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课件(共40张PPT)_第1页
粤教版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课件(共40张PPT)_第2页
粤教版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课件(共40张PPT)_第3页
粤教版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课件(共40张PPT)_第4页
粤教版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课件(共40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韩愈在韩愈在师说师说说:说:“彼童子之师,授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习其句读”就是教就是教 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 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 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断开,叫 “句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断开,叫“读读”(du)。)。给古书断句也可给古书断句也可 以叫以叫断句读断句读。 断

2、句断句断句读断句读 断句和翻译一样,考查我们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 断 句(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明辨句读,是阅读 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 在在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一共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一共 有有9份试卷出了文言文断句题,新课标卷份试卷出了文言文断句题,新课标卷 第第5题首次考查了文言文断句,一改以往题首次考查了文言文断句,一改以往 的考查分析综合和信息筛选的能力。的考查分析综合和信息筛选的能力。 2015年新课标卷第年新课标卷第4题再次考查了文言题再次考查了文言 文断句题。文断句题。 考查形式考查形式 对断句的考查分为两种形式对断句的考查分为

3、两种形式:一是直一是直 接断句,以北京、浙江、重庆、四川、接断句,以北京、浙江、重庆、四川、 湖北为例;二是以湖北为例;二是以选择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形式出现, 以广东、湖南、江西、以广东、湖南、江西、课标卷课标卷为例。考为例。考 查的内容有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查的内容有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 也有另出文言文小文段来考查,新课标也有另出文言文小文段来考查,新课标 卷采用的是前者。卷采用的是前者。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 就断开了。就断开了。 例例1 思路思路 点拨点拨 1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

4、的名词或代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或代 词。如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 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等。名词一 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 象,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就基本上可以就基本上可以 断出句读了断出句读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 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 姓了。例如姓了。例如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中,“初,鲁肃闻初,鲁肃闻 刘表卒刘表

5、卒”,先用全称,以下,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肃径迎 之之”“”“肃宣权旨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就不再提姓了。 常见代词有: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吾、余(表示“我我”)、予、)、予、 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 “你你”)彼、此、其、之)彼、此、其、之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6、至焉故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思路思路 点拨点拨 例例2 文中有虚词的地方往往需要停文中有虚词的地方往往需要停 顿,可据此断句。顿,可据此断句。 答案:于是余有叹答案:于是余有叹焉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古人之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往往有得/ /以以其求思之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深而无不在也也/ /夫夫夷以近夷以近/ /则则游者众游者众/ /险以险以 远远/ /则则至者少至者少/ /而而世之奇伟瑰怪世之奇伟瑰怪/ / 非常之观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常在于险远/ /而而人之所罕至人之所罕至焉焉/ /故故非有志非有志 者不能至者不能至也也 夫五人之死去

7、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 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 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 者亦已众矣者亦已众矣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牛刀小试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思路思路 点拨点拨 例例3 3 古人十分讲究行文的音乐美和文古人十分讲究行文的音乐美和文 辞美,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需要使用辞美,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需要使用 修辞手法和一些特定的句式。我们可修辞手法和一些特定的句式。我们可 据此定句逗。据此定句逗。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

8、璧奏秦王秦王大喜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司马迁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例4 4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 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 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 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 “沛公、左右沛公、左右”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3、据顶真,定句逗、据顶

9、真,定句逗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牛刀小试 例5: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 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 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 西河之外。西河之外。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 常见的修常见的修 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在

10、文言文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在文言文 尤其是骈文中较为常见,可据此断句。尤其是骈文中较为常见,可据此断句。 思路思路 点拨点拨 4、据排偶,定句逗 例如:例如: “ “手之所触,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肩之所倚,足之所 履,膝之所踦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等。 牛刀小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 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思路思路 点拨点拨 牛刀小试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 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 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此五者

12、,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 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 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 殆。殆。 故知胜有五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识众寡 之用者胜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将能 而君不御者胜。而君不御者胜。 对话和引文是文言文断句的对话和引文是文言文断句的 一个明显的标志。一个明显的标志。 例例7: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 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 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谁驱

13、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 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 以责以责 思路思路 点拨点拨 v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曰:“吾无逾吾无逾 于人乎?于人乎?”墨子墨子曰曰:“吾将之太行,吾将之太行, 驾骥与牛,子将谁驱?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耕柱子曰曰: “将驱骥也。将驱骥也。”墨子墨子曰曰:“何故?何故?” 耕柱子耕柱子曰曰:“骥足以责。骥足以责。”墨子墨子曰曰: “吾亦以子为足以责。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6、对话、引文定句读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曰”“”“云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为标志

14、,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 就只用就只用“曰曰”,而把主语省略。遇,而把主语省略。遇 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以确定使用的标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 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邹 忌讽齐王纳谏忌讽齐王纳谏中中“我孰与城北徐公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 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 分别说的,在具体断

15、句时,常常要把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 固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固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判断句式:判断句式:者者也也 反问句式:不亦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乎、何为、岂为、岂哉哉 安安哉(也)、孰与哉(也)、孰与乎乎 被动句式:为被动句式:为所所、受、受于于 其它固定句式:况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乎,奈何,何, 如(若)如(若)何,得无(无乃)何,得无(无乃)乎,乎, 何以何以为,与其为,与其,孰若,孰若 8、特殊句式断句法、特殊句式断句法 牛刀小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6、有朋自远方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 真邪真邪 以上方法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综合使 用。 技 巧 理 解 永 远 不 能 替 代 思考: 1、只要见、只要见“也也”就断句就断句 2、见着、见着“顶针顶针”就断句就断句 反“规律” 1、只要见“也”就断句 2、见着“顶针”就断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 说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 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 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 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 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 曰/不然/郭君善

17、善不能用 /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划横线的部分断句断句。(5分) 孟子曰: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 诸身。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鹄 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有善射 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 四肢百体,皆有法焉。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 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吾尝学射矣 / 始也心志于中 / 目存乎鹄鹄

18、/ 手往从 之 / 十发而九失 / 其一中者 / 幸也。 一法不修 / 一病随之 / 病尽而法完 / 则心不期中 / 目不存鹄 / 十发十中矣。 2010年北京卷 吾尝学射矣 / 始也心志于中 / 目存乎鹄 / 手往从 之 / 十发而九失 / 其一中者 / 幸也。 我曾经学习射箭,开始时心里只想着要射中, 眼睛看着箭靶,箭随着手发射出去,十次有九次是失 败的,其中有一次中了,也是侥幸的。 一法不修 / 一病随之 / 病尽而法完 / 则心不期中 / 目不存鹄 / 十发十中矣。 一个地方没有研究,一个毛病就随着它出来 了。毛病没有了,那规则也就被掌握了,那么心中不 再只想着射中,眼睛也不只看着箭靶

19、,十次射箭十次 都能射中箭靶了。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 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 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 考。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 “也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

20、词“也也” 了。错断之后,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也固先乎吾”如果如果 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也亦先乎吾” 就根本讲不通了。就根本讲不通了。 例:例:察今察今在在“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故事后故事后 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把“以故以故”看作看作“因此因此”,还可以,还可以 理解,但后面的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法为其国与此同” 又该如何理解呢?又该如何理解呢? 翻译: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翻译: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 个(故事)相同个(故事)相同 。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师说最后一段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李氏子蟠,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