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古建筑_第1页
浙江省古建筑_第2页
浙江省古建筑_第3页
浙江省古建筑_第4页
浙江省古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南历史城镇特色的研究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古村镇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破坏。过去在城市中盛行的连片旧城改造的做法也在新农村建设中被延用,古村镇格局、历史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情况严峻。也有一些历史村镇因地形、交通、经济等因素而得以较好保存,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开发潜质。通过对浙南地区历史村镇的实地调查、分析和研究,根据其功能和特色,浙南古村镇可分为军事防御型、耕读文化型、手工艺生产型、商贸流通型四种类型。同时对形状特色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各地情况提出加强历史城镇保护、利用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光大。关键词:浙南;古城

2、镇;保护;特色;利用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快速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人们期待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城市功能作用,期望历史街区得到提升,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如今城市的现代生活对传统的冲击,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历史村镇的生活。在实践中,政府对历史街区和古村镇开发利用较为重视,而对保护与管理重视不够,存在问题不少。历史村镇负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技术、艺术信息,保存有大量珍稀文物古迹和多样的村镇格局,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不可再生。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保护和塑造地域文化独

3、特性的重要环节。在新农村建设对这些历史村镇应严加保护,而且会因保存珍贵的历史古迹而增色。结合新农村开发建设和产业调整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开发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1。与城市相比,古村镇民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物保护意识差,甚至不少地方的领导保护意识也很淡漠,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加上历史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修复,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浙南古村镇浓缩了浙南的发展历史,积淀了当地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浙南古村镇的调查研究,挖掘浙江沿海城市在建筑布局上特点和艺术特色,塑造地方特有的风格。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

4、中,有效地保护好这些优秀的遗存,融合本地区的建筑特色并合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使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 浙南的基本概况浙南位于浙江省南部,由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组成,包括临海、温岭、乐清、瑞安、三门、天台、仙居、玉环、永嘉、苍南、洞头、平阳、泰顺、文成、龙泉、缙云、遂昌、云和、庆元、景宁、松阳等21个县市及鹿城、瓯海、瓯北、椒江、黄岩、路桥、莲都等7个区,共计面积38493平方千米,人口1578.2万。浙南北接宁波、绍兴,西邻金华、衢州,南连闽东北,东濒东海。历史上浙南地区与临近的福建来往甚密,几大主要姓氏大多从福建迁入的。浙南地区在汉初

5、属于独立的东海王国,因定都东瓯,亦称为东瓯国。汉朝一统后属扬州;三国属吴国扬州;唐朝属江南道;元朝属江浙行省;明清至今属浙江。浙南地区多山地丘陵,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沿海一带多岛屿和海涂,平原面积不大,且较分散,主要有温黄平原、温瑞平原、柳市平原等;境内主要河流有瓯江、椒江、飞云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雨丰富,日照充足,常有台风活动。温州人在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勤劳的浙南人率先走上发展经济之路,在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家庭工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动力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温州模式,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6、,城市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台州是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高于浙江全省内各地。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腹地,山多地少人稀,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也不如温州和台州,古村镇保存相对较好。总体来说,浙南地区远离省城和长三角经济发展区,山高地广路险,资源较丰富,交通不发达,但经济十分活跃,历史城镇和村落保存相对较好,风貌较完整。2、浙南主要历史村镇类型与特色分析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和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对中国建筑及历史城镇村落的影响根深蒂固,反映在选址、布局、定位、朝向、结构、装饰、体量、色彩、绿化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等方方面面,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7、共存,合理利用自然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寄情山水,注重人伦和谐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2。由于浙南的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面临海,交通不便,从而形成了历史城镇和村落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建筑风貌和特点,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建筑风格与特色,城镇村落形态与功能将浙南历史城镇分为以下4种类型:军事防御型、耕读文化型、手工艺生产型、商贸流通型。2.1军事防御型城镇这类历史城镇在选址上特别强调防御和安全,充分利用有利地势、易守难攻的特点。透过那些依旧矗立着的古时为防御而建造的古城墙、护城河和破旧的城门,依稀可见这些城镇在当时的军事地位和作用,如临海府城、蒲壮所城、金

