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 绪论1、 心理学的历史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i / i - 感觉阈限定律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
2、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 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
3、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1)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多选/单选/
4、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 判断哪种方法)(一)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 和自然实验法。(二)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三)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可分为书面调查 和口头调查。(四)临床法(最常用)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五)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
5、心理常用的方法。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了解 名称和代表人物)(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二)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韦特默、考夫卡、苛勒(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
6、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
7、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二)教师职业
8、必备的心理素质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广博的只是 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学科方面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识、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塑人,以行正人,才能培养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好学生。4
9、)全面的能力 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进修)等5)专业的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 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
10、,其间个体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1) 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被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对象。2) 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学生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并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3) 沉默技术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4) 宣泄技术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5) 探讨技术探讨技术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
11、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6) 面质技术面质技术指教师受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7) 自我表露技术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8) 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总之,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的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第一节人的发展。人体发育过程分为四个时期1胎儿期此时期生长占优势而机能分化少2初生儿到成人期此时期生长发育都快生长和机能分化基本获得平衡3成人期4老年期(儿
12、童至青春期圣经系统几乎已经发育完全)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认为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对机能内外的各种刺激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摸快说(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指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3.反射和反射弧p33(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2)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谢切诺夫把反射
13、的概念推广到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把反射分(无条件发射)与(条件发射)。无条件发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膝跳、眨眼、吮吸、排尿等(给例子找归属)。条件发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4)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人。(斯金纳)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 条件反射,也叫工具性 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发射存在着很多的异同点(大题)。相同点: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
14、件发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不同点:在刺激方面的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的活动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前已经呈现,刺激是作为引发行为的一种手段。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后呈现,它是用做强化的,即强化实验者所期望被试做出的行为。在反应方面的不同。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而在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实验中,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从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15、。就学习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望梅止渴属于经典 条件反射;写字、唱歌、跳舞属于操作性 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元阿里更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强化原理)和(消退原理)。例如,父母可以用微笑、爱抚、奖品等来强化孩子的自利行为,也可以用不理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无休止的哭泣。二、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填空)。所谓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一)(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填空
16、)。1.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 和思维萌芽阶段三个阶段。2.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语言)的产生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质的飞跃)(填空/单选)。(二)(个体心理)的发展p38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1.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阶段划分。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36、7岁);儿童期,也叫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
17、(11、1214、15岁);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14、1517、18岁);青年中期:(1925岁):成年期:(2545岁);中年期:(4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多选)。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心理发展是与
18、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主导活动,这种主导活动就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填空/单选)。三、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多/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p39(一)遗传因素1.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每一个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个体,都有可能发展为一个具有正常心理发展水平的人。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9、二)自然环境因素(多选)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很大。(四)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选)1.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2.拷贝世界。大众传媒3.学校教育。简述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第二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
20、1、中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p47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一)过渡性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填空)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填空)。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2.青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的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二)闭锁性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内部的获得时期)1记日记2交往不但么坦率了(三)社会性由于
2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四)总结: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共同教育。2、中学生思维的发展p49(论述)(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填空)。这一特点体现在:(1)运用假设。(2)逻辑推理。(3)运用逻辑法则。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盲目的追星 (案例p303)(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
22、出现。2.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多选):(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简答)1)1.初中生情绪的发展特点。表现出以下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2.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2)情感有文
23、饰、内隐和曲折性。(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2).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意识水平的提高,其情绪体验呈如下特点:(1)情绪的延续性。(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三)中学生人格的发展(简答)1.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1)意识高涨。大约在1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2岁左右有“自我”的意识)初中生阶段自我意识进入第二次飞跃。(2)反抗意识。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儿童完全不同的特点:(1)交友范围缩小。(2)重视友谊。(3)与异性
