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_第1页
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_第2页
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_第3页
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_第4页
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遇到“建设 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所大学”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 办学理念是办 好一所大学的灵魂,办学目标定位好比是一座灯塔, 能不能办好 一所大学,关键在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定位是否科学, 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大学自身发展的实际。当前,地方大学必须 找准自身定位,选准发展战略,努力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提高 核心竞争力,继续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 色,并做出应有的贡献。一、先进理念是地方大学办学的灵魂通常所说的办学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校办学的战略

2、发展思路,即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和 学科布局等;二是指学校独特的治学育人文化,即校风、校训和 大学精神等;三是指立足和服务地方,等等。地方大学战略发展,首先要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相契合, 与 所在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协调,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有着明确思路, 在发展目标上有着明确指向, 在培养目标上有着鲜明特色, 在学 科和专业布局上能够体现出主次分明的办学特征。如果地方大学也是亦步亦趋,则很难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能否弘扬悠久 的办学传统,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则是新时期地方大学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第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办学理念不是空 中楼阁,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而

3、办学理念的先进与否, 则在于其对国家、对所在地区、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能否经得 起历史的检验和评判。早在二十世纪初,南京师范大学的前 身三江师范学堂建校之始, 即以振兴民族教育为己任, 是本 着“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大师范学堂为学务全局之纲 领”的目标定位而创办的(注:南京师范大学可追溯到1902 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南京高等师范 学院等时期)。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期间,把“视教育若生命, 学校若家庭, 学生若子弟”奉为治学信条。 被誉为“伟大的人民 教育家”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 来,不带半根草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诠释了师德内涵

4、。针对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最不发达”之现状, 当时南高师更是敢为天 下先,首开“女禁”,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为提高各类教 师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南高师倡导教育面向社会, 开办暑期学校,普及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新潮;新中国成立后, 南京师范大学把培养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办学的根本指 导思想;进入新世纪, 学校提出并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 理念。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 南京师范大学始终以国家发展 和民族振兴为己任, 以“厚生育人”为办学特色。 这种充满人文 关怀色彩的“厚生”精神, 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办学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独特的治学育人文化得以弘扬。 治学育人文化

5、包括校 风、校训等大学文化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大学精神的表征, 是大学文化内涵之所在。大学治学育人文化的形成, 不可能在短 期内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师生的相互砥砺和办学过程的不断积 淀。而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则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治学和育 人,从而使不同大学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文化特征。我校历史上的两江师范学堂办学期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艰 难困苦,玉汝于成,使当时的两江师范名噪一时;南高师期间, 以“诚”为校训,以“大”为气度,表现了民主科学的治学精神 以及诚朴、求真的学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半个世纪的 办学历程中,南京师范大学确立了 “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的校 训,逐步形

6、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校风。凡此一切, 都是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最好写照。二、适时调整发展目标是地方大学办学的动力办学目标是一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完成或者实现的基 本目标。目标定得过高,脱离现实,难以实现;目标过低,不足 以形成师生员工的“兴奋点”, 很难形成聚合力。作为一所长期 从事师范教育的地方高校, 如何在办学目标上与时俱进, 跳出传 统师范的窠臼?南京师范大学在这个方面认识得比较早。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尤其是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的发展,使学校培养目标单一的困扰得到了妥善解决。第一,科学调整办学目标是地方大学快速发展的前提。 1952 年起,作为一所专门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院校

7、, 南京师范大学设 置的专业仅限于和中学课程设置相对应的十几个师范专业, 招生 人数也比较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 学校结合社会发展对办学目标 进行过三次调整。第一次是 1984 年由南京师范学院办为南京师 范大学, 奠定了新时期建设新型高等师范教育的基础。 学校在改 办大学之后, 是否还要沿袭传统办学模式?在深入研究了传统师 范办学模式以及科学分析之后, 南京师范大学提出创建“新型高 师”的办学目标, 对传统师范办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十多年 努力,学校以师范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1996 年,南京师范大学进入国家“ 211 工程”时,面临着跨越新世纪 的难得机遇,学校提出创

8、建“新型一流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 对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出要求,开始了办学目标的第二次重大调 整,促进了学科建设目标的强化。 2001 年进入“十五”之际,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创建“综合 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的第三次办学目标调整,进一步 确定了发展目标定位。 这三次办学目标的科学调整, 反映了作为 一所省属大学在发展历程中与时俱进的办学目标取向。 这样的调 整,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积极回应江苏国民经济发展 以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要。江苏省早在 1996 年就开始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2003 年,又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率先基

9、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 之后又相继提 出建设“教育强省”、“创新型省份”等一系列重大发展举措。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积极围绕江苏“两个率先”的发展战 略,把学校发展战略自觉融入江苏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 中,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是地方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大学学科建设水平是其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水平与 实力的综合表现, 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而科学研究是一 所大学生存、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坚持“顶天立地”是地方大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这里的 “顶天”, 是指在大学重点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要跟踪前沿、 追 求创新、攀登高峰,

