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骄阳书苑]_第1页
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骄阳书苑]_第2页
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骄阳书苑]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 (k12班主任论坛)2006-07-06 16:47搬山不止班风是不同的友伴群较量的结果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风气,有的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勤奋刻苦;有的班循规蹈矩,老实听话,令行禁止;有的班矛盾重重,弄虚作假,勾心斗角;有的班散散漫漫,乱乱哄哄,糊糊弄弄;有的班师生对立 ,结交团伙,横行霸道;有的班虚荣奢侈,互相攀比,玩物丧志;当然外界环境影响是主要因素,但是往往在相同环境中,学生水平近似的班级,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形成完全不同的班风。一个班的风气是友伴群较量的结果。友伴群或称非正式小团体,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班级是个群体,学生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团体组成的,一种是按教育管

2、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正式团体小组,小队。另一种是三三两两自发聚集在一起交往频繁的小团体。在心理学理论称之为“非正式团体”或“友伴群”。教师的教育是通过正式的团体渠道进行教育,而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潜在的非正式团体的相互影响。就是说教师对班级的影响和潜在的非正式团体的影响有可能步调一致,也可能性相互冲突。如果潜在的小团体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就得心应手,可以一路顺风。如果潜在的小团体总是否定教师的意见,教师推动的工作就会步履艰难。前面讲过,学生按照品德心理可以分成9种类型,这九种类型的学生,有的独往独来,从不结伙。像简单粗暴的学生,没头脑,不懂事,既不会看人,也不会办事。有的虽然也结

3、伙,但十分单纯,没有动机。如散漫学生,在一起不过是瞎打瞎闹,没有目的。老实听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凑在一起,不过脾气相投而已。有的是关心他人的善意结交。品德良好学生是真心的想和大家做朋友,希望在新的环境中,真诚友善,团结和睦,互相帮助。有的学生往一起凑就没有这么单纯了,怀有个人心机。投机取巧的学生的欲望是做名正言顺的老大,就要拉拢鼓动一部分同学,排挤打击妨碍他的同学。结交的目的是利用他人当枪使。虚荣奢侈的学生的欲望是做大家心目中的老大,就要拉拢鼓动一部分同学,排挤打击勤奋刻苦的同学。结交的目的是寻找心理支撑。挑战逆反的学生的欲望是做最有实力的老大,就要拉拢一部分同学打击所有不顺从的同学。结交的目的

4、是壮大自己的实力。如果一个班级学生仅仅是由品德良好学生和老实听话学生组成的,教师的影响就能占主导地位,可以形成比较良好的班风。目前,即使是重点学校择优录取,也不可能如此清纯,各种类型的学生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更何况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学校。班级往那个方向发展,是不同类型学生所聚集的小团体相互竞争较量的结果。从新生入学到风气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观察阶段、聚合阶段、冲突较量阶段,最后形成由某种类型学生为核心,以他们追求见解为主流舆论的稳定发展阶段。观察阶段。 不论是小学入学,还是中学入学,新生入学,都是面临新的陌生环境。都会暂时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所以开学初期的班级纪律表面上都比较稳定

5、。这就是观察期。观察期的长短和班级学生年龄有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胆小怕事,会有比较长的观察期。还和组成有关,散漫学生,抗拒逆反学生面对新集体的观察期很短,一两天就恢复常态。而以老实听话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矛盾是缓慢反映出来的,观察期就很长。聚合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都开始用原先形成的处事原则尝试处理自己与周围人需要的矛盾。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开始露馅了。不同爱好,不同追求,不同见解的学生各找各的朋友,这就形成三三两两的小团体,就是友伴群。如爱好学习的凑在一起沟通知识学习,老实听话的聚在一起玩耍,自由散漫的凑在一起互相打斗,厌恶学习的凑在一起愁眉苦脸,对老师对学校管理有逆反抗拒心理的,凑在一起

6、发泄不满。一个班级可能包含以上所有类型的友伴群,也可能只有某几种。比如择优录取的高分学生班级,品德良好和老实听话学生占主流,没有散漫学生,没有逆反学生,也没有虚荣奢侈学生,但有投机取巧学生;而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可能包罗万象,哪一种类型的学生都有,还有一些脾气古怪,谁也讨厌的嫌弃儿。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类型不尽相同,所聚合的小团体也不很相同。小学学生因为年龄小,有的倾向需要经历发展,像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多是从自由散漫,被反复惩罚发展而来。而投机取巧的学生往往是从聪明乖巧但又想偷懒的学生发展而来。所以,小学一年级的班级,学生类型可能比中学少,小团体的类型也就单纯。小学的聚合期可能要经历低年级的两年

