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第二节 认 知 过 程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第四节 意 志 过 程 第五节 人 格 第六节 心理的生物与社会基础 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类。 生生理理 现现象象 认认知知过过程程(感感知知、记记忆忆、想想象象、思思维维等等) 心心理理过过程程 情情感感过过程程(喜喜、怒怒、哀哀、恶恶、惧惧等等) 意意志志过过程程(采采取取决决定定、执执行行决决定定等等) 心心理理 现现象象 个个性性倾倾向向性性(需需要要、兴兴趣趣、动动机机、信信念念等等) 个个性性心心理理
2、个个性性心心 能能力力(一一般般能能力力、特特殊殊能能力力等等) 理理特特征征 社社会会 人人格格(气气质质、认认知知风风格格、自自我我概概念念等等) 现现象象 狼孩卡玛拉的事例说明:人 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 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 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 动的产物。 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 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 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 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认知过程是认知过程是 心理过程中的最心理过程中的最 重要和最基本的重要和最基本的 部分。它是指人部分。它是指人 们获得或应用知们获
3、得或应用知 识的过程,是情识的过程,是情 绪、情感过程和绪、情感过程和 意志过程的基础。意志过程的基础。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cognitive process) 一、感觉和知觉一、感觉和知觉 二、记忆二、记忆 三、注意三、注意 四、思维四、思维 五、想象五、想象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cognitive process) 1 1定义定义 是人脑对是人脑对直接直接作用于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的的 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的的个别属性个别属性的反映。的反映。 (1)(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
4、信息;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sensationsensation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Bexton的的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sensationsensation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种类种类 外部感觉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内部感觉 视觉视觉 听觉听觉 味觉味觉 嗅觉嗅觉 运动觉运动觉 平衡觉平衡觉 内脏感觉内脏感觉 皮肤觉
5、皮肤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种类种类 视觉视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人类所接受的信息有80是来自于视觉。 适宜的波长为380780nm的可见光波。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种类种类 听觉听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1620000赫)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种类种类 嗅觉嗅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
6、(二)知 觉觉 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 用于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 所引起的。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种类种类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味觉味觉 人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 其他味觉都是由它们混合产生的。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种类种类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皮肤觉皮肤觉 触觉 压觉 温觉 痛觉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种类种类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运动觉运动觉 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 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7、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感受器位于肌肉组织、肌感受器位于肌肉组织、肌 腱、韧带各关节中。腱、韧带各关节中。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种类种类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平衡觉平衡觉 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 运动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运动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 动所引起的。动所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 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 部分。部分。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种类种类
8、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内脏觉内脏觉 又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又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 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特点: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特点: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3 3特征特征 感受性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 反比关系反比关系 (1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注视注视3030秒钟之后看周围白色背景会出现视
9、觉感觉后像。秒钟之后看周围白色背景会出现视觉感觉后像。 (2 2)感觉后像)感觉后像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3 3特征特征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注视注视3030秒钟之后点击鼠标,会出现视觉感觉后像。秒钟之后点击鼠标,会出现视觉感觉后像。 (2 2)感觉后像)感觉后像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3 3特征特征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3 3)感觉的适应)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感受性发
10、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 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3 3特征特征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3 3)感觉的适应)感觉的适应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3 3特征特征 酸:.分钟 甜:分钟 苦:. 咸:秒分钟 樟脑:分钟 汽油:分钟 花露水:分钟 第二节 认知过程 (4 4)感觉对比)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
11、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 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 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3 3特征特征 两个灰色方块两个灰色方块 具有均匀的亮具有均匀的亮 度。度。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图中只有三种颜色:白、绿及粉红。但是看起来图中只有三种颜色:白、绿及粉红。但是看起来 却像是有两种不同的粉红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却像是有两种不同的粉红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6 6)联觉)联觉 当一种感觉器官受
12、到刺激而产生 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 不同的感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3 3特征特征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5 5)感觉补偿)感觉补偿 当人们的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的 感觉会高度发展起来弥补其缺失的感觉 功能,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补偿。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3 3特征特征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7 7)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感觉发生相 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微光刺激可提高听觉的感受性, 而强光刺
