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是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是指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嘉善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加有效需求,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

2、途径。本纲要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围绕我县实施城市化、科教兴县、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和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进行编制,并与县506平方公里空间布局规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纲要、嘉善生态县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纲要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确立嘉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体系等。规划范围为全县。

3、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本纲要是推进嘉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与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迈上了新的平台,同时,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已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实现现代化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对此,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嘉善作为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和招商引资、百姓致富两大工程,经济发展

4、步伐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随着中心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工业化的加快推进,一大批城郊农村转化为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城乡分割和差别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嘉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县市第31位。2003年嘉善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2.3亿元,财政总收入1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861元(折合美元为32

5、40美元),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即中等发达国家)的下限收入水平,跨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门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13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14134元,标志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城镇为42%,农村为39.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3年嘉善三次产业结构为10.358531.2,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调整到31.541.327.2,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63%。上述数据表明,目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我县人均生产总值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县11个镇发展均衡,因此,完全

6、有条件在全省、全国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一体化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开始注入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1家,浙江(嘉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建设,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进步硕果累累,科技先进水平上升到全省第25位、嘉兴市第2位。教育一体化工作有序推进,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已通过考核验收,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升高中段比例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城乡教育主要指标日益接近,2003年初中升高中段的比例达

7、到90.02%。经过学校布局调整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教育设施得到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统一发放,农村教师待遇逐步得到提高。文体事业不断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16人。 3、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03年嘉善城市化水平达到42.63%,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7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12.93万人。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不断增强,2003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34.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全县初步形成

8、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信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有线电视、宽带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通信光缆通达各镇和村,城乡用电实行同网同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98%。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开始起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完成了嘉善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由县人大审议通过,现已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二是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污水城网一期工程和洪溪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丁棚污水处理厂正在调试,西塘污水处理厂正在筹建之中。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四是实施千里河道整治、千顷绿化造林工程,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制度创新步伐加快,社

9、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1999年对乡镇行政设置进行调整,由原来的14个镇5个乡调整为11个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优化空间布局,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奠定了基础条件。户籍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1999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意见,放宽了人口迁移的户籍限制,降低了农民进城的门槛。城乡统筹就业取得新进展,取消了对使用农村劳动力的限制性、歧视性就业政策实行城乡居民劳动就业一视同仁,全县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已初步形成。保障制度一体化取得新的突破,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低保工作城乡一体化管理;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到2003年底,全县城镇职工参

10、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9.07万人和3.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有2.94万人;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率达80.32%;加强被征地农民分流安置工作,2003年共分流安置被征地农民15633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统筹10977人。启动撤村建居工作,开展村庄整治,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综上所述,我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但同时也要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还存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在工作中孤立地抓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三农”问题,导致深层次、

11、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城乡政策不平等,虽然城乡差别发展的政策开始转变,但农民进城的门槛仍太高,对农民的补偿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仍很明显;三是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行政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建制镇和工业区设置过多过散,建设的质量档次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度不高,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政策不统一等现象较为普遍;四是城市、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城市和农村相互脱节,使得城市、城镇发展明显不足,吸纳劳动就业容量有限,集聚辐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五是城乡“慢变量”的差距,目前农村居民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

12、在较大差距。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幅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使全县人民共享现代文明。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城市化,关键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目标是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和协同发展,现阶段的突出

13、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二)基本原则1、一体规划、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为此,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县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2、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加速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

14、机制的作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开发资源,筹措资金,加快建设,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3、城乡联动、协调发展。一方面,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另一方面,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

15、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经济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左右,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到2020年达到45%以上。到2010年,非农就业比重由2003年的685%提高到75%以上,到2020年,非农就业比重提高到85%以上。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主要是: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加强县域整体规划,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与衔接,形成完善的内外交通、公用设施服务网络等。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增强城乡经济联系,优化三次

16、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内外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格局。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接轨,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到2010年,农村居民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广电、服务设施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达到同等享受水平。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到2007年,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

