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研究论文 1996年1月,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结集出版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收释传道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恒清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台湾地区的佛教实践模式为例、张维安佛教慈济与资源回收-生活世界观点的社会学分析、陈玉峰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释悟殷佛教的医疗保健-以广律为主、洪启嵩器官捐赠与佛教的生命关怀、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杨惠南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陈清香当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态、王淳隆当前台湾寺院建筑之困局与
2、转机初探、王镇华庙宇的空间组织-以山西五台山的庙宇为例等十二篇论文。按杨惠南的看法,台湾的环保运动,在1970年才开始萌芽;而台湾佛教界之参与环保运动,则是近几年的情形。(杨惠南A)但从上述论文题目来看,台湾学者对佛教思想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已经涉及相当具体的领域,在理论探讨上也进入比较深入的层次。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与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生江灿腾合写的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对西方环境保护理论模型的介绍,但从中亦可一窥台湾佛教环保实践及思想演变的概况。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惠南的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和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净则国
3、土净二文,则对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了比较有份量的论述。照王俊秀与江灿腾的说法,这两人在环保思想上的研究,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界“环境范型”的思想回响,而且也可以视为此一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先驱性研究。社会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则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主要根据上述三篇论文所提供的资料,对此略作介绍。所用资料,悉据从国际互联网下载的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所建佛学资料库电子文档,特此志谢! 佛教思想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所谓“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检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念及假设,可用来提供一种世界观或宏观视野。长期以来,人类以自身创造的文化,自许为“万物
4、之灵”,“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路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长无限论”一再被认为是人类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环境侵略思维”笼罩下的人类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文化的过程对人类而言是“文明化”,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人类对其他万物“野蛮化”的过程间接、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种“生态反弹”,并体会到“万物之灵”有可能会变成“万物之零”。(王俊秀、江灿腾)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标。从此环境污染不再只是“脏”的问题,更是“生与死”的问题。治本之道在于改
5、变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转移”(paradigmShift)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过程。王、江的论文首先介绍了四组对比的观点:一、由“万物之灵”到“万物的一支”;二、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万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长无限”至“成长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转移”观念,可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特别是指欧美社会)如何从“成长范型”(HEP)逐渐转移成为“环境范型”(NEP)的思考和体认。 回顾战后近五十年来台湾佛教的环保思想,则倾向于传统的护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录学专家蔡念生,从1950至1980年,在各种佛教刊物及报章杂志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护生与
6、戒杀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结为如是庵学佛賸语-护生百讲、如是庵学佛賸语-鸟兽春秋,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从环保角度对放生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则要迟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释圣严在人生第62期发表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学生物学系在人生第67期发表请勿随意放生。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未进一步提出如何保护生命或生态的问题。 在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下,佛教界相继出现了释传道、释昭慧和杨惠南等几位重量级的佛教环保健将。传道法师不但出资拍摄“反(对政府兴建)五轻(工厂)”的录影带净土的呐喊,而且为文呼吁佛教要组织“环保护生基金会”。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破除经济奇迹
7、的政治神话,纠正偏颇政策”;其次,“(立法)禁止制造(包括保特瓶、保利龙在内的)塑胶垃圾”。他的这一呼吁,已经能够把抗争的矛头指向资本家和政府,并且也已意识到从根本而且全面入手的“普渡”,比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别渡”,来得重要。(杨惠南A)至于昭慧法师,不但创办“生命关怀协会”,更实际投身第一线从事护生和戒杀的工作。她在各种报章、杂志上撰写的环保文章,现已大部分收在浩荡赴前程(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和愿同弱小抗强权(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两部新书里。此外,像福报新闻周刊和佛教文化等佛教刊物,也大量报导关于环保的问题。 杨惠南于1994年发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对台湾佛教
