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秋季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秋季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秋季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学法指导1 、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导学过程一、自主梳理(一)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国别体史书 ,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

2、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背景简介: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 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

3、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 年灭燕。( 三)课文学习1、自主阅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淬火() 变徵() 提() 揕搭()拊 ()樊於 ()期夏无且 ()箕踞()()忤 逆()戮没()惛()偏袒 () 扼腕()二、重点领悟,理清脉络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1. 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2. 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3. 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4.

4、 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5. 荆轲迟发缘由。6. 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第三部分 故事的高潮(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1. 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2. 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第四部分 故事的结局(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1. 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2. 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3. 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

5、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4. 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5. 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三、探究提升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1、 1-2 段商议计谋(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 3-4 段求取信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 2)理解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 5 段)准备匕首淬4、( 6 段)配备副手敢、忤5、( 7-8 段)怒斥太子(

6、 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6、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提示: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7、荆轲形象有何特点?提示: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四、巩固练习1. 通假字积累往而不返者(通)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卒 起不意(通)秦王必说见臣(通图穷而匕首见(通)通)2、古今异义词积累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古义:终已不顾(古义: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古义:士皆垂泪涕泣(古义:3、词类活用积

7、累函封之()进兵北 略地 ()发尽上 指冠 ()又前 为歌曰 ()使使以闻大王()群臣怪 之()太子迟 之()今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4、特殊句式积累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燕王拜送于庭秦王购之千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重点字词:兵使诚顾穷乃引见五、知识拓展1.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提供资料】古人对荆轲的评价非议:苏轼: “始速祸焉”鲍彪:“轲不足道”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司马迁: “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其人虽已没

8、,千载有余情”【仅供参考】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

9、更是不可能的,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2. 陶渊明咏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参考】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 。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 ,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 “怒叱太子” ,仓促上路。既然太子

10、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从主客关系看,双方各有所需,太子丹需要利用荆轲抑制秦国复仇雪恨,荆轲需要利用太子丹获取声名。历史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太子丹对荆轲的心性是十分了解的,从这一角度,说他们是同气相求的“知己”也未尝不可。杀手荆轲“提剑出燕京”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知遇之恩,荆轲确乎是为“知己”而非为理念而赴死的。五、学法指导:诵读法六、学习反思:【参考答案】1. 通假字积累反通返回来振通震惧怕卒 通“猝”,突然通“悦”,高兴见通“现”,露2. 古今异义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 : 生活贫穷,经济困难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不顾古义:不回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涕古义 : 眼泪今义:鼻涕3、词类活用积累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进兵北 略地向北(名词作状语)发尽上 指冠向上(名词作状语)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