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PD校正设计及仿真.._第1页
控制系统的PD校正设计及仿真.._第2页
控制系统的PD校正设计及仿真.._第3页
控制系统的PD校正设计及仿真.._第4页
控制系统的PD校正设计及仿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八控制系统的PD校正设计及仿真一、实验目的1 .用频率综合法对系统进行综合设计;2.学习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实验设计原理与步骤1设计原理超前校正(亦称PD校正)的传递函数为:Gc(S)=:Ts 1Ts 1(n 二 1)29%其对数频率特性如图8-1所示,丄八厂T .aT35图8-1超前校正网络频率特性图超前校正能够产生相位超前角,超前校正的强度可由参数:表征。超前校正的相频特性函数是:* ) = a r ct:g T -a r ct gT最大相移点位于对数频率的中心点,即:最大相移量为:_ 丁( -m) = arct * : arct1y0L二- -1=arcsin 黒亠1

2、或者Si m1 si nmCt =1 -si nm容易求出,在m点有:L( m) =10lg :2 设计步骤基于频率法综合超前校正的步骤是:(1) 根据静态指标要求,确定开环比例系数K,并按已确定的K画出系统固有部分的Bode图;(2) 根据动态指标要求预选.c,从Bode图上求出系统固有部分在c点的相角;(3) 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的相角裕量,确定在c点是否需要提供相角超前量。如需要,算出需要提供的相角超前量rm ;1 + si n 日如杲所需相角超前量不大于60度,按式求出超前校正强度;(5令、(6)计算系统固有部分在c点的增益Lg(dB);及超前校正装置在c的增益Lc(dB)。 如果Lg L

3、c 0则校正或系统的截止频率c比预选的值要高。如果高出较多, 应采用滞后超前校正,如果只是略高出一些,则只需核算-.c 点的相角裕量。若满 足要求,综合完毕;否则重复步骤(3);如果Lg Lc : 0则实际的-.c低于预选的-,c,可将系统的开环增益提高到/ (Lg +Lc)Lg Lc = 0 (即将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提高lgg -倍)。g 20超前校正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超前相角,可用于补偿系统固有部分在截止角频率c附近的相角滞后,以提高系统的相角稳定裕量,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三、实验内容 练习8-1设计增益K,使系统的相位裕度为60ok(s+0.1)10(s +0.5)s(s+1)num =

4、10den = 1 1 0g = tf(nu m,de n)bode(g);mag phase w = bode(g);gm pm wcg wcp = margi n( mag,phase,w) margi n(g)a = (1+si n(49.1*pi/180)/(1-si n(49.1*pi/180) l=10*log10 (a);wm = spli ne(20*log10(mag),wl)t = 1/(wm*sqrt(a)at = a*tnum1 = at 1deni = t, 1g1 = tf(nu m1,de n1)num2 = 10*at 10den2 = con v(t,1,1

5、1 0)g2 = tf(n um2,de n2)bode(g2);mag2 phase2 w2 = bode(g2);gm2 pm2 wcg2 wcp2 = margin( mag2,phase2,w2)GridBode DiagramGm Inf dBst hl rad/sec) t Pm *18 deg (st 3.0B rad/$)100-110050-50-90-ISO-1351 oJ1 n1010Frequency (radfeM)习8-2设被控对象开环传递函数为:Gg(S)4kS(S 2)设计技术指标要求: 系统斜坡输入稳态误差ess =0 05;系统的相位稳定裕度丫 45;系统的

6、幅值稳定裕度h_10db 要求:(1) 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超前校正装置;(2) 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3) 用Simulink对原系统和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画出校正前后的阶跃响应图;(4) 分析设计结果。num=20;den=1 2 0g=tf( nu m,de n);bode(g);%step(g1)mag phase w=bode(g);gm pm wcg wcp=margi n( mag,phase,w)margi n(g)a=(1+si n( 30*pi/180)/(1-si n( 30*pi/180)l=10*log10(a)wm=spli ne(20*log10(mag),

7、w,-l)%找对应频率t=1/(wm*sqrt(a)at=a*t num1=at 1;den 1=t 1;g1=tf( nu m1,de n1) hold on num2=20*at 20; den 2=co nv(t 1,1 2 0); g2=tf( nu m2,de n2) hold on bode(g2) mag2 phase2 w2=bode(g2);gm2 pm2 wcg2 wcp2=marg in( mag2,phase2,w2)Grid练习8-3设被控对象开环传递函数为:Gg(S)S(0.1S 1)(0.01s - 1)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_100s,相位稳定裕度-300

