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棉花的主根和侧根对NAA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B.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C.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D.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2、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3、下列器官中,既属于内分泌器官,又属于免疫器官的是()A.下丘脑B.胰腺C.胸腺D.骨髓4、下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生长的影响,“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
A.大于m的浓度、小于m的浓度B.大于n的浓度、小于n的浓度C.大于p的浓度、小于p的浓度D.大于m的浓度、小于p的浓度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②→③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B.内环境稳态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D.内环境是由①②③共同组成的,被称为体液6、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体内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表现为对患者自身抗原异常呈递,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另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能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酶IDO,IDO能导致T细胞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RA属于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的自身免疫病B.树突状细胞将自身的抗原直接呈递给浆细胞C.RA患者的T细胞中IDO基因表达导致T细胞凋亡D.可通过使用免疫增强疗法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侵染的关键是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ACE2蛋白特异性结合。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愈病人体内能检测到识别新冠病毒的浆细胞B.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在内环境中快速增殖,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性C.研制S蛋白的抗体可能成为防治新冠肺炎的途径D.初愈病人血浆中只存在一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根据《必修三》所学内容填空:
(1)______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给需要进行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2)出生率是指_____的比率。
(3)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____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4)_____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对一只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_____的方法。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_____;二是_____。
(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9、图一是分泌细胞(甲)分泌的某种物质(①)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____。
(2)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胰岛素是由________分泌的。
(3)若分泌细胞为下丘脑细胞,那么靶细胞则为____细胞。
(4)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二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细胞内的____(细胞器)有关。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
(6)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图二C处,刺激D处,预计突触后膜的神经元将发生_____________。10、运输:(1)方式为_______(2)方向:①_______运输:生长素只能从_______向_______单方向的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②_______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的_______通过筛管运输。③横向运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从_______运输到_______,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从______运输到______。1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_______,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______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_______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_______,就会出现_______,最终会引起死亡。12、各级中枢的功能: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_______调控。脑分为大脑,主要功能是_______;小脑,主要功能是______,脑干,主要功能是_______,其中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疫苗一旦进入人体后,就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______A.正确B.错误14、HIV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引起体液免疫。______A.正确B.错误15、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等不会使人感染HIV______A.正确B.错误16、人在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侏儒症,其身材矮小,且智力发育不正常。____A.正确B.错误17、胰腺既有内分泌功能也有外分泌功能______A.正确B.错误18、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效果一定不同。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非选择题(共2题,共6分)19、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泡。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泡内的液体是_____;一般是由_____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而形成的。
(2)一般情况下;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含量不同。
(3)内环境是由图中的____(填标号)组成的。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_______(用标号和箭头表示)。
(4)若③为皮肤的真皮细胞,箭头处的氧气浓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20、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的控制。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HCl;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22、(2021届武汉市5月调考)树突状细胞(DC)能够摄取肿瘤细胞;并将其抗原传递给T细胞,从而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发生。利用肿瘤细胞提取物体外冲击DC,可获得致敏的DC,然后将致敏的DC回输患者体内,可针对肿瘤进行免疫治疗。该疗法称为DC免疫疗法,已被应用于脑胶质瘤的辅助治疗,其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DC免疫疗法中;常采用肿瘤细胞提取物体外冲击“自体”DC,然后回输至患者体内,而不采用“异体”DC,原因是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填“防卫”或“监控和清除”)功能,可消灭“异体”的细胞。
(2)推测DC在免疫调节中相当于_____________细胞的功能;处理抗原后,致敏的DC膜上出现特定的信号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发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在该过程中,致敏的DC作为发出信号的细胞,T细胞作为____________细胞,从而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致敏的DC可以制作成“DC疫苗”;它属于“防治结合型疫苗”。DC疫苗能够预防脑胶质瘤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研究DC疫苗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将患脑胶质瘤的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皮下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脑胶质瘤细胞提取物、用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DC疫苗(致敏的DC),然后检测各组小鼠的T细胞杀伤活性,并统计各组小鼠的生存期,结果如下表所示。。分组T细胞杀伤活性(%)小鼠生存期(天)磷酸盐缓冲液13.6217.00脑胶质瘤细胞提取物13.2816.92DC疫苗(致敏的DC)40.6522.00①根据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上述实验更严密,还需要补充一组对照实验,其实验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3、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一是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图二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a线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Mv;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__________传导(填双向或单向),兴奋在图二反射弧中传导_____(填双向或单向)。
(2)图二中的1表示___________,该结构由__________(细胞器)形成。
(3)假如图二丙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此时突触后膜电位___________(填有或无)变化;这也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24、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某物质”指的是________。
(2).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____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____。(填下列代号)