13、激则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盲人敏锐的触觉 是人脑对是人脑对直接直接作用于作用于感觉感觉 器官器官的客的客观事物观事物的的整体属性整体属性的的 反映。反映。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1 1定义定义 perceptionperception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1)知觉的相对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1)知觉的相对性
14、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是是 年年 轻轻 少少 女女 还还 是是 老老 妇妇 人人 (1)知觉的相 对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系统具有把感觉到的个别 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 这就叫知觉的整体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15、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知觉的整体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知觉的整体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3)知觉的组织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封闭律 2 2特性特性 Gestalt学派关于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3)知觉的组
16、织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接近律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3)知觉的组织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相似律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2 2特性特性 (3)知觉的组织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连续律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3)知觉的组织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封闭律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17、 (4)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事 物时,不仅依 赖于当前的信 息,还要根据 自己过去的知 识经验来理解 它,给它赋予 一定的意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达尔马提亚狗达尔马提亚狗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4)知觉的理解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不可能图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4)知觉的理解性 (5)知觉的恒常
18、性 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知觉的条 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 象仍保持不变的特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5)知觉的恒常性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2 2特性特性 大小恒常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3 3种类种类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的不同: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对物体的形状
19、、大小、远近、 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顺序性和对客观事物的顺序性和 延续性的反映。延续性的反映。 个体对物体空间移动以及个体对物体空间移动以及 移动速度的反映。移动速度的反映。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 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是不正确的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4 4错觉(错觉(illusionillusion)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4 4错觉(错觉(illusion
20、illusion) 这些都是平行线(咖啡墙错觉)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一)感 觉觉 (二)知(二)知 觉觉 4 4错觉(错觉(illusionillusion) 这些都是平行线(左氏错觉)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 物的反映。 memorymemory 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保持 再认和再现 (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memorymemory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
21、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是以感知过的事是以感知过的事 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是对概念、公式、是对概念、公式、 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判断、推理等抽象内 容的记忆。容的记忆。 人类所独有。人类所独有。 是对体验过的情是对体验过的情 绪、情感的记忆。绪、情感的记忆。 是以曾做过的运是以曾做过的运 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 内容的记忆内容的记忆。 (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memorymemory 形象记忆 (一)记忆概述(一)
22、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memorymemory 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 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又称瞬时记忆,是指个体 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 引起的短暂的记忆。 物理特性编码 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存贮的时间为0.25-2秒 又叫初级记忆,是指感觉 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 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23、记忆的广度是72个“组块” (chunk) 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 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 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 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 和重复。 长时记忆容量非常大 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到 几年甚至终生难忘。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memorymemory (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重复 感 官 长时长时 记忆记忆 消失 (痕迹消退) 遗忘 (痕迹消退干扰) 短时短时 记忆记忆 感觉感觉 记忆记忆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
24、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识记识记 保持保持 再认和重现(回忆)再认和重现(回忆) 记忆的开端记忆的开端 保持的前提保持的前提 实现再认和再实现再认和再 现的重要保证现的重要保证 记忆的两种记忆的两种 表现形式表现形式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 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称为遗忘。称为遗忘。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
25、过程认知过程 forgetting (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遗忘规律如下:遗忘规律如下: 1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 和长度的关系;和长度的关系; 3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 的关系;的关系; 4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 方式的关系。方式的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
26、过程(三)记忆过程 (四)(四) 遗遗 忘忘 二、记忆二、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Ebbinghaus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二、记忆二、记忆 识记的敏捷性识记的敏捷性 保持的牢固性保持的牢固性 回忆的准确性回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备用性记忆的备用性 记忆的品质记忆的品质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 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 择。择。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 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三、注意三、
