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体解剖生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 对生物体各组织、 器官、 系统所进行的调节。2、体液调节:机体某些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激 素、细胞因子、组胺、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 官,调节生命活动。 类型:全身体液调节、局部体液调节、神经内分 泌调节。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 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中枢的活动向相反方向变化即减弱 控制中枢的活动。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 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 素。
2、6、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构成的机体细 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 细胞外液 ) 。7、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 衡状态称为稳态。8、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 出的规律性反应。二、简答题1、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1) 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 系统的调节。是体内主要的调节方式。 特点 是迅速、精确、作用部位 局限、作用时间短暂。(2) 体液调节:机体某些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激 素、细胞因子、组胺、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 官,调节生命活动。 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3、和自身稳态的维持起重要 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广泛 。(3) 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 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实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调节微循 环的血流量。 特点 是范围小、作用弱,局部调控。2、简述负反馈及正反馈和它们的生理意义?答: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中枢的活动向相反方向变化即减弱 控制中枢的活动。意义: 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不断加强控制中枢的活动, 直至某一生理过程 完成。意义:加速体内生理过程完成。三、画图题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冠状面(额状面)、矢状面(纵切面)、水平面(横切面) 冠状轴与冠状面:左右平
4、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 冠状轴 。延冠状轴 所做的将人体分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也称为 额状面 。 矢状轴与矢状面:前后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 矢状轴。 延矢状轴 所指的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切面称矢状面,也称为 纵切面 。 垂直轴与水平面:通过人体自上而下与地面垂直的轴称 垂直轴 , 与上述两切面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称水平面。也 称为 横切面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液态镶嵌模型: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 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2、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 胞膜的扩散过程, 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5、包括单纯扩散和易 化扩散。3、主动转运:通过细胞的某种耗能过程,使得物质逆着电化学 梯度透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的主动转运和继发 性的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如: Na+-K+泵的机制及其生理意义:当膜内出现较多 Na+,膜外 出现较多的 K+时, ATP与 Na+-K+泵结合膜内侧 Na+与 Na+-K+泵结 合, ATP酶激活 ATP 水解,泵磷酸化泵构型改变, Na+结合位点 转向胞外泵与离子亲和力改变,将 Na+释放到膜外,膜外 K+与 Na+-K+泵结合泵去磷酸化, 泵构象恢复,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
6、 将 K+释放到膜内。 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渗透性,保持细胞的 体积。维持低 Na+高 K+的细胞内环境, 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和许多 代谢反应所需要的高 K+环境,形成和保持细胞内外 Na+、K+不均衡分 布及建立一种势能储备。 为某些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差。原发性主动转运特点: 直接消耗 ATP水解产生的能量。 需要 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Tips :静息电位(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称为超极化、静息电位正 常情况下是钾离子外流(外正内负) , 去极化时顺浓度梯度通过易化 扩散使钠离子内流 , 然后用钠钾泵换回来(膜内出现较多 Na+,膜外 出现较多的 K+时),为了维持膜内外电
7、位差,需要消耗 ATP,并且是 逆浓度梯度转运。复极化时通过易化扩散使钾离子外流只有钠钾泵要能量 ,因为此时是主动转运 , 而去极化和复极化均 无需能量 , 此时是被动转运里的易化扩散 .(2) 继发性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实例: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 收葡萄糖和氨基酸 利用储存在 Na+浓度梯度中的能量, Na+浓度梯 度的维持则靠 Na+-K+泵的持续活动(消耗能量) 继发性主动转运特点: 转运过程中不直接消耗 ATP水解的能量, 依靠储存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转运物逆浓度梯度; 同向转运体(膜蛋白)
8、参与。4 、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水溶性)的小分子或 离子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进行的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电 - 化学梯度)的转运。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除消化道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外, 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 糖和氨基酸的摄取。消化道上皮细胞内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与氨基酸向 细胞间隙的转运。进来就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扩散)电压门控通道: 启、闭取决于膜两侧电压差,如神经纤维或肌 细胞膜上的 Na通道、 K通道和 Ca2通道等。化学门控通道: 启、闭取决于膜两侧化学信息,如分布在突触 后膜、肌细胞终板膜和某些腺细胞膜上的 N型乙酰胆碱门控通
