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参考资料毛正天教授诗文以气脉为上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 16 )摘 要 中国古代诗学以 “ 气 “ 论文,认为诗文的言语情事只是可指认的物质外表,关键在于流动于中,使之成为一体的文气。气是万物的本原,诗文中的文气也是决定诗文高下优劣的根本,因此, “ 诗文以气脉为上 ” 便成为衡断诗文境界的标尺。 “ 气 ” 是心理的,审美的,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表述,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到诗学的长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色彩,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一) “ 气 ” 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哲学概念、美学概念和诗学概念。它是万物的本源,包罗万象,含蕴无穷。天地人 ( 老子注疏),联结
2、起来,即是 “ 道 ” 生成了元气,而元气生了阴阳、天地人和万物。揭示了 “ 道 ”“ 气 ”“ 万物 ” 的母题,并成为先秦时期的共识。识命题。董仲舒重复着老子的 “ 天 气 万物 ” 观,新成的道教一致认为 “ 气生万物 ” 。王充、扬雄等思想家、哲学家各有高论,但都对 “ 气生万物 ” 加以确认。晋代的葛洪,唐代的成玄英直至宋代以往的理论家们对 “ 物 ” 生成本原的阐述,各有巧妙,但基本上都是 “ 气生万物 ” 命题的展开和具体化。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人 “ 以气解说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 ”“ 气 ” 究竟是何物,是实是虚,怎样成为万物之本
3、原?这一系列问题只有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找到答案。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 重悟不重解 ” ,重整体、重朦胧,讲 “ 可解不可解 ” 。作为万物之本源,肯定不是一个能够解析入微、握之有体的 “ 器 ” ,但又肯定不是无丝毫信息的心造理念。它应该是一种若有若无的虚实结合体。张岱年先生因此解为 “ 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 ” 。它是一种物质,但 “ 最细微 ” 到感得到而看不见, “ 最流动 ” 得触得到而抓不着,但它又弥漫全部空间,孕生万物,滋润万物。一切物有之则生,无之则死。是为万物之本原。因为气有阴阳二体,交则为一,分则为二,相互激荡而生三,如此往返循复,从而构成生生不息的万事万物。无论自然、
4、社会还是人类本身概莫能外。自然界的山川大地,宇宙苍穹,从草长花开、鸟兽奔跃到日辉月映、风雨晴晦,无不是 “ 气 ” 之相摩相荡的结果。张载说: “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 ( 正蒙 太和。) “ 气 ” 充盈于宇宙间,于是万物生长。人类社会中从礼乐制度、伦理纲常到人自身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乃至身体之四肢百骸,也是由气孕化。王充说: “ 人禀气而生,含气而行 ” ( 论衡 命义。)。不仅如此,人之生成后, “ 气 ” 也融注在人的形体、才性、气质、情志、感官、思维之中。对此,王充都有具体的解说,如: “ 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 ” ( 论衡 无形。)人之形体健康
5、都禀气而就。 “ 用之为性,性成名定,体气与形骸相抱,生死与期节相须 ” ( 论衡 无形。)。淮南子 精神训表达了更加新颖的见解,认为人的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形式同自然的存在形式是相通相似的,因为它们的本原是同一个东西:气。 “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 地有四十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肢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 以与天地相参也 ” 。人与自然竟是这样的相通相似!是气孕生了自然,化育了人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 “ 气 ” 便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被表述出来。最早可追溯到孟子的 “ 养气 ” 说 ( 孟子 公孙丑。),讲艺术家要讲思想道德修养,涉及到了审美
