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岩石圈构造岩石圈构造 涉及到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假说。涉及到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假说。 起源研究起源研究:古老的岩层(最原始的地球岩石年龄:古老的岩层(最原始的地球岩石年龄4040亿年)、陨石、亿年)、陨石、 宇宙探索。宇宙探索。 圈层结构圈层结构 地球的非对称性地球的非对称性 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 假说假说 第二章第二章 岩石圈构造岩石圈构造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和特征地球的起源和特征 第二节第二节 岩石圈与软流圈岩石圈与软流圈 第三节第三节 岩石圈的生长与演化岩石圈的生长与演化 第四节第四节 岩石圈运动学与动力学岩石
2、圈运动学与动力学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和特征地球的起源和特征 一、地球起源一、地球起源 二、特征二、特征 非对称性、构造韵律非对称性、构造韵律 一、地球起源一、地球起源 1.1.与整个太阳系联系在一起。与整个太阳系联系在一起。 由于不能从行星直接取样由于不能从行星直接取样陨石陨石 2.2.两种模型:两种模型: 均匀聚集模型和非均匀聚集模型。均匀聚集模型和非均匀聚集模型。 区别:先冷凝后聚集(均匀)区别:先冷凝后聚集(均匀) 同时发生(非均匀)同时发生(非均匀) 3.3.最晚最晚3838亿年,存在洋壳与陆壳差异,陆地出亿年,存在洋壳与陆壳差异,陆地出 现剥蚀现剥蚀- -搬运搬运- -沉积的地
3、质过程沉积的地质过程 二、地球特征二、地球特征 非对称性非对称性 证据证据(南北不对称)(南北不对称): 1.1.陆地陆地2/32/3以上在北半球(北以上在北半球(北- -陆半球,南陆半球,南- -海)海) 2.2.大洋脊大洋脊3/43/4位于南半球位于南半球 3.1900-2001m=83.1900-2001m=8级地震共级地震共4747次,次,3030在北半球在北半球 大陆大陆m=7m=7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 4.4.热流分布,南高于北热流分布,南高于北 5.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 南简南简 非对称性证据:非对称
4、性证据: 6.6.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 7.7.全球中、新生代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造山带3/43/4集中在北半球集中在北半球 8.8.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 宗晋(宗晋(20032003)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 道北偏道北偏1010度左右度左右 9.9.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 东西半球也不对称。东西半球也不对称。 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 地球在地球在4646亿年中,发生了不同时间尺度的亿年中,发生了不同
5、时间尺度的 韵律性变化。韵律性变化。 马宗晋(马宗晋(20032003)划分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划分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 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1212个韵律级别。个韵律级别。 认为:认为: 不同韵律层次的存在是不同类型天文周期不同韵律层次的存在是不同类型天文周期 对地球作用的效应。太阳系与银心距离的周期对地球作用的效应。太阳系与银心距离的周期 变化,太阳系通过银河旋臂结构所受的影响,变化,太阳系通过银河旋臂结构所受的影响, 以及大小麦哲伦星云对银河系的作用,可能对以及大小麦哲伦星云对银河系的作用,可能对 2525亿年、亿年、8 82亿年、亿年、2 20.5亿年和亿年和
6、1亿年左亿年左 右的韵律右的韵律 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 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地轴斜度)、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地轴斜度)、 岁差的周期变化,可能给影响地球以千万年级岁差的周期变化,可能给影响地球以千万年级 别到万年级别的韵律尺度。别到万年级别的韵律尺度。 (米兰克维奇气候曲线)(米兰克维奇气候曲线) 部分韵律证据:部分韵律证据: 超级大陆聚散(超级大陆聚散(10-2.5亿年)亿年) 沉积、构造波动周期沉积、构造波动周期25050ma 生物集群灭绝生物集群灭绝-505ma 古地磁磁极倒转古地磁磁极倒转3234ma 陨击事件陨击事件3233ma 第二节第二节 岩石圈与