9、道。 机械门控通道:启、闭取决于机械牵拉刺激,如皮肤触压觉和内耳毛 细胞的机械门控通道。5、单纯扩散: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由质膜高浓度一侧 向低浓度一侧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 不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 的协助。6、胞饮和胞吐: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进、出细 胞的方式。7、细胞信号转导:遗传信息以及身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各种刺激 信号通过作用于细胞的特殊结构(受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实现对细胞功能活动调控的过程。8、受体 (receptor) :位于靶细胞膜上或胞内,能特异识别与结 合生物活性分子(配体),进而引起靶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分子9、配体 (ligand) :能与受体
10、呈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分子。10、组织、器官、系统:由许多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相似 的细胞通过细胞连接、 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称为组织。 由 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 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 联合起来完成 一定的生理机能即称为系统。11、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 细胞构成的纤维状结构。12、第二信使: 是指 CAM,P 在胞内产生的非蛋白类小分子,通 过其浓度变化(增加或者减少)应答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 调节胞内酶的活性和非酶蛋白的活性 ,从而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行 使携带和放
11、大信号 的功能。 作用方式: 第二信使的作用方式 一般有 两种: 直接作用。如 Ca能直接与骨骼肌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收 缩; 间接作用。这是主要的方式,第二信使通过活化蛋白激酶,诱 导一系列蛋白质磷酸化,最后引起细胞效应。13、Na+-K+泵:又叫钠泵或钠钾 ATP酶,是能催化 ATP水解释放 能量,并介导钠离子和钾离子主动转运的跨膜蛋白质。14、横管:人与哺乳动物骨骼肌纤维的 I 带与 A 带交界处,肌膜 向肌浆凹陷形成一些管状结构, 管的长轴与肌原纤维垂直, 并相互融 合在每条肌原纤维表面,称横管。15、肌质网:使画面内质网特化而成的微管网络结构,包绕在肌 原纤维的周围,管的长度与肌原
12、纤维平行,故又称为纵管。 纵管分支 吻合成网, 并在靠近横管处融合膨大成囊状, 称终池。 终池内储存大 量的 Ca2,横管与其两侧的终池有机能上的联系,合称三联体。终池 膜上有有 Ca2通道,当横管的冲动传递到终池后, 终池 Ca2 通道开放, Ca2由终池扩散进入肌浆可引起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表现为肌肉收 缩。二、 简答题1、简述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答:胞外激动信号与 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后导致受体构象改变 , 受体与 G蛋白受体结合形成复合体 ,G 蛋白的 亚基构象改变 , 结合 GTP活化. 亚基解离 ,胞内活化腺苷酸环化酶( AC),AC可利用 ATP 生成 cAMP.
13、cAMP与依赖 cAMP的蛋白激酶(PKA)的调节亚基和催化亚 基分离,活化催化亚基 . 催化亚基将代谢途径中的一些靶蛋白中的丝 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 , 将其激活或钝化 . 被磷酸化的靶蛋白往往 是调节酶或重要功能蛋白 , 因而可以介导细胞外信号 , 调节细胞反应 .P174以细胞膜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激素是第一信使, 它可与靶细胞膜上具有立体构型的特异性受 体结合; 激素与受体结合, 引起受体空间构型的变化, 它是有着特 殊结构的跨膜蛋白,能吧信号传递到细胞而激活G蛋白,活化的 G蛋白,激活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在 Mg2+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腺苷 酸环化酶使 ATP转变为
14、 CAM,P 细胞内的 CAMP浓度增高,因其信号的 进一步传递,因而 cAMP是作为细胞内传递信息的第二信使;高浓 度的 cAMP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 (PKA)激活。激活的 PKA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内因子传递, 催化细胞内多种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反应, 从而引 起靶细胞与其相适应的生理生化功能。2、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答:(1) 相同点: A、顺电化学梯度转运 ;B、靠膜蛋白质协助。(2) 不同点: A、载体的高度特异性,通道的相对特异性 ;B、载体有饱和现象,通道无 ;C、载体有竞争性抑制,通道无。三:画图题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1、2、多级神经元模式图第二、三章 运动系统以及外皮
15、系统第四章 神经肌肉生理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与兴奋:生物组织和细胞受刺激后 产生动作电位的能 力称为兴奋性,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2、刺激与阈刺激: 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称为刺激 。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 胞膜内外两侧 的电位差 称为静息电位。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发生一次 短暂的、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 ,称为动作电位。4、阈电位: 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 ,膜上的 Na通 道大量开放, Na大量快速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 膜电位的这个临界 值称为阈电位。5、去极化和超极化
