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_第1页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_第2页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_第3页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丰富积累。2.学会捕捉意象,领会意境,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3.理解在“有”“无”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丰富积累。教学难点:理解在“有”“无”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以果树生长作喻,对诗歌的四要素即情、言、声,义作了形象的概括。认为感情是果树的根本,语言是它的枝叶,声律是它的花朵,义理是它的果实,“情”与“义”属思想内容方面,而“言”与“声”则属形式表达方面。“言”“声”的形式是为表现“情”“义”的内容服务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2、,诗歌中“情”尤为重要。“义”只有融入“情”中,染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能感人至深。换句话说,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诗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大家都熟悉,我们不久前才学习了他的茅屋为秋风送破歌石壕吏。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丰富、真实、深刻的情感?又表现了怎样的义理呢?屏显课题:月夜忆舍弟舍弟:对他人称

3、呼自己的弟弟。舍:sh。这是个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你还知道哪些谦辞?(预设:鄙、愚、敝、拙、家、老(脸)等)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二、整体感知

4、1.指导朗读(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戍:sh(注意形似字读音与写法:戊,w;戌,X;戎,rng) 长:chng。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按221和212划分节奏。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 指名朗读,点评。(3) 朗读欣赏。(4) 放声朗读。2. 对照注释,读懂诗歌大意。注释:戍鼓:军鼓。断人行:断,断绝;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边,边地。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这个夜晚,从此进入“白露”季节。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无家:杜甫在洛阳附

5、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边地秋夜,望月寄怀,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寄寓无限的人生感慨。2、 品味诗句,思考探究。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讨论明确:鼓声、雁声、清露、月光。凄清、悲凉。营造了萧索、荒凉、凄清、紧张、悲伤的意境。2. 诗人是怎样描绘边地深秋的

6、景象的?讨论明确: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连边城弹丸之地也实现宵禁,早早地就关闭城门,戒备森严。两句诗以声写静,以声衬静,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为“月夜”铺设了一个萧索、荒凉的背景。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讨论明确:“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

7、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本联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沉的思念。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4.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

8、勾起思乡之念。勾起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讨论明确: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5.尾联寄寓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讨论明确:“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人生的悲苦、无奈,莫过于此。含蓄蕴藉,感慨深沉。6.本诗抒情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一是融情于景;二是在“有”(明月)(兄弟)和“无”(团圆)(家人)的对比中直抒胸臆。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种忧愁、思念之情,写得十分真切、动人。四、小结张明非评论此诗云: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