7、软流圈岩石圈与软流圈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根据成分和力学 性质可将地球内 部划分为不同的 同心圈层,其分 层主要是依据地 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速度的变化。 波速成速度梯度 有明显变化的深 度称为不连续面 或分界面,介于 界面之间的则是 界面间层。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重要的界面: 1.莫霍面 壳-幔 2.古腾堡面 幔-核 3.康拉德面 上下地壳 深深(超深超深)钻与物探:地壳结构研究的两个方面。但是,钻与物探:地壳结构研究的两个方面。但是,物探
8、和地表地物探和地表地 质确定的深度质确定的深度1500米的既定目标几乎都未得到钻探的证实!米的既定目标几乎都未得到钻探的证实!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根据地球内根据地球内 部的力学或部的力学或 流变强度及流变强度及 变形反应方变形反应方 式可分为岩式可分为岩 石圈、软流石圈、软流 圈、中间圈圈、中间圈 和地核和地核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 (一一) )岩石圈岩石圈 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厚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厚20-20- 150km150km。大陆区。大陆区1
9、10150km110150km。大洋盆地。大洋盆地7070 一一80km80km,洋脊、岛弧区为,洋脊、岛弧区为2020一一50km50km。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 1 1上地壳上地壳 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盖层厚度变化很大,由盖层厚度变化很大,由0 0一一1010余余kmkm。其中软弱。其中软弱 层构成滑脱面,沿滑脱面常形成重力滑动构造、层构成滑脱面,沿滑脱面常形成重力滑动构造、 伸展构造、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这些没有结晶伸展构造、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这些
10、没有结晶 基底卷入的盖层滑脱型构造常称为薄皮构造。盖基底卷入的盖层滑脱型构造常称为薄皮构造。盖 层纵波速度在层纵波速度在2.05.5km/s2.05.5km/s。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结晶基岩层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结晶基岩层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和深变质的花岗片麻岩、片岩等中酸性和深变质的花岗片麻岩、片岩等中酸性 岩石所组成。由于埋藏浅、温压低,以岩石所组成。由于埋藏浅、温压低,以 脆性变形为主。这些有结晶基岩卷入的脆性变形为主。这些有结晶基岩卷入的 上地壳构造,常称为上地壳构造,常称为厚皮构造厚皮构造。纵波速。纵波速 度一般为度一般为5.76.3km/s5.76
11、.3km/s。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2.2.中地壳中地壳 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平均成分接近花岗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平均成分接近花岗 闪长岩,但物态不同,为一塑性层。闪长岩,但物态不同,为一塑性层。 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 的控制。的控制。 中地壳厚约中地壳厚约8-20km8-20km,横向分布很不均匀,埋深,横向分布很不均匀,埋深 一般为一般为10-15km10-15km。由于埋藏深、温压较高、放射。由于埋藏深、温压较高、放射 性元素最集中,而具有塑性性质。性元素最集中,而具有塑性性质。 中地壳是上