7、,而初中只需要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冲突较量阶段。从开始的宽容到冲突较量,是因为追求见解的冲突和位置欲望的冲突。虚荣奢侈和勤奋刻苦,投机取巧和诚实做人,横行霸道和团结和睦,自由散漫和遵纪守法,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冲突。较量就是尽可能的宣传自己的讲解和发展壮大自己的小团体,尽可能的排挤打击瓦解其他见解的小团体。除了炫耀宣传之外,就是拉拢、收买、排挤、中伤、威胁、恐吓,冷漠、孤立等等手段。如品德良好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善良,真诚,关心帮助每一个同学,团结了大多数同学,得到大家的信任支持,使散漫的,奢侈的,对立的,投机取巧的追求见解处于孤立地位。如投机取巧的炫耀势力,通过鼓动、拉拢一部分人,挑拨、诽谤、中伤

8、正直善良的学生。如虚荣奢侈的炫耀财富,宣传奢侈的生活方式,通过鄙视、挖苦排挤打击勤奋刻苦的学生;如挑战逆反的炫耀武力,宣扬不顺从的要倒霉,恐吓、威胁敢于对抗遵纪守法好好学习的学生。哪一种类型学生的小团体得到发展,追求见解压倒其他的见解,他们便形成班级的主流力量,他们的见解便形成班级的主导舆论。如果品德良好学生成为班级主流力量,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勤奋刻苦的道德追求,就成为班级的主导舆论,就会形成良好班风,希望所有的同学都积极进步,就用这个原则评价每一个同学做的对与不对,许多学生就会在热情感动中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果虚荣奢侈的学生成为班级的主流力量,奢侈享乐,追求时尚,虚荣攀比,就会成为

9、班级的主导舆论。就会形成互相爬壁的奢侈享乐班风。勤奋节俭便被蔑视,许多学生为了不被歧视,就会模仿,也向生活奢侈方向发展。投机钻营的学生一旦被教师器重,成为班级实际核心,就希望所有的同学都附庸在自己身边,就用是否拥护自己为原则评价每一个同学。许多学生就会在拉拢和打击的引导下向依附权势这个方向发展;如果抗拒逆反的学生成为班级的主导力量,挑战秩序,武力威胁,横行霸道就会成为班级的主导舆论。就希望所有同学臣服在自己脚下,是否顺从就是评价同学的原则。许多学生就会在恐吓中向听从他们指挥方向发展;自由散漫的学生不会有意识的组织小团体,但散漫的风气蔓延到成为班级的主流,班级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随随便便的风气。冲

10、突较量阶段在小学表现在中年级,在初中表现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在这一阶段,是班主任最忙的时期,学生冲突不断,问题行为屡屡发生。即使班级向良好方向发展,班主任也是最忙乱的时期。因为必须通过师生共同奋力拼杀,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征服。当这个班级本确定了发展的趋向,就进入了稳定发展期。所谓稳定发展期,就是已经占据主导位置的学生稳坐实际的第一把交椅,被排挤到一边的学生,心安理得地被动服从。大家都认可了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这个班的风气向那个方向发展基本确定,也基本认可。再进行纠正就很不容易了。心理学理论中有个概念叫“关键期”。心理学理论是这样解释的:“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的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

11、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如错过这个关键期,与此期相关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形成班风的关键期是这个班级组成的最初阶段,一旦错过,再进行纠正就很困难了。综上所述,只有品德良好学生成为班级主流力量,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勤奋刻苦的道德追求,成为班级的主流舆论,才能够对每一个同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的善良愿望,能够促使所有同学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包括学业进步和品德进步。才能够形成激励的学习环境。如果教师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班级风气向不良方向发展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老师,也把握不住班级发展的方向?辛辛苦苦做了许多的工作,也形不成良好风气。什么原因?请听

12、第八讲:教师为什么把握不住班级风气的发展的趋向。 更新: 2006-07-06 17:02 搬山不止老师的思路值得学习 王晓春可能我孤陋寡闻,在班风建设方面,很少见到真正研究型的文章。常见的文章不是经验介绍型的,就是领导报告型的。经验介绍型的文章无非是把自己的班风夸奖一番,说几个动人例子,罗列一下班级取得的成绩,至于怎样形成的如此班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班风,则往往言之不详。领导报告型的文章,那就是先大谈班风的重要性,然后给你布置任务,你应该如何如何。至于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个“如何如何“,也往往是言之不详。但是综合这两类文章,可以看出它们对形成良好班风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班主任人格决定