8、乡古镇、永嘉楠溪江的屿北村等。2.1.1临海府城临海府城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四面群山环抱,北以北固山为屏,东南有巾子山耸立,灵江自西向南绕城而过,东南有碧波荡漾的东湖,形成“山水护古城”环境格局。整个古城不仅形势险要,而且风光秀美,背山面水,实为风水宝地。临海府城原为台州府治所在地,据记载,始建于东晋隆安末年,唐代台州定治临海后规模进一步扩大,宋时子城罗城俱备。作为台州首县,商业发达,有“府城日日市”之称。现仍存城墙西南北三面,城门四处,古城西部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大部分街巷格局。紫阳街及西门街两侧保存较完整,具有鲜明的地方风貌特色。至今城内仍保留着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众多的名人轶事和民风

9、民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临海府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图1 临海古城墙历史城市尤其是地位较为重要的城市,其城防体系总是令人叹为观止。古城墙更是传统构筑物的佼佼者。临海古城墙,全长6000多米,现存5000米。东起揽胜门, 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 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矫若巨龙,雄伟壮观,尤以北部最峻,与北京八达岭长城同工异曲之妙,人称 “江南八达岭”。史载,明朝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抗击倭寇九战九捷,期间,戚继光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创造性地加盖了二层中空敌台、遗存之今,戚、谭随后奉调蓟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长城。他们抽调江南三千兵士,将其在临海筑城经验运用

10、到明长城修建工程中。北国长城的空心敌台,源自临海。因此,南北长城在规格、形制、构造上,共同点颇多,实为北国长城之“蓝本”,遂称江南长城。府城的7个罗城城门今存4个,城门均有瓮城仍尚存,城高5米左右。城墙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与特色,体现江南清秀、柔美的特点。2.1.2蒲壮所城图2 蒲壮所城瓮城蒲壮所城 位于浙江省苍南县最南端的蒲城乡,蒲门地扼海口,后依群山,地形险要,唐时设蒲门戌,宋熙宁元年置蒲门寨。明初,倭寇屡犯浙闽沿海,设金乡卫,下设蒲门、壮士、沙园等千户所。蒲门所城于洪武二十年筑成,为“滨海筑城五十有九”之一,其后壮士所并入蒲门所,遂改称“蒲壮所”,至此蒲壮所城抗倭体系由一中心所城、三城堡、二

11、寨和十六座辐射分布的台、墩组成。图3蒲壮所城总平面图 蒲壮所城北面城墙靠山,为圆弧形,南城面海,东、南、西面有三座瓮城,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墙用三合土夯筑,内外包砌块石,城外环绕护城河。蒲壮所城内街巷布局上以“田”字型四方格设计分布,从明代至今没有变动,狭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城内最有特色的要属城墙了,城墙周长五里三十步(约2550米),高一丈五尺(约5米),底宽二丈(约7米),顶宽一丈二尺(约4米)。蒲壮所城的城内格局与建筑可概括为“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西南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 2.1.3金乡古镇图4 金乡古镇门明太祖朱元璋按刘

12、基的“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方针,命信国公汤和在苍南县金乡置卫筑城,以抗御倭患,金乡镇从此名扬青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古遗址27处,古墓葬16处,古建筑8处,文物点62处。今尚存北城门、西城门和南、西水门,西水门之上的魁星阁和构思别致的丰乐亭。城墙外围绕着完整的30至50米宽的护城河,城内小河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金乡古镇有民谣曰:“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苍桥。” 改革开放后温州经济迅速崛起,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古镇中许多老建筑、古景点被拆除,街道被改变,城池风貌所剩无几,只留下一些重要的古建筑和构筑物了,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纷纷要求采取措施加以保护。2.1.