27、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attention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attention 1.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 2.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 3.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根据注意时的主动程度分: 没有预定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 有预定目的 需意志努力 有预定目的,又无 需太多意志努力。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attention 9 75 3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
28、 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 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课堂实验课堂实验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attention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 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attention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9 75 3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
29、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1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 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单位时间内能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单位时间内能 清晰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清晰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2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 间保
30、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间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 活动的特性。活动的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2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2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条件: 同时进行的
31、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 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一定 的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三、注意三、注意 (一)概述(一)概述 (二)分类(二)分类 (三)特征(三)特征 注意的转移 是指个体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 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 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 概括性 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
32、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肝性脑病 病史 体格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粪、尿常规检查 脑电图检查 间接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概括性概括性 枣树 苹果树 梨树 桃树 果树果树 均有根、茎、均有根、茎、 叶、果叶、果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1.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根据思维方式分类 (1)(1)动
33、作思维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或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实际动作或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 利用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利用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3)(3)抽象思维抽象思维 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指向性)分: (1)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2)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概念(一)概念 (二)种类
34、(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用六根火柴搭成四个等边三角形。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3.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类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类 (1)(1)常规思维常规思维: :用常规的方法和现用常规的方法和现 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2)创造思维创造思维: :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 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 造想象参加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造想象参加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思
35、维。 第二节 认知过程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概念(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四、思维四、思维 (一)概念(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一)概念(一)概念 (二)种类(二)种类 (三)过程(三)过程 thinking 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分析、综合 比较、抽象、概括 概念 判断推理 新概念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四、思维四、思维 (1) (1) 思维的广度思维的广度 (2) (2) 思维的深度思维的深
36、度 (3) (3) 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 (4) (4) 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 (5) (5) 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 (6) (6) 灵感(顿悟)灵感(顿悟) 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五、想象五、想象 (一)(一)概念 (二)功能(二)功能 (三)种类(三)种类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 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 象的过程。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 形成的。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五、想象五、想象 (一)概念(一)概念 (二)功能(二)功能 (三)种类(三)种类 1.具有预见的作用 2.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 3.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4
37、.具有代替作用 5.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 作用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五、想象五、想象 (一)概念(一)概念 (二)功能(二)功能 (三)种类(三)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理想 空想 梦是特殊的无意想象 无目的 不自觉 有目的 自觉地 想象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五、想象五、想象 (一)概念(一)概念 (二)功能(二)功能 (三)种类(三)种类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五、想象五、想象 (一)概念(一)概念 (二)功能(二)功能 (三)种类(三)种类 有 意 想 象 再造想象:根据某些描述,在头脑中 构造出现实存在的,从未 见过的新
38、形象。 创造想象:不依照现成的描述而独立 创造的新形象。 幻 想:表现人某种愿望的想象。 理想:符合规律,有可能实现。 空想:不符合规律,没有实现可 能。 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三、情绪的功能三、情绪的功能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五、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五、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六、表情六、表情 七、情绪的理论七、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 符合自身需
