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文本(2017年)_第1页
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文本(2017年)_第2页
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文本(2017年)_第3页
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文本(2017年)_第4页
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文本(2017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 录目 录11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11.1 区域概况1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1.3 现行规划实施评估21.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形势41.5 调整完善的必要性62 规划调整完善总则83 规划调整完善目标143.1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143.2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153.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73.4 规划调整完善目标与指标183.5 调整完善前后主要指标比较194 规划空间管控优化234.1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总体格局234.2 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244.3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264.4 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285 土地利用结

2、构调整与布局优化315.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315.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优化325.3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优化345.4 规划环境影响说明376 土地综合整治416.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416.2 工矿废弃地整治416.3 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资源开发利用417 中心城区规划调整完善437.1 土地利用现状情况437.2 发展目标与调控要求437.3 规划建设用地调整447.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457.5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68 各县(市、区)土地规划规模调整情况499 土地利用重点项目安排559.1 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情况559.2 市级重点项目情况5510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710.1协调联动

3、5710.2完善规划基础保障措施5710.3创新机制5810.4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监测与监管59附录A 规划调整完善文本附表附录B 规划调整完善文本附图 前 言潍坊市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2010年由国务院批复以来,在土地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强化了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快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保障和服务了潍坊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潍坊市的国土资源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潍坊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

4、、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主要调控指标规模等相关要求,开展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本次调整完善对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进行了科学评价,总体分析了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确定了规划调整完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任务,制订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切实提高了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2020年,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1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1.1 区域概况潍坊市位于山

5、东半岛中部,居半岛城市群中心位置,地跨东经1081012001,北纬35413726。东与青岛、烟台两市连接,西邻淄博、东营两市,南连临沂、日照两市,北濒渤海莱州湾,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现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和青州、寿光、诸城、安丘、潍坊、高密六市及昌乐、临朐两县, 潍坊市共辖62个镇、56个街道办事处。2014年潍坊市总人口达888.3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6%,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86.74亿元,人均为5.18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53:50.81:39.66。(注:以上数据来源于潍坊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潍坊统计年鉴-2015)潍坊市地处我国东部暖温带季风区,自

6、然条件较为优越。年平均气温12.5,无霜期185-211天,年均降水量600-800毫米。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南部多山丘,中部系平原,北部多为洼碱地与近海滩涂,海岸线141公里,属淤泥质平原类型。市域内盛产粮食、瓜菜、烤烟、畜产品和水产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拥有金、蓝宝石、花岗岩等多种矿产资源达58种,其中卤水最具优势,油气资源开发前景看好。近年来,在潍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潍坊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增长较快,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环渤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未来,潍坊将努力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地位,增强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7、,强力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2014年潍坊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潍坊市土地总面积1614314.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159497.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82%;建设用地面积30522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91%;其他土地面积149589.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7%。1、农用地农用地中,耕地面积795848.6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8.63%;园地面积58516.8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05%;林地面积120807.3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42%;牧草地面积0.18公顷,其他农用地184324.28公顷,其他农用地及牧

8、草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5.90%。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94700.1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1.0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09535.36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5.89%;交通水利用地面积42488.1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9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58503.3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9.17%。3、其他土地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75311.02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50.34%;自然保留地面积为74278.54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49.66%。1.3 现行规划实施评估1.3.1 现行规划主要指标情况经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现行规划明确,

9、2020年潍坊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82437.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90972.00公顷以上;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00283.79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94266.36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02048.79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6017.43公顷之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7944.80公顷以内,其中,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不突破14498.0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12535.00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量不少于12535.0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9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06平方公里之内。

10、1.3.2 主要控制指标实施情况分析1、耕地保有量2014年潍坊市现状耕地为795848.63公顷,比规划目标782437.00公顷超出13411.63公顷。规划实施九年建设占用耕地15015.47公顷,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农业结构调整和异地补充,共计新增耕地21379.15公顷,实现占补平衡。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06-2014年潍坊市通过实施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共占用基本农田409.00公顷,同时进行了基本农田补划。至2014年潍坊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93543.44公顷,超出规划目标2571.44公顷。3、建设用地总规模2014年现状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0522