13、4永嘉屿北村 屿北村坐落于永嘉县楠溪江上游山区,村落坐西朝东,采用象征性村落布局手法,借助周围的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等5座山的包合,加上村落地势低洼,呈锅形,具有较强的环境凝合力与向心力,其象征布局与楠溪江许多村落象天法地的手法不同,而是采用周敦颐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句为指导进行村落规划。据村中族人说,汪氏始祖汪应辰因不畏权势而被迫归隐田园,后人感念于他的刚正不阿以莲花之情操相比拟,并将这种敬仰赋予空间营造中作为对后世子孙的无形警示。从现状看,村落整体布局呈与盛开莲花相似的形态:方整紧凑的村落为莲心,村内民居、祠堂等建筑仿佛莲子,绕村的环路、寨墙与护寨河界定了莲心的

14、形状,寨墙之外大片水田与池塘仿佛初生的莲瓣,四周重叠的群山恰似盛开的莲瓣。用莲花形布局来象征村落结构的特殊性:村内建筑以多座祠堂为单位形成组团式布局,每个祠堂都有着自己的领域范围,规模大小由本族兴衰状况而定。每一组团并不以祠堂为中心围绕布局,而是祠堂建在外侧,普通民居靠近村中而建,由此形成了“民居核-祠堂圈-环形道路-寨墙”的分布格局,近似同心圆的村落结构5。图5 屿北村局部鸟瞰图此外,西侧村口处还有一地垅,形状极像莲茎,而村四周两溪澄回,春夏时分水绕盆地,成莲花出水奇观,明代地理学家李时实曾为此写下“永嘉屿北路逶迤,出水莲花一地奇,山作寨墙屿为郭,读书耕稼两相宜”的诗句。如果说八卦、七星八斗

15、等象征着古人对风水、天地威力的崇尚,那么,屿北的莲花则象征更多的是对后世子孙人格的警示,希望屿北“出官则清正,出士则清高”。 2.2耕读文化型村落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古村群由于其地形原因和文化圈的相对独立,使其村落格局与建筑风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耕读文化与宗族文化在楠溪江古村落群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耕读文化更为浓郁。 宗族文化表现为同姓聚集而居,各村都按照一个宗族聚居并在其周围设置村寨界,使其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为一村一姓或一姓多村,如苍坡村为李姓聚居之地,芙蓉村则为陈姓聚居之地,屿北村为汪氏的聚居之地等等。每一村落都设有其宗祠建筑祠堂,它是血缘村落里最高等级的公共建筑,是宗族的象

16、征,它起着团结宗族、维护封建性的人伦秩序的作用。“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读文化更是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始于晋,“耕”指务农,“读”为入仕。耕读生活早期作为文人的一种理想,源于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高的道德价值,意味着“高尚”、“超脱”,是古代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寄托。特别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方面,带有更浓厚的浪漫色彩。晋、宋两次人口由北向南大迁移使不少文化水平很高的仕宦迁居江南,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也因此而发展起来,望后代儿孙能够继续“读书

17、入仕,光宗耀祖”。“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成为他们的宗族传统,世代相袭。因此,在村落规划与建筑中极力追求古人所崇尚的恬静淡雅的品位、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质无华的气质。建筑中华丽的木雕和砖雕很少,且民居建筑程式化程度很低,开间也较其他地方大得多。它们形式变化自由,大多数全用素木卵石,略略点缀几块白粉壁3。民居大多块状独立,外向开敞,而且构图别致,各不相同。因此,楠溪江的民居最能表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自然、潇洒脱俗的价值取向;民居物质建筑主题始终表现为“耕”可致富,“读”可荣身,从而体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耕读文化。2.2.1“七星八斗”芙蓉村图6 芙蓉村鸟瞰效

18、果图芙蓉古村规划建筑融合自然美、人工美与艺术美于一体,其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理念,体现了古村缔造者们较强的环境意识和倡导的审美观念,在芙蓉村,人们可以领会到中国古代建村曾有的严谨综合规划。街巷网络、给排水系、居住建筑、教化建筑、礼制建筑和以水池与亭子为中心的公共休闲中心交织构成完整自足的“耕读”社会,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街名无不文情脉脉4。 图7 芙蓉村芙蓉亭村内道路为纵五横四的网格状分级布置。主干道位于村子中央,从风水角度考虑它象征一柄如意。如意头即是位于东段寨门和陈氏大宗祠,贯穿全村的中央街则是如意街。为区别于其他的街巷,如意街上铺上了长条石,而