10、达到国内领先乃至顶尖水平;“立地”,是 指立足现实, 面向地方, 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 实践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南京师范大学从逐步认识、理 解“顶天立地”的意义, 到旗帜鲜明地提出“顶天立地”的指导 思想,再到确立并在科学研究中充分实施“顶天立地”的发展战 略,经历了一个长时期争鸣再到实践的过程。在此期间,学校科 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 同时实现了由基础理论研究向 学科前沿转移以及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的两个转变。学科建设在不同地方大学里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科建设 在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6 年进入“ 211 工程”之后,南京师范大学

11、逐步确立以学科建设为 龙头的理念, 狠抓学科建设。 学校提出了“调整结构、 凝炼方向、 分层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建设方针。在对传统学科改 造、建设、升级的同时,大力推动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进 作用的新兴、 交叉和应用学科的发展, 确保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 流行列和优势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学校拥有 6 个 国家重点学科, 3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7 个博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 8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 科, 168 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1 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和 16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 12 个,还有一批江 苏省

12、重点学科,省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 学科建设的成果既提高了学校的层次, 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服务地方并获得支持是地方大学持续发展的源泉。 地 方大学大多是地方政府重点投资的,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同时,地方大学在科技、文化、智力、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 资源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因而, 地方大学 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正因为如此, 地方大学应该主动 为地方服务,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并力 求做到“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1952 年以来,南京 师范大学为江苏省培养了 14 万名合格的毕业生,

13、他们为江苏省 经济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 1999 年起, 学校相继与南京市等江苏省绝大部分地级市签订了教育硕士培 养协议,仅为南京市就培养了 2000 名教育硕士。与此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办学声誉、传统、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发展不遗余力地做贡献。 在江 苏省委和省政府的部署下, 南京师范大学先后帮助和支持过原淮 阴师范专科学校、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南通师范专科学校、镇江 师范专科学校、 南京晓庄师范专科学校、 无锡教育学院等高校本 科教育, 并协助它们改办成本科院校。 学校积极参与宿迁学院本 科教育,并于 2004 年在泰州市创办了南京

14、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为江苏省填补了地级市没有本科师范教育的空白。此外, 南京师范大学还直接参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学校与泰州市、 全国十强县区的常熟市和武进区、 快速崛起的新秀沭阳县等签订 了全面合作协议,承担了江苏省城镇和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工作。 如为南京市房产XX局,XX局设计了电子政务综合平台软件开发, 为连云港市海滨新区分项目填海工程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与海域 使用论证, 为无锡市基础地理框架数据整合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 计,等等,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服务赢得了支持。 进入“九五”以来, 江苏省一直将南京师范大学作为重点建设的 大学给予重点投入, 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

15、 这些都成 为南京师范大学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三、办出特色是地方大学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任何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这些特色是在逐步凝炼 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 并应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大家的公认。 尤其 是当今, 在大学都向着综合化发展的背景下, 大学特色建设显得 尤为重要。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就会逐渐失去一所 大学存在的意义。办学特色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应该是学科和 专业特色。地方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大学都在不断探索并凝炼办学特色。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一大批中央部委属高校加入了地方大学的行列,但它们的人

16、才培养、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的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打破了原来地方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地方特色。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地方大学是实现大众化当 之无愧的功臣。然而,地方大学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发展方向 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原来的优势、特色被综合所掩盖。当前, 随着建设高教强国目标的提出, 由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必然走向 以大学为主体的治理,由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规模发展必然走向 以学术权力为主体的内涵质量提升。 在这样一个面临办学转型的 “十字路口”,地方大学必须反思并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地方大学在凝炼形成特色时, 要同时注重地方特色和校本特 色的

17、建设。地方性是地方大学的基本属性之一。地方大学深深植根于所在区域,立足地方,了解地方,并在长期服务地方的过程 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 这些也是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优势 条件。因此,地方大学决不能漠视乃至鄙薄所在区域, 应本着“双 向参与,主动适应,良性互动”的精神,积极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使命,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凝练特色。校本特色是指地方大学在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客观环境相互作 用的基础上形成的鲜明个性。 校本特色的形成,是在继承学校优 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校本特色需要弘扬传统并超越传统,将传统优势重建为新平台上的 高峰。办学时间较长的地方

18、大学, 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和优 势,虽然不少地方大学的办学空间、规模、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 革,原来的传统和优势已经被客观甚至人为地弱化,但它们还潜在,并且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学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这些传统和优势不应该轻易丢掉, 反而应该强化,并在原有基 础上、在新的环境下将他们重新打造成为特色。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继承与超越的关系。 尽管传统是 几十年所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但现今地方大学的 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继承传统时,更 要与时俱进,超越传统,在更高更新的平台上用更广阔的视野来 弘扬传统。二是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在新的背景环境下 改造提升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