11、7.12公顷,超出规划目标4943.33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突破预期性指标上限。2014年现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04235.54公顷,已超出规划目标9969.18公顷,突破约束性指标上限。现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94700.18公顷,尚有7348.60公顷的规划空间。2014年现状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100991.58公顷,未超出规划目标。1.3.3 增量指标实施情况分析根据批次用地情况统计,2006-2014年间,潍坊市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已扣除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安排建新区面积)为18319.73公顷,超出规划目标374.93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实际占用耕地12107.77公顷

12、,未超出规划目标。1.3.4 效率指标依据潍坊统计年鉴-2015相关统计数据,2014年潍坊市市域总人口888.3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3.6%。根据数据计算,2014年全市城镇人口为476.13万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94700.18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99平方米,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尚有很大空间。2006-2014年,潍坊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低效城镇工矿用地复垦利用的有序开展,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2907.68公顷,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空间的不足。1.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形势通过对规划实施的分析,可以看出规划实施以来,潍坊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体良好,除建设用地规模超出预期指标外

13、,其他指标基本符合要求。主要是由于国家及山东省规划重大背景和发展战略发生改变导致用地需求量增大,导致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以及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突破规划目标。1、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潍坊市处于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的重要规划区域,这给潍坊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潍坊市目前处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其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定位需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仍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如何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解决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已经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4、2、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压力增大随着潍坊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量将居高不下,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将继续造成部分耕地损失。而潍坊市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后备资源较少,可供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资源已经很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3、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规划实施期间,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潍坊市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因此,调整完善要根据潍坊市新的发展定位,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发展特点,

15、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使潍坊市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4、土地利用方式亟需转变 潍坊市现状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99平方米,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度亟待提高。因此,在未来的建设中,应从潍坊实际出发,尽可能地从内部挖潜,充分利用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中的存量土地,强化各中心城市、集镇和居民点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减少新增建设用地量,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综合效益。 5、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的任务更加艰巨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潍坊市土地生态面临着生态维护和修复的重要任务。如潍北的海水侵蚀和南部山丘的水土流失,造成部分土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下降。

16、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造成部分耕地农业综合生产力下降,致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不断加大。6、规划的建设用地布局与实际建设用地布局的矛盾显现 出现矛盾的原因主要由两个方面因素构成:一是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由于对潍坊市郊区经济和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用地指标分配偏少,但规划实施以后,郊区经济和开发区经济迅猛发展,建设发展的非均衡态势明显,建设用地需求在城郊结合部相对集中,局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由于建设用地实际需求与规划布局的错位,局部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二是实际的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主要是受土地价格、优惠政策、管理政策和审批

17、效率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城郊结合部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增长较快,远远超过城镇用地增长速度,建设用地有向城郊结合部蔓延的趋势。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城市、建制镇用地的效益和集约利用程度远远高于独立工矿用地,建设用地向城郊结合部蔓延不利于土地利用集聚效益的提高。1.5 调整完善的必要性规划实施以来,潍坊市不断强化土地规划管控,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虽然规划在2012年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了衔接,但是在近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规划与客观实际和发展需求之

18、间还是有一些不协调、不适应的情况,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亟待开展。2 规划调整完善总则2.1 调整完善的目的科学开展规划调整完善将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对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建设用地布局的新要求,为实施好潍坊市的区域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围绕潍坊市委、市政府“四一三”战略重点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布局的发展要求,做好与“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重点调整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为潍坊市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按照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潍坊

19、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谋划“十三五”期间区域发展与重大项目用地安排,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措施落地,统筹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三线”的划定和“多规融合”,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保障潍坊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2.2 调整完善的指导思想1、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坚持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态文明出发,把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保护放在首位,加强耕地保护目标,严格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合理配置土地利用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实现

