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驿路梨花课题14.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2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3.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重点 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难点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 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诗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梨花、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答案。 问题导出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

2、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自主学习 1、“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3、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 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二、互动交流:小组自主讨论分享提升1、“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

3、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3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

4、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4、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

5、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三、当堂反馈(含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在匆匆的一生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受到各种困难的搅扰,大到失去了信心希望,小到走错了路。在这种时候,茫然看着身边来去的人潮,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自己,那一刻的孤独与仿徨,是任何痛苦都难以比拟的。在这个时刻,一声轻柔的问讯,

6、一个理解的微笑,乃至一个关切的眼神,都会使心灵变得踏实,世界仿佛一下子明亮起来,就像有无数的鲜花在开放,这一雪中送炭的真诚的关怀,并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一丝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就足以融化所有困难与凄凉的坚冰。 课堂作业导学案第14课第三题。家庭作业抄写生字词。教学后记执教1:执教2:课题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4、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重点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难点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教学过程:

7、一、定向导学: 导入新课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问题导出1、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2、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自主学习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

8、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4、5段中找答案)二、互动交流:小组自主讨论分享提升1、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2、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9、小结:学生讨论填写句子,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3、“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

10、力。)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如“曾子还说哩”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三、当堂反馈(含课堂作业):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

11、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勇于尽责,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课堂作业导学案第15课课内精读家庭作业导学案课外阅读教学后记执教1:执教2:课题16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 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

12、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问题导出1、作者在陋室里过得怎么样?(从生活环境,往来人员,日常生活方面来分析。)2、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3、品德高尚,这屋子就不简陋了吗?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自主学习1、“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1)孔子云:“何陋之有?” ( )(2)水陆草本之花

13、,可爱者甚蕃 ( )(3)无案牍之劳形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2、翻译下面句子。(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二、互动交流:小组自主讨论分享提升1、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雅静往来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多才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劳形。高雅脱俗2、 找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借陋室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3

14、、 陋:房子的简陋。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住在简陋屋子里的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喜欢做的事,做了很多都不觉得累,不喜欢做的事,一听说,心里就烦。看来,在很多情况下,心情决定你完成任务的情况。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心态决定状态。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摆正心态,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三、当堂反馈(含课堂作业):课堂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

15、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课堂作业导学案第16课课内精读家庭作业背诵和默写课文教学后记执教1:执教2:课题16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熟练地背诵短文,并能全文翻译。2.能解释一些重点实词、虚词。3.能鉴赏文本、理解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作者借爱“莲”的情感抒发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难点能熟练、正确地背诵、默写课文,翻译短文。教学过程:1、 定向导学:2、 导入新课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

16、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问题导出1、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2、 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自主学习1、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二、互动交流:小组自主讨论分享提升1、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