6、观念问题。淮南子中明确认识到 “ 气 ” 对审美感官的制约作用,认为 “ 气 ” 令人 “ 察然能分白黑,视美丑 ” ,可以增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从审美能力的角度隐约表述了 “ 气 ” 的美学内涵。“ 气 ” 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在古代哲学家里既然达成共识,视诗文为更加精灵的审美性物的诗文论家们必然要从 “ 气 ” 中去寻找诗文的根由。最早是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 论文中提出了 “ 文以气为主 ” 的观点。诗文以气为主与先前 “ 诗言志 ” 、 “ 歌缘情 ” ,貌似两说, “ 气 ” 何以能为文章之主? “ 气 ” 与 “ 志 ” 、 “ 情 ” 有何关联?这是曹丕文气说的潜在内含。魏晋是文学的
7、自觉时代,曹丕作为政治家,论诗文无拘束,大胆地将哲学中的 “ 元气 ” 移转文学,进一步追寻文学之终极根源,也就是进一步思考 “ 志 ” 、 “ 情 ” 之生成。 “ 诗言志 ” , “ 志 ” 是诗人作家所要表现的,但 “ 志 ” 的内涵何在?曹丕认为 “ 志 ” 是气禀所现,或者说, “ 气 ” 是 “ 志 ” 的内核或本原。气充则志丰, “ 气昌而情挚 ” ( 章学诚:史德,文史通义内篇五。), “ 志 ”“ 情 ” 为先天所禀之气支配, “ 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 ” ( 典论 论文。)。从诗学史看,曹丕的 “ 文气 ” 说开启了哲学之气移化为文之气的崭新思路,对古代文艺审美心理学思想的
8、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到南北朝的刘勰就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 “ 文气 ” 理论。他充分肯定曹丕的理论主张,在风骨、明诗、神思、才略、养气等一系列篇章中论述了文气。认为气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思维,制约着创作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创作者凭借着这种审美心理结构去创作,就能以气溶文,气行文中,形成显示作品价值的 “ 文气 ” 。与曹丕相较,刘勰不仅抓住了 “ 气 ” 对作家审美心理结构形成的决定作用及其在作品中的流贯与凝铸,而且揭示了 “ 积学 ” 、 “ 研阅 ” 对 “ 气 ” 的充实与优化,从而使 “ 文气 ” 的内质得到了更加准确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曹丕的不足,对 “ 文气
9、” 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在唐代,诸多诗论家把 “ 气 ” 作为文学本原的学说更加明朗化和直接化。如韩愈云: “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 ( 答李翊书。)突出地强调 “ 气 ” 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唐代诗文论家对 “ 文气 ” 的理解。宋代,程朱理论家都再次强调了 “ 气 ” 对物(包括文学)的生成本原性,播化了刘勰以来的相当成熟的 “ 文气 ” 思想。明清时代,是 “ 文气 ” 说作为诗学本体论的成熟时期。明代彭时一语中的,心得独到,别出新意地抓住了诗本体实质。他在文章辨体序中的一段话将历代 “ 气 ” 论
10、加以融贯完善,成形了 “ 气 ” 的诗本体论、其云:天地以精英之气赋予人,而人钟是气也,养之全,充之盛,至于彪炳闳肆而不可遏,往往因感而发。 而文章兴焉。从人禀气而生,养气而长到气盛而彪炳闳肆而不可遏时,便能有感而发,生成诗文。换言之,诗文之生,在于人感物,而感物是因主体 “ 气 ” 之彪炳闳肆而不可遏所致, “ 气 ” 又是先天所禀,后天所养的。这种逻辑追索,显然比历代文气论更加全面科学。老子只从哲学角度阐述气生万物,孟子提出 “ 养气 ” ,至曹丕 “ 文以气为主 ” ,主要又是强调 “ 气 ” 对创作者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作用,刘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曹丕的学说,更加全面地阐述了主体审美心理
