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过程与内在机制_第1页
认识的过程与内在机制_第2页
认识的过程与内在机制_第3页
认识的过程与内在机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认识的过程与内在机制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两次飞跃的条件和 意义,理解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及其发展的总规律; 明确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和信息、 选择、建构在其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重点是理解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思维具体的理解。教学时间: 6 学时第一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一、由实践到认识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概念。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关系的认 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形式 第一,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的属性和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这是认识的起点。 第二,知觉是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

2、联系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第三,表象,是人脑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客观事物感性形象,是对过去感觉和知 觉的回忆,是知觉的保留和再现。 特点: 感性认识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界事物的现象、片面、外部关系的,它 与外界事物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它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表面性的特点。 地位感性认识是很主要的它的主要性表现在, 它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第一步, 是理 性认识的来源和必要手段, 只有感性认识, 才能获得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 才能在此 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进行加工制作工作,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 ,内部联系、全体 的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局限性感性认识

3、的局限性、 在于它只能把握事物的表面现象, 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 理性认识 概念(定义)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形式第一,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第二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判明 和断定,在逻辑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第三,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 在逻 辑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 已知的判断叫前提, 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 推理就是由前提和结论组

4、成的。 特点:理性认识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 是对大量的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深刻性的特点。 地位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3.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正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质的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它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 是人脑凭借感官所得到的感 觉、知觉、表象的具体形式反映事物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的对象是事物 的本质, 是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概念、 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 全面而深刻 的反映事物的。 二者联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

5、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交错在一起的, 一方面感性中 有理性, 另一方面, 理性中有感性, 离开了感性纯粹的理性和离开了理性纯粹的感性实 际上都是不存在的。综上所述, 从以上三个方面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统一的基 础是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 人们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获得感性认识,也只有反复 不断的实践, 才能深入掌握事物的本质,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割裂二者辩证关 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派别。

6、4. 如何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必须具有十分丰富的、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 。 必须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加工制作。二、由认识到实践1. 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意义又更加重大? 这次飞跃,是实现改造世界目的的飞跃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总之,只有经过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才能发挥认识的作用,实现认识的目的,才能 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 正因如此, 我们才说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 大。2. 怎样实现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要尽可能正确的实现第一次飞跃,形成相对正确的理性认识。 做到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使理论与群众相结合 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综上所述,在实践

7、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主要解决认识世界的问 题,第二次飞跃主要是解决改造世界的问题,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和手段, 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和目的, 只有辩证的理解这两次飞跃, 才能彻底地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以上我们讲了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这只完成了对于一个具体过程的认识 运动,认识是不是到此为止呢?不是的,就过程的推移而言,认识的运动还没有完成, 也就是说还要继续进行,认识的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8、,由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的限制,总是要经历 在实践的基础上,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经过 局部的成功和失败, 取得正面到经验和反面的教训, 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 完成关于一 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总之,人类认识经过多次反复,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由低级到高级无限 发展着。那么认识的全过程如何理解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概括如下: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地深入和发展,这就是认识的全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2.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 ,是指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 的符合,是社会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认识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包含和体现着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实践认识实践, 既是科学的认识路线,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科学的工作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二者是一致的, 其一致性的关系可概括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 的理论基础,

10、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一、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结构。认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是一个由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认识中 介系统三方面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系统。认识主体。认识主体是认识系统中进行认识活动的社会历史中的人。 认识主体担负 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认识活动中, 被主体的观念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相互规定。 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发展与加深, 认识客体系统 不断发展和日趋复杂。认识的中介系统。认识的中介系统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 认识手段为结构要素, 并

11、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复杂系统。 认识的中介系统是整个认识 得以实现的关键, 是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 决定着不同时代人 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认识的结构系统以主客体为两极、 以工具为中介的基本结构骨架, 在任何时代都是 共同的、不变的。但在不同的时代,认识系统结构的规模和容量有很大差别。二、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 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是指, 认识是对客体信息的有组织的加 工、改造和整合,指对客体信息选择和建构的机制。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广义的非理性是指人的意识要素中的“情”和“意”方面。狭义的非理性是指人的 认识能力中不能被

12、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情感。情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对人的认识有重要影响。情感、情 绪能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气,把人的认识推动起来。意志。意志是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 它与情感一样,是认识过程的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 是认识过程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形式的作用。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是人以 非逻辑形式出现的非理性因素, 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一部分。 在认识过程中, 它们与思维 的逻辑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认识的进行、发展和飞跃起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非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的作用,但强调非理性因素是受理性因素制约的, 强调人要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 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而非理性主义则相反, 片面夸大和神话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把非 理性因素看作人的本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