20、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合理确定城乡、区域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机制的形成。3、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空间,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模式,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合理配置各类用地,划定潍坊市“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文明的宜居城乡环境。2.3 调整完善的原则1、应保尽保、数质并重。在数量上落实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在质量上落实耕地质量不下降的要求。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应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2、节

21、约集约、优化布局。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在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贯彻协调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生态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用地,促进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是调整完善的重中之重。4、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强化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做好上下级规划的衔接;结合规划调整完善,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划定,探索“多规合一”,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2.4 调

22、整完善的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调整完善基准年为2014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范围为潍坊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涉及潍坊市四区八县,总面积16143.14平方公里,与现行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2.5 调整完善的规划依据与任务2.5.1 规划调整依据1、国家及省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6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6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

23、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7)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8)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8号);(9)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号);(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72号);(11)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610号);(12)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审查报批的通

24、知(鲁国土资字201736号);(13)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14)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质量检查细则(国土资厅发201121号)。2、省及市级有关规划、计划材料(1)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3)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4)潍坊市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5)潍坊统计年鉴-2015;(6)潍坊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3、其他材料(1)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

25、据;(2) 其他相关专项规划。2.5.2 规划调整任务1、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根据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建设用地总规模,合理调整全市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以及建设用地布局。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调整,一是在数量上落实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二是在质量上落实耕地质量不下降的要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划剩余空间情况,统筹安排中心城区以及全市各县市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比例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2、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的调整优化。

26、依据二次土地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作适当调整。特别梳理城市周边、道路沿线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进行实地核查,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将城市周边、交通沿线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顺应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结合城乡规划等规划布局,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开展建设用地布局的调整。一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加强与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27、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避让优质耕地,最大限度保护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生态用地,促进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空间体系。二是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以布局优化为主,促进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三是严控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新区)等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依据人口密度、尤其是用地产出强度等标准确定用地规模。四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对农村建设用地按规划进行土地整治、产权置换,促进农村农民住宅向集镇、中心村集中。五是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保障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扶贫开发、

28、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扶持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等,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提供用地。3、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合一”结合规划调整完善,统一部署,根据调整后的全市规划主要指标和用地布局,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结合“三线”划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推进“多规合一”。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各类空间规划协调衔接的工作路径、编制规范和协作机制,着力解决各相关规划科学性不强、衔接不够、执行不力等关键性问题,为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打下基础。3 规划调整完善目标3.1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3.1.1

29、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十二五”期间,潍坊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5000亿元台阶,达到517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显著提升。“蓝黄”两区战略深入实施,“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8%,较2010年47.0%的城镇化率提高8.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机场迁建、济青高铁、潍日高速、潍莱高铁、城海轻轨、疏港铁路、青临、大莱龙铁路、国华寿光电厂一期工程、特高压入潍工程、引黄、引江调水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保障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化学需氧量

3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20%以上。森林、湿地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林木绿化率达到35.5%。“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34天,大气环境质量跃升至第5位,进入全省前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注:以上数据来源于潍坊市人民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3.1.2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潍坊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0亿元,人口达到965.9万,人均达到1.3万美元以上。“十三五”规模期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户籍人

31、口城镇化率达到61%左右,基本实现120万左右农业人口转移、100万左右在城镇落户和促进75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完全市民化,预计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将达到627.8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战略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普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和大气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展现生态美丽潍坊新形象。(注:以上数据来源于潍坊市人民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潍坊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3.2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32、评价3.2.1 耕地资源承载力2010年-2014年,潍坊市耕地资源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口规模未超过现有耕地的人口承载力,以人均粮食消费标准400-450千克计算,2014年市域内耕地产能的粮食自给率为123%左右。按照国家关于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综合考虑潍坊市耕地面积、播种面积、播面单产,人口增长趋势等不同条件,预计到2020年我市耕地面积可保持在78.9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421117吨,以人均粮食消费标准450千克,自给率100%、90%分别计算,到2020年可承载人口规模分别为1204.69万人、1338.55万人,足以承载潍坊市国民经济十