12、、下两部地壳的过渡层,而不是一中地壳是上、下两部地壳的过渡层,而不是一 个简单的速度界面。个简单的速度界面。 从渤海湾盆地深部从渤海湾盆地深部 地震资料可知,中地震资料可知,中 地壳夹有三段低速地壳夹有三段低速 层,中地壳可能是层,中地壳可能是 由多个软硬相间层由多个软硬相间层 所组成,易产生塑所组成,易产生塑 性流动、顺层拆离。性流动、顺层拆离。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3.3.下地壳下地壳 厚厚10-15km10-15km。上部组分偏中性,波速。上部组分偏中性,波速6.2-6.7km/s6.2-6.7km/s。下。下 部含较多的基性、超基性成分,为角闪岩相部含较多
13、的基性、超基性成分,为角闪岩相麻粒岩麻粒岩 相高温高压变质相。由上向下,偏脆性变形渐变为偏相高温高压变质相。由上向下,偏脆性变形渐变为偏 塑性变形。其下部与莫霍面一起也构成一个重要的拆塑性变形。其下部与莫霍面一起也构成一个重要的拆 离或调节带,控制着地壳构造的发育。离或调节带,控制着地壳构造的发育。 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由镁铁质麻粒岩和超镁铁质,由镁铁质麻粒岩和超镁铁质 岩所组成,厚约岩所组成,厚约l l一一5km5km,由高低速薄层组构成。纵波,由高低速薄层组构成。纵波 速度通过莫霍面由速度通过莫霍面由7.6km/s7.6km/s突增至突增至8.1km/s8.1km/s
14、。但在裂谷。但在裂谷 区纵波速度为低速,仅区纵波速度为低速,仅7.0-7.8km/s7.0-7.8km/s,这是由裂谷带之,这是由裂谷带之 下有一高温、低密度、低速的异常地幔或地幔垫下有一高温、低密度、低速的异常地幔或地幔垫( (枕枕) ) 塑性物质所致。塑性物质所致。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4.4.上地幔的刚性层上地幔的刚性层 由橄榄岩、辉岩和榴辉岩等组成。厚度从由橄榄岩、辉岩和榴辉岩等组成。厚度从 30-150km30-150km,纵波速度为,纵波速度为8.1-8.5km/s8.1-8.5km/s。即由于以。即由于以 高熔点的橄榄石为主,故形成密度大、强度高高熔
15、点的橄榄石为主,故形成密度大、强度高 的刚性层。的刚性层。 板块构造认为岩石圈驮在下伏的软流圈上板块构造认为岩石圈驮在下伏的软流圈上 滑移。滑移。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二)软流圈(二)软流圈 在岩石圈一下的弱流变区,下界难确定,一般在岩石圈一下的弱流变区,下界难确定,一般 认为不超过认为不超过35035030km30km深度。深度。顶部有厚约顶部有厚约100km100km 的地震低速带,纵波和横波速度均明显降低,的地震低速带,纵波和横波速度均明显降低, 横波速度的降低大于纵波速度降低。解释为在横波速度的降低大于纵波速度降低。解释为在 低速带中有部分低速带中有部分
16、( (小于小于3 3) )的熔融。的熔融。 软流圈及其有关低速带的存在是板块构造理论软流圈及其有关低速带的存在是板块构造理论 的基础。的基础。 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三(三) )中间圈中间圈 包括下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通常大于包括下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通常大于 2200km2200km。 ( (四四) )地核地核 由古腾堡面至地心,包括液态外核、过渡由古腾堡面至地心,包括液态外核、过渡 层和固态内核。层和固态内核。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 (一一) )岩石圈类型岩石圈类型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圈主要由玄武质层玄武质层( (硅镁铁层硅镁铁层) )、
17、花岗质层、花岗质层 ( (硅铝层硅铝层) )和沉积岩层和沉积岩层所组成,由于地壳是岩石所组成,由于地壳是岩石 圈的主体,所以对于岩石圈的类型划分可以通圈的主体,所以对于岩石圈的类型划分可以通 过地壳加以讨论。过地壳加以讨论。 根据地壳厚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地壳可以根据地壳厚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地壳可以 分为三类:分为三类: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 地壳。地壳。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1. 1.大陆型地壳大陆型地壳 大陆型地壳简称大陆壳或陆壳,主大陆型地壳简称大陆壳或陆壳,主 要指大陆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约占要指大陆和被海水淹没的大