16、、复极化:膜两侧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 向变化称去极化。细胞膜内的电位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称超极化。 膜内向着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6、局部电位(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导致钠离子通道少量开放, 膜发生轻微去极化。7、“ 全或无”现象:指动作电位一经产生, 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全), 其幅度绝不会因为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阈下刺激时, 动作电位是 不产生的(无)。8、兴奋 -收缩偶联:把肌细胞膜的电兴奋与肌细胞内部的机械收 缩活动连接起来的这个中介过程。9、神经-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神经末梢与肌纤 维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突触。10、终板电位:
17、在接头前膜所释放的 ACh的作用下在接头后膜产 生的去极化型膜电位变化。12、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前膜活动的改变 (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 而导致的突触传递被抑制的现象。13、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并在突 触后膜上产生的一种抑制。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二、简答题1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答:产生机制 :与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有关 与静息状态下膜内 K+的跨膜转运有关, K+ 平衡电位是静息电 位产生的主要因素 Na+-K+泵在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中发挥重要作用 Na+的少量扩散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其特点?答: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
18、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 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去极化和反极化 Na+的平衡电位 ( 超射值与 Na+平衡电位接近 ) 刺激使细胞膜上的 Na+通道迅速开放, Na+顺浓度梯度内流,直 到达到其平衡电位 复极化: 去极化达峰电位水平, 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 K+ 顺浓度差外流,膜内正电位水平迅速下降 0 负电位。 Na+-K+泵活动使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特点: 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 极化三个阶段。 具有“全或无”特征。 在同一细胞上能作 无衰减式传导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答: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突 触前膜
19、上电压门控式 Ca2+通道开放,胞外 Ca2+进入胞内。降低轴 浆粘度,促进突触小泡位移,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 神经递质释放; 递质与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 (Na+、 Cl- )通道开放,跨膜转运;产生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作用 的终止。4、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的过程? 答:神经末梢兴奋( AP)接头前膜去极化, Ca2+进入突触小体 突触囊泡移向接头前膜并与前膜融合接头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 ACh) Ach 以出胞方式穿过接头间隙到达后膜 ACh与后膜上 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 Na+和 K+,尤其是 Na+的内流接头后 膜产生去极化的 EPP(终板电位) EPP通过局部电
20、流作用于邻近 的一般肌膜使其产生 AP ACh被 AChE降解失活。5、肌肉收缩耦联过程?答:横桥的 ATP酶作用,形成横桥 -ADP-Pi 复合物,横桥垂直细 肌丝,此时,原肌球蛋白覆盖在肌动蛋白上,阻碍肌动蛋白与横 桥的联系肌浆中 Ca2+ , 肌钙蛋白结合 Ca2+,变构,使原 肌球蛋白构象改变,暴露肌动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二者结合 横桥构象改变,横桥向 M线 45摆动,牵引细肌丝向 M线移 动(利用横桥 ATP酶分解 ATP的能量) ,同时 ADP和 Pi 与横桥解离 横桥结合 ATP,与肌动蛋白的亲和力下降,与肌动蛋白解离, 之后横桥水解 ATP,形成横桥 -ADP-Pi 复合物。
21、6、神经信号引起骨骼肌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答:神经纤维 AP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胞外 Ca2+入胞在 Ca2+作用下,突触小泡与接头后膜融合,释放 ACH ACH 与接头后膜 ACH受体结合,介导 Na+内流,产生 EPP EPP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于邻近的一般肌膜产生 AP 肌膜 AP沿横小管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终池释放 Ca2+ 与细肌丝肌钙蛋白结合,使粗肌丝横桥与细肌丝肌动蛋结 合,肌丝滑行,肌肉收缩第五章 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灰质和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 内(1 分) ,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在一起,在新鲜的标本上, 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 ,因含类脂质
22、,颜色发亮,故称白质。2、神经核和神经节:在脑和脊髓中 ,除皮质(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外的其他部位,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 集中成灰质团块 ,称神经核。在周围神经系统中 ,结构相似、功能相 同的 神经元胞体集中 的部位称神经节。3、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 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4、神经递质:突触传递过程中,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称 为神经递质。5、突触延搁:神经冲动由突触前末梢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必 须经历: 递质的释放、扩散 及其 作用于后膜引起 EPSP,总和后才使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这种传递需较长时间的特性即为突触延 搁。6、
2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局部去极化电位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 部超极化电位。8、突触后抑制:是指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因超极化而 兴 奋性降低 所引起的抑制过程。9、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 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 ; 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在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10、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