8、,截止角频率c A45S。要求:(1) 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超前控制器;(2) 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3) 用Simulink对原系统和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画出校正前后的阶跃响应图;(4) 分析设计结果。num = 100den = con v(0.1 1 0,0.01 1) g = tf(nu m,de n)bode(g)mag phase w = bode(g);gm pm wcg wcp = margi n( mag,phase,w)margi n(g)a = (1+si n(41.5*pi/180)/(1-si n(41.5*pi/180)l = 10*log10(a)wm =

9、spli ne(20*log10(mag),wl)t = 1/(wm*sqrt(a)at = a*tnum1 = at 1num1 = t 1g1 = tf(nu m1,de n1)num2 = 100*at 100den2 = con v(t 1,de n)g2 = tf(n um2,de n2)bode(g2)mag2 phase2 w2 = bode(g2);gm2 pm2 wcg2 wcp2 = margin( mag2,phase2,w2) gridTools Jndcw (J涉w1Frequency (radfew)Haure No. 190-5 0 53 8 2112 - -Bo

10、de Diagram 0.628 dB Cat 31 6 rad/sac), Pm i 53 deg 30.1 rwiftecie-|0I1010IOo o o o o o o 5 5 0 51 -1-1I m 总cgw实验九控制系统的PI校正设计及仿真一、实验目的1. 应用频率综合法对系统进行PI校正综合设计;2. 学习用MATLAB对系统性能进行仿真设计、分析;二、实验设计原理与步骤1设计原理滞后校正(亦称PI校正)的传递函数为:Gc(s)r i)其对数频率特性如图9-1所示,参数表征滞后校正的强度。图9-1 PI校正网络频率特性图2设计步骤基于频率法的综合滞后校正的步骤是:(1)根据静态

11、指标要求,确定开环比例系数K,并按已确定的K画出系统固有部分的Bode图;(2) 根据动态指标要求试选,从Bode图上求出试选的* c点的相角,判断是否满足相位裕度的要求(注意计入滞后校正带来的512的滞后量),如果满足,转下一步。否则,如果允许降低c ,就适当重选较低的,c ;(3)从图上求出系统固有部分在c点的开环增益Lg (co c)。如果Lg (c) 0令Lg (,c ) =20lg :,求出:,就是滞后校正的强度,如果Lg (c )0,则 无须校正,且可将开环比例系数提高。1 1 1选择上齐七和C,进而确定T(5)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校核相位裕量。滞后校正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中

12、频段和高频段的开环增益,但同时使低频段的开环增益不受影响,从而达到兼顾静态性能与稳定性。它的副作用是会在点产生定的相角滞后。、实验内容练习9-1设系统原有开环传递函数为:Gg(S)二KS(S 1)(0.5S 1)系统的相位裕度丫- 40 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K= 5 S-11截止频率为-c=0. 5 S-要求:(1) 用频率法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串联滞后校正控制器;(2) 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用Simulink对校正前后的闭环系统进行仿真,求出其阶跃响应;(4) 分析设计效果。练习9-2设被控对象开环传递函数为:Gg(S)10S(S 5)系统的相位裕度丫一 40系统斜坡输入稳态误差ess =0

13、 05;截止频率为 .c =2 1/ S要求:(1)用频率法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串联滞后校正控制器;(2)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3)用Simulink对校正前后的闭环系统进行仿真,求出其阶跃响应;(4)分析设计效果。练习9-3已知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开环传递函数为:Gq(S)二K。1S(0.1S 1)(0.2s 1)试用BODE图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滞后串联校正设计,使之满足:(1)在单位斜坡信号r(t) = t的作用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Kv_ 30s ;(1)系统校正后剪切频率3 c_ 2.3s;(3)系统斜校正后相角裕度丫一 40要求:(1)用频率法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串联滞后校正控制器