19、其他次街、小巷则是用块石或卵石铺装,在规划路网时,布置了“七星八斗”。“七星”即是七个在路面上用卵石刻意拼花的小平台,它高出地面约十厘米左右,面积约2-3平方米,小平台分布在丁字形接口。“八斗”,指散落在村寨各处的八个大小不同的水池,是村中生产、生活和防灾的必要设施。“七星八斗”究其实就是古时的一个战略阵图。“七星八斗”的建筑构置,一方面暗喻此处为福地,上纳天上文曲星宿,寓人才辈出如同星斗繁密无数,富有吉祥之意;另一方面则充分突出了“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为战时的指挥台,可以有效的防卸敌人的火攻战策,又可以供村民们洗涤、养鱼,既是美化村内环境的点缀,又是村寨完善的消防设施,还丰富了村寨景观。

20、 2.2.2“文房四宝”苍坡村图8 苍坡村总平面图图9 苍坡村笔街在耕读文化的影响下,古村聚落的空间营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让“耕读”在规划和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苍坡村人在风景秀丽的笔架山下建村,他们首先在村落的东南方造起两方池塘作为“砚台”,以此来压住东甲乙木和南丙丁火,又在村的四周开渠引溪,以水克火。然后,在村中正对笔架山之处,修造了一条长306米、宽2米、笔直的“笔街”,让笔架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笔架”。同时,在“砚台”两旁搁置长4.5米、厚0.5米、宽0.3米、端头打斜的条石意为“墨”,继而又在村四开辟3000余亩平畴意为纸。就这样,以纸、砚、笔、墨文房四宝为规划理念的苍坡村形成了

21、。 2.2.3“一街五巷” 河阳村河阳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地处于金温台要冲。全村现有人口3021人,土地总面积6500亩,其中耕地1460亩。历代以来,由于交通阻塞,经济相对滞后,一向以农耕为主。这里山环水绕,植被繁茂,风景秀丽,村中保存有一大片错落有致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当地流传着“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说法。河阳先贤崇尚耕读,历代出过不少状元、进士。村口至今还保留一座八进士门,这是为纪念村里宋、元时期一连出了八名进士而修建的,为元末建筑。门前的雕刻,乃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御赐。河阳村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今还保存着明清古民居1500多间,古祠堂15个,古庙宇6个,古石桥1座及传统

22、工艺“河阳剪纸”。河阳村于2000年被批准为浙江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并被中国美院等十余家院校的写生试验基地。现存的“一溪两潭”、“一街五巷”的村庄格局乃元代所建;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十多座古祠堂乃明清两朝所建,百栋旧第共计1500余间,数量多,规模大,保持完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河阳村主要建筑都保持非常完整,重要建筑有八士门、文翰公祠、荷公祠、圆大门、公济桥及主要街巷等。八士门是村落的正大门,以河阳宋元八进士得名,始建于元末,门前两座朱元璋御赐石雕,四不像,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河阳人娶媳妇、嫁女儿、出殡都要过“八士门”,此风俗沿袭至今。文翰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现

23、辟为“河阳民俗陈列馆”,为四合院,院中间种植花草,环境幽静。荷公祠(孝子祠),建于清光绪年间,现辟为古玩工艺陈列馆。圆大门,为民居房套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公济桥,为五拱石桥,建于清咸丰年间,桥宽约4米,造型优美。此外,村中古街格局保持非常完整,主要有四条街道和五条小巷。河阳古民居群大多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少量建于明末清初。民居的院落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主要为前厅后堂式18间结构,四合院格局。围墙是一式的青砖墙。院落之间以弄相隔。2.3工艺生产型村落温州市水碓坑村、苍南县碗窑村均属于工艺生产型村落。这一类村落都是围绕某一生产工艺聚集发展而来,因而该类村落所保留的生产流线与生产工具使其颇具地方特色。

