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研究_第1页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研究_第2页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研究_第3页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研究_第4页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i 摘要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研究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前沿及热点问题, 主要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规律、自然和社会经济活动驱动力对土地生态 系统变化的影响作用,是当代国际地球科学,尤其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领 域的重要内容。加强土地资源在数量、空间和质量方面变化的研究对于保 障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条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积 极的作用。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揭示其规律成 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收集了青岛市从 1995 年到 2007 年时段 内的土地利用数据,着重对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利用程度变化进 行分析,并

2、收集 2007 年自然-社会经济指标,分析了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然后运用 cad 软件做出了驱动力空间分布图,最后对青岛土地利 用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青岛市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study on dynamic land use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s is a front and hotpoint problem to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mainly researched the type variety regulation of land use

3、, natural and community economy driving forces to change land ecosystem. i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especially in the research realm of the earth surface layer system.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land resource change on

4、the aspects of amount, space and quality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make the human existence environment condition to be safety. so,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 revealed the need to become a reality. in this paper,

5、qingdao is the subject, the change and conversion of the number of types of land-use from 1995 to 2007 are analyzied, and the collection of natural 2007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qingdao municipal land use changes driving force of research, and then use

6、 software cad to make the driving force distribution map, last qingdao land-u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land use change;driving force; qingdao city 目录目录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iii 摘要摘要 .i i abstractabstract .iiii 1 1 前言前言 .1 1 1.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涵义.1 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国内外

7、研究情况.2 1.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解释.6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7 2 2 青岛市的资源环境概况青岛市的资源环境概况 .9 9 2.1 研究区概况.9 2.2 自然环境状况.10 2.3 社会经济状况.12 3 3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414 3.1 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14 3.2 青岛市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18 4 4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2222 4.1 自然驱动因素定性分析 .22 4.2 社会经济-自然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24 4.3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分异.29 5

8、5 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施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施 .3131 5.1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31 5.2 进行土地整理工作.31 5.3 制定土地利用方针.33 5.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33 5.5 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34 6 6 结语结语 .353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737 致谢致谢 .3939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iv 附录一附录一 .4040 附录二附录二 .4141 附录三附录三 .4242 附录四附录四 .4 45 5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 1 1 前言前言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人类对作为生产

9、生活资 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量、方式、强度、结 构和趋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发 展变化趋势。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可为制定长期、可持续 发展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提供数据。 1 11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涵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涵义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本质区别。在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时,必须弄清楚两者 的内在涵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于土地利用,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都进行了解释, “国际地圈与 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lhdp)(199

10、5)认为:土 地利用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 目的、方式和意图。turner (1994)认为土地利用即指人类对土地的使用, 是对土地覆被方式的一种利用,包括:移民定居、耕作、牧场放牧、休闲 等等,通常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包括多种土地覆被类型。联合国粮农组 织(fao)认为: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的干预所决定的土地的功能。我 国学者认为土地利用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造整 治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土地利用的实质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由此可见, 土地利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利用土地的特性和功能,来满足自 身需求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它强调土地的使

11、用状况和土地的社会、经济属 性。如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 活动属于土地利用范畴,而作物、森林、草原、道路、建筑物和冰川、水 体则属于土地覆被范畴。 土地覆被是指地球陆地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 共同作用的结果(igbp 和 lhdp)。美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ussgcr)将 其定义为“地球表面当前所具有的自然和人为影响所形成的覆被物,包括 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地形、地表水及 人文结构。也就是说“它包含了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 。 “土地覆被即指覆被地面的自然物体和

12、人工建筑物,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 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其含义与土地利用相近,但研究角度有所不同,它 着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覆被包含两个含义:土地覆被是陆地生物圈 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覆被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但也包括土壤和陆 地表面的水体。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土地利用侧重 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覆被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土 地覆被的变化可划分为两类:改造与变异,前者指由一种土地覆被类型转 变为另一类土地覆被类型,如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后者指土地 覆被类型内部的变化,如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居住用地的变化。 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国内外研

13、究情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1.2.1 lucclucc 的研究内容的研究内容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 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 和热点问题,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随 时间的变化,也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的 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如土壤侵蚀、 地表径流、水分变化等等。在各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中,由城市化过程导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3 致的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引人注目。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 区,不断地经历着迅速发展变化,对城市空间拓展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 测与分