18、陆部分,约占 全部地壳面积的全部地壳面积的1/31/3。平均厚度为平均厚度为35km35km, 在大陆边缘地区厚度较薄约在大陆边缘地区厚度较薄约20km20km,但在年,但在年 青造山带厚度很大,可达青造山带厚度很大,可达60-70km(60-70km(如喜马如喜马 拉雅山区拉雅山区) )。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陆壳的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陆壳的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 顶层为沉积岩盖层顶层为沉积岩盖层。厚。厚0-10km0-10km,密度为,密度为 1.46g/cm1.46g/cm3 3 。纵波波速。纵波波速v vp p=2-4km/s=2-4km/s; 中层为花岗岩
19、质层中层为花岗岩质层,厚度为,厚度为10-20km10-20km,密度为,密度为 2.7g/cm2.7g/cm3 3,纵波波速,纵波波速v vp p=5.8-6.2km/s=5.8-6.2km/s; 下层为玄武岩质层下层为玄武岩质层,厚度为,厚度为1.5-2.5km1.5-2.5km,密度,密度 为为2.9g/cm2.9g/cm3 3,纵波波速,纵波波速v vp p =6.5-6.9km/s=6.5-6.9km/s。 其中顶层和中层组合称上壳层,与下层的下壳其中顶层和中层组合称上壳层,与下层的下壳 层形成明显的层形成明显的双层结构双层结构,康拉德面康拉德面为上、下壳为上、下壳 层间的分界面。层
20、间的分界面。 地震和电导资料分析,陆壳区的康拉德面并不地震和电导资料分析,陆壳区的康拉德面并不 十分清楚,可能呈十分清楚,可能呈逐渐过渡逐渐过渡关系。关系。 大陆型地壳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上壳层大陆型地壳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上壳层 的成分大致与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相当,的成分大致与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相当, 下壳层的成分大致与辉长岩、闪长岩或硅质石下壳层的成分大致与辉长岩、闪长岩或硅质石 榴石麻粒岩成分相当。榴石麻粒岩成分相当。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2 2大洋型地壳大洋型地壳 大洋型地壳简称大洋壳或洋壳,分布于大大洋型地壳简称大洋壳或洋壳,分布于大 洋盆地之下
21、,约占地壳面积的洋盆地之下,约占地壳面积的2 23 3,全为,全为4km4km 深的海水覆盖。洋壳顶部除有薄层沉积外广泛深的海水覆盖。洋壳顶部除有薄层沉积外广泛 发育玄武岩质的硅镁层,缺少陆壳中所特有的发育玄武岩质的硅镁层,缺少陆壳中所特有的 花岗岩质层,故洋壳内部结构较陆壳简单,组花岗岩质层,故洋壳内部结构较陆壳简单,组 分也较单一。分也较单一。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洋壳可分为三层:洋壳可分为三层: 表层为水体下松散或半松散末表层为水体下松散或半松散末 固结的沉积物,厚度固结的沉积物,厚度0-1km0-1km, v vp p=2-4km/s,=2-4km/s,在海岭区较
22、薄,大在海岭区较薄,大 洋盆地较厚;洋盆地较厚; 中层为玄武岩质火山岩,厚度中层为玄武岩质火山岩,厚度 为为0.7-2.0km0.7-2.0km,v vp p=4.5-5.5km/s=4.5-5.5km/s; 下层由大洋型拉斑玄武岩与辉下层由大洋型拉斑玄武岩与辉 长岩组成,厚度为长岩组成,厚度为3-7km3-7km, v vp p=6.5-6.9km/s=6.5-6.9km/s。 洋壳平均厚度为洋壳平均厚度为68km68km,铁镁,铁镁 质层的厚度相当均匀。质层的厚度相当均匀。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3 3过渡型地壳过渡型地壳 一般情况下,洋壳、陆壳并不是以海岸线为界,一般
23、情况下,洋壳、陆壳并不是以海岸线为界, 而是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之间,陆壳逐渐过渡而是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之间,陆壳逐渐过渡 为洋壳,此类地壳被称为过渡型地壳,其地壳厚为洋壳,此类地壳被称为过渡型地壳,其地壳厚 度平均在度平均在23km23km。沟通大陆之间构造联系的海底地沟通大陆之间构造联系的海底地 壳,如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和新西兰与南极大陆壳,如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和新西兰与南极大陆 之间的海底地壳,常具过渡型地壳特征;稳定大之间的海底地壳,常具过渡型地壳特征;稳定大 陆边缘陆边缘( (如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如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和若干岛弧、陆缘和若干岛弧、陆缘 弧附近的地壳也具过渡型地壳性质