24、因生产需要,该类村落在选址上都充分考虑生产原料供应、地形、水源和排水等因素。2.3.1水碓坑村 图10 水碓坑村纸槽温州市泽雅乡一带环境优美,山林茂盛,多水多竹,适合造纸生产,因避乱从福建南屏迁居于此的泽雅先民凭借丰富的竹林资源,重操旧业,进行南屏纸的生产,使福建南屏的造纸技术在泽雅落地生根,所以造纸是泽雅当地居民的生存手段之一。纸农们聚族而居,以纸为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延续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传统。水碓坑村现存水碓3所,纸槽27座,腌塘39个,其形成和发展完全反映了当地以造纸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泽雅“纸山文化”的一个缩影。 2

25、.3.2碗窑村 图11 碗窑村俯瞰图碗窑村古代主要从事手工制作烧制陶瓷器皿,村落布局上也围绕生产这一中心,其他各功能建筑布局也都服务于该生产中心展开。碗窑村地处坡地,村中碗依坡而筑,每条窑龙有八九间,故名阶级窑或爬坡窑。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多级水碓,全村共有46个捣臼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现尚存作坊5座、水碓房3座、老窑场1座,并有诸多瓷土漂洗池、沉淀池等配套生产设施,总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沿村落中央块石铺设的路面拾级而上,古民居、作坊、水碓房错落有致。 2.4商贸流通型村镇在台州的古镇中,大多属于商贸流通型这种类型。由于这些村镇所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都较为便捷而成为当时的集贸中心。然

26、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古镇逐渐变得萧条起来,但是仍可透过古街来回想古街当时的繁华。这类古镇都保留了部分或全部村镇风貌和老街的街巷格局与建筑风格。2.4.1仙居皤滩古镇图12 皤滩古街千年商贸古镇皤滩,地处台州与金华的必经之地,皤滩溪南岸,因地理位置优越,使其成为水陆运输的交汇点,物资运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大量物资如食盐、布匹、陶瓷、山货等都在集散。据史料记载,皤滩集市萌芽于唐代,发育于宋代,成长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衰落于民国时期。在鼎盛的清朝中期,皤滩古镇盛况空前,主街道“龙”形古街长达2公里,聚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布局之奇、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实属

27、罕见。街面柜台比比皆是,商贾旅客往来云集,店后沿溪排列着一长溜船埠。据说最兴旺时停靠在埠头的长船多达四五百艘。 皤滩古街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路面中间凸两边凹,整条街道忽宽忽窄,一般宽度为3.5米左右,空间宜人。古街两旁还保留着260多家古风纯朴的店面,有明朝的,有清朝的,也有民国时期的,风格各异。古街两侧店面的“石板柜台”堪称一绝,尚保存有60多个,在石板上,原来还有雕刻精美的小栅栏。其花纹图案与店家的经营内容密切相关。比较有特色的有陈氏祠堂何氏里胡公殿春花院等。2.4.2台州章安古镇图13 章安老街章安古镇历史悠久,曾是浙江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索有“海疆都会”之称,是名副其实的

28、台州人文之源头。随着手工业的逐渐兴起,章安古港逐渐成为浙江东南沿海的航运海港,形成极富特色的古港文化和商贸文化。作为台州湾最重要的海港,章安港还担负着外海及内江、内河特别是温黄平原的水上转运功能,到六朝时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是东部沿海食盐转运中心。 章安古街全长660米,呈东西走向,清末民初,章安街上遍布着方氏药店、黄裕泰当铺、南北货号、大型酒坊以及竹木柴炭、米业六陈、铜锡铁匠、蔬菜水产、饭铺客店等商店作坊,可谓百行百业,一应俱全。如今的老街上,还是延续了当年的一些行业:老匠人的秤店,南北百货店,布店等等。目前,章安古街墙门店尚留有六七家,其中最大的一家是有着200年历史的“方万盛