33、三五确定的到2020年965.9万人的人口规模。3.2.2 建设用地资源承载力2014年潍坊市的建设用地总规模30522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91%(即开发强度18.91%)。潍坊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承载力一般表现为合理的开发强度,但潍坊市开发强度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奎文区开发强度高达65%,潍城区、寒亭区达到37%,坊子区为29%,寿光、昌邑、青州三市均超过20%,诸城市等5市均在15%左右。综合来看,市域及各县域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大,建设用地压力大,开发应以优化为主;其他区域建设开发压力小,承载能力较强。3.2.3 水资源承载力潍坊市域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大多发源于南部山区,流经中部

34、平原,注入莱州湾。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3条,主要水系有潍河、弥河、白浪河、南北胶莱河和小清河等五大水系,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潍坊市共有大中型水库27座、平原水库5座、小型水库637座、塘坝4207座,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0.59亿立方米,引黄、引江水指标每年为4.0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98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比全省人均水平(334立方米)低7%,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总量不足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紧张、更为尖锐,水资源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水源地的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节约用水意识需全民普及,未

35、来水资源比土地资源更加短缺。为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保障全市用水安全,2012年潍坊市启动现代水网建设,加大水利设施保障投入,落实节水型经济建设规划,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健全节水协调推进机制和政府规章,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建设一批节水示范企业和示范镇(街)。引黄入峡、引黄入白工程建成并运营,峡山水库、黑虎山水库扩容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好转,水资源、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山水林天湖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全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水耗及排放明显下降,节水城市体系基本形成,缓解了水资源资源承载压力。根据潍坊市现代水网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市在平水年和一般枯水年份总

36、供水量将达到24-27亿立方,基本实现供需平衡。3.2.4 生态资源承载力随着潍坊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潍坊市坚持把环境持续改善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实施了“三八六”环保行动,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水环境质量改善实现重大突破。30条河流COD、氨氮指标全面得到改善,峡山水库、白浪河水库水质常规监测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类标准以上。大气质量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全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234天,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分别同比改善7.7%、8.3%、24.9%和10.3%基本解决了六大片区大气环境异味问题。推进生态市

37、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得到提升。3.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资源要素,分析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地形坡度、地壳稳定性、突发性地质灾害、土壤类型、水文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建设的影响,并根据影响程度对各要素进行评价分级。建设开发限制因素分为两类:强限制性因子和较强限制性因子。强限制性因子包括:永久基本农田、泄洪通道。较强限制性因子包括:优质耕地、园地、林地、人工草地、地震活动及地震断裂带、地形坡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生态保护红线。对潍坊市范围内的全部土地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因子量化分级,将潍坊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不适宜

38、三种类型。适宜区面积为64855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较适宜区面积为1505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不适宜区面积为8151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青州南部、诸城南部、临朐南部以及安丘西南部区域内自然条件优越,主要为山区丘陵地带,林业用地比例高,建设用地比例较低,是全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划入不适宜区。青州北部、寿光南部、昌乐北部及东部、安丘、高密以及诸城的中部和昌邑部分区域主要承担全市粮食安全的功能,为全市基本农田集中区,划入不适宜区。3.4 规划调整完善目标与指标3.4.1 规划调整完善目标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加严格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新要求,坚持保

39、护优先、节约集约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科学划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和新目标提供基础保障。2、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修订现行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管理实现“三转变”:重心由保障向保护转变,方法由指标控制为主向空间管制为主转变,指标由增量向存量转变,维护土地规划的现势性和严肃性,保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3、保障潍坊市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高铁新片区和火车站南广场开发等新战略、新目标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永久

40、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的划定,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统筹潍坊市城乡建设、产业集聚区项目、海洋经济产业带和绿色生态廊道等项目用地。3.4.2 调整完善主要指标落实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610号),明确了潍坊市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控制性指标,耕地保有量789139.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63333.33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10106.67公顷以内。按照省国土资源厅通知要求,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潍坊市各县(市、区)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总规模进行分析比较后,分解下达了

