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核心知识提示素材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政治核心知识提示素材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政治核心知识提示素材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政治核心知识提示素材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政治核心知识提示素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提示1、纸币及其发行量(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 行量小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3)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2、外汇和汇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又称汇价,

2、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的人民币减少,说明外汇的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 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及国民去境外旅游、消费。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3、;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附: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3、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注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2)消费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3)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 费是生产

4、的动力)(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注意:应该掌握具体的原理内容,并能结合实际如扩大内需、旅游等加以分析说明。4、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公司是否 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企业信誉和

5、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注意: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如何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5、收入分配公平:(1)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 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3)实现的途径:(一项制度保证,两项重要举措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 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

6、制度保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 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 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注意:应该掌握具体内容如实现的途径等,并能结合实际材料加以分析应用。6、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7、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二者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注意: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 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 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 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8、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再分配要更加 注重公平。当前,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在企业中的分配)中占合理 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 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7、财政的作用:(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基础设施与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 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也是社会主 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

10、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8、宏观调控:(为什么?怎么样?)(1)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 不足,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 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专心 爱心 用心3(2)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手段:a经济手段: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11、。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b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过经 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c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 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 体功能。9、科学发展观:(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一)必要性: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12、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二)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

13、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 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注意:应该能够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和具体事例进行分析。10、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关键)(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大战略任务)具体:“一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

14、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c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突出位置) 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国策)

15、(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011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政治生活核心知识提示专心 爱心 用心31、我国公民(1)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监督权。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保证);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公民义不容

16、辞的职 责);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珍惜选举权。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 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 度

17、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如何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修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2、我国的政府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宗旨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如何体现政府的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内容: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和合

18、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 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等职能。目的: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目的: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经济调节-统筹规划,总体部署(即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合理运用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经济杠杆,引导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现在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经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社会管理-制定并完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公共服务-信息引导,政策支

19、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健全社保制度,建立并完善预警机制)(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如全国道德模范表彰);二是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如举办上海世博会)。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基础、文化、卫生)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农村合作医疗、计划免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最低保障、社会福利、失业、下岗再就业)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就业。 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

20、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注意: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 能力和水平。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1)必要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 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 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 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3)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

21、。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途径:(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政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如何体现政府的权威?)(1)政府的权威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们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2)体现: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

22、群 众的根本利益;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 声望;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它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权威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3)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们自觉地认可和接受我国政府权威的树立:(怎样树立政府的权威?)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 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政府工作人员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 的

23、积极促进者,脚踏实地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 民的利益;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的原则(如何体现民主集中制?)含义: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

24、权,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一一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的性质、宗旨:专心 爱心 用心6(1)性质: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25、、指导思想决定的。(4)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如何体现党的执政方式?)(1)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 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

26、,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 活的法制化、规范化。(2)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 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坚持党的领导,要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注意;懂得党的性质、宗旨;理解党的执政方式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说明。5、巩固和发展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民族平等含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

27、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首要原则)(2)民族团结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 结局面。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重要原则)(3)各民族共同繁荣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 繁荣。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 求。(根本原则)(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

28、结的政治基础,民族 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 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分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自治机关是:当地的人大和政府。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立法、经济、文化管理、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实行的必然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坚实的社会 和政治基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

29、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专心 爱心 用心86、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1)国际关系的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内容(政治关 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世界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 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 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30、。(4)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 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5)在国际关系中, 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 的目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就 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注意:能运用这一考点分析中俄、中美、中日、中欧、中法关系,特别是我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对国 际问题的态度、对策、行动,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

31、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 国活动的中心。(4)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 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作用:(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 用(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32、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2)国际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3)世界人民渴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4)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注意:我国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包括哪些内容?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基本内容(1)我国外交政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基本内容: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33、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2011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文化生活核心知识提示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 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 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 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人生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

34、展。2、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为什么?怎么样?)(1)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

35、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 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1)对内: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文 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2)对外:世界文化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 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

36、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 设和谐世界。4、文化继承与发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 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 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37、,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 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意:理解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关系;能解答辨析题。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其中科学技术和 思想运动是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的。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 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a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 ,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b教育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 文化

38、创造(创造)。c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5、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 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要求: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着眼于文化

39、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重要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重要途径)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6、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

40、有中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 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 支柱。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

4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必要性):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

42、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7、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要求。(1)必然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文化素质不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2)重要性 加强文化建设,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

43、民,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 本任务,为实现全面小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要求: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8、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学文化修

44、养,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 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 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在我的知识为社会造福。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1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提示(一)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

45、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 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识记、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

46、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 想。注意: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原理内容】人的意

47、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 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注意:能结合实际分析说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四)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 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理解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目的。(五)真理1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2

48、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3 .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谬误。(六)认识1 .认识的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一事 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 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3 .认识的上升性:认识运动的

49、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 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注意: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 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 .联系的客观

50、性r原理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方法论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 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 .联系的多样性r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r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 条件为转移。专心 爱心 用心134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内容】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由部分组

51、成,离开部分整体也就不存在;部分的功能将影响整体,特别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 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 整体的发展。5 .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内容】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方法论】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八)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

52、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 .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3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 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4 .量变和质变(发展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 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53、质变 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 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做任何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 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 质才能向前发展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5 .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 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在分析事物发展原

54、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九)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同一性一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斗争性一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注意:学会区分哲学上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运用具体材料分析矛盾具有同一性。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r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r方法论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

55、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 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专心 爱心 用心1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 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在一

56、 定场合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 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注意:能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如“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哲学依据。3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 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 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 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 主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