14、析,是现代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1.2.21.2.2 lucclucc 研究的方法进展研究的方法进展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于 1995 年启动。期间,lucc 研究 始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除了体现在 lucc 监测技术、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和建模研究等不同方面外,lucc 研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之所以能 够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是因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 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是因为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

15、及到自然 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 以说是自然和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lucc 的研究起初是从全球变 化研究入手,发展到现在,开始重视典型区的研究;从简单的数量研究发 展到空间变化上的研究;从简单的土地利用转换的研究发展到生态足迹、 能流与物流的转换研究。总的来看,lucc 的研究是越来越微观。 1.2.31.2.3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进入 9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计划和项目层出不穷, 屡见不鲜。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 ihd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 计划)于 1993 年 2 月委任了正式的核心计划委员会,并

16、于 1995 年联合提 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计划,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在 这个计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人类生存和发 展密切相关的五个问题及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问题的三个核心,阐明 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陈佑启等,2001)。1995 年,国 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为了推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面的创造性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4 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确立了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 lucc 项目,该项 目的主要研究区域为欧洲和亚洲北部。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发展 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对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进行预测;二是

17、应用上述 理论和概念,为土地利用和粮食政策的制订提供各种经济可行的方案,并 对之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价。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京都大学及东京农业 大学所做的 lu/gec 项目,是在日本环境署支持下开展的为全球环境保护 而进行的土地利用项目,项目主要对亚太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进 行可持续研究。它主要是利用数量模型与经济学模型,定量研究区域性的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并最终进行预测。clue 由 wageningen 农业大学的 veldkamp、dekoning 等科学家组成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研究小组提

18、出,近年来就 clue 模型的构造和 clue 模型的案例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该项目以案 例研究为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在不同尺度上对多种土地利用/覆盖类 型的变化进行空间明确清晰的分配。除上述主要的研究组织和项目以外, 还有多个项目是针对世界上不同的热点地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设立,如 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土地利用的分类项目、国际地理联合会(lgu)的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项目等。 1.2.41.2.4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一直是我国地理学界和土地管理及相关部门的核心研究内 容。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和农学家张心一就进行 了比较系统的

19、土地利用研究。1937 年我国出版了中国土地利用一书, 系统的阐述了旧中国土地利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随 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于农业的土地利用研究。但这些 研究仅局限于土地分类、分区、规划和管理等,而针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 研究则是随着近年来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5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粮食安全、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典 型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 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均增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20、 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2001 年国土资源部将“土地利 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与效应”作为该年度重点科技项目。2002 年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会同生命科学部在北京召开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 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这个阶段,中国主要的研究项目有: 1998 年,蔡运龙教授与傅伯杰研究员共同主持的项目“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张柏“二十世纪东北平原土 地覆被动态过程研究”。 2000 年,盛学斌“冀北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演变”。杨

21、 子生“百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 2001 年,刘国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刘彦随“经济 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刘盛和“半城市 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空间重组以绍兴为例”。 200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人了资助力度。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 源研究所刘纪远研究员“中国西部土地利用现代化过程的时空模式及形成 演化机理”。李秀彬“潮河白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 龙花楼“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赵听奕 “区 域土地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塔西甫拉提 塔里木盆地南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

22、化及其对环境影响”、朱会义“晋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6 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侵蚀环境效应”、满志敏“苏皖地区 近百年土地利用和驱动力研究”、张小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的影响 究”、李森“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张落成 “经 济发达地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与生态安全研究”、藏淑英“资源型城镇土 地利用与景观动态研究以大庆市为例”等项目。 1.31.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解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解释 国内外许多学者依然积极针对 lucc 结合我国各地实际展开研究,着 重分析其研究方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fu congbin 认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的驱动力是:气

23、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变化深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这种影响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各种自 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受自然因素限制较小的区域,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政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土地 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除了具有空间差异外,时间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如我 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五十年来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五年的土地详查变 更数据表明:近五十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 势,出现了三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该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是与国家 的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不仅要确定驱动因素,还要分析各

24、驱 动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度量各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作用 的程度,数量统计方法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影响土地利 用变化的因素错综复杂,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作用时,要细致 全面的选择驱动因素。 驱动因素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7 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波动、干旱、火灾、虫灾、洪水等;人文 因素包括人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政策、市场需求等。土地利用 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 响应摆在重要地位。 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类。 直接