29、”药号,在台州独一无二。章安桥,东西横跨回浦,连接章安古街,始建于汉代,旧称赤栏桥 ,今桥为清乾隆45年(1780)重建。章安桥为三孔石拱桥,长30.6米,宽4.9米,高10米。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公路、铁路的兴起,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章安古镇渐渐冷落、萧条,老屋年久失修,倒塌严重,加之火灾等隐患,章安古镇面临消失的危险,望有关部门加强保护管理,做好保护规划和复兴计划,使历史建筑得以弘扬和振兴。 2.4.3温岭温峤古镇温峤古镇位于温岭市北部,至今仍保留着一条明清古街温岭街,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特色,历史悠久,商贸发达,经济繁荣,街上商铺林立,商行众多,茶食、稠布、参药、杂货铺及打铁店、制桶店

30、、活字印刷等传统作坊等布满古街两侧,兴旺场景不减当年。2.4.4西溪村西溪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是西溪乡政府所在地,这里古时农商兴盛,是莲都区西北部主要农贸集散地,迄今遗有清、民国时期的大批古民居和传世文物。店铺货栈、道院遗址、山门、古井等村首至村尾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历史文化街区。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文化,建有西溪民俗展览馆,有民间根雕、书画等民间工艺。西溪有一条环绕整个村落往西而流的溪流,便有了“西溪”这一地名。由于村民不注意卫生,随地扔垃圾现象非常普遍,原本清澈的溪流里现在到处都看见垃圾,环境受到污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图14古街的现状风貌 西溪乡的历史建筑主要有:仁和亭、鹤山禅

31、院和朱氏祠堂。“斋虚院古鹤呜山,仙子骑骖数往还”。鹤山禅院位于西溪村尽头,这山不甚高,树却浓密。或许因为曾经是寺院的缘故,使得这里的树木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可惜禅院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几道墙垣和一坡石阶。好在西溪村的村民们把这禅院的遗址保护得很好,把墙粉刷一新,并画了许多墨画,颇有些寺古院香的意味,令人驻足。仁和亭始建于1993年,至今已旧迹斑斑。朱氏祠堂保持完好,现被村里人当做积善堂,积善成德。在村口墙面上,有一副百福图,图上写满历代各种篆体的“福”字,象征着村里福泽广施。在村口竖立着一个抗战英雄纪念碑,纪念那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献身的英雄们。图15 皤滩古镇老街3 古村镇建筑材料及艺术特征

32、比较3.1建筑材料的不同图16 楠溪江民居墙体温州楠溪江流域古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且形式简朴,天井较大,层高一般不高,进深较深,有完整严谨的村镇规划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建材多选择当地产的材料,如当地产的原木、卵石、较大规格的板瓦及瓦当和滴水等。台基、天井铺设一般用天然卵石砌成。屋墙有用卵石砌的,也有青砖砌的,有的是土墙。门、窗、阳台栏杆等多用当地原木制作,做工较粗旷,木雕、砖雕不多,制作简朴,但整体风格较和谐统一。图17 台州民居墙体台州一带的古建筑则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体,有高而密的马头墙,院落围墙多以传统的老青砖为建筑材料,给人以稳重、庄严的感觉;院内地面一般铺青石板,青石板加鹅卵石铺地,重要建

33、筑的院内铺地有各式拼花图案,以丰富建筑形式,达到良好的整体效果。屋顶为小青瓦,并最大限度地使之与传统的砖木结构民居在材料、体量、虚实、色彩上相协调。丽水民居形式与浙中民居更接近,一般多为粉墙黛瓦,天井大小与台州民居接近,院内铺地也没有明显差别。3.2天井天井的作用是用于排水,采光和通风,具有调节小气候及合理利用雨水和消防取水等作用,因此,一般民居内的天井里都放置有大缸或石水池,以备蓄水防火之用,有的在缸内养莲花、养荷等。在多进的建筑中,天井还具有联系和导向作用,从大门转入内宅,通向两侧的廊屋、杂园、庭院,成为当然的过渡区域。 图18 谢氏大院平面图与徽州的内天井不同,温州民居中的天井都是敞开的