24、 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 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11、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央的广泛区域 , 神经纤维交织成网 , 其间散布大小不等的神经核团 , 称脑干网状结构。12、内囊:指位于丘脑、尾状核 与豆状核 之间上下投射的纤维束。13、基底神经核:为大脑半球基底部的灰质核团,包括 尾状核 、 豆状核 、杏仁体 等。14、感受器的适应: 刺激持续不变作用于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 减少或消失的现象。15、特异性投射系统: 感觉冲动 沿特定的 感觉传导通路 传送到大 脑皮质的 特定部位 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通路。 产生特定感觉和激
25、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16、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从脑干网状结构 投射到 丘脑弥散性投射 核的纤维 ,经换元后投射到 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不具有点对点投射 特征的投射系统,维持皮层的觉醒状态。17、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一个 运动神经元与其轴突末梢分支所 支配的所有骨骼肌纤维构成的基本功能单位。18、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出 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 肌紧张增强 的现象19、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 脊髓 与高位中枢离断后 ,脊髓的反射 暂时丧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肌张力下降甚至消失 ,血管扩张,血 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储留。20、菱形窝:为第四脑室,
26、呈菱形凹陷。它是由延髓上部背面和 脑桥背面共同构成。21、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主要下行传导通 路称为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 协调骨骼肌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22、胼胝体: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 半球中最大的联合纤维。23、学习和记忆: 学习指人和运动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 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 记忆则是学习到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 活动过程。24、强化:把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相结合2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指对第一 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 为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 指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
27、系统, 为人类所特有的, 是区别于 动物的主要特征。26、髓质:大脑和小脑的白质被皮质包绕,位于深方,称为髓质27、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 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 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 肌肉收缩或产生张力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分 为位相性牵张反射 ( 跟腱反射、膝跳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临床上 检查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 和紧张性牵张反射 ( 肌紧张,维持各种姿势)28、反牵张反射:当牵张反射时,肌肉主动收缩力量增大时, 腱 器官兴奋 ,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被牵拉的肌肉舒张的反射活动29、屈肌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刺激时, 受刺激一侧肢体的 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屈曲的反射
28、。30、对侧伸肌反射: 如果受到伤害性刺激较强时, 则受刺激一侧 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二、简答题1、简述 躯干和四肢深感觉 传导通路。 答: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 周围突分布于肌肉、 肌腱、 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上,中枢突由后根出入脊髓后组成 薄、楔束 , 沿后索上行至延髓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 延髓薄束核、 楔束核 ,换 元后组成 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 (内侧丘系 )继续上行至丘脑,在丘脑更 换神经元 (第三级神经元 ) 后投射到大脑皮层。17、简述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1) 三级神经元的位置:脊神经节、脊髓后角固有核、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2) 脊髓交
29、叉 ;(3) 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表感觉区 ;2、简述小脑的分叶与功能。答:、绒球小结叶 (古小脑) :与身体平衡有关。、前叶 ( 旧小脑 ) :与调节肌紧张有关。、后叶 (新小脑 ) :协调随意运动。3、下丘脑有哪些功能 ?答: (1) 内分泌中心。(2) 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如:体温调节、摄食、 生殖、水盐代谢等。(3) 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4、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答:(1) 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 化最敏感。(2) 换能作用 :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 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3) 适应现象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