13、论。是说班主任的性格、素质、行事风格,以身作则,决定了班风。电视剧亮剑,宣传的就是这类看法。第二种:班干部决定论。是说只要你选好了小干部,他们团结一心,又能以身作则,又能严格管理,班风就会很好。第三种:管理决定论。是说只要班级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处处评比,赏罚分明,坚持不懈,就可以形成良好班风。第四种:活动决定论。是说教师应该在不断的学生活动中培育良好班风。例如搞主题班会,假日出游,参加比赛,生日晚会等等,用这种活动凝聚班集体,逐渐形成良好班风。当然,更多的人是认为需要综合使用上述手段才能建设良好班风。上述四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而且在实践中都有些效果,但是它们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眼光向上”,认

14、为班风是由上面灌下来的,抓出来的,上面的做法决定了下面的班风。一个是“塑造主义”,认为班风是可以由领导者主观设计并加以施工的。搬山不止老师的文章的意义,就在于突破了上述思维定势。他说:“班风是不同的友伴群较量的结果。”这就给了我们一新的视角。可以看出,搬山不止老师思路的特点是:第一,“眼光向下”。他认为班风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碰撞形成的;第二,“主张引导”而不是“塑造”。他想问题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这比较科学。愚以为搬山不止老师的思维方式才是研究型的,才是具有科学精神的。当然,搬山不止老师文章的具体结论还很有可商榷之处。比如班风形成的原因,据我看就不像搬山老师说的这样

15、简单,恐怕是学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情况分析起来会很复杂的。中间教师的作用,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神奇,但恐怕比搬山老师估计的要大一些。等等。但是我相信搬山老师的路子是正确的,这样研究下去,才有希望。但愿有更多老师这样踏踏实实研究问题,而不是去高呼口号,侈谈“师爱”,或只会“强化管理”。班风 的几种类型 王晓春班风问题其实是个班级文化问题。非常重要。搬山不止老师从道德角度,把班风分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勤奋刻苦”型,“循规蹈矩,老实听话,令行禁止”型,“矛盾重重,弄虚作假,勾心斗角”型,“散散漫漫,乱乱哄哄,糊糊弄弄”型,“师生对立 ,结交团伙,横行霸道”型,“虚荣奢侈,互相攀比,玩

16、物丧志”型等等。我觉得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不分类,事物在你眼里就永远是个囫囵物,一个整体,往往难以进一步研究。下面我也试试给班风做一下分类,我是从班风形成的主导因素角度分的。我觉得大致可以分成“教师主导型,学生主导型,学校主导型”三类,具体情况如下:一教师主导型。就是说,这种班级的班风的形成,教师起了主导的和关键的作用。还可以细分:(1)道德型主导。教师主要靠自己的道德楷模形象影响学生,处处以身作则,学生服气,学生敬佩,学习老师的榜样,形成了班风。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对教师要求似乎太高了。(2)管理型主导。教师主要靠严格的管理,不断的评比、赏罚控制学生,也就是说,

17、这种班风是“管”出来的。这种办法正被多数班主任所采用,但是显然越来越艰难,因为学生越来越不服管,年级越高越麻烦。这种班级可能是优秀班集体,但很多学生有压抑感,而且离开老师就可能乱。这恐怕不是正确方向。(3)权术型主导。这种老师是比较有心计的,他们有些“绝活”,能“治”住或“拢”住学生,而这些“绝活”并不符合教育原则,而他们又主要靠这类权术管理班级。这种班级的班风有的从表面上看还很像样,但是总会让人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劲。其实班级内部有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有一股“邪气”,而这股“邪气”的发源地是教师。这种班级不难鉴定,其主要特点是特别封闭,他们班的事情总是神秘兮兮,不敢让外人知道。这种班级

18、不多,而且这当然不是正确的方向。(4)引领型主导。这是一些坚持教育原则而又有灵活性、懂得学生心理的班主任。他们从学生情况出发,而不跟着学生跑;他们引导学生,而常常不露痕迹;他们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又能把住大的关口。这种班级在评比中未必处处领先,但风气活跃而开放,气氛健康,大家心情都舒畅。这是班风发展的正确方向。二、学生主导型。都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怎么学生成了班风的主导了呢?有以下几种情况可能导致班风由学生主导:班主任能力差;班主任是新手,完全没有经验;班主任有点糊涂(像“昏君”,闹得大权旁落);班主任主张“无为而治”;班主任责任心差,不管;学生中有能力很强的“领袖人物”。学