17、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为此必须把握关键,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 (一)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加强县域整体规划布局。强化空间一体化,切实有效地解决好村镇分布散、产业集聚度低、农业集约发展滞后的问题,努力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空间发展形态。明确“一城、二片”的县域功能布局,一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经济开发区为副城区,以惠民、大云、干窑、姚庄为卫星镇的二、三产业高度集聚的增长极;二片是以红旗塘为界,南片的城市、工业发展区和北片的现代农业、水源保护

18、和旅游开发区。根据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空间整合,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形成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同时,合理规划建设西塘古镇旅游区、陶庄汾湖、丁栅银河水域旅游区和大云生态旅游区。要按照功能布局,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工业区,促进人口、产业和要素的高度集聚,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加强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中心村,加快改造空心村,撤并分散的自然村,实现人口的集聚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中心村、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四个卫生镇的规划控制区及中间区域,不再规划建设新农村和中心村,避免造成新的“城中村”和“二次拆迁”

19、。对处于这一区域的村庄,要实施萎缩管理,根据开发建设进程,逐步改造成为城市社区。城区、工业区、旅游区及城镇以外的区域为郊区,主要发展都市农业,适度集中地合理布局建设农村新社区。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编制好506平方公里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各类规划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加强空间约束,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

20、施共享度。(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以提高城乡空间经济组织程度为核心,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重点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认真实施嘉善县交通建设规划,配合建设好申嘉湖高速公路、苏通高速公路和沪杭高速公路拓宽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快“五纵六横五连”交通骨干工程建设,形成内外衔接、方便快捷的骨干交通网络。加强镇村公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面等级,到2010年,县城至各镇公路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镇到中心村全部达到等级公路标准。加快撤渡建桥和农危桥改造步伐,2007年基本完成全县撤渡建桥工作和农危桥改造任务。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到2007年全面实现中心村通公交目标。继续抓好内河

21、航道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城乡公共设施,推进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一是加快建设城乡防洪工程,巩固提高已建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洪能力。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扩大地面水厂供水规模,逐步取消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形成以地面水厂为主体的供水体系,到2008年基本形成县域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三是加快城乡燃气一体化建设进程,按照可使用天然气的要求,加强城市燃气管网工程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四是完善电力、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实施热电联产规划,加强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供电网络。以现有电信、广电等通信网络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形成高标准的城乡信息网络体系。 (三)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促进一、二

22、、三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经济功能,强化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农业文化功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把贸工农协调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公司农户”、“市场农户”、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共同体,把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使贸工农协调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和竞争力。扩容提升县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龙头作用,使之成为城乡一体

23、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引导产业集聚,注重提高项目质量,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一线四区”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四)城乡劳动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劳动就业一体化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健全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网络,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无差别就业,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对城乡失业人员和不充分就业人员实行统一的就业扶助体系和制度。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构筑政府主导,社

24、会多方参与的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中介服务和合法权益保护等服务网络。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农民转移及稳定就业。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以“一体系、多层次、广覆盖”为原则,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与城镇接轨。到2005年劳动年龄段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50%,到2010年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100%,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到2020年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

25、乡失业保险一体化,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安置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提高被征地人员安置标准,逐步取消与城镇居民交纳养老保险的差距,使之享受同等待遇。 (五)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居民在教育、文体、卫生、科技、广电、信息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享受同等水平,初步实现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科技: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两大平台建设,促进效益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6、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进步,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重点实施农业种子种苗、农业标准化、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工程,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县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努力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到2005年,乡镇农技人员基本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农业专业大户普遍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工业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

27、出口的比重达到30以上,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以上。提高服务业的科技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教育: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持续协调发展。到2010年,使城乡基础教育的普及基本一致,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生均占有校舍、教学设施、图文信息资源、办学经费基本一致;城乡同类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相当,待遇基本相同;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接近城市同类学校。完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体系,在全县城乡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15年教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合理化、