25、因素包括: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进度、土地利 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对土地资源保护的态度等; 间接因素包括 6 个方面: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经济政策、 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等,通过直接因素影响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经济因素多种多样,与土地利用变 化间的关系也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且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此外,在不 同的时间尺度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也明显不同。因此为解释土地利用/土 地覆盖的全球变化,必须进行广泛的区域性个例研究,必须综合自然和社 会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建立的模型也应落实到空间上,即与地理信息系 统相结合。这样的模型

26、目前尚处在探索之中。 1.4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1.4.1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本文把青岛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土地利用及其它相关资料,运用土 地利用变化研究模型对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探寻土地利用变化 规律;结合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提取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指标, 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揭示区域土 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关系,并制定青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 施。 1.4.21.4.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8 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在原始捕猎阶段,人与自然(土地) 的关系是消极的

27、依赖自然、适应自然,行为上依附自然生态限制。随着人 类对自然(土地)改造和利用能力的提高,人类开始加大向自然索取的力 度索取的领域从土地延伸到整个生物圈,大大地加速了自然资源(土地资 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消耗。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不良土地利用方 式产生的耕地锐减、土壤质量退化,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至今日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已成为世界性的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焦点问题。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对 土地使用与改造的社会经济行为。土地利用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社会、 经济、技术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为了制定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28、,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 整个城市土地利用的复杂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 本研究以青岛市为例,对青岛近几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 取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筛 选,保留主要因素,剔除次要因素,弄清城市土地利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性和根本驱动力,即对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和导致各类用地发生变化的各项 指标有一个宏观把握。通过本研究,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土地利用变化的 作用机制,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矛盾、土地可持 续利用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均可起到借鉴作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9 2 青岛市的资源环境概况青岛市的资源环境概

29、况 2.12.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概况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 119 度 30 分121 度,北纬 35 度 35 分37 度 09 分。全市总面积 10654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 1102 平方 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 5 市面积为 9552 平方公里。 截至 2004 年,青岛市全市总人口 731.12 万人,农业人口 467.92 万人, 非农业人口 263.2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258.4 万,五个县级市 473.91 万 人。青岛市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 1995 年 17.5:46.6:35.6 调整为 2002 年 的 9

30、.6:50.4:40,青岛市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 产基地之一。2002 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城市中居第 n 位。在 15 个副省级 城市中居第 5 位,较上年前移 1 位。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形成了一批有较 大影响的重点企业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颐中烟草集团、 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企业,综合势力居国内同行前列。为树立青岛市 工业园发展典型,加快工业园建设步伐,到 2002 年初,青岛市政府己树 立 12 个“青岛市重点工业园” 。另外,青岛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6 件,35 个山东名牌和 70 个青岛名牌。 2.1.12.1.1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 青岛市地处山东

31、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 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 10654 平方公里,其中 市区(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1102 平方公 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 9552 平方公里。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0 2.1.22.1.2 人口人口 2004 年底,全市共有 731.12 万人,比上年(下同)增长 1.4。其 中,市区 258.4 万人,增长 4.7;五市 472.72 万人,基本持平。全市非 农人口比重达到 36,比上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全年新出生人口 79341 人,出生率 10.93;死亡 49

32、230 人,死亡率 6.78;全年净增人口 104422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4.15。全市登记暂住人口(1 个月以上者) 104.37 万人,其中市内四区 30.75 万人。根据青岛市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 年)统计,全市除汉族外,有满、回、朝鲜、壮、蒙古、等 50 个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数为 33012 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0.44。 2.22.2 自然环境状况自然环境状况 2.2.12.2.1 气候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 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 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

33、分明,市区年平 均气温 12.2。全年 8 月份最热,平均气温 25.1;1 月份最冷,平均气 温-1.2。降水量年平均为 775.6mm,春、夏、求三级雨量较多。年平均 气压 1008.0mm,年平均风速 5.3m/s,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 湿度 73%,7 月份最高,为 89%;12 月份最低,为 68%。青岛海雾多频,年 平均浓雾 51.3 天,轻雾 108.2 天。 2.2.22.2.2 自然自然资源资源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 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丘陵占,平原占 洼地占。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 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

34、砾质海岸等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1 浅滩、现代沁下三角州及海冲蚀平原等。 全市共有耕地 42.7 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 21.53 万公顷,沿海滩涂 3.8 万公顷,浅海水面 5.8 万公顷。青岛海区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 水质肥沃,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 用潜力。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 5 个土 类 棕壤面积 49.37 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59.8%,是全市分布最广、 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 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