30、然刺激仍持续作用, 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已开始逐渐下降的现象称 为感受器的适应。(4) 编码作用 :即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 仅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 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 也 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5、内脏运动神经的机能特点?(1) 双重支配:交感和副交感, 作用相互拮抗 。(2) 具有紧张性:静息条件下,自主神经经常有冲动发放至效应 器官, 使效应器官处于持久活动状态 。(3) 有外周抑制现象 。(4) 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5) 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的稳态。6、何谓牵张反射 ?有哪些类型 ?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 通过支
31、配的神经可反射性引起受 牵拉的肌肉收缩,此反射称之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1)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2) 肌紧张:是由缓慢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7、突触传递的特点。 突触传递特点:A、单向传递 ;B、易疲劳 ;C、有突触延搁现象 ;D、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 ;E、有总和现象:时间总和、空间总和。8、大脑皮质体表感觉代表区的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1) 交叉投射,即一侧体表感觉冲动向皮质投射,但 头面部躯体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2) 倒置安排,上肢代表区在中央后回的中间部,下肢代表区在 其上方,而头面部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32、;(3) 面积差异,躯体各部分投射区面积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实际 面积的大小不成比例, 而和相应的体表感受器数量以及传导这些感受 器冲动的纤维数量有关。9、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征?(1) 、一侧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控制对侧的肢体运动 ;(2) 、具有精细的 技能定位 ;(3) 、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躯体的代表区也愈大 ;(4) 、电刺激使 个别肌肉收缩 , 不发生肌群的 协同性收缩运动 。10、简述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答:特异性投射系统: 各种特殊感觉传导通道,通过丘脑感觉接 替核换神经元后,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具有点对点的投射 关系,引起特定的该觉。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
33、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 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 然后进一步 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 区域 没有专一感觉传导功能, 因而不能引起特殊的感觉, 与觉醒状态 的维持有关。11、简述 胆碱能神经纤维 的分布?(1)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2)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3) 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4) 所有的运动神经。(5) 极少数交感纤维的节后纤维。12、脊休克是如何产生的 ?有哪些主要表现 ?(1) 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 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2) 表现为:脊休克时断面下所有反射均暂时消失, 发汗、排尿、 排便无法完成,同
34、时骨髓肌由于失去支配神经的紧张性作用而表现紧 张性降低,血管的紧张性也降低,血压下降。14、何谓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各有何生理功能 ?(1) 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 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2)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 体外系 (1 分)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 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16、简述兴奋性突触传递机制?答: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是 钙离子内流 导致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 和突触
35、后膜上 特异性受体结合后 ,导致突触后面上化学门控通道开放, 发生 Na+离子内流, 突触后膜上发生去极化 ,产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 位。18、简述抑制性突触传递的机制。答: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是 钙离子内流 导致释放抑制性递质, 递质 和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后导致突触后面上化学门控通道开放, 发生 Cl- 离子内流, K+外流, 突触后膜上发生超极化 ,产生了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19、简述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答:前庭小脑: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脊髓小脑:通过调节肌紧 张,调节躯干和肢体的随意运动。 皮层小脑: 参与随意运动的计划和 时序安排功能。20、试比较化学性突触传递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36、传导。(1)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的,是已兴奋的膜 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 而神经 - 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2)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 而神经 -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传递,这是由它们的结构特点决定的。(3)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相对不疲劳的,且传导过程是相 当“安全”、不易发生“阻滞” ; 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由于化学 物质 Ach 的消耗等原因易疲劳,且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4)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 ; 而神经 -肌肉接头处的传递 有时间延搁现象。