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编版_第1页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编版_第2页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编版_第3页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精编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资料推荐5传统艺术的魅力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了解苏州博物馆是在大一专业课做苏博测绘的时候,当时搜集了很多关于苏博的资料,但由于刚接触这门专业所以各方面体会都还不是很深 刻。这次重游苏博,带着两年多来积累的专业素养,我又有了新的感知,充分感 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ii HiiiiJ-J、/.耳光景r-8Ry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 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新馆分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 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 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映衬,十

2、分和谐。新馆占地不大,约10700平方米,但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却独具匠心, 由传统园 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 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 常新。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 条,玻璃、钢铁、水泥、木 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 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 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 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 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 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 了中国传

3、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 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 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T JHZ ,匡 4f博物馆的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西墙下的这处片石假山象是中国山水画里面连绵起伏的远山。现。此外,凡有供人休憩之处,都是大块的落地玻璃窗,窗外翠竹成荫、老树虬 枝、池鱼游弋、片石苍远,S-r- 2Y匸.IL._ -“申IF 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博物馆里还有一间复原的

4、 宋代苏州民居厅堂,茅草屋 顶,竹夹泥墙,笔墨纸砚, 桌椅几案,全部精心还原再 现。贝聿铭说:“设计既要 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 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 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 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 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 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 力,” “这是人生最重要的 挑战。”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 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 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 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r卜J *k:*OYOUUHU.LJDKn 3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

5、 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 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 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 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 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 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 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 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 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 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

6、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 的主角。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 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 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 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 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 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 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 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 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 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