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_第1页
管理论文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_第2页
管理论文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_第3页
管理论文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 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2008年8月2526日,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牡丹江区域旅游合作大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

2、业委员会和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牡丹江市旅游局和旅游发展公司承办,旅游学刊编辑部、北京旅游学会、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协办。出席会议的代表共计156人,分别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以及牡丹江市地方各部门和主要旅游企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既定主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并就牡丹江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进行专题研讨。闭幕式上,马波会长和徐德宽副会长共同为孙文昌先生颁发了中国区域开发研究杰出贡献奖。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研讨会将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承办,并同时举办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20周年庆典。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旅

3、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发展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选择这一会议主题,旨在就区域旅游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多视角、深层次、跨领域的研究和探讨。综观会议收到的55篇论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主题。一、转型背景下城市与旅游(休闲)的融合发展研究城市是中国旅游业的主要载体,城市旅游历来备受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旅游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机制始终未能真正形成。中

4、国正处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城市旅游的发展要适应城市形态的变化而主动改变自己,而另一方面,发展旅游又构成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可见,从动态的角度看,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多篇会议论文对此予以关注。主要有杨振之等对休闲城市的标准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对城市休闲的基本问题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城市休闲的产业体系、城市休闲的游憩方式与城市休闲的空间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王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所依赖载体的广泛性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模糊,另一方面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的产业群体,出现了与其他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趋势,并以上海为例,提出了空间融合、组

5、织融合、产品融合和智力融合等4种产业融合的方式,指出融合发展出现的新增长点的集中体现是旅游新业态的兴起。袁书琪等探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旅游开发应关注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历史遗产与生活体验之间的关系,二是现代建设与原有山水之间的关系,三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商务之间的关系,四是传统审美与现代游憩之间的关系。此外,何佳梅指出城市商旅联动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组织创新,通过对现代城市商业和城市联动发展的内外营力及其功能分析,提出了城市商旅联动发展的主要思路。梁保尔探讨了老字号这一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城市文脉,认为老字号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城市文脉传承和城市旅游发展。吴建华等认为城

6、市休闲文化建设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因而建设城市休闲文化,创造市民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之一,并以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基于市民休闲文化消费状态与需求的城市休闲文化规划方向、建设目标与管理对策。徐淑磊研究了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关联存在的多种对应关系,指出当前城市与景区的发展正面临着由低级向高级跃进的挑战,走城市与景区景观共轭、和谐发展的特色道路,是实现城市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区域旅游发展的市场化机制与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步入转型期的中国旅游业,既会发生形态、功能、结构上的改变,也需要在动力机制上产生变革。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职能重心是

7、不同的,随着目的地的演进,政府的职能重心需要从“先驱者”向“协调者”调整。总体上,一方面市场化是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由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构成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一大内容,同时也是转型期旅游业增长的技术动力。本次会议的诸多论文就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市场化和产业组织优化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主要有江金波基于广州乞巧文化节旅游开发的实践,认为实施城市传统节庆旅游开发,要在群众性广泛参与基础上,将其物质性与精神性元素开发有机融合,善于运用市场化运作,提升其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其关键是活动项目、传统工艺及其产品的市场化。

8、刘少和等以广东区域旅游转型发展为例,指出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旅游转型发展也存在区域特色,既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又需主观创意,引导市场。陈超等应用业务矩阵评估法和地理集中度模型分析了福建旅游市场的现实竞争态势,及其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郭伟等以忻州市为例,对欠发达区旅游开发的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忻州市旅游开发的4种空间组织模式。简王华提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发展及区域协作应采取的措施与保障。廖卫华等分析了珠三角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其面临适应性的调整和提升,主要是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基础上构建珠三角旅游地品牌,以增强珠三角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及竞争力。王然通过对中国旅游大区域整合阶

9、段整合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在尺度规模、基础优势、方式类型、实效进展等不同方面的整合特点、整合模式和发展对策。王雪晶等以我国新的区域划分结构为基础,通过对各区接待旅游者、旅游资源拥有量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评测与分析,归纳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三、旅游效应的统筹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对多种旅游效应进行统筹调控,不仅是旅游消费市场的自然倾向和本真追求,也是旅游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旅游业的功能由单一经济转周经所环境、社会文化多功能的统筹调控,意味着对旅游效应的研究必须从单一方面的研究走向多元研究。本次会议论文中涉及旅游就业、旅游容量、旅游资源与环

10、境保护等方面。主要有郭为等通过一系列量化分析得出饭店和旅行社的发展在总量上显著影响就业,但它们的发展变化对就业波动的弹性贡献不大;旅游就业中,间接就业或者由旅游所带动的其他就业的增加比直接就业更加重要。何媛媛在科博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19922006年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就旅游业人力资本与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关系作实证研究。徐建英以我国著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调查和分析了社区居民在旅游业中的就业状况,探讨了限制社区居民进入旅游业的影响因素。李琛在回顾国内旅游容量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容量研究中的误区进行了剖析,指出国内旅游容量理论研究的滞后已

11、经严重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马波回顾了生态旅游研究发展的过程,指出其特征与存在问题,并就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梁明珠等在分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世界遗产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外国家公园与世界遗产项目开发、保护管理模式和考察经历,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任鸣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来自管理边界、地域边界和合作边界的制约,出现了许多畸形和萎缩,并结合浙江实际,分析、解剖这种“边界”负效应的来源与危害,提出了值得注 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

12、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意的问题和处理方法。除上述3个方面,会议论文还涉及到了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一些新视角和新观点,如郭鲁芳对城市女性休闲障碍的研究;石丹对旅游目的地营销潜力评价与策略框架的分析;沈和江对乐活(lohas)理念内涵特质与价值取向的研究;程道品对广西高端旅游市场的关注;郑宗清对老年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德村志成对休闲旅游产品与花卉节事活动

13、关系的探讨等等。总体而言,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是一个渐进的、富有挑战性的过程。要解决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一个由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和管理部门组成的强大团队。此次会议围绕这一主题,就区域旅游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讨,无疑会对这一命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逐步推进,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也将取得更新的进展。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王玉洁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14、.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

15、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