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追本溯源探寻“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思考_第1页
小学数学论文:追本溯源探寻“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思考_第2页
小学数学论文:追本溯源探寻“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思考_第3页
小学数学论文:追本溯源探寻“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思考_第4页
小学数学论文:追本溯源探寻“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追本溯源,探寻“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思考【主要内容】“数学是讲道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生长方式。常听老师抱怨现在数学怎么难教,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的“理”与“法”, 理不通则法不顺,所以我们应该追本溯源研究教材和学生,追寻“讲道理”的数学课堂。以分数初步认识为例,这是一节典型的种子课,对后续的学习影响非常大。虽然听了不下数十遍,看似热闹,可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一些本质的东西。比方说:分数起点是“量”还是“率”?孩子的认知基点是什么?如何变抽象为直观感知?如何进行教材的挖掘与整合?本文就以这一课为例展开描述,追本溯源,探寻“讲道理”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认识分数

2、 量与率 活动直观 挖掘整合【 正 文 】“数学是讲道理的!数学是要经历体验的!数学是好玩的!”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准则。“教材”和“学生”永远是我们研究的两大主题:“数学是讲道理的”细细去研究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其特定的生长方式,就是要弄明白“它是什么?从哪里来?去哪里?”,如果自己都弄不明白,那给孩子的将是一笔永远的糊涂账;“数学是要经历体验的!数学是好玩的!”,要想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研究“学生“是必不可缺的,因为我们面对的群体就是孩子,而且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研究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或数学经验,研究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等等。分数初步认识是一节经典课,吴正宪、俞正

3、强、朱国荣等许多小学数学大能都曾进行精彩的演绎。他们有的注重情境,有的着力探索,有的凸显文化,有的关注基础,有的扣住理解,有的强化应用,可谓是亮点纷呈,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抓住了分数的本质。许多一线教师都觉得这一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成为教研课的不二之选。真的如此吗?笔者觉得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商榷。 一、 分数的起点是“量”还是“率”?我们在学习自然数时,“量”与“率”的学习是循序渐进并且泾渭分明的。首先是数的认识,比方说“5”,可以是5支铅笔、5个人、5只羊等等,当孩子熟悉自然数“量”的属性之后,再让孩子学习“倍的认识”体会自然数表示“率”的意义,如10是2的5倍。而分数本身就是直

4、接是“量”与“率”的混合体,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许多教师直接从“率”的教学入手,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分,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这个“”表示的是什么?是“率”,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从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入手,处理得好是另辟蹊径,一旦处理不当又是一笔糊涂账(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个?算式是22=1; 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个?算式怎么列12=?列式不难,一问答案学生呆住了,绞尽脑汁) 我个人觉得分数的教学,从“量”到“率”应该比较符合逻辑。德国数学家罗克内尔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余都是人为的。” 我们回溯分数的产生。分数是相对

5、应于整数(或自然数)而言的。当人们不能用整数(或自然数)来表示,必定会创造出相应的数。“分数”从字面上理解,是“平均分后产生的一个数,分数也应该是从“量”的属性开始。如:5个人去打猎,猎到了10只兔子和一头野猪,先分兔子(10只兔子每个人分到2只),再分野猪(只有1头野猪,平均分成5份,每人分到头野猪)。另如:测量一个木条有多少长?先设定一个标准长度单位,没有达到或超过些许标准长度单位怎么办?相对自然数而言,分数的起点是非常高的,就是看一个标准单位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一个标准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量”与“率”相结合,两者兼顾。情境过后,在理解分数意义的时候,教师们往往会偏向于分数的“

6、率”,即“把什么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几分之几表示或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兼顾分数的“量”。我们可以模仿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的精彩片段开展教学。师:分完蛋糕,接着我们来分橙汁。考考你们的眼力。你能用分数来表示吗?师:你能想到哪个分数?和同桌先说一说。师:我们发现非常难估计,给大家一个工具(出示平均分线段图)现在可以了吗?师:谁来说?生:第一个杯子杯。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想的?生:一杯橙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杯。师:那第二个杯子呢?第三个杯子呢?二、 孩子认知基点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当孩子学习新知的时候,如果这个新知与原有的经验相吻合的,那么孩子就容易接受;如

7、果这个新知需要另起炉灶的话,孩子学习起来就费劲的多了。北师大教材的编排顺序是“自然数小数分数”,它从学生出发,从数位顺序表出发,前两者是自然对接了,而分数就成了陌生和脱节的知识点。尤其是教学小数计数单位的时候,多数教师忽视了0.1,0.01等真正的意义,更是扩大了自然数、小数与分数知识点的代沟。教学前我对两个班的孩子进行了前测,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纵向比较,人数集中并有研究价值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知道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占18.25%,不知道的占了81.75%,正确书写的为0,或4/3的占了6.25%,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极少数几个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知道有分数外,多数孩子对分数的了解几乎为零;采用