24、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2.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论述)(多选)与认知能力发展相呼应,高中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价值观的确立。(3)自治需求。高中生的自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四、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案例分析)(一)初中生心理指导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提前
25、向学生讲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识。正确认识手淫现象。引导男女同学之间的集体的、广泛的健康交往。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当学生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教师应教会他们积极的应对方法。(二)高中生心理指导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有效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
26、,尽快提高学业成绩,减轻学习焦虑。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 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能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p5861 案例分析)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 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p64二、学习的种类(简答)p65(一)以学习水平划分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系列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最高层次的学习)(二)以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
27、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三)以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其中最成功的是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从而得出结论:s-r。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起来的。他提出三条学习定
28、律。(准备律):联结的增强或减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练习律):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因为练习得到加强;(效果律):指奖惩对联结效果有重要影响,奖励则联结增强,惩罚则联结削弱(多选 给解释填名词)。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二)认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模型较有代表性,其基本观点如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可以通过(观察)获取代替性的间接经验。这种学习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四、学习迁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29、(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异化)或(干扰)现象。其实质就是把学得的知识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组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二)学习迁移的种类(选、简答)1.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 和负迁移(了解例子及归属)。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 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 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 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将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
30、去。(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选)1.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洛克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机能3.经验概括说。经验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贾德“水下打靶”4.关系转换理论。习得的经验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苛勒5.认知结构说。6.认知结构说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完形主义心理学家(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多选)(简答 +迁移的概念)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
31、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对迁移起至关重要作用。4.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
32、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简答)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论述 +学习迁移概念)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2.精选教材。一般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
33、种情况。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总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二)理解的标志(多选)1.知道“是什么”。2.知道“为什么”。3.能举例复述。4.融会贯通。(三)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多选、简答、论述)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的三种主要教学形式有:(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3.利用变式和比较。 第三节 技能的
34、掌握p75一、概述(很重要)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1 审题2相关知识的重现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1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知识记忆的月牢固越准确提取的越快越准确成功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问题的特征一般来说学生解决不带具体情节的抽象课题比解决带有具体情节的实际课题容易解决单一的课题比解决复合的课题容易解决书面问题比解决实际操作课题容易3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一)什么是技能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二)技能的种类(简答)简述技能的种类及其关系技能按其本身的性
35、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 和智力技能 两种:1.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吹、拉、弹、唱以及田径、球类、体操等活动方式属于运动技能 的范畴。2.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心算技能等都是常见的智力技能。3.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简答 掌握各自概念 区别 联系p76)。两者的区别表现在:活动的对象不同;活动的结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
36、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二、技能的形成阶段技能是如何形成的?(一)动作技能的形成(多选/简答 后面有题p337-344)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极其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
37、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动作系统。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二)智力技能的形成(简答、多选 注意例子)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定向。(下象棋)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代替物进行的活动,如借助于实物或模型、图表、标本等学习。3.有声言语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离开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有声言语对活动的程序做精细的陈述,使智力
38、活动向不直接依赖事物的出声言语过渡。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本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的完成借助于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5.内部言语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完成的最后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技能的结构成为压缩和自动化的形态,以内部简化的言语形式完成认知活动。(三)技能的形成标志。(多选)动作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几个标志:动作结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智力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几个标志:最早系统研究智力机能的是(加里培林)智力技能的形成的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音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语言动作阶段智力活动脱离了
39、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三、技能练习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练习的效果不只是取决于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而且取决于合理的组织、练习方法等因素(多选/填空).(一)联系和练习曲线联系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反复操作的过程。练习的结果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二)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08简答)1.四种类型的练习曲线(p78 )。abcd工作量练习时间(画图 逐一解释)a表明,学习技能的初期学习成绩
40、急剧上升;随着学习的进展,成绩上升的趋势逐渐减弱;b表明学习初期逐步缓慢,经过多次练习,到了学习后期成绩急剧上升;c表明,最初的学习进步缓慢,但不久成绩便急剧上升,接着进步又变得缓慢了;d表明,学习初期进步很快,学习中后期进步停顿下来了,过了这一阶段进步又较快。2.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练习成绩的发展,有时呈较大上升状态,有时则呈下降态势,呈现(波浪式的起伏现象)。3.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叫“高原期现象”。(三) 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简答)如何提高练习的效率?1.确定练习目标。有无练习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单选/填空)。有了明确的
41、目标任务,就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起练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高涨的热情,使练习经常处在意识调控之下,从而提高练习效率。2.恰当安排练习时间。高效率的练习,还应从技能的性质,练习者的学习水平,以及如何消除疲劳、克服遗忘等方面来考虑合理地安排好练习时间。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通过反馈能更有效地练习,促进技能的获得。4.灵活采取练习方式。(最后总结一句 就一分)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p79(简答)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一、概述(一)什么是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二)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理解
42、)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多选)(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
43、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简)普遍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简答/填空/多选)(概念判断)。(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