34、,显得开阔、明朗,尺度较大,与房屋高差较大。如苍南桥墩的谢氏大院的天井,长24米,宽14米。楠溪江岩头村的东宗祠的天井长17米,宽约16米。由于常有台风活动,雨水多,夏季长且气候炎热等原因,温州民居特别注重通风、防雨、防台,所以,天井尺度大,地势低,铺地多以卵石为主。而台州、丽水民居的天井尺度则明显小于温州民居,在天井地面铺地的选材上多以条形板石为主。 3.3雕刻在建筑雕刻方面,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和台州高迁的古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因受“耕读文化”的影响,建筑上追求的是清纯儒雅、朴实坦诚,所以在细部装饰方面一般较为简朴。在窗、门等的修饰上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形,有的甚至没有。牛腿,

35、柱础等构件上也是大多不加修饰而用木条支撑。建筑材料多以当地的素木卵石,因而建筑整体上显得淡雅、自然。图19高迁古村窗样式 图20 楠溪江古村窗样式 而台州高迁古村落正好相反,它极注重细部的雕刻艺术。高迁古民居的雕刻艺术按质地分,有木雕、石雕和砖雕;按刻法分有浮雕、深雕、圆雕、镂空雕和浅雕等;按内容分,有表现自然山水,反映传统人物故事,戏曲情节、才子佳人等题材。雕刻技艺精湛,人物形神皆备,栩栩如生,尤以木镂空雕动物、花卉、木浮雕人物故事让人叹为观止,且寓意深刻。如有的牛腿雕刻以狮子为主题的图案,威武雄狮,足踩一球,暗喻镇威避邪;温和雌狮,温柔抱小狮,暗喻子孙后代绵延不断;有的浮雕刻有太极八卦、桃

36、园结义、岳母刺字、梁山聚义、天官赐福、五子登科、三娘教子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说故事,表明主人非常重视对后代德行教育,等等。 图21 高迁古村牛腿总体而言,台州一带的木雕刻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称、或简洁,或繁缛,或遒劲雄奇,或细密工整,具有高度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丽水一带的木雕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3.4瓦当、滴水和屋顶装饰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瓦作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滴水是指在建筑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特制的瓦,其作用主要是防止雨水沿屋檐、窗台侵蚀墙体。图22 温州瓦当和滴水温州地区建筑由于地处沿海雨水较多,因而,其瓦当和滴水都普遍偏大,有的特别夸张,

37、形状多为方形,且滴水与瓦当上都有多种雕饰。重要建筑如宗祠、戏台、庙宇、凉亭等建筑和大宅大元多设有瓦当和滴水。在屋顶装饰上,苍南蒲壮所城比温州其他地方丰富。温州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在屋顶装饰上一般都比较简单,大多装饰。 台州一带的瓦当和滴水明显比温州的小,形状一般为小半圆形或尖半圆形,比较巧气。屋顶装饰也没有温州的张扬,四个屋角的翘起也做得要温州的舒展,屋脊两端的鸱吻则比温州复杂。 图23 台州瓦当和滴水图24 温州屋顶装饰图25 台州屋顶装饰4 存在问题目前,浙南历史城镇和村落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问题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风貌破坏4.1 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

38、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要求比较强烈,由于受我国宅基地政策的限制,人们只能拆除老建筑来盖新房,因而,历史建筑遭毁坏情况严重,尤其是一些交通条件比较便利的城镇,有的整条历史街区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有的很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老宅院被拆毁,有的宗祠、戏台、凉亭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如楠溪江流域的苍坡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破坏古村落原有布局和环境风貌的新建筑就有25处,严重破坏古村落原有的风貌。政府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有的处于失控状态,必须采取措施严加控制,加强管理,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 自然风化倒塌4.2隐患严重历史村镇中的古建筑大多修建年代较早,且为木结构建筑