(5)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37、导是“全或无”的 ; 而神经 -肌肉接头 处的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21、试述突触后抑制的类型、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1) 传入侧枝性抑制的机制:传入神经纤维在兴奋某一中枢神经 元的同时, 通过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神经元, 使其抑制另一个中枢神 经元,亦称 交互抑制 。其生理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 来。(2) 回返性抑制的机制: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通过其轴突侧 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该抑制神经元兴奋后经其轴突返回到 原先发动兴奋的中枢神经元 ,或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 发挥抑制作 用。其生理意义在于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
38、止或使同一中枢神经元活动 同步化。22、以屈肌反射为例说明突触后抑制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产生 的中枢抑制, 称为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 其末梢释 放抑制性递质,使所有与其联系的其他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抑制。例如屈肌反射进行时, 冲动沿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 一方面直接 兴奋屈肌中枢的神经元, 另一方面经其侧枝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 元,转而引起伸肌中枢的抑制。 这种抑制是经传入神经的侧枝而引起 的,所以又称为传入侧枝性抑制。通过这种抑制可使不同中枢 ( 尤其 是功能上拮抗的中枢 ) 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39、 ; 即当一个中枢兴奋时, 与 之拮抗的中枢即发生抑制,两者互相配合,使反射活动更为协调23、何谓屈反射和对侧伸反射 ?试述其反射过程及生理意义。(1)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伤害,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 曲反射,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其具有保护性意义。(2) 对侧伸肌反射:刺激强度增大,则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 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 其具有维持姿势的生理意义, 动物一侧肢体屈曲,另一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24、试述 交感和副交感系统 的结构及功能特点。结构特点: 在植物神经节 中交换神经元主要为效 应器为心肌、 平 滑肌和腺体 。为无髓纤维交感神经元位于 胸腰段脊髓侧角
40、 ,副交感神 经元位于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和骶段脊髓 。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 维长 ,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功能特点:多数器官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 双重支配 ,二 者作用拮抗, 紧张性支配 ,外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作用, 具有相对自 主性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三、画图题1、脑结构?2、脊髓的内部结构?3、 12对脊神经的位置?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副神舌下全第六章 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的大小。2、视力:视力是指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3、暗适应与暗视觉:指从亮处进入暗处 , 最初看不清物体,以后 视觉逐渐恢复的
41、过程称为暗适应。 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 细胞及神经节细胞 等组成的系统, 对光的敏感度高, 可在黑夜或弱光 环境中发挥作用,但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不能分辨细节,没有彩色 感,这种视觉称为暗视觉。4、明适应与明视觉:从暗处进入亮处, 视紫红质大量分解,改 由视锥细胞细胞视物 ,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由视锥细胞 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 它们对光的 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 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 且对物体细节有高分辨能力,这种视觉称为明视觉。5、近点: 晶状体 做最大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 点。6、近视:在无调节状态下,平
42、行光线进入眼内,经屈光间质屈 折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者称近视。7、黄斑:在 视神经乳头 的外侧约 3.5mm处,稍偏下方,有一黄 色的小区域,叫黄斑,此处感光最灵敏。9、行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 时振幅也逐渐加大, 在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 以后则很快衰 减。不同频率的声波 ,? 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 高频声波传播近 , 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 ;低频声波传播远 ,最大振幅位 于蜗顶部。10、简化眼:是一种简化眼的折光系统而成像的模型眼11、老视形成因素 :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逐渐减退, 睫状 肌功能逐渐降低,引起的眼调节功能下降12
43、、散光产生原因: 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 曲率半径 不等,矫正 : 柱面镜纠正二、简答题1、正常眼看近视物时,是如何调节的 ?(1) 晶状体的调节: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 导致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变凸,折光能力增大, 从而使物像成像在视网膜上。(2) 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瞳 孔缩小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使 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3) 双眼球会聚:当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 侧集拢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的发生。2、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