41、相关指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4735.0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06203.33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105371.67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7767.6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9235.92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19235.92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48.00平方米/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9963.97公顷。3.5 调整完善前后主要指标比较3.5.1 耕地保有量的调整根据省厅下达的指标,潍坊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调整为789139.00公顷,比现行规划目标782437.00公顷增加了6702.00公顷。耕地保有量是约束性指标,必须严格执行,也是剩余规划

42、期内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次以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状耕地面积为基础,扣除已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中的耕地、2014年占补平衡储备库耕地、规划安排可减少的耕地、以及其他特殊因素需减少的耕地后,合理确定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调整完善后耕地保有量占2014年实有耕地的99.16%,做到了保护优先、应保尽保,做到了与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充分衔接。3.5.2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调整根据省厅下达的指标,潍坊市到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调整为663333.33公顷,比现行规划目标690972.00公顷减少了27638.67公顷。基本农田调整是在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前提下,主要考虑优质耕

43、地后备资源不足,国家、省、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占用、生态建设等因素核减基本农田的需求,结合潍坊市最新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成果,采取梯次下降法,对耕地保护目标调整后基本农田保护率赋予不同的下降百分点,对原有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对优质耕地进行调入,最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整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相比2014年减少了30210.11公顷。3.5.3 建设用地总规模的调整落实上级规划指标,潍坊市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调整为310106.67公顷(不含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比现行规划目标300283.79公顷增加9822.88公顷。在综合分析用地现状和潍坊市“十三五”期间用地需求的基础上,

44、围绕潍坊市政府“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发展战略,以及新型城镇化规划等相关规划,对高铁新城、新机场等重点发展区域、食品谷等稳增长重点项目和济青高速、济青高铁、城际快速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所倾斜,从而合理确定2020年潍坊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完善后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相比2014年现状增加4879.55公顷。3.5.4 其他建设用地主要指标调整1、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通过衔接2014年现状村庄规模和调整完善后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确定潍坊市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04735.00公顷,比现行规划规模194266.36公顷增加10468.64公顷,较2014年现状规模20423

45、5.54公顷增加499.46公顷。2、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参考2010-2014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加5054.44公顷,考虑市域各县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和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等对城镇用地的需求,以及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要求,确定2020年潍坊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06203.33公顷,比现行规划规模102048.79公顷增加4154.54公顷,较2014年规模94700.18公顷增加11503.15公顷。3、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本次调整后为105371.67公顷,比现行规划目标106017.43公顷减少645.76公顷,较2014年现状规模100991.58

46、公顷增加4380.09公顷。增加的规模将重点用于保障“十三五”期间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项目用地。3.5.5 增量指标的调整新增规模本次调整后为27767.68公顷,比现行规划目标17944.80公顷增加9822.8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基础设施、民生、环保等重点项目和工程,对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片区和新的发展战略予以倾斜。依据2014年变更调查数据和省下达潍坊市调整完善后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2015-2020年可用新增建设用地4879.67公顷,同时考虑到规划实施期间新增建设用地实际占用情况,合理确定调整完善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27767.6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

47、占用农用地规模23767.79公顷,比现行规划增加9269.79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19235.92公顷,比现行规划增加6700.92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19235.92公顷,比现行规划增加6700.92公顷。3.5.6 效率指标调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本次调整后为148.00平方米,较2014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99平方米减少了51平方米,将引导推动全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按照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潍坊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等相关规划,确定2020年潍坊市常驻人口将达到965.9万人,预计2020年全市

48、城镇化率达到65%,城镇人口将达到627.8万,结合调整后的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测算调整后人均城镇工矿为179平方米。结合近几年潍坊市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120万左右农业人口转移、100万左右在城镇落户和促进75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完全市民化的要求和对未来6年土地整治挖潜实施进度的预计,为加强规划对节约利用土地的引导和管控,预测2020年合理的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48平方米。3.5.7 土地整治指标的调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调整后为9963.97公顷,重点衔接村庄布局相关规划,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对规划复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调整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与现行规划

