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元日》教案_0_第1页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元日》教案_0_第2页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元日》教案_0_第3页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元日》教案_0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元日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元日是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春节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教学目标:1.运用自主识字、反馈指导等方法,学会“爆、屠、符”三个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热闹的节日气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创设情境、链

2、接诗篇、想象画面、悟中达情等方式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悟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教学重难点:1.抓住“爆竹”“屠苏”等词语把握诗意,感受诗句中渲染的热闹的节日气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通过多种方式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王安石,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做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教学准备:课件,预习单;学生预习,完成预习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名句激趣解诗题1.诗句导入,直指传统节日。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组诗句,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独在

3、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小结:中秋、清明、重阳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区别“元日”和“元旦”。元日的元的意思是什么?指名回答。出示字典上的解释“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七种,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1)开始的,第一。(2)为首的。 (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 (7)朝代。 (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元日就是元旦吗?”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一般指公历的一

4、年之首,就是公历1月1日。师:这首诗是写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再读课题。3.联系生活,说说春节习俗。(1)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吗?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年。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B: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D: 贴“福”字、穿新衣、拜大年、领压岁钱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过春节具有的风俗,那么900多年前的宋朝过春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安石一起步入宋朝

5、的春节。【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用诗句导入,利于了解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便于因材施教。“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查字典,结合学生过“春节”的亲身体验,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二、对话文本明诗意1.小结预习情况。2.结合预习单反馈交流,师依据学情,相机引导、点拨。(1)读诗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字正腔圆。相机正音: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二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注意韵字:“除、苏、符”。三读:读出味道,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老师读,好吗? (合作朗读)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调换一下顺序,我

6、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句,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了。 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曈曈日,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是日字旁,跟太阳有关。曈曈日就是指初升的太阳。

7、古代的人喜欢大年初一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shn sh )、郁垒(y l )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用来压邪。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后来,虽经历史风雨,这一习俗却代代相传,经久而不衰。桃符真正改称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了,只是桃木已经换成了纸。(3) 抓住“爆竹”“曈曈日”等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再读诗句。诗意: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暖和的春风铺面而来,人们喝着美味的屠苏酒,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4

8、)写字依据预习情况,相机指导书写生。爆、屠、符是本课三个生字,同学们在预习中也写了,我们来看看写的怎样。(展示预习单)课件出示三个生字。引导观察,指导书写,师生评议。爆:火字变瘦略居上,右边部件写紧凑。屠:尸字撇长舒展,者字长横半露符:竹字头写紧凑,付字撇横要伸头。【设计意图: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让学于生,学生借助预习单交流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反复读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达成对诗意的理解。】三、悟中达情入诗境1.小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

9、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配乐诵读)2.同题阅读。而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也有异同,下面这首诗,你能找到诗人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吗?甲午元旦清 孔尚任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注释偏:不尽。鼓角:泛指乐器。梅花:梅花落,乐曲名。一部:一曲。译文听爆竹声声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看到更换桃符的人有老有少。四周鼓角声不断,待到五更时分人们欢笑着相互拜年!诗中写了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3.归纳: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宋朝到清朝,再到现在,近千年过去了,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

10、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以,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而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了,比如“爆竹”变成了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春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习俗。要想了解更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同题古诗对比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中华传统节日的来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兴趣和对祖国的热爱。】四、积累内化感诗魂1.诗人王安石为什么会写下元日呢?让学生自己说。随机评价,鼓励阅读。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我们必须进入诗人的生活

11、背景之中,请同学们阅读这段资料,我相信你会有启发。2.出示:背景资料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20岁以前随父亲南北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准备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在他心中新的政策能让国家富强,让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曈曈日情景。3.小组合作。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再次读诗,你对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的不仅是旧得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千门万户曈曈日” 曈

12、曈日:不仅仅是初升的太阳。新的生活 新的希望, 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就是陈旧的制度,不合理的法律,)新桃蕴涵着:新政策,新法规,4.理解的真好!把你的理解放进读中。生读。5.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生:兴奋、激动、充满信心) 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让这首诗有了温度?板书:暖6.引读。在作者眼中,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引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吹面,屠苏酒是暖暖的,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一个暖字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

13、奋、激动、愉快。让我们带着这份踌躇满志,这份春风得意,带着这美好祝愿再读古诗。(配乐朗读)7.同学们,读懂了元日,你们想把这首诗永远记在你的脑子里吗?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吧!说说背诗的方法,配乐背诵。这么短的时间就背下了这首古诗,你是用什么方法背诵的。抓关键词、看画面、想诗意8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究,相信会有大的进步!【设计意图:诗人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和志向,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王安石的诗歌打好基础。】五、拓展延伸传诗文1. 中国传统的节日还有很多, 这些节日其来历、风俗以及所能传递给我们的节日“味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