44、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分布特点 :人视网膜中视杆和视锥细胞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 愈近视网膜周边部,视杆细胞愈多而视锥细胞愈少 ; 愈近视网膜中心 部,视杆细胞愈少而视锥细胞愈多 ; 在黄斑中心的中央凹处,仅有视 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 功能特征 :与上述细胞分布相对应,人眼视觉 的特点正是中央凹在亮光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在暗处则较差 ; 相反,视网膜周边部则能感受弱光的刺激,但无色觉且清晰度较差。3、声音是怎样传入内耳的 ?( 声波的传导途径 ) 声波通过气导和骨导两条途径传入内耳。(1) 气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 听骨链卵圆窗 内耳。 此为主要气导途径。 声波外耳道鼓膜 鼓室内空气振动 圆
45、窗内耳。(2) 骨传导:声波 颅骨耳蜗管壁 内耳。4、简述行波学说?声波经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传入内耳,引起卵圆窗膜振动 (声波的振动强度增加 220 倍)卵圆窗膜的振动, 使耳蜗内压力发生变化 ,经内、外淋巴的传 递,导致 基底膜的振动 基底膜的振动以 行波的方式向 耳蜗顶部传播 ,不同频率的声波 引起不同形式的基底膜振动, 对不同的频率 的声波刺激, 基底膜 最大 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频率越低,最大振幅所在部位越 靠近蜗顶 ; 频 率越高,其最大振幅所在部位越靠近蜗底。 基底膜的振动使 毛细胞 受到刺激,通过毛细胞换能, 产生 感受 器电位 ,进一步引发 听神经动作电位 传到听觉中枢,产
46、生听觉5、视觉的形成过程?答:眼的调节包括视近反射 (晶状体曲度调节、 瞳孔缩小和视 轴会聚)和瞳孔对光反射视近反射:视近物时,通过眼的调节使来自较近物体的光线经 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的调节过程。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大小随入射光量的多少而改变的反射。 其 意义于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 减少强光对视网膜的损伤, 增加弱光下 视力。眼的感光换能作用视杆细胞的光电反应,所有的视杆细胞中都发现有视紫红质, 它对蓝光有最大的吸收能力, 与人眼在弱光条件下对光谱上的蓝绿光 感觉最明亮一致。人的暗视觉与视杆细胞中发生的视紫红质光化学反 应直接相关。视锥细胞的感光作用与颜色视觉: 三种不同视锥细
47、胞, 其外段 分别含有对红、绿、蓝光敏感的视椎色素。视锥色素也由视蛋白和 11-顺视黄醛合成,但视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由此决定了其对不同 光波长的敏感性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 例不同(红: 绿:蓝)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及中枢视觉通路: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光刺激 经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进行光 - 电能量转换后,经双极细胞、水平细胞 和无长突细胞的传递, 最终以神经节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向中枢。 枢视觉通路来自视神经的信息, 经视交叉、 视束等最终投射到大脑皮 质的左右枕叶皮质形成视觉,经过非常复杂的中枢通路。三、画图题1、眼球的结构?EB9-2 眼球的水平切(右眼枕杆纟田乃包水平窪
48、田肿双松1盘田号包无氓空*田nti扌中经节纟田砲枕网刀費冋国区上或枕网硕细砲卮次反捉HX系像戎阖硯脑RR 蛛网JW下強对耳统外耳曲门5听小骨 骨半规簣*e脑蛛网IV位听器樓式图(右側)第七章内分泌系统一、名词解释表 2-1 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种类和功能内分泌腺激素功能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促进肾重吸收水、血管升压催产素(分泌)促进子宫收缩、乳腺发育9 种调节肽调节腺垂体激素的释放垂体神经垂体激素(释放) : 抗利 尿激素( ADH)、催产素( OXT)腺垂体激素生长素促进生长发育与调节物质代谢,参与免疫反应催乳素调控泌乳、生殖等过程,调节渗透压、免疫促黑(素细胞)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促肾
49、上 腺皮质激素、促卵泡激 素和黄体生成素刺激黑素细胞,使细胞内的酪氨酸转化为黑色 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甲状旁腺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钙盐沉积于骨质内,降低血钙;降低血磷水平肾上腺肾上腺皮质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动态平衡糖皮质激素调节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雄激素和少量雌 激素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 腺素、 P 物质、血管 活性多肽胰岛胰岛素1、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葡萄糖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促 进葡萄糖转变成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抑 制糖的异生。2、对脂肪代谢的作用: 促进肝脏合成脂肪
50、酸,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 抑制脂肪酶,减少脂肪分解。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蛋白质的分解。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促进脂肪分解,同时又能加强脂肪酸氧化,使酮体生成增多第九章 循环系统一、名词解释1、窦性节律与异位节律:由窦房结所支配的心脏兴奋节律称为 窦性节律。 由窦房结以外的其他自律细胞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 称为 异位节律。2、外周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是形成体循环外周阻力的主 要部位,此部分血管称为外周阻力血管。3、期前兴奋:指在心脏正常兴奋以外的兴奋,由此兴奋引起的 心肌收缩亦称为期外收缩。4、减压反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发放神经
51、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 使心迷走紧 张加强,而交感紧张和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是心率减慢,血管舒 张,外周阻力减小,从而使血压降低。5、4 期自动去极化:自律细胞在 4 期,膜内钾离子外流的进行 性下降、膜外钠离子内流的进行性增加及钙离子内流, 引起的膜电位 绝对值变小,产生去极化。6、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 为心动周期。7、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壁外膜深层有大量密集的压 力感受性神经末梢, 这就是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当血压升高使其受 到牵拉刺激时,通过神经调节,使血压下降。8、代偿间歇:在一次前期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时间的心