28、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化。完善高中段教育向县城的集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高中段教育,满足城乡群众接受优质高中段教育的需求,努力使城乡学生有平等的升学机会。到2010年,全县初中升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5以上。按照政府示范指导、社会办园为主的原则,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幼儿教育向镇和中心村集聚。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文化体育:建设文化名县,弘扬先进文化,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精神文明。加强公益性、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修建一批具有嘉善传统文化特点的人文景观。弘扬传统民间

29、文艺,发展特色文化镇、文化村。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新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供城乡居民健身、娱乐、休闲的文体设施。2005年建成嘉善文化艺术中心,2008年建成体育中心二期;北部建成汾湖水上运动中心二期;社区、镇村抓好文体中心、文化室等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按照共享的原则,合理配置社区服务活动用房。办好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城乡居民身体素质。积极推进城乡的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着力构筑风尚良好、环境优美、居住安宁、服务便捷、文体活跃的

30、新型社区。到2005年,县级以上文明镇建成率达到100,县级以上文明村建成率达到60。卫生: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一是建立完善现代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医疗机构为基础,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县镇村(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增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到2005年完成县公共卫生中心、县医疗急救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预防控制网络、医疗救治网络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由县卫生监督所及中心

31、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组成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2005年完成县卫生监督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镇为单位,分片设立县级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到2010年,城乡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食品卫生检测合格率达85%以上。三是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四是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网络,提高生殖保健、妇幼保健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五是大力开展城乡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卫生镇和省级卫生镇的成果,继续开展系列卫生创建活动,到2005年全县100的镇成为省级卫生镇,到2010年30%的镇成为国家卫生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广电:推进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

32、入户率和普及率。采用城乡统一的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网建设,提高广播电视的收视质量和服务水平。到2005年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城乡居民都能收听收看到较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完成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网络化改造。2006年,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改造,使大部分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能收听收看到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带来的丰富节目和广播电视提供的节目点播、宽带上网等特色服务。到2008年,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到2010年,全县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广播电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信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延伸到农村,到2005年,

33、实现宽带进村入户,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实施城乡均衡发展战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为缩小城乡差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支撑体系。推进农村家庭上网,努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六)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将嘉善建成具有强有力的生态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江南水乡特色突出的大都市后花园的总体目标,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提高

34、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07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全面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要求,水环境质量提高一个类别,初步达到水功能区要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6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处理率达标;大气环境质量和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实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着力建设北片水源地保护、渔业与古镇旅游生态功能区;中片工业与农业生态功能区;南片现代城镇、工业与生态旅游观光生态功能区。深入实施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生态村庄建设,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快转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

35、式。实施“千顷绿化”工程,到200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5%。加强生态工业建设,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污染总量控制和集中整治。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和地下水资源保护,保证城乡用水安全。到2008年,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加强工业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等的综合治理,使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以改善能源结构,建设烟尘控制区为抓手,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到2007年,整治河道800公里,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措施(一)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组织领导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

36、覆盖全县,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县上下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方能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县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监督检查。完善对各镇和部门的考核机制,将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把群众的建设愿望、发展要求引导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上来。(二)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推进撤镇建街、撤村建居,为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奠定基础条件。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重点保证

37、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培训,以及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对非重点发展区域的镇、村,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为加速城市城镇发展步伐注入新的动力。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探索对农民按规划建房给予类似城镇购房贷款的信贷措施。充分发挥土地级差效益,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招标的市场化运作,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拍卖转让,实现土地增值和滚动开发。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产业化水平,积极吸

38、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二元制”户口管理体制,即取消农业、非农业等户口性质,统称为居民户口,实行全县户籍“一元化”管理体制。取消“农转非”制度,实行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即按照人户一致和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为主要手段,逐步取消户口的附加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户籍管理制度。继续实行鼓励引进人才、投资兴业的户籍政策,加快推进外来人口本地化。 (三)强化城市的人口、产业和要素集聚功能加快中心城市和经济开发区发展步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平台和载体。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区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加强嘉善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定位研究。科学编制各类城市规划,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制定实施产业布局规划,扩容提升县经济开发区,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共享、资源深度整合,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工业布局体系。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抓好各镇工业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