8、界的环保工作从理论上进行反思。他认为以“预约人间净土”为号召的慈济功德会和以“心灵环保”为号召的法鼓山文教基金会,虽然在环保工作上成绩最卓著,但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论依据:(一)在实际的环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树,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已与资本家利益结合的政府。(二)在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也就是说,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嗔、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与清理。论文尖锐地指出:重“心”轻“境”的环保理论,乃“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之所
9、以有所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杨惠南呼吁:建立一个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为了对治重“心”轻“境”这一古来即已形成的错误理念,此时此地甚至应该提倡重“境”轻“心”,亦即“境”先“心”后的佛教生态学。(杨惠南A) 林朝成曾接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委托和经费的补助,于1992年完成佛教放生与环保保育一书的研究(未出版)。同年又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浓缩和修订成为从_生态学看台湾佛教界的环保观及其实践之道的专论,提出六点“未来生态新典范”:1.对自然的高度评价;2.普遍的同情心;3.谨慎周密的计划以防止风险;4.经济成长的极限;5.日益求新,崇尚兴革;6.新政治观。以此作为思考
10、的参考座标,然后企图进一步结合佛教的教义,以建立“佛教生态学”。文中批评“台湾佛教环保意识的觉醒又落后台湾社会十年”,建议尽速地整理佛教环保的文献,具体意见如下 (一)佛教基本教义与环保生态观的汇通。如“缘起”与“深度生态学”的比较;“依正不二”观与自然环境保护或环境权的汇通;“八正道”与“后设经济学”的比较.等等,都应納入佛教环保的基本文献内。 (二)佛教的环保福利事业。可参考唐法苑珠林的方式,拟定条目,細加分类,每类有述意、有经证、有诠释、有引申,以方便参考与查阅。 (三)佛教高僧大德的具体事例。重新整理各僧传居士传,选出具体环保事例,以为参考效法。 (四)佛教戒律与环保生活法则的比较。环
11、保必须落实于生活,其所提供的生活法则,大都合乎戒律所规定者,尤其是菩萨戒,更可給从事环保的资源与启发。(林朝成A) 王、江的文章引述了上述杨、林两教授的论文后,认为两人对佛教界环保思想的批评意见,虽然都是援引西方现有环保理论观点,却不忘在佛教传统教义里,寻求原有教理的支持。说明佛教传统的生态理论,确实含有和新的“环境范型”理论相契合的某些成份。至于哪些是有待提升的积极因子,王、江的文章并没有深论。好在这次研讨会上,杨、林两教授又提交了新的论文,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展开。 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据杨惠南自述,他所写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曾依照中观学派“未曾有
12、一法,不从因缘生”的”性空缘起”理论,以及瑜伽行派“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阿赖耶识缘起”之教理,说明内“心”与外“境”的一体性。但该文口头发表时,评论人林朝成指出此文的主要结论“外在世界的清净,乃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并不具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因此,本文是对林朝成批评的进一步回应,分作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四大部分,试图透过更多的经证,说明心、境平等(甚至“境”先“心”后)的生态学,乃佛教经论的本意。 一、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 不管是“预约人间净土”或是“心灵环保”的环保理念,都是建立在维摩经佛国
13、品中的净土思想之上“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例如,在“心灵环保”的运动当中,曾把“不说谎”、“生气时念佛”、“开车时不要赶路、抢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等纯属内在心灵修养的德目,当作是环保的德目。杨惠南认为,这种重“心”轻“境”的环保理念,乃是当前台湾佛教环保运动的主要盲点,出于对维摩经的断章取义。杨惠南详细解释了这段经文的来龙去脉。释迦回答宝积菩萨问“菩萨净土之行”,首先原则性地指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然后是展开“因行”中直心、深心、菩提心等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在对十七种德目的长段说明之后,紧接着有一小段经文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
14、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这段引文当中,最后的两句,乃是被称为“唯心净土”的有名经句,为一切重“心”轻“境”之环保理念的经据和理据基础。然而,引文一开头,一直到“是故宝积”一句之前,还说到了“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个由浅入深的修行次第(1)直心;(2)发行;(3)深心;(4)意调伏;(5)如说行;(6)回向;(7)方便;(8)成就众生;
15、(9)佛土净;(10)说法净;(11)智慧净;(12)心净;(13)一切功德净。 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 在这十三个修行次第当中,第(9)和第(12)值得特别注意。排列在前的第是“佛土净”,而排列在后的第(12)则是“心净”。从它们的排列次序看来,外在的“佛土净”,显然比内在的“心净”更加必要而根本。这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的心中烦恼也就无法彻底地清净。只要“境解脱”,那么,紧跟着也就“心解脱”,乃至彻底的解脱成佛,“一切功德净”。因此,维摩经佛国品当中的净土思想,应该有两层意义 (1)如果想要“心解脱”,就
16、必须“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内心的烦恼彻底去除,那么,必须先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这是“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次第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2)如果想要“境解脱”,就必须“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那么,就必须先去除内在心灵里的烦恼。这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经文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 在唐玄奘所译的说无垢称经序品中,提出“严净佛土”的译名,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曾说“常修净土”,这和其他大乘佛典所提出的“净佛国土”或“庄严净土”都是同一概念。这样看来,“净土之行”确实有两大类别(1)往生既有的净土,这是阿弥陀、药师等经所阐述的;(
17、2)严净佛土,这是维摩、华严、摩诃般若等经所弘传的。然而,不管是从佛典的经据,或从实际的理论来说,众生及其居住的器世间,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普渡众生和严净佛土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单单强调“普渡众生”,而忽视“严净佛土”的作法,是不够、有所偏差的。 四、从“境解脱”到“心解脱” 杨惠南在文章最后说,依照理想的状态,目前台湾佛教的环保运动,应该建立在心与境平等、众生世间与器世间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之上。为了对治曲解维摩经(佛国品)中“心净则佛土净”的经义的偏差,建立一个强调“境”清净或“器世间”清净的佛教生态学,似乎来得更加重要。这是作者之所以强调从“境解脱”到“心解脱”的原因。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
