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_第1页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_第2页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_第3页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_第4页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过程引发问题一一组织探究一一作出解释一一运用深化该模式实 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模式过程说明一、弓I发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

2、才能去主动 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 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 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 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 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组织探究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 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 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

3、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 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 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三、作出解释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 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 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四、运用深化弄清了知识的本质,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解 决问题的技能,必须把理性的认识具体化,在实践中完善认识。运用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

4、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实践中深刻体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升华认识。题一得,这一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的本质精心设计习题, 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心中有数,莫泛泛练习,事倍功半;同时,在解决问 题过程中又将激发新的问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着力体现新课程关于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把现代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所遵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期望的数学教育的目标。加与减案例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六单元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5、和能力。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设计一、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淘气一家人到商场买电器,你们 猜猜看,淘气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买1台洗衣机和1 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1台洗衣机、 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 3归类整理提出的问题,指明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买 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1 台冰箱比 1 台电视机贵多少钱?二、组织探究一师生共同探究买 1 台洗衣 机和 1 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1、独立思考你怎样解决买 1 台洗衣机和 1 台

6、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2、师生提出各自运用的计算方法,交流辨析500 + 800=? 5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加上 8 张一百元的人民币, 是 13 张一百元的人民币, 13 个 100 元是 1300 元,所以 500800=1300。我先想 58=13,所以 500800=1300。5个百加上8个百等于13个百,就是1300。我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算出的。二师生共同探究 1 台冰箱比 1 台电视机贵多少钱的问题简略略处理三、作出解释 1、引导归类整理提出的算法借助直观计算、理解成几个百相加得多少个百、用旧知识类推迁移2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今天我们 是在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整百、整十数

7、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学 会运用上面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3、质疑四、运用深化 1、解答学生前面提出的可以应用本节课知识解 决的问题。2、书上 51 页习题。五、课堂总结 1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鼓励与肯定。3、提出今天学习遇到、以后学习要解决的问题1台洗衣机、1台电 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非整十、整百数相加减,应该怎样计算 呢?案例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2、通过亲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 发现概括 应用的学习方法。3、通

8、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抽象、概 括能力;通过再现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关键充分感知,适时抽象教学过程一、引发问题 1、直观、初步 认识长方体讲桌上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中,最基本的形状是长方体。你知道讲桌上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自己课桌上还有哪 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2、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3、上面大家谈到 的物体的形状是否都是长方体的,当我们明确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问题 便可得到解决。4 认识面、棱、顶

9、点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先结 合学具认识几个新的概念面拿着教具模型,用手掌摸着它的面大家摸摸手 中学具上这平平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作面。指着另外的面这也是它的面我们这里所说的面都是平面。棱用手指划着模型的棱这是两个平面相交的边,我们把它称作棱。请你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学具上的棱,并说说是哪两个面相交得到的棱。顶点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这三条棱相交的尖尖的部分,也就是一个点, 我们把它称作顶点。请你把另外的顶点指给同学看。请你指一指这几个模型四面体、台体等的面、棱、顶点。我们已经认识了面、棱和顶点,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研究长方体 的特征。1、请大5、提出问题拿着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

10、体模型这是长方体吗? 这呢?根据什么说这个是长方体,而这个不是呢?二、组织探究 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 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 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 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 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三、作出解释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你能把长方体的这 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

11、,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 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 概括的?通过看书, 使学生明晰 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 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 等。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 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 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 6 个面、 12条棱、 8 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 它却不是呢?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的艺术加工。3、建立表象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 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 到了哪几个面?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12条棱可5、认识长、宽、高示长方体框架教具请你观察一下它的 以分成几组?怎样分?每相对的四条棱为一组,可以分成三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 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通常,我们把上下垂直的棱长度叫做高,较长棱的长度叫做长,较短 棱的长度叫做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