24、。弧附近的地壳也具过渡型地壳性质。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不论是洋壳、陆壳或过渡壳,其厚不论是洋壳、陆壳或过渡壳,其厚 度因地而异,总趋势是大洋区薄、大陆度因地而异,总趋势是大洋区薄、大陆 区厚。在大洋区,洋脊和海岭的地壳比区厚。在大洋区,洋脊和海岭的地壳比 大洋盆地厚,而岛弧区地壳厚度可超过大洋盆地厚,而岛弧区地壳厚度可超过 大洋盆地一倍。在大陆区老褶皱带比新大洋盆地一倍。在大陆区老褶皱带比新 褶皱带地壳厚度要小。褶皱带地壳厚度要小。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 (二二) )主要岩石圈类型特征主要岩石圈类型特征 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可进根据地质和地球物
25、理特征可进 一步将岩石圈划分出不同的岩石圈一步将岩石圈划分出不同的岩石圈 类型。类型。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1 1克拉通克拉通( (kratonkraton) ) 一般认为,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一般认为,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 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 (1)(1)地盾地盾 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 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 成岩为主;成岩为主;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
26、5km5km到到35km35km以上。以上。 地盾区表现出地形的起伏很小,而且长期保持构造上地盾区表现出地形的起伏很小,而且长期保持构造上 的稳定性。的稳定性。 地盾区占地壳总体积的地盾区占地壳总体积的1212左右。最大的几个地盾分左右。最大的几个地盾分 布在非洲北美和南极洲。布在非洲北美和南极洲。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2)(2)地台地台 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 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 覆盖有覆盖有1-3km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地台的
27、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地台的 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 地台上沉积盖层的年龄可从前寒武纪至新生代,地台上沉积盖层的年龄可从前寒武纪至新生代, 局部地区盖层厚度可达局部地区盖层厚度可达5km5km以上。地台占地壳体以上。地台占地壳体 积约积约3535,占地壳面积约,占地壳面积约1818。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2 2造山带造山带 造山带系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烈变形的地壳造山带系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烈变形的地壳 所形成的狭长形山带。所形成的狭长形山带。 传统的地槽系统认为造山带演化的前期为狭长坳传统的地槽系统认为造山带演化的前期为狭长坳
28、 陷和沉积带,后期回返遭受剧烈构造变动和深成陷和沉积带,后期回返遭受剧烈构造变动和深成 作用,随后是造山作用上隆成山,但只有这样一作用,随后是造山作用上隆成山,但只有这样一 次单旋回的事件实际上是很少见的。次单旋回的事件实际上是很少见的。“多旋回的多旋回的 造山运动是全球大地构造的特征造山运动是全球大地构造的特征”(黄汲清)。(黄汲清)。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造山作用发生于板板块构造学说认为造山作用发生于板 块聚敛边界,它是板块俯冲、碰撞作用块聚敛边界,它是板块俯冲、碰撞作用 引起的。造山带实际上就是俯冲带和碰引起的。造山带实际上就是俯冲带和碰 撞带,它们
