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_第1页
组胚名词解释_第2页
组胚名词解释_第3页
组胚名词解释_第4页
组胚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静脉瓣:管径在2mn以上的静脉,管壁内膜常突入官腔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半月形 瓣,称静脉瓣。其表面覆以内皮,中心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 向,根部与管壁内膜相连,其功能为防止血液倒流。2.蒲肯野纤维: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心脏传导系的 房室束及其分支。其特点是比一般心肌纤维短而粗,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 原纤维少,故在HE染色切片中其胞质着色较一般心肌纤维浅。细胞彼此间的连接结构 较多,故闰盘较多见。房室束分支末端的蒲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纤维相连接,将冲动传导 至心室各处。3.W-P小体:是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杆状细胞器,有膜包裹,内含若干平行

2、细管, 是贮存与止血有关的vWFl勺结构。大动脉内皮细胞中的W-P小体数量较多。4.毛细血管:是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分支吻合成网,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 官内。毛细血管的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基膜外有少量结缔组织。电镜下毛 细血管可分为三种: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它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 质交换的主要场所。5. 弹性动脉:即大动脉因其中膜内由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管壁弹 性较大,故名心脏收缩时大动脉管径扩张承受心脏泵出的血液心脏舒张时大动脉管 径回缩,弹性回缩力使得血液进一步被推向远侧从而使心脏有节律的间断性射血变为 连续不断的血流.6. 血窦:是毛细血

3、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 内分泌腺内。其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可有较大的间隙,有的血 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基膜或连续、或不连续、或缺如。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有 较大差别。7. 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 单位.一般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及动静 脉吻合等几个部分组成。8、联系功能比较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四种动脉的管壁厚度相差 很大,但管壁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它们的主要差别表现于中膜的结构。大动脉 中膜含大量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因此属

4、于弹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中膜主要含平滑 肌纤维,属于肌性动脉。大动脉和心脏直接相连,当心脏收缩射血时,大动脉因其弹性 而扩张,并蓄积了势能;当心脏舒张时,大动脉以其弹性回缩力而收缩,推动血液继续 流动。因此大动脉将心脏的间断射血转变为血管中持续的血流中动脉中膜平滑肌发达, 并在神经的支配下收缩和舒张,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动脉和微 动脉的平滑肌舒缩,一方面能显著地调节组、织局部的血流量,另一方面决定了血流的 外周阻力和血压。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的舒缩受到神经和多种体液因子如心房钠尿 肽)的调节。9、边缘区:位于脾脏内,包绕在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周围,与红随交界。中央

5、动脉分支形成的一些毛细血管在此区膨大形成血窦,称边缘窦,它是血液内抗原以及淋 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也是脾内捕捉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中药 部位。10. 淋巴小结:是主要由B细胞聚集而成的椭圆形淋巴组织。在受抗原刺激后,小结增 大,中央出现浅染的生发中心,内有许多呈分裂相的B细胞,还有巨噬细胞、滤泡树突 状细胞和Th细胞等。有生发中心的称为次级淋巴小结,而没有生发中心的称初级淋巴 小结。从次级淋巴小结中产生出针对该抗原的幼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11. 胸腺小体:散在分布于胸腺髓质内,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包绕排列而成,是 胸腺髓质的重要特征。小体外周的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明显,

6、近中心的上皮细胞较成熟, 核渐退化,胞质内含有较多的角蛋白,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则已完全角化。胸腺小体的 功能尚不太明确。12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是在免疫应答初期起重要辅 助作用的免疫细胞,表面都有大量MHC0类分子,在捕获抗原后,将其处理,形成抗原 -肽MH分子复合物,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激发后者活化和增殖,产生细胞免疫。13血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 障,由下列数层构成:连续型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内皮周 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有巨噬细胞;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 胞。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

7、某些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 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4动脉周围淋巴鞘:是脾脏白髓中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 T细胞核少量巨噬细胞及交错突细胞等构成,此区是脾脏的胸腺依赖区,当发生细胞免 疫应答是,该区T细胞增殖,鞘叶增厚。15结合淋巴结和脾的结构特点,试述在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结 和脾的结构各发生什么变化?: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当抗原进入 淋巴结和脾后,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可捕获和处理抗原,并提呈给具有相应抗原受体 的初始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后者予副皮质区(在淋巴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在脾)增