11、结构建构的 “ 禀气 ” 和 “ 养气 ” ,以后诸说,也是在这个阈限展开的,只有彭时的综合才将 “ 文气 ” 说不仅仅停留于作者的审美心理或作品风格上,而且定位到本体论上。人禀气养气而到 “ 不可遏 ” 时,必然会 “ 因感而发 ” ,生成诗文。也就是说,诗文的生成之源自然就归结到 “ 气 ” 上,从而丰富和完善了物感说,构成诗文的立体本原说。叶燮在原诗卷一中指出:曰理、曰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然具足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吾故曰:三者籍气而行者也,得是三者,而气鼓行于其间,氤氲
12、磅礴,随其自然,所至即为法,此天地万象之至文也。在这里,叶燮认为理、事、情是事物的必备要素,文章也只有具有此三者才能 “ 表天地万物之情状 ” ,而具备了理、事、情,还有统辖它,使它条理贯通的气,是它使理、事、情发生作用。三者是靠气而运行,有了理、事、情三者,而气充沛地运行其中,浩瀚迷漫而气势雄伟,顺乎自然,它所到之处就是法,就是天地万象中最好的文章。“ 气 ” 在这里不仅支配着理、事、情,而且 “ 气 ” 高于 “ 至法 ” ,是诗文中更深层更本真的东西。厉志也作了同样的表述: “ 衡论千古作者,何以见其高下?所争者在真气、灵气耳。 ” ( 白华山人诗说卷一。)方东树则更是直言: “ 诗文以
13、气脉为上 ” ( 昭昧詹言。),一语道尽真谛,警策千古。 (二)在南北朝时,钟嵘诗品序所云: “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 ,实际上已经揭示了 “ 气 物 感(人) 文 ” 的诗文生成链环,然而 “ 气 ” 与 “ 文 ” 与 “ 感 ” 之间都还不很直接。因此,人们更加珍视钟嵘对 “ 物感 ” 说的揭示,把 “ 气之动物 ” 推到了远景。正是这样,明人彭时的一段并不著名的论述,才使我们倍加引起重视。彭时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又以养气而生,而诗文的发生,与所禀所养之气直接有关,是 “ 气 ” 之 “ 彪炳闳肆而不可遏 ” 而感发成诗文的。理解上避免了钟嵘的中介物障碍,直接把 “ 气 ” 动人
14、作为诗生成的必然根由了。我们说 “ 诗言志 ” ,不仅仅是说诗可以言志或诗是言志的,更主要的是 “ 志 ” 欲言而成诗,不吐不快,非表现不可。正是这种必然,注定了它的本体论位置。同样的道理, “ 气 ” 动人而生诗,也不应是只静态地把感人之物归结到 “ 气 ” ,而应揭示出 “ 气 ” 欲动人成诗的必然性。首先,从 “ 物 ” 的动人状态来看,古人认为, “ 物 ” 既是 “ 气 ” 之所孕生,更为生气所蒸盈鼓荡, “ 气 ” 是一种生命力,一种生命风貌。 “ 如合抱之木,百尺干霄,纤叶微柯以万计,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是气为之也。苟断其根,则气尽而力萎。 ” ( 叶燮:原诗。)以树为例,干
15、高百尺,繁枝茂叶,完全是气的作用,如果断其树根,气便流散消失,树即枯萎死去,故有 “ 生气 ” 、 “ 灵气 ” 、 “ 气韵 ” 、 “ 气势 ” 、 “ 气貌 ” 诸说。这些表明, “ 物 ” 之动人处表面看是物之形貌,实则是寓于形貌中的 “ 气 ” ,是蒸盈形貌外的生气。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深悟画之三昧,曾提出别有深味的 “ 三远 ” 说。他写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迭,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林泉高致)画家观山,为什么不置身山中,近山观山,而采用
16、“ 远视法 ” 呢?原因在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真面目 ” 又是什么呢?不是具体实在的山林泉石,而在于从山林泉石蒸蔚出来的生气,或 “ 清明 ” ,或 “ 重晦 ” ,或 “ 有明有晦 ” ,或成 “ 势 ” ,或有 “ 意 ” ,或为 “ 冲融而缥缥缈缈 ” 的气象。只有有了这样的生气蒸腾,山水才活泛起来,才能成为画家泼墨的对象。而这种生气又只能 “ 远望 ” ,以心理的整体去感应体悟,不粘着对象才能获得。郭熙说; “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 ”“ 质 ” 是山川的质地,这是额定的有形物质,而势则是从山川中腾生出来又常处于流动不居的气象, “
17、横看成岭侧成峰 ” ,往往又因观之者心理定势不同而百态千姿。郭熙说; “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尽见其大象,而不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 又说: “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 这里不仅仅是谈笔法,而是揭示了深刻的美学原理。 “ 烟霞 ” 是自然界之精气与山势共同形成的跃动不居的千姿百态的气象,是气韵,是风神,有 “ 烟霞 ” , “ 烟霞 ” 之不同就能极尽山川之美、山川之精神性格。 “ 烟霞 ” 即是取势所得,当我们置身其中(不能取势)则会从我们的审美心理中溜走。而写之 “ 烟霞 ” 获得其壮其山高等效应则又是审美心理造成的。由