29、是地球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最撞带,它们是地球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最 复杂的地带。复杂的地带。 还有些盆岭区和裂谷旁侧山系还有些盆岭区和裂谷旁侧山系 和全球性大洋海岭系统都是岩和全球性大洋海岭系统都是岩 石圈伸展所致的,如夏威夷群石圈伸展所致的,如夏威夷群 岛就是由海底扩张、洋底火山岛就是由海底扩张、洋底火山 活动所形成的山脉。活动所形成的山脉。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因此,不仅挤压收缩成山。而且扩张因此,不仅挤压收缩成山。而且扩张 伸展也可成山,只不过是在岩石圈发展的伸展也可成山,只不过是在岩石圈发展的 不同阶段、不同部位而已。有的造山带是不同阶段、不同部位而已。有的造山带是 古生
30、代、中生代或新生代的,有的造山带古生代、中生代或新生代的,有的造山带 位于大陆上,有的位于大洋中。位于大陆上,有的位于大洋中。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3 3盆地盆地 盆地是岩石圈的又一重要组成类型盆地是岩石圈的又一重要组成类型 ,简单地说,盆地就是指地表的负向汇,简单地说,盆地就是指地表的负向汇 水单元。盆地的类型主要有水单元。盆地的类型主要有大洋盆地、大洋盆地、 边缘海盆地、海沟、陆内海盆地及大陆边缘海盆地、海沟、陆内海盆地及大陆 内沉积盆地内沉积盆地。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大洋盆地大洋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占地球表面积的4141 在构造上很稳定,盖有薄
31、的沉积物,厚约在构造上很稳定,盖有薄的沉积物,厚约0.3km0.3km,且,且 具有线状磁异常特征。具有线状磁异常特征。 大洋盆地总体上较平坦,但仍具有深海丘陵、海山、大洋盆地总体上较平坦,但仍具有深海丘陵、海山、 平顶海山和大洋岛屿。平顶海山和大洋岛屿。 深海丘陵是大洋底最普遍的地貌特征。深海丘陵是大洋底最普遍的地貌特征。可能与岩石国可能与岩石国 内地幔柱内地幔柱( (热点热点) )的活动有关;海山是海下火山,既有的活动有关;海山是海下火山,既有 活火山,也有死火山;平顶海山是由海浪夷平作用形活火山,也有死火山;平顶海山是由海浪夷平作用形 成的火山台地,由于海底的沉降而没于水下。成的火山台地
32、,由于海底的沉降而没于水下。 大洋盆地的地壳厚度较稳定,平均为大洋盆地的地壳厚度较稳定,平均为7km7km。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边缘海盆地边缘海盆地常位于岛弧之间常位于岛弧之间( (如菲律宾海如菲律宾海) )或岛或岛 弧与大陆之间弧与大陆之间( (如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如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 )有洋壳有洋壳 的地区。的地区。 就现代而言就现代而言,太平洋西部地区边缘海最发育。太平洋西部地区边缘海最发育。 以地堑和地垒式的构造格局为特征、以地堑和地垒式的构造格局为特征、 并大体上并大体上 平行于相邻岛弧系的大断裂。平行于相邻岛弧系的大断裂。 盆地内沉积物厚度是多变的,物源主
33、要来自大盆地内沉积物厚度是多变的,物源主要来自大 陆或岛弧区。边缘海盆地地壳厚度范围为陆或岛弧区。边缘海盆地地壳厚度范围为10-10- 15km15km。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大洋海沟大洋海沟是俯冲带活动的地方,伴有强烈的地震是俯冲带活动的地方,伴有强烈的地震 活动。活动。 平行于大陆边缘上的岛弧或火山链,深度平行于大陆边缘上的岛弧或火山链,深度5-8km5-8km, 是大洋中最深的部分;是大洋中最深的部分; 常充填有来自岛弧附近或大陆的少量沉积物;常充填有来自岛弧附近或大陆的少量沉积物; 海沟下边的地壳厚度变化很大,一般为海沟下边的地壳厚度变化很大,一般为3-12km3
34、-12km, 而且变厚和变薄都发生在下部地壳中。而且变厚和变薄都发生在下部地壳中。 秘鲁-福利海沟 海岸山脉 日本海沟 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陆内海盆地是完全被大陆包围的盆地陆内海盆地是完全被大陆包围的盆地( (如黑海和墨西哥如黑海和墨西哥 湾盆地湾盆地) )。构造活动性属于中等稳定到稳定区。构造活动性属于中等稳定到稳定区。 某些陆内海盆地的沉积物中有软泥和盐底辟体出现。某些陆内海盆地的沉积物中有软泥和盐底辟体出现。 陆内海盆地的地壳厚度和层变化范围相当大。陆内海盆地的地壳厚度和层变化范围相当大。地壳地壳 厚度从墨西哥湾盆地的厚度从墨西哥湾盆地的15km15km变至里海盆地