19、生主导型主要出现在中学高年级以上的班级。学生主导班风不一定都是坏事,要具体分析。(1)好学生主导。学生干部或者学生骨干能力很强,而且作风正派,他们就可能主导班风。这可能是好事情。(2)差生主导。这就是所谓歪风邪气占上风。可能是帮会型的,有老大;也可能是一盘散沙型的。班级多是乱班,班主任失控;但也有的表面不太乱,只是班主任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得不干很多违心的、违反教育原则的事情。三、学校主导型。这种班级,既缺乏有能力的老师,也缺乏有能力的学生,大家都一般般,谁也没法领着谁走,那就只好跟着学校的规章制度走,跟着学校的检查评比走。这种班级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教师学生都没有多少激情,缺乏凝聚力但也

20、不至四分五裂。班级随年级的大溜,教师是“维持会”会长。如果该校校风较好,这种班级也不会有大问题;如果校风不好,它就是乱班。以上分类只是尝试,不当之处欢迎网友指正。这种分类很有好处。作为校领导,有了这种分类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为教师,有了这种分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便改进工作。光靠评先进班集体的办法检验班主任工作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行政行为,缺乏学术视角。我说班主任工作主要是三大块,痴汉老师认为应该是四大块,还有一块是“学风”。痴汉老师说:“学风不能疏漏,因为这是班风的主旋律。”痴汉老师提的问题很重要。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想法与痴汉老师有所不同,说出来痴汉老师和网友们参考。我觉得最好把学

21、风放在班级文化(班风)中处理,不单列一项。因为现在应试主义在班主任工作中表现得很强烈,班级工作几乎全围绕学习成绩旋转,这种情况下把学风单列一项,班级文化的大视野就有可能窄化为“学习风气”的小视角,这正是我害怕的事情。在我看来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本任务)并不是抓学习成绩,而是和学生一起,缔造一种良好的生存环境。班主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分数上,这正是我国教育的大弊端,是班主任工作的扭曲。有些道理我也懂。但家长、社会、学校领导包括任课老师绝大多数认为成绩是可以用具体数字体现的班级建设的相当重要的量化指标。将来的“科举”制度怎样,我不敢展望,更不能左右。“科举”的弊端不想谈太多,有一点我认为很公

22、平。你考多少就可以上什么样的学校,废除它?估计在中国清华北大都变成了官宦、富豪的“殖民地”了。这是一条对广大老百姓通往“理想中的天堂”的独木桥。现实就是现实,至少我不能超凡脱俗。我觉得班主任在促进良好的学风地形成和建设至少要花50的精力(虽然投入的精力和获取的利益不成比例)。而且我认为,搞好学风,应该主要属于教学工作,而不是班主任工作。比如我是班主任,我教语文,那么学生是否爱学语文,学习成绩如何,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负责。但是如果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成绩不理想,这就应该主要是数学老师的事情,而不是我班主任的事情。我在这个问题上所起的作用,顶多是辅助作用。现在,不管哪门课学生无论何种原因不听讲、

23、不写作业、学习没有兴趣,都要找班主任,我觉得这是不公正的,这是班主任职责的任意扩大化。不错,若师资配备强,会给班主任减轻很大负担。可现实呢?不闻不问么?我没有发现我身边的班主任不管作业缺交现象的是啊,管他听不听讲,管他有没有兴趣,管他交不交作业,管他上课讲不讲话,管他抄不抄作业这个个不良习气是会从一个学科逐渐泛滥的,实力也会逐渐扩散的。不管行么?“钉子”已经局部弯曲了,最终受伤害的是谁?那么班主任在学风方面有没有责任呢?有。他的任务只是努力保证班级整体有基本正常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遵守基本的学习纪律,剩下的学习问题就应该是任课教师的事情了。非班主任如果和学生搞得关系紧张,或者教学能力不行,则他