8、 殖分化,导致这两种结构明显增厚,效应T细胞输出增多,引发细胞免疫。B细胞在接 触抗原后,在Th细胞的辅助下于浅层皮质(在淋巴结)和白髓(在脾)增殖分化,该部位 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在淋巴结)和脾索中浆细胞增多,产生大量的抗体进人淋巴或 血液。16.角质形成细胞:是构成表皮基底层至角质层的主要细胞。在基底层的为基底细胞, 属于干细胞,不断增殖;在角质层的角质细胞为终末细胞,是表皮屏障功能的体现者, 它们不断脱落;在棘层的棘细胞、颗粒层细胞和透明层细胞为过渡性细胞,它们不断合 成或形成角蛋白、外皮蛋白、板层颗粒和透明角质颗粒,并不断向表面推移,最终演化 为角质细胞。17.基底细胞:细胞矮柱状

9、或立方形,附着于基底膜上组织表皮的基底层。基底细胞是 幼稚的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故常见细胞分裂象。新生细胞向浅层推移,分化成表 皮其他各层细胞。18黑素细胞: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之间及毛囊内。细胞有多个突起,HE染色标本中 不易辨认,银染法和多巴反应可显示细胞形态。电镜下,细胞胞体呈圆形活卵圆形,细 胞基底面借半桥粒连于基板,顶部突起较长,伸入棘细胞之间,不形成桥粒。胞质内粗 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核糖体丰富,线粒体粗大。微管、中间丝和微丝延伸入 突起内。胞质内含有圆形活卵圆形的黑素体。该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和分泌黑色素。19.郎格汉斯细胞:散在分布于表皮棘层,细胞具有树枝状突起,胞质内有

10、特征性的伯 贝克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细胞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亮。郎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 肤中的抗原物质,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分子复合物,然后细胞游走进入毛细淋巴管, 随淋巴流迁至淋巴结,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弓I发免疫应答。因此,郎格汉斯细胞是一 种抗原提呈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 起重要作用。22嗜铬细胞:为肾上腺髓质的腺细胞,呈多边形,如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标本,此 类细胞的胞质内可见黄褐色的嗜铬颗粒。嗜铬细胞又分为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 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23.赫令体: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内含有许多分

11、泌颗粒,颗粒 沿轴突运输至神经部,以胞吐方式将颗粒内的激素释放入毛细血管。分泌颗粒在轴突沿 涂或轴突终末集聚成团,构成光镜下均质状嗜酸性小体,称赫令体。电镜下可见小体内 含有大量分泌颗粒,颗粒内容物主要为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及催产素。24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细胞较大,在HE染色切 片中胞质着色较浅,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棕黑色颗粒。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 浓度降低。26.试举例比较含氮激素分泌细胞与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异同点肾 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甲状旁腺主细胞等都能分泌含氮激素。这 类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共同点是:胞质内

12、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膜包被的 分泌颗粒;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的细胞、卵巢黄体细胞、睾丸间质细 胞等都能分泌类固醇激素。这类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共同点是:胞质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 网、较多管状嵴的线粒体和脂滴,无分泌颗粒。这样的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呈 嗜酸性或泡沫状。27试述下丘脑是通过何种途径调节性腺(卵巢/睾丸)的功能?如何调节?:下丘脑 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性腺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 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经垂体门微静脉调节腺垂体远侧部嗜碱性细胞功能活动使其 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在经血循环作用于卵巢(或睾丸),促进性激素

13、以 及卵子(或精子)产生。而血液中性激素(雌、孕激素或雄激素)又可通过血循环反馈 影响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功能活动 28:味蕾:是周围性味觉感受器,为卵圆形小体,分布在菌状乳头、轮廓乳头、软腭、 会厌与咽部粘膜上皮内,成人约有9000个,儿童数量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逐 渐退化。每个味蕾由50-80个特化的细胞构成,细胞位于基膜上。味蕾顶端有一个小孔 通向口腔,称味孔。味蕾主要由三种细胞,分别是味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29:小肠绒毛:是由肠粘膜上皮和部分固有层向肠腔内形成的叶状、指状或舌状的突起。 绒毛的中心为固有层,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小肠绒毛可以扩大小肠的表面积。30:粘膜相关

14、淋巴组织:主要分布于人体的重要门户如消化道、呼吸道和其他部位的粘 膜中。在机体的免疫防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上皮内淋巴细胞是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 成部分,存在于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管道的粘膜上皮内,位于肠粘膜上皮内的淋 巴细胞数目最多。31:微皱褶细胞:分布在肠集合淋巴小结处的上皮内,游离面有微皱褶。基底面质膜内 陷形成一个较大的穹隆状凹腔,内含多个淋巴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 可以摄取肠腔内抗原物质,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并传递给下方的淋巴细胞。32:微管泡系统:电镜下,壁细胞胞质中有迂回曲折的分支的细胞内小管,管壁和细胞 顶部的胞质面相通,并都富有微绒毛。分泌小管周围有表面光滑的小