39、要的态度的体验。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绪(emotion)(emotion) 情感情感(affection)(affection) 情绪侧重于外部表现 情感侧重于内心的体验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 以表达;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 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联系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情情 绪绪情情 感感 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
40、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表现外显性表现外显性表现内隐性表现内隐性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人所独有,发生较晚人所独有,发生较晚 区 别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稳固性 长期性 较晚 高级的社 会性需要 情感 情境性较早生物需要情绪 稳定程度发生角度需要角度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三、情绪的功能情绪的功能 (一)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低等动物人 适应性行为模式 生理唤醒 适应性行为模式 相应感受状态 生理唤醒 适应性行为模式
41、情绪适 应性 情绪的适应功能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条件。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三、情绪的功能情绪的功能 (二)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能够驱动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为人类的 各种活动提供动机。 体现在 生理活动中 认识活动中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三、情绪的功能情绪的功能 (三)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情绪干扰增强情绪干扰增强 工作受干扰工作受干扰 提高提高 警觉性警觉性 觉醒水平觉醒水平 深度睡眠深度睡眠 高高 高高低低 工作效率工作效率 情绪唤醒水平情绪唤醒水平 图图2-2 情绪与工作效率关系示意图情绪与工作效率关系示意图 最佳水平最佳水平 第
42、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三、情绪的功能情绪的功能 (四)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当面临陌生的不确定的情景时,人们常从他人面孔 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才采取行动。这种现象称作情绪 的社会性参照作用(social referencing of emotion) 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mood) 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intense emotion)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stress) 当人们遇到某种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
43、时,身心 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moral feeling) 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 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 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3美感(aesthetic feeling)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五、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增力减力增力减力 激动平静激动平静 强弱强弱 紧张轻松紧张轻松 动力性动力性 激动性激动性
44、 强强 度度 紧张度紧张度 维度维度(dimensiondimension)两极性两极性(bipolarity)(bipolarity)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六、表情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 言语表情(language expression) 表情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六、表情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是指通过眼部、颜
45、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 现各种情绪状态。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六、表情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 是指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通常 也称“体语”。 手势(gesture)是一种重要的身段表情, 它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来表达人的某种思想感情。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六、表情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三)言语表情(language expression) 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音的语调、节奏和速 度等方面的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 第三节第三节
46、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 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1.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 知觉。 2.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47、(如路遇暴徒) 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 (如心跳、逃跑等)(如心跳、逃跑等) 对身体反应的觉知对身体反应的觉知 (因心跳而生恐惧)(因心跳而生恐惧) 情绪经验情绪经验 (恐惧反应)(恐惧反应)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理论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 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 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观点: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理论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引起知觉的 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神经系统将 信息同时传到 大
48、脑与身体 生理上表现 出反应 (逃跑心跳等) 大脑觉知 情境的性质 (暴徒危险) 情绪表达 (恐惧反应)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理论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观点: 1.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估 量和评价,情绪产生是刺激“情景评估 情绪”的过程。 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组织 协同活动的结果,皮层兴奋是最重要的条件。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理论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因素学说 观点: 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 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
49、态的变化进行认 知性的唤醒。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理论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因素学说 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情境的认知评价 (暴徒危险) 情绪表达 (恐惧反应) 生理上表现反应 (逃跑、心跳等) 对生理变化的 认知解释 (因恐惧而心跳) 不能解释的 身体反应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一般常识:“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 詹姆斯兰格:“我害怕是因为我颤抖”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 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 到了这
50、个情境的危险。” 第三节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第四节第四节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定义一、意志的定义 二、意志的基本过程二、意志的基本过程 三、意志的特征三、意志的特征 四、意志的品质四、意志的品质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意志行动:人的意志是通过 行为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的 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 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 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 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第四节第四节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 意和知、情的关系: 1.知是意的前提和基础,情 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的行动; 2.意又可以推动知活动的不 断