24、的课学风不好,怎么可以片面问责班主任呢?班主任不是任课教师的助教,也不是各科的公共监工。班主任还要留心一些具体的工作(完全可以分配给学生来完成)1、填写语文英语的背记过关表。2、各单科每次考试成绩名次的波动表。3、大型考试,对进步学生的奖励。4、和各科老师搞好协调,(不能某一天作业囤积在一起)。5、经常性的表扬勤奋好学的学生。6、各个学科的相对平均分。7、组织好的学习方法讨论。8、“比学赶帮”气氛的熏染。9、学校大型考试前的目标和各学科系统复习的计划表。10、适当的调节学习情绪。11、与家长沟通,及时得到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12、我感觉我们历来有一种倾向,把班主任看成学生的“二家长”,好像这

25、几十个学生就是班主任“你们家的孩子”,承包给你了,跟我顶一句嘴我也找你。这就给班主任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的压力,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任课教师会有一种要求班主任把孩子一切都理顺了再交给我,我只管讲课。这不合理,而且对提高任课教师的教育能力十分不利。班级中沉默的大多数分类及表现 任何一个多人群体,沉默的总是大多数,正因为相对的沉默,也就很难吸引眼球,不具备商业价值,也就缺乏关注。可正因为是大多数,沉默的多数往往对于群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班级中,个人认为沉默的多数具体表现在不在教师面前过多的展现自己,不在班级全体面前过多展现自己。具体的行为上没有太多出格的地方。也就是说,仅仅从外显的行

26、为很难判断他们的具体内心世界,也就容易成为教师忽略的一群。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并在思考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所谓的沉默的多数属于流动的一群。如何去认识理解、如何去把握他们的变化,是考验班级建设的根本问题。从个人实践所观察的情况来看,沉默的多数构成本身就比较复杂,有多种类型。第一类是有着明确目标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他们的明确更多的体现在考大学至上的学业目标。因此,他们在班级生活中除了学习,其他方面显得比较冷漠,他们是班级相对稳定的一群,班级风气对于他们的影响一般不大,反过来,他们的勤奋与努力往往对于班级有带动作用。但是,这里面也要充分的考虑到他们的动态性,勤

27、奋好学的学生,他们和普通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意识的控制了自己在其它方面的投入,因此学业进展是否顺利,达到他们的预期,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后续行为的选择。如果学业顺利,即使偶尔偏离自己的预期,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都会一如既往,带给班级的是一种不怕失败坚强奋起的积极影响,但是如果学业不顺利,特别是长时间偏离自己的预期,他们的内心在“努力就会成功”的环境氛围下,出现比较大的真空,在不良的氛围下会以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可能在自我放逐中经历从自责到麻木到反叛的差生心理历程。第二类是由于长期的学业不良,在原有的班集体中逐渐被边缘化,由于家庭的不同原因,家庭问

28、题突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们所谓的差生,而相当大的部分,在家庭适当降低期望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品德表现上来,使他们的总体表现相对安定,但是他们对于学校学习的意义也呈现消极的理解,特别是在应试的大环境下,他们依然属于边缘一族,相对来说,如果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强烈刺激(比如教师由于学习成绩的功利追求,对他们无限施压)他们的表现虽然显得消极一些,但是却稳定而且不会有太大破坏力。与此同时,他们和所有的同龄孩子一样,对于人生也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在长期得不到外界关注与认同的情况下,他们转向自我的积极认定,同时暂时的割裂了和外部的联系,以小圈子的交流为主。反之,如果

29、班级能够提供相关的舞台,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于班级的价值,他们往往就会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班级的生活中来,并把这种积极姿态转化为对自身的控制与要求,并从兴趣和学业两方面体现出来。这一部分学生的走向,从某种程度来说,最能集中而真实的体现班级的风气与工作成果。也最能反映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导思路。第三类是由于性格因素,这部分学生一般不善于语言表达,什么事情都喜欢藏在自己的内心,表面看,他们也很稳定,但在实际上他们是敏感的一群,班级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会在他们的内心打下烙印。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往往比较主观,如果不能创造较为有利的交流环境,对于事件究竟是积极的评价还是消极评价就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最要

30、命的是他们如果进行的是消极评价,那么他们就会在行为中以消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沉默型的学生也具备以下共同点:1、 他们一定时期内的表现稳定性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取得突破,但是一旦取得突破,也往往较为持久。2、 他们是班级规章执行的群众基础,一般他们能够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同时在学习上,他们在能力范围内会配合老师完成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却也缺乏主动性。这要求教师主动提高自己常规教学的水平。3、 他们对班级的评价相对冷静客观,并且角度丰富,在目前状况下与教师的判断往往有较大的反差,在班级相对正常的状况下,民主生活对于班主任判断班级状况是相当重要的,他们的意见更接近真实状况。我通过本学