18、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 林朝成认同杨惠南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认为此文的问题出发点,正是从佛教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保守心态的批判出发。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解决社会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和它的社会结构里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大自然失调的主要因素。因此,生态与环保都不只是科技问题,而是人文问题,或是决策的问题,并含有价值观和信念。对佛教生态观的思考,正是从价值观和信念的层次,提出它的关联学说的内涵。他在“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即以“心净则国土净”为核心,思考其可能的生态学涵意,并尝试说明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指出佛教界环境关怀该有的自觉。(林朝成B) 一、“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
19、 林认为,杨惠南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中,主要关切的在于应然性或义务性的论据,也就是道德的强制性,以提供环境保护的必然性。“净佛国土”乃至“严土熟生”是解脱成佛的义务性条件。那么,正确的解决“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便是建立“内心”与“外境”并重的佛教生态学。从此一理论基础来看,对佛教的思考方法和教义,有二点规范性兼具批判性的原则: 首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不能是理性的直线式思考,必须透过缘起法对非直线体系的直观才能产生。那么,佛教的生态观有进一步发挥缘起观的解释范畴,衡定其中道观的适用潜能,这对教义的内部体系该有重新评价的积极作用。 其次,资源耗竭和环境压力等许多问题,产生于经济和政治权利
20、的不平等。生态的问题因其关联性,往往比表面所呈现的问题更为深入。缺少对国家、帝国、科技或资本真正深层的批判,将人类关系的复杂网络化约成简单的、抽象的、科学的图像已成为深层生态学被批判的焦点(参见李庆锋译深层生态学评论对基进环境主义的一次挑战,刊于台湾环境55、56、57期),那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便不应避免“境”的构成特征人类社会的批判与反省,对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反应出的意识型态与实际的权力运作,得从心与境的双向分析,指出其改造的必要性。 二、“国土净”的生态学涵意 根据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国土净”至少有以下两个内涵(一)在器世间,使一切存在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二)在自
21、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如果把它转化成生态学的涵意,则是(一)维护生态系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二)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那么,国土净的最切合实际的行动,莫过于能够使生态系充满活力与使社会永续长存。从永续社会的观点,可以提供清净国土三个主要内容: 首先,清净国土的生态圈(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人类对生态圈负有保护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换句话说,即对清净国土负有强制性的义务。 第二、生态学重视多元化的价值。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大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和谐,并非由机械化的标准,而是由有机的分化而达致的。就社会来说,不断增长的统一是从不断分化而来的,一个延伸的
22、整体是它的组成的多元化和充实的产物,因此,永续的社会必然是多元的社会。 第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态运动主张学会降低物质需求,比起过度的消费物质产品将提供更多的实现形式。降低量、提升质的生活将会让心灵与精神得到更多的实现空间。而这种主张和佛教经济学相符合,即通过最佳的消费方式,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佛教经济学是为未来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合流,提供了良好的典范的可能性。 三、“心净”的生态学涵意 佛教的教义,历来重视净化我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尤其是无我的教义,去除人的占有心态,不执著而透显解脱自在的生命境界,对比于甘于素朴的生活方式,更具改变生活方式的潜能。就生态关怀做为内心净化的论题,可以更清楚说明“心净”的生态学涵意。生态关怀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情心,将此同情心推广至其他种族、其他物种、祖先及后代子孙的幸福,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这便是生态关怀的宗旨。 赘论 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境由心造”,我们人类所生存其中的环境,并非机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时反应出人的道德自觉与_实践的“人化自然”。因此,在_的终极关怀下,生态学有着积极的批判潜能和重建现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广博视野,理应为现代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证券投资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省泊头市教研室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语文试题基地校初三毕业班总复习平面向量、复数形成性测试卷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专卷博雅闻道2024-2025学年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模)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保洁P G外包策略
- 液压技术的绿色制造与环保理念考核试卷
-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中的能效分析与改进措施考核试卷
- 新风系统在健康家居领域的应用探讨与前景分析考核试卷
- 电气机械设计与用户体验考核试卷
- 渔业机械产业链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考核试卷
- 石棉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与管理考核试卷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期中模拟卷(宿迁专用)(原卷版)
- 2025年科普知识竞赛题及答案(共100题)
- 地下混凝土水池蓄水试验方案20240401
-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自动化设备应用
- 烟草公司办公楼物业服务方案
- 口腔保健科普讲座(幼儿园)课件
- 2024-2025学年全国版图知识竞赛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
- (完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试题库带参考答案
- 2025《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及指引解读课件
- 【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