18、此可见, “ 物 ” 是形貌为 “ 气 ” 所充,因气成势而成动情媒介的。如黄子云所说: “ 气不充,不能成势 ” 。( 野鸿诗的,清诗话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版,第 849 页)这样,使人 “ 心 ” 动的,不仅仅是单值的物,而还有所鼓荡蒸腾的 “ 气 ” ,从这个意义上说,气是诗文生成本原是正确的,而且是深刻的。其次,从 “ 心 ” 的感物状态来看, “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 (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人禀七情之根在何处呢?春秋左传昭公元年引说; “ 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 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
19、之情。 ” 好、恶、喜、怒、哀、乐应天之六气而生,构成人的审美情性。而当这种审美情性接纳感应外物时,往往又是 “ 气 ” 的动态耦合,即吕氏春秋所说的 “ 类固相召,气同则应 ” ( 吕氏春秋 有如览 应同。)。一方面是客体物象的 “ 气 ” 的蒸腾,另一方面,也是更其重要的,是主体审美情性之 “ 气 ” 的强烈吐纳,是以它为内在的根据和选择尺度去化合审美对象蕴含之 “ 气 ” ,形成诗情。白居易有段话说得深刻、地道: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灵者,其文冲以恬;灵胜粹者,其文宣以秀;粹灵均者,其文蔚温雅渊,疏朗丽则,检不扼,杀不放,古淡而不鄙,新奇
20、而不怪。(白氏长庆集 故京元少尹文集序)白居易从大量的创作实践中体悟出感物之奥秘:以气感物成诗文。他认为是天地灵气赋予人,凝聚成情性,感发为志,散而为文。不仅如此,由不同的气化 “ 志 ” 、 “ 文 ” ,则使 “ 文 ” 出现不同的美学面貌。这些都表明,主体感物,不光是客体之 “ 气 ” 蒸腾袭人,更缘于主体之 “ 气 ” 活泛吐纳,主动化召外气。从另一角度说明 “ 气 ” 是诗的本源。真正的诗应该是天地之精气赋予人和物后所挥发出来的审美化合。 “ 文气 ” 从哪里来? “ 文气 ” 缘于此! “ 文气 ” 并非摸不着,看不到,而只要抓住以主体审美之气为枢纽的与审美客体之气的化合,就能使
21、“ 文气 ” 变得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三) “ 气 ” 作为诗的生成本原,究竟 “ 气 ” 又为何物?张岱年先生认为是细微的流动的物质,这是很有道理的。从科学角度看,再细微的东西也都是物质,在物理世界里,肉眼看不见的原子、中子、粒子等比比皆是。然而,从诗之生成之本原看, “ 气 ” 主要是心理的,而不是物质的, “ 气生乎心 ” (遍照金刚语)。 “ 气 ” 论也是心理学的,而不是物理科学的。从 “ 物 ” 之气来说,它是一种气韵,一种神韵,一种气象,捕捉它的不仅仅是肉眼,而更多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眼睛。如果说,事物有第一性质、第二性质、第三性质的话,那么,心灵的眼睛就是 “ 第三只眼
22、” ,只有它才能对应事物的 “ 第三性质 ” ,才能 “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 ( 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第 98 页。)。事物的第三性质是西方美学家乔治 桑塔耶纳和鲍桑葵提出来的,意即人们在知觉事物中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也就是事物的表现性。这种 “ 带情感的幻象 ” 或事物的表现性,严格说来都不是 “ 物理的眼睛 ” 所能看见的,它们是超越事物的物理空间的形象与感情,可称为 “ 象外之象 ” 、 “ 象外之韵 ” 、 “ 景外之景 ” 、 “ 景外之情 ” 。它们之所以存在,完全赖于 “ 气 ” ,而且本身就是 “ 气 ” 的
23、存在形式。由此可见, “ 气 ” 虽可归于物质,但又不是 “ 物理的眼睛 ” 所发现的,换言之,它不存在于 “ 物理的眼睛 ” 中,而只存在于 “ 心灵的眼睛 ” 中。宋代曾记载过一个 “ 败壁成象 ” 的故事,陈用之用物理之眼看山水,捕捉不到生气,画无 “ 天趣 ” ,待宋迪指点用灵犀之眼去观败墙,便从中见出 “ 生气 ” ,悟象成画。宋迪天机一语使陈用之步进艺术境界。VC 奥尔德里奇指出: “ 同一个物质性事物,在人们的知觉中,或者实现为物理客体,或者实现为审美客体。这关系到两种不同种类的知觉方式。 ” ( VC 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30 页。)如上的故事,看到败