31、期班级的变化,发现在班级出现危机的时候,沉默的多数往往是班级的脊梁。分类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找到共性,可以明确班级建设的思路。然后是找到个性对山里匹夫老师对“沉默的多数”的分析很清晰,很有见地。据我看“沉默的多数”之所以沉默,是由于以下原因:1、没机会显山露水。2、没能力显山露水。3、根本不想显山露水。 (1)另有目标,不屑于在班里出风头。 (2)内向或自闭。 没机会者,是他们的机会都被班干部和班级明星们抢走了,这些活跃分子亮度太大,别人都显不出来了。这种没机会者并不服气。班主任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发光。 没能力者,是属于眼前班级活动都是他们的弱项,论不到他们出风头。这种学生往往自卑。班主任也应该

32、关注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些特殊的机会(例如特殊的比赛)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 另有目标的学生,只要其目标是正当有益的,就不要打搅他们,这种学生不会破坏班风,不应该要求他们当积极分子,消极一点无所谓的。如果其目标是错误的(比如参与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活动),那就先不要惊动他,有机会,可以帮帮他试试。我为什么说“不要惊动他”?因为这种学生并不是真正的沉默者,他只是在班里“休眠”而已,惊醒他之后,他会迅速变成班风的破坏者。不要傻呵呵地捅马蜂窝。当然,这种学生一般只在初二以上才会有。 自闭的学生需要心理治疗,内向的学生如果自得其乐,则大可不必非让他活跃起来不可。人各有各的活法。想把班级办成花果山,猴王一舞

33、金箍棒,全体抓耳挠腮,无一例外(班主任挥手我前进!)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 山里匹夫老师说:“沉默的多数往往对于群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不过我感觉他们可能主要是对“隐性班风”起支配作用,而显性班风(外人表面印象的班风),则有时是由活跃分子(班干部、班级明星、问题学生)所决定的。其实真正决定班级命运和走向的,往往是不发声的群体。这一点请班主任千万注意,那是班主任真正的“根据地”;只要他们不乱,班级乱不到哪儿去;只要他们行动一致,谁也甭想把班风引走。当年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召集这些最不起眼的学生们(我称之为“第三世界”)开个会,征求他们的意见,给

34、他们一些鼓励,并且感谢他们起的“定海神针”的作用。效果不错。一个班主任,眼睛只盯着两头,是重大的失误,是不懂班风建设规律的表现。症下药,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举措中得到落实。追求什么样品质的班风?(我的实践) 文明、卫生的行为习惯; 懂得尊重; 爱心(重点:爱父母); 真实、诚信; 团结、合作; 民主、权利意识; 独特的自我。说一些看法,仅仅以高中为主,对小学初中未必合适:1、鄙人认为,班风至少应该包括班级的道德风气和学习风气。上面各位对道德风气讨论比较多,但是似乎对学习风气讨论不足。鄙人认为,学习风气,与道德风气有一定的重叠,那就是学习态度这一块,也可以说是道德的反映。但是,学生学习能力所造成的学

35、习风气,同样需要关注。一个很常见的事实是:由于对学习前景的迷茫,导致了学生与学校教育的不合作态度越来越厉害,妨碍了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尽管中考分数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能力,但是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鄙人也认为,至少可以反映一个人相当部分的学习能力和部分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来说,分数段低的学生群体在学习能力上远远不如高分数段的学生群体,道德素质上往往也存在避免明显的差距。这一点,似乎经常被人在讨论当中忽视。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学风,或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前面王老师提到过班风有“好学生主导”。这个“好学生”在道德上是比较容易判断的;但是在学习风气上呢?一所后进学校的“好学生”,可能会比一所

36、一流重点高中的“差学生”差了100多分。这种差距,从个体上来说,是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差距,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就有可能成为学习风气的差距。比如说,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哪怕是班级后10名,也有非凡的自学能力;而一所后进学校的学生,哪怕是前10名,都不懂得如何自学。再扩展开,学习能力的差距,很容易就会反映到班级的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当中更多地自主选择正确的方式。比如说对抄袭现象的观点,比如说对提问的观点,比如说自修课的纪律。这些学风的问题,都会比较明显地影响到道德风气,对整个班风建设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学风的差异,还体现为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上。总体来说,一流重高的学生,往往能做到课内课外兼顾,而且在了解课外知识的时候,也能做到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兼顾;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兼顾。一些在课外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的学校,多是那些录取生源比较好的名校,这当然不是偶然。反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