39、。因受气候、环境、社会、自然条件、生物危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倾圮现象时有发生,濒临塌毁危险依然存在。如岩头村“水亭祠”因年久失修而被台风吹倒,台州章安古镇的潦倒现状让人非常痛心,如再不采取有力措施,现存的老建筑将会不断倒塌,由此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当然,主要是维护经费不足或严重缺口,望有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彻底消除不良隐患。4.3安全隐患严重历史村镇中的建筑大多为木结构建筑,调查中发现古村镇居民往往在建筑内外堆放杂物或薪柴,这种现象在山区农村尤为普遍,因而火灾的隐患很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如芙蓉村的芙蓉书院就因火而毁,台州的章安古镇中一部分建筑因火灾而倒塌。此外,因浙南多雨水,

40、加之气候炎热,木结构房屋遭虫蛀危害也非常严重,古村镇中有一部分是因虫害而倒塌的,因此,加强管理,及时维修,防止虫害,确保历史建筑的安全。4.4 环境卫生状况堪忧 目前不少历史村镇的环境卫生状况欠佳,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山区村镇,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垃圾乱扔乱丢,污水横流,随地吐痰,环境不整洁,绿化欠缺,管护不佳,给游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必须彻底改变,做好保护规划,强化管理,增大投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建立管理责任制,进行全面的环境整治,扭转当前环境卫生不良状况。4.5“空心村”现象普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村镇中的年轻人大多到城市工作,一些身强力壮的人也纷纷到外地打工,而留守在

41、古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久而久之古村内的人口越来越少,加上前面所提到的原因,村中古宅倒塌多,毁坏多,而在外地打工挣了钱的人,在村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建新房,村中老房空着不住人,又加快老房子的损毁,这样渐渐就形成了空心村,反过来又加快古村落地消失,应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古村镇中居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4.6的愿望强烈调查中发现古村镇中的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文化生活更是缺乏,住房条件欠佳,要求改善生活水平的呼声较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条件的改变,历史村镇在的居民要求改善物质生活,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要进行好好研究,切实加以解决,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多渠道投入资金

42、,用于历史村镇的保护,使经济发展与历史遗产保护相辅相成,互惠互利,走出有自己特色的保护发展之路。5 浙南古村镇保护利用意见由于浙南历史城镇和村落有军事防御型、耕读文化型、工艺生产型、商贸流通型等4种类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根据“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适当利用”的原则,结合实地调研,通过比较分析,按不同类型分别提出保护利用意见和建议。5.1军事防御型城镇的保护与利用。军事防御型城镇在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方面有其特殊性,在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细部建设上有较强的防御性,周边有水有山,环境较好。城镇整体布局规整严谨,紧凑简捷,街巷通直,主次分明,城镇风貌特点明显。对这类城镇要严格保护其城镇形态和格局肌

43、理,保护好街巷、城墙、城门及重要军事设施和主要建筑等。挖掘历史资料,研究重大历史事件和有关事迹,建立博物馆、陈列馆和展览室,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2耕读文化型村镇的保护与利用.。浙南楠溪江流域是浙江耕读文化和宗祠文化的集中分布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儒释道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和理念融入村镇布局和建设上,因而,村镇结构、形态以及与山水、天文、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组成、体量、色彩、用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是师法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典范,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及指导作用,应严加保护;对村落格局和外向开放的建筑形式进行研究、保护和延续,使其发扬光大。同时,大力开发旅游,开辟为“耕读文化

44、”、“宗族文化”及“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教育基地。5.3工艺生产型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该类村镇长经济发达的沿海已不多见,保持如此完整的以工艺生产为目的,围绕工艺流程建立的村镇,对研究工艺生产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以及相应村镇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至今仍在生产,是活着的教科书,必须加以保护,开展旅游,设立参与型旅游项目,让现代人走进历史,从事工艺劳动,体验劳动过程,享受获得劳动成果的快乐。5.4商贸流通型城镇的保护与利用。商贸流通型型城镇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曾繁盛一时,声明远播,风光无限,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城镇功能改变了,有些消失了,有些仍然延续着当年的商贸功能,但繁华程度已大大逊色。保护好这些历史城镇,对研究它们的形成、发展、变化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