8、小数表示的仅占5%,在交谈当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在没有具体数据的情况下,根据估计采用小数表示,虽然有一定的误差,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起码显示孩子对小数的认识比较深刻;用文字“大半、一半多一点、半个的半个”之类文字表示的孩子占25%,当孩子发现不能用整数表示,缺少小数的取值,无奈之下只能借助文字形式来表述;用“块数”表示的占16.25%,虽然印证了数学家华罗庚提出的“数是数出来的”,但孩子们偷换了概念。孩子的认知基点就是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孩子们在生活中见到分数的情况应该比较少,看到整数、小数、百分数表示的相对较多,分数对某些孩子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孩子在日常生活

9、中平均分的现象是见过的,比如大伙儿吃西瓜或蛋糕,潜意识里就会尽可能把它们切均匀;去披萨店吃披萨,他们会发现上桌之前的披萨都是平均切好的,习惯选用6等份或8等份。他们能够感知把一个整体进行了平均分,但压根不会想到,这在他们眼里看似自然而然现象,居然是分数产生的过程,这里面还包括了分数的“量”与“率”。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借助的就是分披萨,通过大量的图片判断随着人数的变化,每人分到几分之几个。(学习经验)根据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孩子对自然数“量”与“率”的掌握相当成熟,而小数的学习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整数和小数是十进位的,尤其在学习小数时,把标准单位平均分

10、成10份,每一级的计数单位是唯一的。而分数的计数单位是不固定的,根据需要可以多选,并且=这是分数所特有的,这与孩子以往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吗?多数孩子首选0.5,然后教师一个劲儿地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劲地往分数身上靠。孩子的表达方式虽然非常多,可真正用分数表示的绝对没有几个。在未知的情况下叫孩子去原创一种数出来,是非常痛苦的。 我们思考的是“分数需不需要孩子去原创构建?”虽然孩子在经过原创构建过程中,逐渐清晰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但这跟孩子

11、的元认知是严重脱节的。换句话说“我们要认识一个人,你首先得知道他是谁? 再去认识他、了解他。”吴正宪老师说过:“让孩子经历痛苦的体验,才能够刻骨铭心,才能记得牢。”但是我们发现孩子在经历原创的过程,时间上不允许我们呀!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在学习的逻辑上是相违背的。【教学尝试1】师:我们认识了很多数,我们来说说这些数你认识吗?(出示5,0.5)师:谁来说说看,5表示可以表示什么意思?生:5本书、5个同学师:0.5呢?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出示: )师:你认识吗?生:分数,是二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少部分学生举手回答。)师:你想知道它的什么知识?生:【教学尝试2】老师家的宝宝昨天

12、生病了,医生开了药,服用方法写在药盒上,你们帮老师看看应该怎么服用吗?出示标签:每天3次,每次包。这里有哪些数?这个数你见过吗?这个数该怎么读呢?【教学尝试3】4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2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1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吗?(每份是个)要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西瓜呢?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张纸呢?把一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呢?从“量”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分数的产生首先是“量”的过程,个饼、个西瓜、张纸、个蛋糕等等,再从个延伸到个、张等。最后延伸到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

13、分数的“率”。三、 如何变抽象为直观感知?我们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时候,最喜欢借助的是折纸游戏,通过折纸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在通过涂色表示相对应的分数。一般采用的三种形式:一是不同形状的纸片表示同一个分数;一种是同一张纸片,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同一个分数;一是同一张纸不同的折法表示不同的分数。【教学尝试】1. 在书写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书写其实就是分数产生的过程。师:这个分数你会写吗?生:我是先写分子1,再写分数线,然后写分母2。生:我是先写分母2,再写分数线,然后写分子1。生:我先写分数线,然后写2,最后写1。师:分数的书写到底有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书写顺序呢?能不能举个例

14、子,看看是怎么产生的。生:从中间切开,先平均分。生:平均分成2份。生:就是其中的一份。师:是呀,有了平均分,才有了2份,从2份中选1份就有了1。照这样的过程,你们觉得写分数时,怎样的顺序比较好?生:先写分数线,它像平均分的线,然后写分母2,再写分子1。师:这样写好在哪里?生:正好与分数产生的顺序相一致。2. 数形结合,对比强化分数的意义数形结合和对比研究是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折纸是学习分数最有效的方法,孩子通过折一折,涂一涂,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数与形的结合,把抽象的分数直观地展示在孩子面前,便于孩子认识原本完全陌生且抽象的概念。孩子在折纸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折法,这时对比研究可以直达教材的核

15、心。以“”为例,孩子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图5不是平均分不能用“”表示。图1到图4的相同点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不同点是平均分成4份的分法不同。都可以用“”表示,都是“”张纸。又如分批萨过程中,不同分法的分数比较。四、 如何进行教材的挖掘与整合?从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开始,到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再认识”,时间跨度非常大,且四年级一年完全与分数知识无关,两部分衔接也就不够自然,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教材的挖掘与整合。“分数初步认识”作为种子课,孩子们了解了分数的产生、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的读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里面隐藏了分数的分数单位(标准)、分数大小的比较、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分数的加减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打破原有建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材的整合。如:朱乐平老师课上的“除法与分数初步认识的整合”;朱国荣老师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分数初步认识的整合”;刘松老师的“计数(分数)单位与分数初步认识的整合”等。【结束语】在一次教坛新秀研修班培训互动中,俞正强老师给我们指出:“数学是讲道理的,年轻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先教对的知识,再去想办法教好。”是的!作为数学老师,要追本溯源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