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战略之于中国企业_第1页
低成本战略之于中国企业_第2页
低成本战略之于中国企业_第3页
低成本战略之于中国企业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低成本战略之于中国企业 转型思维是很重要的战略性思维,全面而准确的去理解中 国企业 20 年的发展背景是我们在理解企业战略时更重要的 问题,而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对于企业成长性的问题才 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看法。 我们把中国企业发展问题的转型总结为下面三个方 面: 一是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 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发展,给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第 一次创业的激情和机会,这也形成了很多企业的战略取 向,这里面最着名的是联想的“贸 -工 -科”的发展战略。 在那种短缺经济时代,没有什么比做贸易赚钱更有说服力 的事情了,比如说彩电,在那个时代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 而语。在 1978 到 1995 年这段时间,中

2、国基本上是这种短缺 经济时代,彩电是要凭票买的,企业之间比拼的是企业的 性质和生产的能力。在中国彩电业的竞争格局中,在这种 转型中最大的成功者是长虹公司,这个以国家性质为主的 企业, 1973 年起就开始研制黑白电视机, 1979 年从日本松 下引进全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1982 年其年产能就已经达 到了 10 万台。 1985 年又从松下引进了全中国最后一条生产 线, 1986 年生产能力增至 32 万台, 1992 年增至 100 万台, 1996 年继续增加到 660 万台, 1998 年生产出 930 万台,总 量位居全球第四。 这种生产能力和国字招牌的优势在中国这次大转型中显示 了

3、极其强大的竞争力。相反,那些以民字为主的公司和刚 从国字转型的公司则没有这么大的竞争实力。在这次大的 转型发展中,以 2001 年中国正式的加入 WTO 为准,前后 5 年,中国基本商品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过剩时代,这个特点 就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第二次转型。 二是中国市场的“贸 -工 -科”向国际板转型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对中国企业的一些所谓的成功经 验,现在看来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由于中国市场巨大 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企业赚钱的门槛变得非常低,这就使我 们在很多关键性的管理和技术问题上没有一种相对的远 见。 一般人容易将 2001 年 11 月中国加入 WTO 当作中国企业国 际化的起点,其实,中国

4、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一个逐步 演进的过程, 2001 年可以算作这一过程的转折点。大量外 资进入,迅速使我国许多产业被国外跨国公司垄断。在通 信业有着名的“七国八制”;在电脑行业有 IBM 、惠普、 苹果等;在彩电业有松下、日立、索尼、飞利浦等。 1992 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 略,大幅度降低关税,同时取消部分进口许可证,使外资 对中国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达到 顶点。风起云涌的合资,使一大批国内品牌从此消亡。而 进入 1995 年,半壁江山已被国外品牌占领。电脑行业前 10 名只有联想一个纯正的国产品牌,饮料界只剩下健力宝, 彩电业也只有长虹。这个残

5、酷的事实决定了 1995 年以前中 国企业的竞争目标决战跨国公司。在这场波澜壮阔 的市场争夺战中,国内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低成本 竞争战略。这是后发国家的企业必然采取的一种竞争战 略。 按照美国学者迈克 -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战略只有两种: 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现在诸多企业实践已经证明了 这种观点的有效性。作为后发国家的企业,中国企业是很 难采取差异化战略。因为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差异化主要 是产品的差异化,而产品的差异化又主要是技术的差异 化。但是,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总要受到买方经营成本的 制约,所以,技术的演进总是表现出递进的特征。也就是 说,一个新技术的被广泛引用,必须与原有技术能

6、够实现 平稳的过渡。电脑业的术语“兼容”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当然,企业也可以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但是,这却是一条 布满荆棘的道路。一方面,中国科技力量集中的军队和科 研院所,由于体制转换的障碍,始终无法突破性地完成 “国家主导”向“企业主导”的科研模式的转变。另一方 面,采取专利付费和仿制的技术追赶战术,也越来越容易 受到竞争对手的法律诉讼。 由于这两方面原因,中国真正走上差异化战略道路的企业 凤毛麟角,深圳华为可以算作一个特例,但即便如华为这 样的企业,面对思科这样的国际对手,还根本谈不上差异 化竞争。所以,低成本战略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是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向其它形式转型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7、一下当今排在前 10 位的市场化大型 企业,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们基本上都是国有 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 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方面 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比纯粹的民营企业发展得更快。 个中缘由在于:国有企业掌握了绝大部分企业发展所必须 的资源,行业好才是企业好的更重要的原因。人才、技 术、管理经验、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国有企业有着民 营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 但是,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 人才资源的潜力难以发挥出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型的初级阶段,这个弱点表现得还不十分明显。 但是当国有企业的其它资源优势逐渐弱化的时候,仅凭资 金

8、优势已经无法左右市场。这个时候,国有企业的致命弱 点就暴露无遗。谁是影响中国企业未来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从战略上去理解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而关于国有企业的 效率高还是民营企业效率高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 着巨大的分野。 以香港的两位学者来说,经济学家张五常是典型的说国有 企业没有效率的,认为中国未来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求企 业在制度上进行创新;而同在香港的郎咸平则认为中国的 国有企业的效率要比民营企业要高,而且举出了很多的案 例作为说明。那么谁对谁非,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 法,但作为中国企业的主体性的问题,国有企业由于在资 源和政策上有比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更多的优势,在量上 也显得很多,其改革的逻辑和路局都会对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