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课程论文_第1页
社会调查课程论文_第2页
社会调查课程论文_第3页
社会调查课程论文_第4页
社会调查课程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 社会调查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思考学 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姓 名XXX学 号 2011121101000041工作单位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指导教师周 学 荣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思考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规划性、政策性强,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化的大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基本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创新

2、机制体制,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三农 统筹推进 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1。一、必须把握本质目的,有原则的推进

3、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发展,必须把握好推进一体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可偏离,更不可背离。(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并适度超前,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搞好规划,并留有发展余地。做好一体化发展能力的前期评价,对不具备条件的必需缓办,不可降低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二)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原则。以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水平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重点推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程,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

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争取群众意见,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以城带乡,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切实加强工业、城市对农业农村的反哺、支持作用;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产业特色等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城乡统筹、共同建设、同步发展,做到“全局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四)尊重实践,务实创新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组织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城乡经济和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都给予鼓励和支持;遵循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机制体制,依法、依规,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二、必须明晰发展目标,分阶段的推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阶段性、系统性特点,既不能消极等待城乡一体化自我演化、自我实现,更不能好大喜功、大干快进,应该结合城乡经济特点和水平,科学、合理划分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层次性目标。(一)明确阶段性目标。以时间为轴线,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逐步、分阶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短期目标应着力于制度体制创新,消除城乡对立的体制壁垒,促进城乡产业、劳动力、技术、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融合;中期目标应在短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6、,逐渐消除城乡经济和社会水平的差距;远期目标应在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完全融合,并形成一体化的网络型系统。(二)明确层次性目标。以空间为主体,明确中心城区发展目标、城市郊区发展目标、乡镇村发展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开展建设,最终使城乡总体达到一体化布局的目标。中心城区应以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建立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络,质优、完善的文体医等服务设施网络,突出城市特色,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城市郊区应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建立优质、集中地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和融合的纽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乡镇村应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

7、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建立城乡连通、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乡村社区。三、必须突出核心工作,有重点的推进城乡一体化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推进中必须重点突出、统筹兼顾,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基本导向,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统筹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等六个一体化。(一)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用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建设发展规划。1、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围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定位和产业发展

8、重点。2、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全面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和整合城乡资源为着眼点,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根本,按照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要求,结合产业规划、旅游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3、完善乡村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布局,明确农村土地功能分区,设定农业现代化园区,调整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城市、郊区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纳入一体化规划中,并编制专项规划,规划一旦确定,必须依规划执行,循序渐进,梯次推进,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二)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从完善城镇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统筹安排重点产业和布局,按照集约

9、发展、效益优先、生态环保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1、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完善城镇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开发区。2、调整优化现代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为导向,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思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10、以园区促进企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加强三大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向非农化转变,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转变,降低农业人口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为目的,以构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为目标,全面开展城乡路网建设、城乡水利水系建设、城乡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的网路化建设。1、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打造快速、便捷、流畅的市区交通网络,完善通往市外、省外的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等路网建设,打造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城市到乡镇、乡镇到重点村屯的路网建设,促进城乡路网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完善重点村屯到一般村屯的路网建设,加快改扩建、硬化,实现村

11、村通8。2、构建城乡一体的水利网络。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城乡饮水、供水系统一体化。加强区域水系建设,以现有河流、湖泊、水库为基础,除险加固,清淤疏通,构建城乡一体、循环利用的生态水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农业灌溉用水体系。3、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加快城乡供电、供气、给排水、公交等公用设施,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重点乡镇为基本联络点,覆盖城乡的通讯网络、电视网络和互联网网络,形成城乡配套的商业网络体系。(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事业规划和建设,整合优化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立城乡覆盖、城

12、乡一体的教育、卫生、文化及体育设施网络和管理网络。51、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加强对非农化农民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再教育。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使广大农村享有与城市同等的教育条件。2、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引进高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补充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力量,重点提高乡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健全以城区医院系统为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纽带,以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

13、3、积极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加快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在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重点镇村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文体健身活动场所。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发展文体产业,培育特殊人才,推动文体事业发展。(五)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以缩小、消除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为根本目的,系统化、整体性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10。1、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农村劳动力水平提高和转移的责任,搭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服

14、务平台,做好劳动力资源的推介、引入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努力形成城乡统一、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保障”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2、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可以享有一体化保障服务。加强城乡各种社会保险制度间的相互衔接,扩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积极创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全覆盖。3、健全底层群众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城镇“三无”人员、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

1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集中供养、长期供养的长效机制,基本应保尽保、城乡覆盖的帮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事业,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11。(六)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加强城乡社会矛盾调解。建立健全矛盾调处解决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利益不受损失,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2、加强基层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对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民主、法制宣传和

16、知识普及,使社区、农村民主化、法制化,构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四、创新机制体制,有依据推进在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并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一体化工作健康、有序推进。1、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首先打破这种户口性质的差别,消除因户口性质而产生的阻碍。进一步放宽农村居民到城镇落户的准入条件,逐步扩大“农民市民化”的范围和规模,当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逐步取消

17、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2、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置换等方式,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健全囊括国有土地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流转的城乡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体系。改革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补偿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个人,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作用和影响力,增加信贷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

18、完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农惠农制度,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民间资本、投融资组织服务于农村、农业,并建立完善的资金、机构管理体制。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参 考 文 献1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710.2陈锡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4181.3贾淑惠.国内外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评价和借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9):142143.4刘伯霞.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和城乡关系现状分析J.三农研究,2006(9).5付明星.城乡一体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