44、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五)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品德的各心理成分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个体品德发展中,每一个基本成分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的桥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深化、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因此,品德
45、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三、品的发展的阶段理论(选)(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依靠他人)到自律(不依赖他人)的过程。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0-3岁)。(皮亚杰)这一时期儿童对问题的考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规则。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特点:(1)单方面的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4)赞成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
46、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特点:(1)儿童以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意愿加以改变的。(2)判断行为时不知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在绝对化,能够看到可存在的几种观点。(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 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研究道德发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47、 的品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惩罚定向; 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2.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权威定向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多选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发展阶段心理特征一前习俗水平(9下)1惩罚定向阶段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2寻求快乐定向只按行为后果能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二习俗水平(9-15)3好孩子定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4权威定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决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
48、后)5社会契约定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取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道德判断以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四、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简)(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二)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五、学生品德的培养(案例)(论述/简答/案例分析)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认识始终贯穿于品德形成的各个方面,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状况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
49、感体验。道德情感即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人类特有的最高级情感,是促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桥梁。(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在品德教育的四要素的互动关系中起关键作用,在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变中起保证作用。(四)注意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标志。六.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案例)(案例分析/论述/联系实际的)所谓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通常表现为故意违反纪律
50、、恶作剧、好打架、无礼貌、爱撒谎、小偷小摸等(多选)。(一)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原因(多选 08试题)1.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客观因素。青少年的不良品德是社会大环境和教育的不良影响通过其内部心理活动产生的,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造成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多选/填空)。2.青少年品德不良的主观因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意志力薄弱。(3)好奇心。(4)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二)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08论述 什么是 矫正是指 品德不良的概念 产生的原因/案例分析)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是指改变学生的不良品德,使其转化为良好品德的过程。青少年世界观尚未定型
51、,可塑性很大。对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力的教育措施。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端正办学思想。其次,树立良好校风。再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3.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4.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进一步消除有不良影响的坏风气,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食粮,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第五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p90学习困难学生 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
52、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目前,学习困哪已成为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困扰着许多学生和家长。一、学习困难的特征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是:智力都是正常的;存在思想品德比较落后或学业成绩不良,甚至两者兼而有之;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是由于生理缺陷造成的,也不是环境教育剥夺的结果,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及本人主观原因所致;社会困难学生需要特殊的督促、辅导和帮助。二、学习困难的类型(单选/填空)(一)暂时学习困难学生。(二)能力困难学生。(三)动力困难学生。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四)整体困难学生。三、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多选/简答/案例分析)(p94 案例 分析原因 怎么办 )(一)认知
53、因素。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存在非常显著的问题。他们在问题解决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困难学生认知方式明显趋于依存性特点。(二)人格因素。学习困难者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调控水平低。(三)人际因素。学习困难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不良率很高。这些学生往往是孤独的,不合群的。(四)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社会环境。四、学习困难的辅导p92(一)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做出恰当的自我判断,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增强学习行为的有效感。(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习困难学
54、生的第一位的任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和恢复自信。(三)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就感。成功感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增加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四)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五)讲究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育方式,又要讲究教学方法。在教育工作中,按照成功教育的动力机制原理,坚持正面鼓励为主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六)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作为教师应在教育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
55、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健康的性格,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在教育教学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着力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p94-97 案例分析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第一节 感受一、概述(一)什么是感觉p101感觉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过程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过程;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三)感觉的种类(填)依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可将感觉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多选/单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受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填)(一)感受性和器官阈限。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程度。每一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 来衡量。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载机用车合同(2篇)
- 第24课《愚公移山》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
-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地理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16.1《赤壁赋》-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备课拓展(统编版必修上册)
- 说课稿课件政治
- 西京学院《现代教育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企业级框架基础》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社区环境 课件
- 外研版必修一module2-mynewteachers(reading)课件
- 西华师范大学《装饰绘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职域行销BBC模式开拓流程-企业客户营销技巧策略-人寿保险营销实战-培训课件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实验1-13参考答案
- MSA-GRR数据自动生成工具(已经解密)
- 光荣升旗手PPT课件
- 山西经济出版社小学第二册四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活动教案
- 高等电力系统分析
- 深圳牛津版英语最新八年级(上) 课文 (带翻译)
-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处置利用制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6食品科学与工程2班 吴志宏 年产3000吨茶油工厂设计 定稿
- 如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图文.ppt
- 近年国内电梯事故案例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