24、墙实象,是 “ 物理客体 ” ,而看到败墙气象,则是 “ 审美客体 ” 。这就表明, “ 审美客体 ” 存在于 “ 心灵的眼睛 ” (审美的眼睛)中,所谓 “ 气 ” 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效应。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有段精彩的话: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及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水便得涛浪潆泪之势,如绮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笔不板呆矣。或问山水何性情之有?不知山性即止,而情态则面面生动;水性虽流,而情状则浪浪具形。 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叶,若披枝行干,虽一花而或含笑,或大
25、放、或背面、或将谢、未谢,俱有生化之意。画写意者,正在此著精神,亦在未举笔之先,预有天巧耳。不然,则画家六则首云气韵生动,何以得气韵耶?唐志契认为山水有性情,也就是 “ 气 ” ,而要识此情则需移入人之性情,达成默契,否则不得山水之性情。 “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 最见深刻地揭示了 “ 气 ” 的心理实质。所谓山水之性情,是与 “ 我性 ” 、 “ 我情 ” 相契合而突现的。所谓没有气韵,不得气韵,即是没有或不能移入 “ 我性 ” 、 “ 我情 ” (不能展开心理世界),受物理属性拘囿的结果。像古诗咏月,真正的诗,哪有一首是拘囿物理属性未移入 “ 我性 ” 、 “ 我情 ” 而成功的?!
26、李白有: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杜甫有: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白居易有: “ 高星灿金粟,落月沾玉环 ” ;苏轼有: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陆游有: “ 平生绝爱初三月,况是平池浸玉钩 ” ;沈约有: “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 等等,这些千古佳句所咏之月,都是诗人主体之气与审美客体之气奇妙化生的新月,既与物理之月相去甚远,又各人互不雷同,随诗人之多样个性而仪态万方,栩然如生。据载宋代大艺术家苏东坡 “ 在试院以朱笔画竹。见者曰: 世岂有朱竹耶? 坡曰: 世岂有墨竹耶!善鉴者,应当赏识于骊黄之外。 ” ( 赐砚斋题画偶录,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575 页。)苏东坡嘲弄了把艺术作品中的 “ 物 ” 与自然之物相等同的愚昧荒唐,自信自己所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不动产测绘与评估合同
- 软管用机械绕轴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专利申请与授权服务合同
- 血氧监测仪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活性炭膳食补充剂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欧洲药品代理销售合同
- 澡盆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棚改区燃气工程合同
- 英式橄榄球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混凝土原材料供应合同
- 22G101三维立体彩色图集
- 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 实验室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
- 《集装箱出口流程》课件
- 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案例分享
- 音乐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书
- 膝关节阶梯化治疗
- 《第二课 小小“指挥官”》参考课件
- 2024年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口腔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