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E.浆细胞F.效应T细胞。
(3).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________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________吞噬消化。25、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B,C,D,M,N是神经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_______(填图中字母)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C神经元末梢末端膨大叫_____________与D神经元的_______或_______接触形成突触。
(3).若图中字母D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微型电流计F偏转_______次。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___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人体产生痛觉必须通过神经中枢是_______(甲/乙)。26、芽殖酵母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它分泌酸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可以从不同的有机磷底物上水解磷酸基团,供细胞吸收利用。为寻找调控蛋白分泌的相关基因,科学家以酸性磷酸酶(P酶)为指标,筛选酵母蛋白分泌突变株并进行了研究。
(1)酵母细胞中合成和分泌P酶的过程中,参与的膜性细胞器有____________。
(2)低磷环境可诱导酵母菌中P酶的分泌,水解有机磷底物上磷酸基团,致使环境中磷含量升高,而高浓度的磷会抑制P酶的分泌。这种P酶分泌量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调节。
(3)用化学诱变剂处理,在酵母中筛选出蛋白分泌异常的突变株(sec1)。无磷酸盐培养液可促进酵母P酶的分泌,分泌到胞外的P酶活性可反映P酶的量。将酵母置于无磷酸盐培养液中,对sec1和野生型的胞外P酶检测结果如上图。据图可知,24℃时sec1和野生型胞外P酶随时间而增加。转入37℃后,sec1胞外P酶呈现___________的趋势;表现出分泌缺陷表型,表明sec1是一种温度敏感型突变株。
(4)37℃培养1h后电镜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sec1中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分泌泡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由此推测野生型Sec1基因的功能是促进__________的融合。
(5)由37℃转回24℃并加入蛋白合成抑制剂,半小时后野生型胞外P酶减少而sec1胞外P酶继续增加。对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
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类似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激素的替代物,在生产上获得了很多应用。NAA和KT都是一种激素类似物。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甲组对照相比,乙组经NAA处理,棉花的主根长度减小,侧根数目增多,因此主根和侧根的对NAA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A正确;
B;NAA处理能减小主根长度;增加侧根的数目,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处理(丙组)能增加主根长度,减少侧根的数目,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
C;从乙、丙两组实验可知;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图中无法得知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C错误;
D;甲乙相比;可知NAA促进侧根数目的增多,再与丁组相比,可知加了KT以后NAA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
故选C。2、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引起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水增多,引起因素有过敏、肾炎、损伤及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2;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吸水;引起因素有毛细淋巴管受阻和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据此分析各个因素即可。
【详解】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流失,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③正确;
④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
故选D。3、C【分析】【分析】
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睾丸等;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详解】
A;下丘脑属于内分泌器官;不属于免疫器官,A错误;
B;胰腺包括内分泌部分和外分泌部分;但不属于免疫器官,B错误;
C;胸腺既能产生胸腺素;属于内分泌器官,也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属于免疫器官,C正确;
D;骨髓属于免疫器官;但不属于内分泌器官,D错误。
故选C。4、C【分析】【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m、n对应的浓度都起促进作用,p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大于p点的浓度则起抑制作用,所以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大于p的浓度和小于p的浓度,ABD错误,故选C。5、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
A;分析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图中③→①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组织细胞;C正确;
D;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③淋巴组成,D错误。
故选C。6、A【分析】【分析】
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详解】
A;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不能分辨“自己”和“非己”;对患者自身抗原异常呈递,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现象,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将自身的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
C;RA患者的树突状细胞产生的酶IDO导致T细胞凋亡;树突状细胞不是T细胞,C错误;
D;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的表面,故不能通过使用免疫增强疗法来治疗,D错误。
故选A。7、C【分析】【分析】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
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B错误;
C;新冠病毒侵染的关键是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ACE2蛋白特异性结合;研制S蛋白的抗体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一条途径,C正确;
D;初愈病人血浆中存在多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D错误。
故选C。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略
【分析】【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黑光灯诱捕法等;不同的生物采用的调查方法不同。
【详解】
(1)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器官移植的难点之一就是免疫排斥现象,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点。
(2)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环境条件改变,K值随之改变。
(5)对一只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利用血细胞板计数法进行计数。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点睛】
本题考查教材必修3最基本的知识,熟悉并理解教材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免疫抑制剂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抽样检测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全球气候变化9、略
【分析】【分析】
分析图一:图一是分泌细胞(甲)分泌的某种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分析图二:A表示突触前神经元;B表示突触后神经元,C表示突触间隙。
【详解】
(1)由于靶细胞膜上有受体;所以分泌细胞的分泌物能与靶细胞相互结合。
(2)正常人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以降低血糖浓度,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3)下丘脑细胞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而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4)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与神经调节相比其特点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5)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有关;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6)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作用后就会被分解,若某种药物能够阻止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图二C处,刺激D处,预计突触后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兴奋。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糖蛋白(受体)胰岛B细胞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反应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高尔基体流动性持续性兴奋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主动运输极性形态学的上端形态学的下端非极性韧皮部向光一侧背光一侧远地一侧近地一侧。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器官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肾脏肾功能衰竭尿毒症12、略
【解析】①.脊髓②.脑③.高级中枢④.调节机体的活动⑤.维持身体平衡⑥.维持生命⑦.调节体温、水平衡、控制生物节律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B【分析】【详解】