35、棕壤等 3 个土属, 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为林、牧 业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积 17.69 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21.42%。主要分布在莱 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胶州北部浅平洼地上。该类土壤土层 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况不够协调, 速效养分低。 潮土面积 14.49 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 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远近不同,土壤质地、土体构 型差异较大。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 差异较大。 褐土面积

36、 6333.33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莱 西、胶南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土面积 3666.67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0.44%,分布在各滨海低地 和滨海滩地。 青岛地区矿藏多为非金属矿。截至 1996 年,已发现各类矿产 44 种, 已被开发利用的有 27 种。优势矿产资源有石墨、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2 岩、矿泉水、透辉岩、金、滑石、沸石岩。潜在优势矿产资源有重晶石、 白云岩、膨润土、钾长石、石英岩、珍珠岩、莹石、地热。石墨、金、透 辉岩主要分布在平度市和莱西市;饰材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区、平度市、 胶南市;饰材大理岩主要分布在平

37、度市;矿泉水在青岛市辖区内均有分布, 主要集中在城阳区、崂山区及市内四区和即墨市;滑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 沸石岩、珍珠岩、膨润土主要分布在莱西市、胶州市、即墨市和城阳区; 重晶石、莹石主要分布在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和胶南市;地热资源主 要分布在即墨市 2.32.3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经初步核算, 2009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4890.33 亿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30.25 亿元,增 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 2449.80 亿元,增长 12.7%;第三产业增加 值 2210.28 亿元,增长 12.5%。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38、入 22368 元,比上年增长 9.3%;农民人均纯收入 9249 元,增长 8.7%。全年累 计完成国内税收 378 亿元,同比增长 29% ;各商业银行实现利润 109 亿元,同比增长 8.35% ,完成地方营业税及附加 14.68 亿元;市内各 区在年初确定的区办实事也已基本完成 。 青岛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之一,是山东省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 国著名的“品牌之都” 。工业有纺织、机车车辆、机械、化学、石油化 工、钢铁、橡胶、家用电器、啤酒、卷烟等。有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 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大企业集团。截至 2007 年度,青岛市共有 2 个 产品获得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中国名牌产

39、品总数达到69 个,占 山东省中国名牌总数的 25.1%,是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时,青岛涌现出一批企业与品牌创造和打破了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 多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3 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 世界之最、中国之最。近几年除了 传统的轻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外,重化工产业也获得了长足发 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使 得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 化。截至 2007 年,青岛市共有 12 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国家级认定。其 中,海尔、海信、中石化安全工程院建设的3 家实验室还首批通过了 国家级实验室认定。最近 5 年来,全市各级重点实验室已由 62 家增加 到

40、 89 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由 89 家增加到 150 家。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印象中,青岛一直是以轻工业为主,但是进入 21 世纪之后,青岛抓住了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机遇,特别是日韩的工 业转移,积极发展重化工业,使得重工业占经济的比例在2005 年首次 超过轻工业。另外,青岛的民营企业也在近几年异军突起,有力地带动 了国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 2007 年中国名牌产品创建中,青岛市民 营企业新创中国名牌产品 10 个,占全市新增中国名牌总数的 59%,彻 底扭转了以往该市依靠大企业、大集团支撑名牌江山的局面。至此,青 岛市民营企业共培育了 38 个中国名牌产品,青岛是山东省消费水平最

41、高的城市,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青岛的商业较为发达,位于市北区台东 的商业步行街闻名全国。青岛的房地产业比较火热,房价的飙升速度同 样位于全国前列。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4 3.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根据 lambin 的观点,土地覆盖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土地利用方式 的转化、土地退化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退化包括土壤侵蚀、土地 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地污染等。在半干早、干早地区 表现最为明显也最为严重。因其主体是可利用土地资源,因而直接影响粮 食供给。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涉及农业、农林复合业或牧业生产系统,其 实现途径是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强化土地资

42、源的管理,生产技术包括灌溉、 施肥或整合不同类型的生产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土地退化和土地 利用程度的变化都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内容。 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三种主要的过程,分别是时间变化过程、空间变化 过程和质量变化过程。这三种变化过程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三个方面,相辅 相成,用以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空间和质量特征。土地利用变化主 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资源生态背景 质量变换、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 差异等方面。 本研究正是利用青岛市土地变更数据和相关资料,从土地利用数量变 化和空间分析着手,深入研究本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特

43、点以及依据各 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及土地利用程 度变化,进一步掌握土地利用变化动态,为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 因子奠定基础。 3.13.1 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3.1.13.1.1 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分析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分析 从面积入手,来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5 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 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计算 1995 年、2007 年青岛市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比