15、管和小泡,称微管 泡系统。其膜结构与细胞顶部及分泌小管的膜相同。微管泡系统在细胞不同的分泌时期 有显著的差异,表明微管泡系统为分泌小管膜的储备形式。分泌小管可以合成盐酸。33.试述小肠粘膜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小肠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和粘膜 肌构成;构成上皮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小 肠腺的结构和功能。34.试述胃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其功能意义:胃粘膜可以抵御胃液中高浓度盐酸和胃蛋 白酶的腐蚀的主要原因是,胃粘膜表面存在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 粘液层厚0.25-0.5mm主要由不可溶性粘液凝胶构成,并含有大量的HCO3-粘液层将 上皮与胃蛋白

16、酶隔离,而高浓度的3-使局部的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又可中和 渗入的H+,形成H2CO,3后者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H2O和CO2此外, 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使胃能够及时修复损伤。正常时,胃酸的分泌量和粘液碳酸 盐屏障保持平衡;一旦胃酸分泌过多、或者粘液分泌过少,屏障受到破坏,都会导致 胃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胃溃疡。35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构成的细胞团,散布于胰腺小叶内,HE染色浅淡。胰岛细 胞多排列呈不规则的条索状,细胞条索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分泌的激素可以直接 释放入血。人的胰岛用特殊的染色可以分辨五种细胞。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 多分布于周边,分泌高血糖素,

17、又称为高血糖细胞。B细胞数量最多,约占细胞总数的 75%,位于中央部,可以分泌胰岛素。D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5%,分布于A, B细胞之 间。可以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可以分泌胰多肽。D1细胞可以分泌血管活性肠肽。36:半月:是混合性腺泡常见的形式。在粘液性腺泡的基础上,几个浆液性腺泡排列成 半月形结构附着在腺泡的底部或末端,故称半月。38:窦周隙:又称为Disse间隙,是指肝细胞与血窦内皮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此间 隙宽约0.4um光镜观察难以辨认。窦周隙中充满了血浆,内有散在的贮脂细胞和网状 纤维。39:枯否氏细胞:是定居在肝内的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或者血窦壁上,形态不规则。 肝巨噬细胞来源于血

18、液的单核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噬和吞饮能力,对机体有 重要的防御功能。41.试述构成胰岛的五种细胞的电镜结构和功能:人的胰岛用特殊的染色可以分辨五 种细胞。:A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多分布于周边,分泌高血糖素,又称为高 血糖细胞。电镜下分泌颗粒较大,圆形和卵圆形,含有偏于一侧的致密芯,芯与膜之间 有一个新月样的帽样间隙,内含低密度无定形物质。;B细胞数量最多,约占细胞总数 的75%,位于中央部,可以分泌胰岛素。电镜下结构多变,分泌颗粒内可以有一个到数 个致密芯,芯的形状多样。芯与膜之间间隙较大。;D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5%,分布 于A, B细胞之间。可以分泌生长抑素。电镜下,D细胞

19、与A B细胞紧密相贴,之间有 缝隙连接。分泌颗粒芯电子密度较低,与膜之间没有明显间隙。;PP细胞可以分泌胰多 肽。电镜下,分泌颗粒较小。;D1细胞可以分泌血管活性肠肽。电镜下,也可见到细小 的分泌颗粒。42:肺小叶:由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肺小叶呈锥形,尖端朝向肺门, 底面向着肺表面,直径约1cm左右,每叶肺大约有50-80个肺小叶。43:尘细胞:是吞噬了大量尘埃颗粒底肺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44:气血屏障:肺泡腔内的02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的CO2间进行气体交换 所通过的结构。它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和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 基膜和连续毛细血管内

20、皮构成,厚度约0.2 0.5um 45:嗅细胞:为双极神经元,位于支持细胞之间。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着色较浅,树 突细长,伸到上皮游离面,末端膨大呈球状,称为嗅泡。嗅泡发出数十根不动纤毛,称 为嗅毛。嗅毛浸于上皮表面的嗅腺分泌物中,可以感受有气味物质的刺激。嗅细胞基底 部发出一条细长的轴突,穿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由施万细胞包裹形成无髓神经纤维,进 而形成嗅神经。46: II型肺泡细胞:细胞为立方形或者圆形,位于I型肺泡细胞之间。电镜下,胞质 内可见较多分泌颗粒,颗粒内含平行排列的板层结构,称为嗜锇性板层小体。小体的主 要成分为磷脂。颗粒内容物分布于肺泡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称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

21、低肺泡表面张力。47.试述气管管壁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气管管壁由内向外可以分为三层: 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粘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 刷细胞和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纤毛细胞定向摆动,将粘液及其粘附的异物推向咽 部,咳出,因此它有清除异物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与气管腺分泌物 混合构成粘液屏障可以粘附和溶解空气中的异物。基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细胞,具有增殖 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杯状细胞和纤毛细胞。刷细胞是一种功能状态还不明确的细胞。 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又称小颗粒细胞。它的功能不明确,但经过免疫组化实验证实细 胞内含有丰富