35、的变至里海盆地的45km45km。一。一 般是一层或多层沉积层般是一层或多层沉积层( (v vp p2-5km/s)2-5km/s)直接分布在地壳直接分布在地壳 下部层下部层( (v vp p6.2-6.7km/s)6.2-6.7km/s)之上,地壳上部层少有或没之上,地壳上部层少有或没 有沉积层。陆内海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可以用沉积层有沉积层。陆内海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可以用沉积层 和地壳下部层两者厚度差异来解释。和地壳下部层两者厚度差异来解释。 第二节第二节 岩石圈的生成与演化岩石圈的生成与演化 一、地壳的生长一、地壳的生长 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 与隆起与隆
36、起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四、前中生代构造四、前中生代构造 一、地壳的生长一、地壳的生长 地壳的生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地壳的生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从地幔带来新的物质;从地幔带来新的物质; 经循环进入地幔的地壳物质重新加入地壳;经循环进入地幔的地壳物质重新加入地壳; 由于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使地壳元素重新分布。由于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使地壳元素重新分布。 地壳的净生长只应包括来自地幔增加到地壳地壳的净生长只应包括来自地幔增加到地壳 中的新物质,而不包括再循环的物质。中的新物质,而不包括再循环的物质。 一、地壳的生长一、地壳的生长 岩石圈岩石圈生长的主要机制包括岩浆加入地壳、
37、地壳岩石生长的主要机制包括岩浆加入地壳、地壳岩石 的相互逆冲和堆积、地体或微大陆碰撞而导致的汇聚的相互逆冲和堆积、地体或微大陆碰撞而导致的汇聚 拼合以及沉积棱柱体焊接到大陆边缘上等等。拼合以及沉积棱柱体焊接到大陆边缘上等等。 一、地壳的生长一、地壳的生长 windleywindley、veizerveizer、reymerreymer和和schubertschubert等对等对 大陆生长速度进行了探讨,主要提出了五大陆生长速度进行了探讨,主要提出了五 种模式:种模式: 1 1、大陆地壳的迅速生长发生在地球历史的、大陆地壳的迅速生长发生在地球历史的 早期,随后地壳物质通过地幔或在地壳内早期,随后
38、地壳物质通过地幔或在地壳内 形成再循环;形成再循环; 2 2、大陆地壳的形成随时间作指数增加;、大陆地壳的形成随时间作指数增加; 一、地壳的生长一、地壳的生长 3 3、大陆地壳的生长与地壳的再循环呈线性关系;、大陆地壳的生长与地壳的再循环呈线性关系; 4 4、地球分异的早期,大陆地壳迅速增长,古太古、地球分异的早期,大陆地壳迅速增长,古太古 代陆壳进入了缓慢的线性增长期;代陆壳进入了缓慢的线性增长期; 5 5、大陆地壳主要在新太古代迅速增长,基本上构、大陆地壳主要在新太古代迅速增长,基本上构 成现今陆壳的主体,元古宙后才大大降低了增成现今陆壳的主体,元古宙后才大大降低了增 长的速率。长的速率。
39、 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都是极限的情况,最近愈来愈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都是极限的情况,最近愈来愈 多的研究发现,大陆壳实际生长速度介于这二者之间。多的研究发现,大陆壳实际生长速度介于这二者之间。 地壳表面不断剥蚀,迫使地表高程降低,现今陆地地壳表面不断剥蚀,迫使地表高程降低,现今陆地 平均海拔高度约平均海拔高度约875m875m,仅计算由河流带走的陆地剥,仅计算由河流带走的陆地剥 蚀流失量,则只要蚀流失量,则只要10001000万年,陆地就会被削平,沉万年,陆地就会被削平,沉 沦于海平面之下。沦于海平面之下。 地质历史表明,在一些高级变质的前寒武系地区,地质历史表明,在一些高级变质的前寒武系地区,
40、有证据证实,有有证据证实,有15-30km15-30km的隆起剥蚀量,可是由于的隆起剥蚀量,可是由于 前述的地壳生长,大陆不断得到物质补给,才幸免前述的地壳生长,大陆不断得到物质补给,才幸免 于成为一片汪洋,可见剥蚀量和生长量是何等可观于成为一片汪洋,可见剥蚀量和生长量是何等可观 。大陆沉积物不断被搬运到海洋中,若要保持大陆。大陆沉积物不断被搬运到海洋中,若要保持大陆 体积不变或增长,就应该至少有等量的物质添加到体积不变或增长,就应该至少有等量的物质添加到 大陆地壳中,方能构成海陆长期共存的格局。大陆地壳中,方能构成海陆长期共存的格局。 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沉陷与