44、例的变化(见表 3.1,图 3.1) 。 表 3.1 1995-2007 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表 (单位:公顷)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1995 年 占比 % 2007 年 比例 % 9507 年 变化量 耕 地 554959.10 50 512505.47 47.8 -42453.63 园 地 73876.97 6.7 61756.61 5.8 -12120.36 林 地 109260.10 9.8 129265.48 12 20005.38 交 通 用 地 42642.80 3.8 49654.29 4.6 7011.49 水 域 115793.40 10.4 116718.88 1

45、0.9 925.48 居 民 点 与 工 矿 用 地 139461.40 12.6 166568.49 15.5 27107.09 未 利 用 地 74323.84 6.7 36476.45 3.4 -37847.39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6 图 3.1 1995-2007 年各类型土地变化量 (单位:公顷) 由表 3.1 和图 3.1 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建用地和居民 点用地增速比较快;同时也可以看出经过有效的治理和开垦,未利用地总 体上是减少的。具体来说,2007 年,耕地为 512505.47 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 47.8%;园地为 61756.61 公顷,占土地

46、总面积的 5.8%;林地为 129265.4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交通用地为 49654.29 公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 4.6%;水域面积为 116718.8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0.9%;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 166568.4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5%;未利用地 36476.45 公顷,占总面积 3.4%。 与 1995 年相比,12 年期间耕地减少了 42453.63 公顷,园地减少了 12120.36 公顷,林地增加了 20005.38 公顷,交通用地增加了 7011.49 公 顷,水域面积增加了 925.48 公顷,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增加了 27107.09

47、公 顷,未利用土地减少了-37847.39 公顷。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加致使居民 点与工矿用地面积持续上涨,未利用土地面积也大幅度减少转化为其他类 型土地,耕地主要转变成了建设用地,水域的开发与耕地的减少原因恰好 耕地, -42453.63 园地, -12120.36 林地, 20005.38居民点与工矿用地,27107.09 交通用地, 7011.49 水域, 925.48 未利用地, -37847.39 -60000.0 -40000.0 -20000.0 0.0 20000.0 40000.0 60000.0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7 相反,这一时期的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好,促进了水域

48、面积的增加。 3.1.23.1.2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动态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比较土地 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 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 100% t 1 u uu k a ab 式中,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 分别为研究 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长,当 t 的时 段单位设定为年时,k 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青岛市单一土地

49、利用类型年变化率(见表 3.2) 。表 3.2 青岛市土地利用的年变化率 (单位:公顷) 土地利用类型1995 年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 2007 年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 19952007 年土地 利用年变化率 (%) 耕地 554959.10 512505.47 -0.6375 园地 73876.97 61756.61 -1.3672 林地 109260.10 129265.48 1.5258 交通用地 42642.80 49654.29 1.3702 水域 115793.40 116718.88 0.0666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 139461.40 166568.49 1.6197 未利用地 74

50、323.84 36476.45 -4.2435 从表 3.2 得出,在 1995-2007 年 12 年内,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8 率最大的是未利用地,其次是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年变化率分别为- 4.24%,1.62%,其中耕地变化率为-0.64%,最小的是水域,其变化率为 0.07%;耕地、园地、未利用地有所减少,其余类型都有所增加。虽然耕 地变化率小,但是由于耕地基数大,耕地数量减少在各土地类型中是最大 的,12 年间耕地减少-42453.63 公顷,其减少的去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被 转为居民点用地,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使住宅等建设用地需求量激增, 还有一个十分

51、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岛市在经济的快速增长下,经济发展迅 速,城市化水平提高,也促使建设用地增加;二是一部分耕地转为交通用 地。经济的发展,贸易的扩大,交通更为重要,促使了大量交通设施的建 设。另外,由于青岛是旅游城市,为了营造青岛市绿色景点,林木绿化工 作一直保持的很好,因此,林地面积稳定增长。 3.23.2 青岛市土地利用程度分析青岛市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了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土地 利用本身的自然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因素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效应。刘纪 远等提出了一套新的数量化土地利用程度分析方法,即将土地利用程度按 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

52、 4 级,并分别赋 予指数(表 3.3),从而给出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化表达式。 表 3.3 土地利用程度分级赋值表 分级类型未利用土地级林、草、水用地级农业用地级城镇聚落用地级 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土地或 难利用土地 林地、草地、水体耕地城镇、居民点、工矿 用地、交通用地 分级指数1234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9 (1)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可以表示为: n 1i iia )c(a100l00,4100la 式中,la 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 为第 i 级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级 指数;ci 为第 i 级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 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