22、的5羟色胺、蛙皮素、降钙素和脑啡呔等物质,提示可能有内分泌的功 能。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混合性的气管腺。气 管腺粘液性腺泡分泌的粘液组成粘液屏障,浆液性腺泡分泌的粘液位于粘液层下方,有 助于纤毛的摆动。粘膜下层内含有的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可以起到免疫防疫和内 分泌的功能。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透明软骨环构成,软骨环之间有弹性纤维组成的环 状韧带。软骨环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的弹性。气管后壁为膜性部,内含大量的弹 性纤维韧带,平滑肌束和气管腺。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利于痰液清除。48.试述肺泡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肺泡上皮:I型肺泡细胞和II型肺

23、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肺泡隔的结构和功能。;肺泡孔的结构和功能。; 气一血屏障的构成和功能。49.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小体又分为血管球 和肾小囊两个部分。肾小管包括近曲小管、近直小管、细段、远直小管和远曲小管五个 部分。50.滤过屏障:是血管球毛细血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结构。包括有孔毛细胞血管内皮、 基膜及足细胞的裂孔膜三层结构。有选择性通透血浆成分并形成原尿的作用。肚足细胞:肾小囊壁脏层细胞形态特殊,称足细胞。足细胞胞体较大,向肾小囊腔隆 起,每个胞体向周围伸出几个较大的初级突起,每个初级突起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 起,相邻足细胞的次级突起相互交

24、叉嵌合,形成栅栏状,紧贴在毛细血管外面。次级突 起间的间隙称为裂孔,裂孔上有很薄一层裂孔膜。52. 致密斑:远端小管靠近血管极一侧的上皮特化形成一椭圆形斑块状结构,称为致密 斑。细胞呈高柱状,排列紧密,核椭圆形,位于细胞顶部。上皮下的基膜不完整,细胞 基部有细小的突起,与邻近细胞的突起镶嵌。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 管内Na滤液中浓度的变化。53. 球旁细胞:是入球微动脉入肾小体处的管壁平滑肌特化成的一层上皮样细胞,胞体 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弱嗜碱性,内含PAS阳性颗粒。电镜下,核糖体丰富, 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颗粒呈均质状。球旁细胞可分泌肾素。54. 简述肾的血液循环的特

25、点。:肾血液循环有如下特点:肾动脉直接来自腹主动 脉,故肾内血流量大;血流通路中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血管球为动脉型毛细血管网, 起滤过作用;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肾小管周围,起营养和运输重吸收物质的作用; 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故血管球内压力较高,有利于滤过作用;髓质内直小血 管袢与髓袢伴行,有利于髓袢及集合小管重吸收和尿液的浓缩;肾皮质血流量大,流 速快,髓质血流量小,流速慢。56.试述肾小球旁器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和功能。:肾小球旁器又称球旁复合体,由 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呈三角形。球旁细胞是入球微动脉入肾小体处的管壁平滑肌特化成的一层上皮样细胞,胞体较

26、大, 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弱嗜碱性,内含PAS阳性颗粒。电镜下,核糖体丰富,高尔 基复合体发达,颗粒呈均质状。球旁细胞可分泌肾素。致密斑是远端小管靠近血管极一侧的上皮特化形成一椭圆形斑块状结构。细胞呈高柱 状,排列紧密,核椭圆形,位于细胞顶部。上皮下的基膜不完整,细胞基部有细小的突 起,与邻近细胞的突起镶嵌。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内Na+滤液中 浓度的变化。球外系膜细胞是充填于肾小体血管极三角区内的细胞团,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小,染色 深,胞质内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吞噬泡等,胞体和突起内 有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球外系膜细胞与球旁细胞、血管系膜细胞之间有

27、缝隙连接,可 传递“信息”的作用。57.试述肾单位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 和肾小管构成。肾小体又分为血管球和肾小囊两个部分。肾小管包括近曲小管、近直小 管、细段、远直小管和远曲小管五个部分。血管球是包在肾小囊内的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来自入于微动脉。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 进入肾小囊,分成45支,每支又分成许多小支,形成网状毛细血管袢,每个血管袢之 间有血管系膜支持。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离开肾小囊。电 镜下,血管球的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上无窗膜覆盖。内皮的外方有很厚一层基膜。在 血管系膜侧基膜缺如,内皮细胞与系膜直接接触。肾小囊为泌尿小管

