 4)减压反射仅对血压突然升高反应,对血压慢性升高 “适应”。 5)减压反射弧是各种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最后通道,只 是“高速公路”的入口不同。 减压反射减压反射 机 制 n三、心律震荡的机制 n本质是一次室性早搏(动脉压下降)引 起正常的升压(A相加速)、减压(B相 减速)反射 a b n机制: 1 室早(PVC)直接作用 2 室早(PVC)反射性作用 3 房室结与窦房结震荡耦联作用 机制 n1、室性早搏的直接作用:通过窦房结中 央动脉直接作用 上腔静脉上腔静脉 上房间束上

13、房间束 前结间束前结间束 窦房结动脉窦房结动脉 中结间束中结间束 后结间束后结间束 机制 n2、室性早搏的间接作用:通过压力反射 交感刺激迷走刺激 机制 n心肌梗死患者植物神经受损或功能紊乱,上述 两机制遭到破坏时,室性早搏后的窦性心律震 荡现象减弱或消失。 n植物神经受损或功能紊乱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 失常的发生及猝死。 窦性心率震荡 的临床评价 1 TO和和TS是两个独立的预测死亡危险性是两个独立的预测死亡危险性 的指标的指标 n HRT分级分级 0 TO2.5ms/RR 正常正常 1 TO 0、TS2.5ms/RR 或或 TO 0、 TS2.5 5ms/RR 异常异常 2 TO0、TS2.

14、5ms/RR 明显异常明显异常 n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 于2003年8 月,在Circulation 发表了“急性心 肌梗死后危险性评价”一文 1998年后,入选692例AMI患者 TO、TS 均正常均正常 TO或或TS 一项异常一项异常 TO、TS 均异常均异常 一年存活率 TO与TS均正常 TO与TS均异常 TO或TS异常 多变量分析结果: 只有EF值与TO、 TS两项异常对死 亡有重要预测价 值 MPIP (MPIP (心肌梗死后计划研究)心肌梗死后计划研究) 715例、例、70岁的岁的AMI患者,患者,577例例 有室性早搏,死亡有室性早搏,死亡75例,两年随访例,两年随访 死亡率:死亡

15、率: n9(均正常)(均正常) n15(一项异常)(一项异常) n32(两项异常)(两项异常) EMIATEMIAT(欧洲心肌梗死胺碘酮(欧洲心肌梗死胺碘酮 试验)试验) n743例例AMI、年龄、年龄75岁、岁、614例有室性早搏、例有室性早搏、EF40, 死亡死亡87例例 n四个对死亡有独立预测价值的指标:四个对死亡有独立预测价值的指标: nEF值、值、TO与与TS均异常、病史、平均心率均异常、病史、平均心率 n两年死亡率两年死亡率 9(均正常)(均正常) 18(一项异常)(一项异常) 34(两项异常)(两项异常) ATRAMI实验实验 n1212例例AMI患者,随访患者,随访20.3个月个月 nTS是死亡的最强的单变量指标是死亡的最强的单变量指标 n与与HRV、EF值相比,预测精确度更高值相比,预测精确度更高 结 论 nTO和和TS是两个独立的预测死亡危险性的是两个独立的预测死亡危险性的 指标指标 (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之前有心肌梗(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之前有心肌梗 死病史,室性早搏的数量,平均心率,死病史,室性早搏的数量,平均心率, 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