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后;使体内产生初次免疫应答,两次或多次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
故错误。14、A【分析】【详解】
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主要引起细胞免疫,也会引起体液免疫。
故正确。15、A【分析】【详解】
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使人感染HIV。
故正确。16、B【分析】【详解】
人在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侏儒症,侏儒症智力发育正常。
故错误。17、A【分析】【详解】
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故胰腺既有内分泌功能也有外分泌功能,正确。18、B【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生长素浓度对根的作用的曲线图可知:在最适浓度两侧,有两种不同的浓度,促进生根效果相同,故错误。四、非选择题(共2题,共6分)19、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细胞内液。
【详解】
(1)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般是由血浆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而形成的。
(2)一般情况下;①血浆与②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3)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由图中的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组成的。血浆中的成分可以和组织液双向渗透,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单向渗透进入血浆,故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
(4)由于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来自血浆,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浆运走,所以若③为皮肤的真皮细胞,箭头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析】组织液血浆(或血液)蛋白质①②④高于20、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图丙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详解】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是图甲中的d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题干所述现象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3)据图分析,③表示神经中枢。刺激图丙中b点,因为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所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又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则e;d、c都可以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a点也可以产生兴奋。
(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点睛】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解析】①.感受器②.d③.细胞体膜或树突膜④.非条件⑤.高级中枢(大脑皮层)⑥.神经中枢⑦.a、c、d、e⑧.兴奋或抑制五、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1、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1)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值,以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①加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加HCl后,溶液pH值应该下降,因此加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
②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
③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可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添加NaOH,测量血浆pH值的变化,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样实验更完善。
【点睛】
技巧:实验如何设置,要从实验题目出发进行分析。该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溶液有酸性、碱性和中性,所以实验应该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解析】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加水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对照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加入NAOH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22、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
【详解】
(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可消灭“异体”的细胞,所以常采用肿瘤细胞提取物体外冲击“自体”DC,然后回输至患者体内,而不采用“异体”DC。
(2)DC细胞能摄取并处理抗原;相当于吞噬细胞的作用。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此过程中致敏的DC作为发出信号的细胞,而T细胞作为(接收信号的)靶细胞,从而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致敏的DC可刺激T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若体内有脑胶质瘤细胞产生,记忆细胞可以识别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将其清除,所以“DC疫苗”属于“防治结合型疫苗”。
(4)①由表格数据可知;皮下注射用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DC疫苗(致敏的DC)的组中T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大,存活期最长,其次是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的组,据此可知,DC疫苗接种至患脑胶质瘤小鼠后,能提高小鼠T细胞的杀伤活性,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具有免疫治疗作用。
②为了说明DC疫苗(致敏的DC)的作用;还需要设置一组皮下注射等量的未致敏的DC作为对照。
【点睛】
本题结合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解析】防卫吞噬(接收信号的)靶致敏的DC可刺激T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若体内有脑胶质瘤细胞产生,记忆细胞可以识别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将其清除DC疫苗接种至患脑胶质瘤小鼠后,能提高小鼠T细胞的杀伤活性,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具有免疫治疗作用皮下注射等量的未致敏的DC六、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3、略
【分析】【分析】
图一中:a点是静息电位;其维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受刺激后会发生钠离子内流,引发动作电位。
图二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详解】
(1)图一a点是静息电位,依赖于钾离子的外流;b点时膜内外的电位差为0;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兴奋单向传递。
(2)图二中;1表示突触小泡,里面含有神经递质,突触小泡来自于高尔基体。
(3)若大脑皮层做出的指令是不反应;则其释放的神经递质应该是抑制性递质,会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此时突触后膜会发生阴离子内流,膜电位会发生改变。低级中枢会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点睛】
易错点: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解析】钾离子的外流0双向单向突触小泡高尔基体抑制有高级中枢(或大脑皮层)24、略
【分析】【分析】
1;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杭体。
2;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为: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人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小问1】
图中某物质由T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所以是淋巴因子。【小问2】
E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A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是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还能处理并呈递抗原;其余所有的细胞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因此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A(吞噬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是E(浆细胞),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教版高三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新版选修6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人教A版七年级物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科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农行个人贷款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南京琴行教师知识产权保护与使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药生产许可证申请代理合同范本3篇
- 专属事业单位驾驶员聘用合同范本(2024)版B版
- 2025年度公务车辆私人使用管理与责任协议书3篇
-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二)
- 售后工程师述职报告
- 绿化养护难点要点分析及技术措施
- 2024年河北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车位款抵扣工程款合同
- 小学六年级数学奥数题100题附答案(完整版)
-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英汉互译单词练习打印纸
- 2023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招聘实验技术人员24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一氯二氟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