28、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肾小体尿极 处与近端小管曲部上皮相连续,在血管极处上皮向内返折成为囊的内层,内外两层之间 的腔隙为肾小囊腔。肾小囊壁脏层细胞形态特殊,称足细胞。足细胞胞体较大,向肾小 囊腔隆起,每个胞体向周围伸出几个较大的初级突起,每个初级突起又分出许多指状的 次级突起,相邻足细胞的次级突起相互交叉嵌合,形成栅栏状,紧贴在毛细血管外面。 次级突起间的间隙称为裂孔,裂孔上有很薄一层裂孔膜。由有孔毛细胞血管内皮、基膜 及足细胞的裂孔膜三层结构构成了滤过屏障。近曲小管管径较大,管腔较小而不规则,管壁上皮为一层锥体形或立方形细胞,胞体较 大,界限不清,核圆形,位于基底

29、部,胞质嗜酸性较强,染成红色,细胞游离面有刷状 缘,基部有纵纹。电镜下可见刷状缘为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在微绒毛基部之间有细胞膜 内陷形成的小泡。细胞侧面有许多侧突,相邻细胞的侧突相互嵌合,细胞基底部有发达 的质膜内褶,内褶之间有许多纵行排列的线粒体。近直小管结构类似于近曲小管,不同 之处在于上皮细胞较矮,微绒毛、侧突和质膜内褶等不如曲部发达。细段管径很小,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含核部分突向管腔,胞质着色较浅,无刷状 缘。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基底面有少量质膜内褶,细胞器不发达。远直小管管径介于近直小管和细段之间,管腔较大而规则,管壁上皮呈立方形,胞质嗜 酸性较弱,染色较浅,细胞界限较

30、清楚,核位于近腔侧,游离面无刷状缘,基部纵纹明 显。电镜下上皮细胞腔面仅有少量微绒毛。基底部质膜内褶发达,褶深可达细胞顶部, 褶间胞质内有纵行排列的线粒体。远端小管曲部结构与直部类似,但质膜内褶和线粒体 不如直部发达。58血一睾屏障:生精小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一层屏障结构。包括间质的毛细血管 内皮、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 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 管外而发生自体免疫反应。60. 精子形成:由圆形的精子细胞逐渐转变成蝌蚪形的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形成。精子 形成的主要变化有:核染色质高度浓缩形成精子

31、头部;高尔基复合体逐渐变为顶体; 中心粒移到细胞核的尾侧,发出轴丝形成尾部;线粒体逐渐汇聚于轴丝近段的周围, 形成螺旋形排列的线粒体鞘;多余的胞质逐渐汇集于尾侧形成残余胞质并脱落。61. 简述精子发生的主要阶段及形态变化。:精子的发生经历五个阶段: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精原细胞紧贴生精上皮基膜,圆形 或椭圆形,直径约12卩m细胞器不发达,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染色深。初级精母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可达18卩m核大而圆,染色深,有的可见粗颗粒状或分裂 状态的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体积减小,直径只有12卩m核圆形,染色较深。;精子 细胞体积进一步减小,直径

32、只有8卩m是生精小管内体积最小的一种球形细胞,核圆形, 染色质致密。精子细胞靠近生精小管管腔。;精子是由圆形的精子细胞逐渐演变而成。 精子呈蝌蚪状,长约60卩m分头、尾两个部分,头部主要是浓缩的细胞核,尾部是精子 的运动装置。62. 简述血睾屏障。:血睾屏障是生精小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一层屏障结构。包 括间质的毛细血管内皮、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可 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 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而发生自体免疫反应。63. 试述曲细精管中支持细胞的形态结构:支持细胞在光镜下轮廓不清,核常呈不规 则形,染色浅,核仁

33、明显。电镜下,支持细胞呈不规则锥体形,基部紧贴基膜,顶部伸 达管腔,侧面和腔面有许多不规则凹陷,其内镶嵌着各级生精细胞,胞质内高尔基复合 体发达,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糖原颗粒,并有许多微 丝和微管,相邻支持细胞侧面近基部的胞膜形成紧密连接。64.试述精子的结构。:精子是由圆形的精子细胞逐渐演变而成。精子呈蝌蚪状,长 约60卩m分头、尾两个部分。头部正面观呈卵圆形,侧面观呈梨形。头内主要有一人高 度浓缩的细胞核,核的前2/3有顶体覆盖。尾部是精子的运动装置,可分为颈段、中段、 主段和末段四部分。颈段短,其内主要是中心粒,由中心粒发出9+2排列的微管,构成 鞭毛中心的轴

34、丝。在中段,轴丝外侧有9根纵行外周致密纤维,外侧再包有一圈线粒体 鞘。主段最长,轴丝外周无线粒体鞘,代之以纤维鞘。末段短,仅有轴丝。在精子的头 部和尾部的外表面均有一层很薄的胞浆和胞膜覆盖。65泡:由一个卵母细胞和包绕在其周围的多个卵泡细胞组成,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大致经过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三个阶段。66.黄体: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壁连同壁上的血管一起向卵泡腔塌陷,在LH的 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即黄体。黄体由粒黄体细 胞和膜黄体细胞构成,前者主要分泌孕激素和松驰素,后者主要分泌雌激素。67.排卵: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