53、。 由公式可知青岛市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综合量化指标体系是一个从 100400 之间连续变化的指标,综合指标的大小反映了土地利用程度的高 低。 ( 2 )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一个特定范围内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结果, 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量可定量表达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和变化趋 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可表达为: 100cacal-ll n 1i n 1i iaibabab )()( 式中,lb、la 分别为 b 时间和 a 时间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 为第 i 级土地利用分级数(分级标准表 3.3);cib、cia 分别为 b 时间和 a 时间第 i 等级

54、的土地利用程度所占区域面积的百分比。如0,则该区 ab l 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否则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 (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 100ca/cacar n 1i ia n 1i n 1i iaib )()()( 式中,r 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a 为第 i 级土地利用分级数(分级标 准表 3.3);cib、cia 分别为 b 时间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0 和 a 时间第 i 等级的土地利用程度所占区域面积的百分比。当 r0 时,表 示该区域土地利处于发展阶段;r0 则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 选用 1995 年和 2007 年的数据资料,根据上式计算出青岛地区 1995 年和 200

55、7 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 12 年来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表 3.4) 。 表 3.4 青岛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与变化率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各区、 市1995 年2007 年 土地利用程度变 化量 土地利用程度变 化率 青岛市 263.0630753290.426870427.36379510.1040199 市南区 253.2273476286.112666432.88531880.1298648 市北区 327.6958333331.45982833.76399490.0114862 李沧区 291.2074568337.152566345.94510950.1577745 四方区

56、339.6274272343.95600664.32857940.0127451 城阳区 291.2293378318.378177727.14883990.0932215 崂山区 269.5898041263.4722849-6.1175192-0.0226920 黄岛区 246.3358323284.316648137.98081570.1541831 胶南市 280.1848558268.3818927-11.8029630-0.0421256 胶州市 285.0420596297.136806112.09474650.0424314 莱西市 288.9428383300.3442307

57、11.40139240.0394590 即墨市 275.0326535293.834195218.80154160.0683611 平度市 289.5256657287.6493356-1.8763301-0.0064807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95 年全市土地利用程度 l=263.063,其中最大 的是四方区 l=339.627,远远高于全市平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最 小的是黄岛区 l=246.335;2007 年土地利用程度最大的仍是四方区 l=343.956,高于全市 l=290.427 的水平,土地利用程度最小的是崂山区 l=263.472。青

58、岛市 1995 年和 2007 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是 263.063 和 290.427,由此看出土地利用指数逐渐增大,说明青岛市土地利用处于 发展期,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400)来看,青岛市土地的开发程度已达 到一个比较高的状态,而且还以每年 0.104%的速率继续发展。而土地利用 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的地区有崂山区、胶南市、平度市,其余地区都处于 发展期。其中,四方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很大,说明该区土地开发 的程度已经比较高,土地利用在以后的开发利用中,应充分合理的利用现 有资源,有计划的进行城市开发。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2 4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青岛市土地

59、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驱动力是指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然和社会 因素。在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地貌、水文、植被等被认为是重要的 驱动力类型;在社会系统中,人们将驱动力分为六类,主要是人口变化、 贫富状况、技术变化、经济增长、政治和经济结构、以及观念和价值。驱 动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有正同的促进作用,也有逆向 的阻碍作用,或者在一定时期起促进作用,而在另一时期起阻碍作用。有 时,对一种土地利用变化起促进作用的驱动力可能同时对另一种土地利用 变化起阻碍作用。这种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导致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性。 在以往的驱动力研究中,根据驱动力方法分类,有定量分析和

60、定性分 析,而大多数又以定量分析为主,按选取因子的不同又有自然驱动力和社 会经济驱动力之分,其中以社会经济驱动力为主。如何选取分析方法和驱 动因子需要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来决定。自然条件是长期影响土地利用变 化的主导因素,它包括气候、地貌、土壤等驱动因子。由于地貌、土壤因 子难以定量化,但这些因素又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些难以 定量化分析的因子就采用定性分析,对社会经济因素则采用定量化方法分 析。 4.14.1 自然驱动因素定性分析自然驱动因素定性分析 土地资源的构成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诸多要 素,这些要素一方面自成体系,形成各种影响土地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又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