49、目标保持一致。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结合新增用地情况,大力开展土地整治,规划期内完成19235.92公顷补充耕地任务。鼓励各县市区通过土地整治自行补充,个别位于城镇中心区,后备资源不足,需采取易地购买等方式实现占补平衡的,在各县市区规划调整完善方案中确定具体保障措施4 规划空间管控优化4.1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总体格局4.1.1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1、严格保护耕地,调整优化农用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转变。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用地

50、结构和布局。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加大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3、协调区域土地调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围绕潍坊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调控和引导;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规范土地开发秩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域协调。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引导城镇

51、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边界控制,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学安排土地综合治理 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严格控制对天然林、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结合环保部门相关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支持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科学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整理;探索建立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4.1.2 总体格局随着

52、国家经济增长重心向北扩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开发、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基地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潍坊市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潍坊市城市功能定位为:“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即:以海洋化工、动力机械、纺织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文化教育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半岛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在空间发展方向上,潍坊市未来空间发展战略构想布局为“一圈、两翼、三带”,“一圈”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接寿光、昌乐、安丘、昌邑、滨海新城。“两翼”,即以高密和诸城为主组成的东南部经济区,以青州、临朐为主组成

53、的西南部经济区。“三带”,即中部胶济经济带、北部沿海经济带和南部山区经济带。4.2 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4.2.1 农业生产空间优化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以增加耕地保护任务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空间格局,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坚守耕地红线,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按照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以2014年现状耕地为基础,将生产效率高,农业基础设施投配套好,生产条件优良的农业用地作为优质耕地优先保护。到2020年,潍坊市耕地保有量为789139.00公顷,占2014年现状耕地面积的99.16%,实现实有耕地应保尽保,基本形成潍西南丘陵耕地重点保护区

54、、山前环状平原耕地重点保护区和潍北滨海平原耕地重点保护区三个集中连片区耕地重点保护区,充分保障了农业生产空间,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打好基础。同时按照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基本稳定、优质耕地优先保护的原则,将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比对最新的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价数据中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后,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予以永久保护,确保粮食安全。4.2.2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2014年潍坊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93543.44公顷,充分考虑基本农田保护率等压力因素,同时满足因国家

55、、省、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占用、生态建设和采煤塌陷等因素核减基本农田的需求,潍坊市城市周边外划出基本农田52432.73公顷,新划入24793.73公顷,确保规划调整完善后潍坊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63333.33公顷不减少,占潍坊市土地总面积的41.09%。调整之后,基本农田占耕比和平均耕地质量均有提升。布局上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将多年来持续不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质量提升等一系列工程和潍坊市已建成的大量耕地质量优良的基本农田划入永久保护区域,按照“基本农田永久保护、以布局调整促进质量提升”的原则,构建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新格局,引导基本农田向立地条件好、农田设施完备

56、、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及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的平原区域集中。充分发挥永久基本农田的生态、生产和间隔功能,形成围绕主要城市、镇区、中心村、水利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区周边的条、带、面相结合的基本农田分布新格局,隔离各组团城市,有效防止城市无序扩张。4.3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平台,结合生态重要性评价、生态重点区域识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依托“两区”对现行规划的生态安全控制区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保持全市土地生态平衡,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以生态安全目的区域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主要包括全市的重点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区、重要湿地、地质灾害

57、、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与生态极端脆弱重点治理区。将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防护林带、滩涂生态保护地带以及生态控制地区等区域纳入生态控制线。4.3.1 “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与分区“生态红线”划定坚持:强制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与可行性原则,确保区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划定是参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对接环保部门关于潍坊市生态红线划定的相关成果,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和综合分析,选取集中连片、具有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区域,以沿其行政界线、道路、河流、山体、绿化带等具有明显隔离作用的标志物作为范围界限,充分考虑国土规划与环保规划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在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划定生态红线。重点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