35、细胞连同外周的透明带、 放射冠与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到腹膜腔的过程。69. 简述次级卵泡的光镜结构特点。:次级卵泡由卵泡腔、卵丘、卵泡壁和卵泡膜四 个部分构成。卵泡腔内充满了卵泡液。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居于卵泡腔的一侧, 形成一个圆形隆起突入卵泡腔,即卵丘。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透明带,紧贴透明带的是 一层高柱状的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的放射冠。分布于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排列密 集,构成了卵泡壁。卵泡膜分化成内、外两层:内膜层含有较多的血管和多边形的膜细 胞,外膜层含有较多纤维及少量平滑肌。70.试述卵泡发育的主要阶段及形态变化。:卵泡发育经历了原始卵泡、初级卵泡、 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36、。原始卵泡体积小,数量多,位于卵巢皮质的浅层。卵泡的中央是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周 围是单层扁平的卵泡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圆形,直径约30-40卩m核大而圆,染色质稀 疏,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嗜酸性。胞质内除一般细胞器外,核周围尚可见成层排列的滑 面内质网。卵泡细胞呈扁平形,胞体小,核扁圆,着色深。在卵泡刺激素FSH的作 用下,原始卵泡体积增大,形成初级卵泡。初级卵泡位于原始卵泡的深层,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核也变大,呈泡状,核仁深染, 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等均增多。卵泡细胞由单层扁平变成立 方形或柱状,进而增殖成多层。在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形成了一层透明带。初级卵泡体积进一步

37、增大,卵泡细胞间出现液腔时,即称为次级卵泡。次级卵泡的卵泡 腔内充满了卵泡液。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居于卵泡腔的一侧,形成一个圆形隆 起突入卵泡腔,即卵丘。初级卵母细胞已达最大体积,直径约125150卩m周围有一层 透明带,紧贴透明带的是一层高柱状的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的放射冠。分布于卵泡腔 周围的卵泡细胞排列密集,构成了卵泡壁。卵泡膜分化成内、外两层:内膜层含有较多 的血管和多边形的膜细胞,外膜层含有较多纤维及少量平滑肌。次级卵泡发育到最后阶段即为成熟卵泡。此时卵泡体积很大,直径可达2cm占据皮质 全层并突向卵巢表面。卵泡腔变得很大,颗粒层的卵泡细胞停止增殖,颗粒层相应变薄。72.精子获

38、能:射出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但由于精子头表面有一层能阻止其释放顶体 酶的糖蛋白,故精子尚无穿越卵子周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能力。精子在子宫、输卵管 内运行中,管道内的分泌物中含有的酶可降解精子头表面的糖蛋白,使精子获得受精能 力,称此过程为获能。73.受精:是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获能的精 子与卵子相遇时,通过顶体反应使精子能特异性地与卵子外透明带结合,并通过精子头 侧的细胞膜与卵子细胞膜融合,随即精子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进入卵子内,精子与卵子的 细胞膜融合为一体。74.顶体反应:当获能的精子与卵子相遇时,精子顶体的前膜与表面的胞膜融合,继而 破裂形成许多小孔,顶体

39、内含的溶酶体逐渐释放出来,称此过程为顶体反应。释放的顶 体酶先后分解放射冠细胞和透明带,精子穿过次通道与卵子接触,即是受精的起始。75. 卵裂: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子宫运行中,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称此过程为卵裂。卵裂 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由于卵裂速度很快,随着卵裂的进展,卵裂球逐渐变小。至第 天,形成一个1216个卵裂球组成的实心胚,称桑椹胚。76. 胚泡:桑棋胚内的卵裂球达到10 0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若干小腔隙,并逐渐汇合 成一个大腔,此时的胚层呈现囊泡状,称胚泡。胚泡中心的腔称为胚泡腔。胚泡的壁由 单层细胞构成,称为滋养层。胚泡腔内侧的一群细胞,称为内细胞群。77. 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

40、程称植入,又称着床。胚泡的植入部位通常在子宫体 和底部的后壁。植入约于受精后的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78. 蜕膜: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根据蜕膜与胚泡的位置关系,通常将蜕膜分为三 个部分:位居胚泡深面的部分称底蜕膜,覆盖在胚泡浅层的部分称包蜕膜,其余部位的 蜕膜称壁蜕膜。底蜕膜未来参与胎盘的形成,包蜕膜和壁蜕膜则逐渐退化变薄。79. 原条:胚体发育至第3周初,在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 形成一条增厚的细胞索,称原条。原条的出现决定了胚盘的头尾方向,原条所在的一侧 为胚盘的尾侧,另一端为头侧。80. 脊索:是胚盘内较早出现的一个中胚层结构。在第3周初,胚盘尾侧正中