52、室 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9、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简称心输出量。10、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而使兴奋在此延 搁一段时间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11、脉压差: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12、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包括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七部分构成。13、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指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 声节律性兴奋的特征14、慢反应自律细胞: 由慢 Ca2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 细胞,如窦房结 P 细胞,房室交界细胞15、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
53、,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 脉内的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发生周期性变化16、心血管中枢: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 的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中的部位17 代偿间歇 : 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二、简答题1、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1) 前提: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 必要条件: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在 ;(3) 缓冲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4)心肌收缩: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原动力2、简述心血管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1) 心交感神经。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效应。(2) 心迷走神经。作用:复性变时、变力、
54、变传导效应。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1) 交感缩血管 N 纤维。主要引起血管收缩效应。(2) 交感舒血管 N纤维。主要存在骨骼肌血管,平时无紧张性, 应激时可使骨骼肌血管舒张。(3) 副交感舒血管 N纤维。存在于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 外生殖器等处,兴奋时只对少数器官的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3、简述组织液形成的影响因素。(1) 形成:有效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 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流体静压 )(2) 影响因素: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渗压、毛细血管通透性、 淋巴回流。4、窦房结自律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窦房结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包括 0、3和 4期。(1)
55、 0 期去极化为慢 Ca2+内流所引起。其动作电位 0 期幅度较小, 上升速度较慢。(2) 3 期复极化是由 K+外流引起的。(3) 4 期的特点是:动作电位 4 期不稳定,能发生自动去极化, 达到阈电位后自动爆发动作电位,故有自律性。5、心肌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 ?有效不应期:由 0 期开始到 3 期膜内电位恢复到 -60mV这一段不 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Na+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开始复活。 ( 相对 不应期:膜内电位约 -60mV到 -80mV 的这段期间,为相对不应期。这 一时期内, 施加给心肌细胞以高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 可以引起扩播 性兴奋。超常期:膜内电位由 -
56、80mV到 -90mV这一段时期内,由于膜电位 已经基本恢复, 但其绝对值尚低于静息电位, 与阈电位水平的差距较 小,用以引起该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要低, 表明兴奋 性高于正常,故称为超常期。6、简述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 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左右束支和蒲肯野氏纤维。 功能: 产生和传导冲动, 以维持心脏的节 律性搏动。7 、心肌细胞的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1) 、兴奋性特点: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也呈周期性变化,包括 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 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约 -60mV的时期内。(2) 、自律性特点:自律性的产生是由于自律细胞 4 期的自动去 极化。其中,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是心跳的正常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星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 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 2024年春季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新人教版
-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章末整合提升教案 浙科版必修2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10单元 酸和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八年级地理上册 4.2 农业参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九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环境污染、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件
- 租用东西的合同(2篇)
- 校园道路的施工设计方案
- 外研版(2019)书面表达 话题作文归纳12篇(含答案)
- 小学生个人简历表(空表)【范本模板】
- 地表能量平衡
- 课题结题专家鉴定意见
- 快乐英语校本课程
- 军事理论论文——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应对策略
- 安利会员管理制度
- 中医院门诊患者就诊流程图
- 外来文件管理规定
- 阀门涂漆技术要求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