51、深入,意对情具有调节和控制 作用。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第四节第四节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采取决 定阶段 确定行动的目标 选择行动的方法 做出行动的决定 1.坚持执行预定的 目标和行为程序; 2.制止和修改那些 不利于达到预定目 标的行动。 执行决 定阶段 (初始阶段)(初始阶段) (完成阶段)(完成阶段) 主观决定转化为实际行动 主观目的转化为客观结果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 第四节第四节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以随
52、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活动的意志活动的 前提。前提。 意志活动的意志活动的 核心。核心。 意志活动的意志活动的 基础。基础。 第四节第四节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1.1.自觉性自觉性 2.2.果断性果断性 3.3.坚韧性坚韧性 4.4.自制性自制性 主动地支配行动,使其能主动地支配行动,使其能 达到既定目标。达到既定目标。 明辨是非,决断迅速合理,明辨是非,决断迅速合理, 实现目的。实现目的。 保持精力,不屈不挠实现保持精力,不屈不挠实现 既定目的。既定目的。 自觉控制情绪动机,约束自觉控制情绪动机,约束 行动和语言。行动和语言。 第四节第四节 意志
53、过程意志过程 第四节第四节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 好的意志品质好的意志品质相反的特征相反的特征 意志自觉性意志自觉性 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优柔寡断和草率 意志的坚韧性(毅力)意志的坚韧性(毅力)动摇性和顽固性动摇性和顽固性 意志的自制力意志的自制力任性任性 一、概述一、概述 二、需要二、需要 三、动机与挫折三、动机与挫折 四、能力四、能力 五、气质五、气质 六、性格六、性格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的特征 (三)人格心理结构(三)人格心理结构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四)影响人格形成
54、的因素 (五)人格特质理论(五)人格特质理论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 (一一) )概概 念念 ( (二二) )特特 征征 ( (三三) )结结 构构 ( (四四)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 (五五)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 人格(personality):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 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 拉丁文persona(面具)。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 (一一) )概概 念念 ( (二二) )特特 征征 ( (三三) )结结 构构 ( (四四)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 (五五) )特质理论
55、特质理论 人格(personality)一般也 等同于个性(individuality)。 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 (一一) )概概 念念 ( (二二) )特特 征征 ( (三三) )结结 构构 ( (四四)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 (五五)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 (一一) )概概 念念 ( (二二) )特特 征征 ( (三三) )结结 构构 ( (四四)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
56、 (五五)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特征 3. 调节系统 决定人态度行 为的基本动力 反映人心理活 动的独特性 自我意识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气质 性格 能力 调节 控制与 整合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 (一一) )概概 念念 ( (二二) )特特 征征 ( (三三) )结结 构构 ( (四四)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 (五五)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 (一一) )概概 念念 ( (二二) )特特 征征 ( (三三) )结结 构构 ( (四四)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 (五五) )特质理论
57、特质理论 1.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 自然基础。 2.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 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 (一一) )概概 念念 ( (二二) )特特 征征 ( (三三) )结结 构构 ( (四四)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 (五五)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将人的特质分 为表面特质与根源 特质,根源特质 16个。测量量表 为PF。 Raymond B. CattellRaymond B. Cattell 190519051998 1998 ( (一一) )概概 念念 ( (二二) )特特
58、 征征 ( (三三) )结结 构构 ( (四四)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 (五五)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一、概述一、概述 提出人格的第三 个维度,外内向维度、 情绪维度和精神质维 度。 Hans J. EysenckHans J. Eysenck 1916 1916 1997 1997 二、需要二、需要 (二)分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生理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其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社会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二、需要二、需要 (二)分类 根据需要的对象分: 物质的需要 主要指
59、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 精神性需要 表现为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欲求,对掌握 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和对美的享受的需 求及对创造发明的欲望等等。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二、需要二、需要 (二)分类 根 据 先 天 后 天 分 1.内部稳定性需要:如饥、渴、呼吸、排泄、休 息、睡眠。 2.回避危急的需要:对有害的或不愉快的刺激回 避、排除的需要 3.性的需要:是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会需 要 4.内发性需要:如好奇、接触和愉快等。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认识和美的享受) 3.社会需要(劳动、交往、社会活动等) 天然需要后天需要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二、需要二、需要 (二)需要理论 发
60、展的需要 享受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 社会性 自然性 精神的 物质的 1.马克思描绘的需要层次 Kail Marx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二、需要二、需要 (二)需要理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Maslow AH,19081970)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提出需要 的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 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 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 潜能应该得到释放。 Maslow AH 19081970 第五节第五节 人人 格格 生 理 的 需 要 安 全 的 需 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合同范本的下载
- 2025商铺转让合同签订有哪些注意事项
- 2025产品销售合同范本
- 2025深圳市试用期劳动合同
- 2025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 环氧树脂地坪漆合同协议
- 电话出租出售合同协议
- 电信劳务续约合同协议
- 瓜果蔬菜售卖合同协议
- 电梯防水工程合同协议
- 不良资产债权转让与收购业务模式合作方案
- 24秋国开《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1学习活动(二)答案(第1套)
- 带您走进西藏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体重管理健康科普教育
- 《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
- 防汛抗旱知识培训材料
- 辅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服务采购服务方案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TWJQMA 010-2024 露地甜瓜改良式滴灌栽培技术
- 湖南省长沙市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JISG4305-2016中文版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和带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