41、线处的外 胚层细胞增殖,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原条头端略膨大,称原结。原结处的细胞增 殖,并在内、外胚层之间向头端迁移,形成一条索状结构,即称脊索。81. 神经板:胚胎发育至1819天,在头突和脊索的诱导下,原结头侧中线两侧的外胚 层增厚,形成了一个头端宽大,尾端狭小的细胞板层,称神经板。构成神经板的细胞为 假复层柱状,称神经上皮,又称神经外胚层。神经板的左、右侧缘高起,形成神经褶, 中央凹陷,形成神经沟。82节:是胚体内出现的一种中胚层结构。紧邻脊索两侧的中胚层细胞迅速增殖,形 成左右一对纵行细胞索,称轴旁中胚层,它继而演变为块状细胞团,即为体节。体节左 右成对,从胚体的头端(颈部)向尾侧

42、依次形成。第5周时,体节全部形成,共约42 44对。体节将分化为皮肤的真皮、中轴骨的大部(脊柱、肋骨)和骨骼肌。收集到的早 期人胚,可根据体节数确定胚的周龄(第35周)。83.胎盘屏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或胎盘 屏障。早期胎盘屏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 内皮和基膜组成。发育后期,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 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屏障变薄,胎血与母血间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 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胎血与母血间的物质交换。84. 额鼻突:胚第4周时,扁平状的胚盘卷折为圆柱状。因脑泡

43、的发生及其腹侧间充质 的增生,使胚体头端弯向腹侧并形成一个位于口咽膜上方的较大的圆形隆起称额鼻突。85. 鳃弓:大约在胚第2229天,原始咽两侧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在额鼻突和心隆起之 间,由头端至尾端先后形成6对背腹侧走向且左右对称的弓状隆起,称鳃弓,鳃弓之间 的凹称鳃沟。人胚前4对鳃弓明显,第5对出现不久即消失或不出现,第6对则很小。86. 咽囊:是原始咽侧壁向外凹陷形成的囊状突起,共5对,随着胚胎发育,将演变为 一些重要器官。87.甲状舌管:第4周初,在原始咽底壁正中线处,内胚层上皮细胞增生,向间充质内 下陷形成的一盲管。88.甲状舌管囊肿:早期甲状腺原基从咽底向尾侧生长,借细长的甲状舌管与

44、原始咽底 壁相连。在正常情况下,胚胎第6周此管萎缩退化。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此管退化不全, 则可在颈部正中甲状腺下降途径的任何部位出现甲状舌管囊肿。出生前后还可能发生囊 肿穿孔,开口于皮肤或舌盲孔处,成为甲状舌管痿。89.麦克尔憩室:又称回肠憩室,是距回盲部4050 cm处回肠壁上的一个小的囊状突 起,有的在其顶端尚有一纤维索连于脐。这种畸形是由于卵黄蒂退化不全引起的,患者 多无症状,但在感染时可出现腹痛等病症,偶尔可引起肠梗阻。90. 生肾节:胚胎第4周初的间介中胚层头段呈节断性生长,称生肾节。91. 生肾索:胚胎第3周末,随胚体的卷折,间介中胚层与体节分离,并逐渐移向腹侧, 形成左右两条分列在

45、体节外侧的纵行索状结构,称生肾索。头端的生肾索(平颈部第7 14体节)是前肾的原基。胸腹部的生肾索(平第1428体节)增生,从胚体后壁凸向 体腔,形成一对纵行隆起,称中肾嵴,是中肾的原基。尾端的生肾索演变为生后肾原基。92. 尿生殖嵴:胚胎早期的间介中胚层发育形成左右一对纵行的生肾索,继而不断增大, 从胚体腹后壁突向体腔,形成一对纵行隆起,称尿生殖嵴,它是肾、生殖腺和生殖管道 发育的原基。尿生殖嵴表面出现一条纵沟,将其分为内侧份的生殖腺嵴和外侧份的中肾 嵴。93.输尿管芽:是中肾管末端近泄殖腔处,向背外侧长出的一个盲管,向胚体背、头侧 方向伸长,长入生后肾组织内。其末端膨大并反复分支达 12级

