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1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2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3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4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四首教学设计(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 荆门送别李白、 游山西村陆游) 【教学目标】 1熟读 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 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 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情入题同学们,一个人 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 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

2、,心灵 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二、 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 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 大意。三、赏析归园田居 1导入。由学生交流陶渊明 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 对本诗的理解。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 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 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 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整体感知

3、。(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 对什么的体验?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 什么事?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但使愿 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交流明确: 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 豆苗稀少, 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 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 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诗人农艺不 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 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 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4、。 ( 2)读出情境。自由背诵。 3赏析 与拓展。(1)品出意味。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 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 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 值得玩味的诗句, 提醒学生注意归纳、 升华和积累。 ( 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引导 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 境、形象和主旨。 4全班齐背。 四、赏析使至塞上 1导 入。推荐几首“边塞诗”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雁 门太守行等,初步感知“边塞诗”那种豪放壮美的气势。2整体感知。 ( 1)配乐朗诵,初步了解大意。出使的人是 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5、2)自由诵读,互评交流。(3 )探究赏析。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沙漠、 “孤烟”、黄河有什么特点?由此种景 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如何赏析本文能体现“诗中有画” 的“千古奇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句?说说“征蓬”、“归雁” 意在写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精彩,你最喜欢,理由是什么?有感情 地读出来。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苏轼说: “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摩诘即王维,从 这首诗中看出如画的景致: 第一,大漠无边无际 (大、金黄)、 黄河杳无尽头(长、混浊) ,“长河”之上只有那一轮圆圆的 落日(红艳) 。“孤烟”的苍白与“直”都显得

6、单纯简净。作 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 写中。第二,边塞将士战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战争平息后的 宁静气氛。第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 丰富,线条简洁,色彩多样,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传神的 笔墨刻画了奇特而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王国维先生称这一句为“千古壮观” ,的确名副 其实。3. 使至塞上怎样将叙事、写景相结合的?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诗人被排挤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诗中叙事, 则事中见景, 事中见情, 诗中写景, 则景中寓事, 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外”。 4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5结

7、合这首诗,用自己的 巧手画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图景。 第二课时一、 复习巩固 1背 诵第一、二首诗歌。 2填写句子。 (1)( ),带月荷锄 归。( 2)大漠孤烟直, ( )。二、熟读第三、四首诗歌, 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学生示范朗读, 把握感情基调。 2师 生合作扫除文字障碍。 3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精读 1赏 析渡荆门送别 ( 1)导入: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 的题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 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 等。)这些诗饱含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也是一首送别诗,他又写了什么呢?( 2)整体感知。教师 范读,学生自读、

8、跟读。注意字音、 节奏。( 3)再读, 思考。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留恋故乡)明确:者行踪。 (离别蜀地,漫游楚地)所见 的是什么景象?壮丽。探究阅读:讨论交流品味写景的句 子。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A.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4)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5)延伸作业:课外摘抄一些边塞诗和表现乡愁的诗歌。2游山西村(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 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 的伪诈, 他更感到乡

9、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 深信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产生 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2)整体感知。试读,读正 确、读流畅。 A. 以什么为线索?围绕哪个字展开?(诗人行踪)B.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农村生活)c.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中写景句,你认 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 说说理由。 如:流传最广的两句诗 “山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 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希望 这一生活哲理。(3)探究。游山西村中哪些地方表现 了人情美?像诗人再访山西村时的情景,写一段文字。(4)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和

10、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 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还学过哪些反映乡间生 活的古代诗歌?四、背诵这四首诗五、作业设计试从这几首 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把你 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陶潜( 365 427 )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 柴桑人。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 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他自 29 岁入仕,作过州祭酒、 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41 岁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他的田园诗 主要见于他的饮酒 、归园田居等。陆游( 1125 1210),南宋诗

11、人,字务观,号放翁,山 阴人。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乾道八年,入 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 战。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 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 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 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 等,均为世人所传诵。王维( 702 761),字摩诘,原籍山 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 21 岁中进士,任大乐丞。后因事 贬济司库参军。 安史之乱中, 在安禄山部下被迫受任给事中。 平乱后,一度遭贬,后又做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 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12、 他通音律, 工书画,诗与孟浩然齐名, 世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 诗,这类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苏轼赞其“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 701 762),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先代于隋末流寓中亚碎叶城,他出生于此。五岁 时随父移居锦州昌隆青莲乡。 25 岁出蜀,长期在各地漫游, 天宝元年,供奉翰林。后受权贵谄毁,不久离开长安。晚年 漂泊困苦,客死当涂。李白是我国唐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 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追求理想,向往光 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

13、 阔。2写法举要 归园田居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 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朴素如随口而出, 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中,则使口语上升为 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的统一起来,形成陶 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带月荷锄归” ,劳动归来的诗人虽 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作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 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是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 之语,“带月荷锄归” 。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 平淡与幽美, 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成辉, 柔和完美。 使至塞上这首诗从结构上看

14、,前后叙事,中间写景。叙 事、写景各具特色。 诗人叙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 虚中有实; 写景有实有虚,寓情于景。例如, “征蓬”两句,蓬草飘飞 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飞是春天的景象,诗人出塞的时间不 管是春还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时看见这两种景色,为了表现 自己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故而采用了虚实相映、情景比兴 的表现手法。 此外,“大漠”两句,“孤烟直” 和“长河落日” 的景象使人们联想到了唐军大破吐蕃之事及边塞的赫赫战 功,感受到了战争的平息后的宁静气氛。总之,诗中叙事, 则事中见景, 事中见情, 诗中写景, 则景中寓事, 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渡荆 门送别 这

15、首诗意境高远, 风格雄健, 形象奇伟, 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 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这联诗句 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与 水流的景色, 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游山西村( 1)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 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 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 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 。尤其中间两联,对 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 高的艺术水平。 (2)写景中寓含哲理。诗中颔联写山

16、间水畔 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流畅绚 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 山泉溪流曲折穿行, 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 正在迷惘之际, 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视野和心胸顿觉豁然开朗。钱钟书说: “陆游这一联才 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也 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便如果锲 而不舍,继续前行,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这就 是此联给人的启示,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3归园田居的其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

17、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 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又在樊笼里,复得 返自然。本篇先叙归隐原因,以及自己的禀性与世俗不相适 应,后写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 以及归田后的愉快心情。 归 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 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 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本篇写归田后悠闲自得的劳动生活。诗人归隐后谢绝世俗的 人事交往,和农民在思想感情上已有一定程度的接近。但由 于当时浔阳一带仍有战乱,所以结尾隐含着对田园生活前景 的忧虑。 4诗歌今译使至塞上我只身轻车简从赴西北 出使边塞,经过居延属国一直向前。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 汉塞,似振翮北飞的大雁进入胡天。荒漠深处一缕烽烟直上 云霄,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下遇到骑马的侦 察兵,打听到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 渡荆门送别我乘舟 远渡荆门外,到那古时的楚国之地游历。高山渐渐隐去,现 出空旷的平原, 迢迢江水, 仿佛流进广阔的荒原。 波中月影, 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云霞 , 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 更加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辞万里送我远行。 游山西村不 要嘲笑农家里的腊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