14、;(2)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用Simulink对校正前后的闭环系统进行仿真,求出其阶跃响应;(4)分析设计效果。实验十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及仿真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MATLAB对系统进行仿真;2.应用频率综合法对系统进行PID校正综合。二、设计原理与步骤1.设计原理超前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相角裕量,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滞后校正的 作用是改善系统的静态特性,两种校正结合起来就能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特 性。滞后超前校正(亦称PID校正)综合了前两种校正的功能。滞后超前校正(亦称PID校正)的传递函数为:Gc (S)(T2S 1)(: T,S 1)(兀S 1)(TiS 1)它相当于

15、一个滞后校正与一个超前校正相串联,其对数频率特性如图10-1所示:2 设计步骤基于频率法综合滞后-超前校正的步骤是:(1根据静态指标要求,确定开环比例系数K,并按已确定的K画出系统固有部分的Bode图;(2) 根据动态指标要求确定飞,检查系统固有部分在 c的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是否为-2,如果是,求出-,c点的相角;(3) 按综合超前校正的步骤(3) (6)综合超前部分Gci(S)(注意在确定二m时 要计入滞后校正带来的50 120的相角滞后量)。在第(6)步时注意,通常 LgC c) LcC c)比0高出很多,所以要引进滞后校正;(4)令20lg : =Lg ( c) Lc( c)求出:;(5

16、) 按综合滞后校正的步骤(4) (5)综合滞后部分Gc2(S);(6 )将滞后校正与超前校正串联在一起,构成滞后超前校正:Gc(S)二Gci(S) Gc2(S)三、实验内容练习10-1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二KS(0.1S 1)(0.05S 1)要求:(1) 速度偏差系数Kv _ 50(2) 相位裕度丫二40 _5%(3)增益穿越频率c =10 5%要求:(1)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滞后-超前控制器;用Simulink进行仿真;(3)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4)分析讨论设计过程及结果。练习10-2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S)=KS(S 1)(S 4)要求设计单回路控制系统,满足

17、:(1)稳态速度误差增益Kv=10 /s(2)相位裕度 =50(3)增益裕度一 10db要求:(1)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滞后-超前控制器;(2)用 Simulink 进行仿真;(3)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4)分析讨论设计结果。练习10-3已知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开环传递函数为:Go(S)二 K。1S(S 1)(s 2)试用BODE图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滞后-超前串联校正设计,使之满足:(1)在单位斜坡信号r(t) = t的作用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Kv_10s,;(2)系统校正后剪切频率3 c 一 1.5s ;(3)系统斜校正后相角裕度丫 _ 450 ;(4)计算校正后系统时域性能指标:b%=

18、 25%; tp=2S; ts=6S。要求:(1) 用频率法设计满足上述要求的串联滞后校正控制器;(2) 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3) 用 Simulink 对校正前后的闭环系统进行仿真,求出其阶跃响应;( 4)分析设计效果。实验十一非线性系统分析与设计仿真一、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对非线性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的技能;2.学习用SIMULINK仿真分析非线性系统。二、实验内容1 系统的饱合效应饱合特性在控制系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运算放大器特性、电动机的磁场饱和现象等。饱和环节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物理系统中。虽然饱和效应可以使用描述函数合其他近似的非线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我们仍将使用仿真来分析它的作

19、图11-1饱和环节的输入-输出特性2、该非线性元件的增益为:M / E in put E k = E-M input E该放大器增益随着外部输入增加而减少。一般而言,增益的减少使系统趋于稳 定,使系统的惰性增加。当然,对于某些条件稳定系统(如在低增益时不稳定系统), 饱和会使系统不稳定。事实上,在饱和期间,系统已暂时变为开环系统。因此,对 于含有饱和非线性环节的系统,必须能够允许这种暂时的开环工作方式。验证:对图11-2所示的系统用SIMULIN係统仿真,并讨论仿真结果。Scope图11-2系统结构框图在SIMULINKF画系统结构框图,并存盘,为仿真工作作准备。改变输入信号电 平从16变化,其系统的饱和环节的上下限设定为土 1,将这6种情况分别进行仿 真并计算超调量。最后,将其绘制在同一图中进行比较。在系统仿真的程序中,将使用FOF命令。由于系统的仿真将得到不同的数值点, 因此全部的输出都使用100个点的时间轴矢量T进行插补。MATLA程序为系统程序 清单。其仿真结果见图11-3。由图可见,随着输入电平的增加,过渡过程时间加长。 对于线性系统,当输入电平发生变化时,输出电平也随之发生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