46、以上。输尿管芽的主干 形成输尿管,输尿管芽的末端膨大并分支,形成肾盂、肾大盏、肾小盏、乳头管和集合 小管。集合小管的末端呈T形分支,末端为盲端并诱导生后肾组织分化出肾单位。94.牛后肾组织:输尿管芽长入中肾嵴尾端,在其诱导下,中肾嵴细胞向它聚集包围, 形成生后肾组织。98.中肾管:当中肾小管形成后,其外侧与向尾端走行的前肾管通连,前肾管改称中肾 管。99.中肾旁管:是由中肾嵴体腔上皮凹陷闭合而成的成对管道,其起始部开口于体腔, 两管的下段为盲端,合并后突入尿生殖窦的背侧壁,在窦腔内形成窦结节。100.房间隔缺损: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房间隔缺损最常见的为卵圆 孔未闭,可因下列原因

47、产生:卵圆孔瓣出现许多穿孔;原发隔在形成继发孔时过度 吸收,形成短的卵圆孔瓣,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继发隔发育不全,形成异常大的卵 圆孔,以致正常原发隔形成的卵圆孔瓣不能完全关闭卵圆孔;原发隔过度吸收,同时 继发隔又形成大的卵圆孔,导致房间隔缺损。此外,心内膜垫发育不全,原发隔不能与 其融合,也可造成房间隔缺损。101. 室间隔缺损: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室间隔缺损分为室间隔膜部 缺损和室间隔肌性缺损两种情况。膜性室间隔缺损较为常见,是由于心内膜垫组织未能 与球嵴和室间隔肌部融合所致。肌性室间隔缺损较为少见,是由于肌性隔形成时心肌膜 组织过度吸收所造成,可出现在肌性隔的各个部位,呈

48、单发性或多发性。另外的情况是 室间隔缺如,室间隔根本就没有发生,形成共用心室,即两房一室三腔心。102. 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4种缺陷,即肺动脉狭窄、主 动脉骑跨、室间隔膜部缺损和右心室肥大。这种畸形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动脉干分隔不均, 致使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狭窄的肺动脉使右心排血受阻,引起右心室咼压,造成 右心室肥大。粗大的主动脉向右侧偏移而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103. 染色体畸变:是由于遗传因素和(或)环境因素引起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 常,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可导致胚胎死亡或发生先天性畸形。104.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臟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

49、结构的变化,亦 称点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叫自发突变,由人工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药剂诱发 的突变叫诱发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105.胚盘:是人体发育的始基。在受精第2周初胚泡植入时,内细胞群的细胞也增殖分 化,渐形成由两层细胞紧贴在一起的结构,即为胚盘。此时的胚盘由内、外两个胚层组 成。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外胚层,位居胚泡腔一侧的一层立方细胞称内胚层。 继而出现羊膜腔和卵黄囊后,外胚层即成羊膜腔的底,内胚层为卵黄囊的顶。在第3周 内,在内、外胚层之间又出现一层中胚层,遂形成由内、中、外三个胚层组成的胚盘。 胚盘呈梨形,头端大,尾端小。胚盘迅速发育演

50、变,三胚层细胞不断增殖分化,至缁 周末渐形成初具人形并建立各系统始基的胚胎。106.脊索:是胚盘内较早出现的一个中胚层结构。在第3周初,胚盘尾侧正中线处的外 胚层细胞增殖,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原条头端略膨大,称原结。原结处的细胞增 殖,并在内、外胚层之间向头端迁移,形成一条索状结构,即称脊索。107.体节:是胚体内出现的一种中胚层结构。紧邻脊索两侧的中胚层细胞迅速增殖,形 成左右一对纵行细胞索,称轴旁中胚层,它继而演变为块状细胞团,即为体节。体节左 右成对,从胚体的头端(颈部)向尾侧依次形成。第5周时,体节全部形成,共约42 44对。体节将分化为皮肤的真皮、中轴骨的大部(脊柱、肋骨)和骨骼

51、肌。收集到的早 期人胚,可根据体节数确定胚的周龄(第35周)。108.窦结节:是左右一对中肾旁管的下段在中线愈合后,其尾侧盲端突入尿生殖窦背侧 壁,在窦腔内形成的一个隆起。在男性,窦结节随着中肾旁管的退化而消失。在女性, 两侧中肾旁管下段愈合的部分分化为子宫和阴道穹隆部,窦结节表面的尿生殖窦上皮(内胚层)细胞增生并生长形成实心的阴道板;至第5个月,阴道板演变形成管道,分 化形成阴道的其余大部分。109. 室间隔膜部:由室间隔肌部、左右球嵴及心内膜垫凹缘处结缔组织组成。110. 血岛:胚胎早期的卵黄囊胚外中胚层间充质细胞密集而成的细胞团称血岛,其周边 细胞变扁,分化为内皮细胞,进而形成原始血管并生长和相互吻合成网;中央的细胞分 化为原始血细胞,即造血干细胞。不久,卵黄囊等处发生的胚体外血管与胚体内形成的 血管吻合连接,形成原始心血管系统。卵黄囊血管内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进入胚体,首 先进入胎肝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