41、隆起沉陷与隆起 岩石圈究竟是以水平运动岩石圈究竟是以水平运动 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 ? 海底磁异常条带、海洋古地理、微体化石、火山海底磁异常条带、海洋古地理、微体化石、火山 岩同位素年龄测定所反映的洋盆下岩层的年龄分岩同位素年龄测定所反映的洋盆下岩层的年龄分 布规律,是随着远离大洋中脊而呈线性增加的趋布规律,是随着远离大洋中脊而呈线性增加的趋 势。再结合由反射地震和地震带的分析,基本上势。再结合由反射地震和地震带的分析,基本上 可查明洋壳相对于大陆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可查明洋壳相对于大陆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 并借以重建南、北大西洋的扩张、阿尔卑斯并借以重建南、北大
42、西洋的扩张、阿尔卑斯古古 地中海的闭合和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历地中海的闭合和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历 史,现代应力测量、近期大地测量反映各板块之史,现代应力测量、近期大地测量反映各板块之 间的相对运动和地体的漂移等等,均以无可辩驳间的相对运动和地体的漂移等等,均以无可辩驳 的事实证明了确实存在着巨大的的事实证明了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水平运动水平运动。 大洋岩石圈的垂直升降运动也引人注目,大洋岩石圈的垂直升降运动也引人注目, 大洋中脊增生上隆并向两边迁移,海底地貌大洋中脊增生上隆并向两边迁移,海底地貌 鲜明的变化,都是垂直运动的具体反映。鲜明的变化,都是垂直运动的具体反映。 喜马拉雅山的形
43、成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造山带一般被认为 是强烈垂直运动的典型实例 ,第四纪以来垂直升高二、 三千米。其实是水平运动造 成的垂向升高。陆内楔形岩 席顺着逆冲面斜向滑移。喜 马拉雅地区向南逆冲推覆, 从l00万年前的每年12cm,到 现今降为每年2cm。若以每年 平均5cm计算,假设逆冲岩席 与水平面呈5交角,很容易 计算出每年的平均增高量, 除去剥蚀量后,这个数字虽 十分微小,但l00万年累计结 果就十分可观。 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水平挤压作用,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水平挤压作用, 其次才是由此触发的垂直升降,只其次才是由此触发的垂直升降,只 是这种水平位移幅度远不如大洋地是这种水平位移幅度远不如大
44、洋地 区。从阿尔卑斯和阿巴拉契亚等地区。从阿尔卑斯和阿巴拉契亚等地 区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区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大陆内的水平运动大陆内的水平运动 地体运动、推覆构造和裂谷伸展都为大陆内的水平运动提地体运动、推覆构造和裂谷伸展都为大陆内的水平运动提 供了充分的依据。供了充分的依据。 海陆沧桑变迁一般发生在陆缘附近,在大陆内部未曾发现海陆沧桑变迁一般发生在陆缘附近,在大陆内部未曾发现 过真正的深海沉积物,古地盾区似乎自前寒武纪以来就是过真正的深海沉积物,古地盾区似乎自前寒武纪以来就是 大陆,说明大陆内没有发生过强烈的垂直振荡运动。大陆,说明大陆内没有发生过强烈的垂直振荡运动。 大量的水平剪切应力
45、作用是造山带演化的基本特征,深地大量的水平剪切应力作用是造山带演化的基本特征,深地 壳逆冲系统、伴随着结晶基底岩席的大规模迁移而导致了壳逆冲系统、伴随着结晶基底岩席的大规模迁移而导致了 垂直矗覆。美国大陆反射地震指示了南阿巴拉契亚的薄皮垂直矗覆。美国大陆反射地震指示了南阿巴拉契亚的薄皮 构造、俄怀明州的大型逆俺断层,证明了大陆内确定存在构造、俄怀明州的大型逆俺断层,证明了大陆内确定存在 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裂谷的水平扩张量总是大于垂直升降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裂谷的水平扩张量总是大于垂直升降 量,再次证明了水平运动的重要性。量,再次证明了水平运动的重要性。 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与隆起二、水平
46、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与隆起 岩石圈中除大幅度水平位移外,隆起与沉陷亦是岩石圈中除大幅度水平位移外,隆起与沉陷亦是 十分醒目的,不仅控制了大洋盆地的发育,还控十分醒目的,不仅控制了大洋盆地的发育,还控 制了大陆地区的演化。垂直运动一方面造成了深制了大陆地区的演化。垂直运动一方面造成了深 陷的盆地,另一方面又形成相对的隆起,有时可陷的盆地,另一方面又形成相对的隆起,有时可 看到由盆地转为隆起或相反情况的构造反转。看到由盆地转为隆起或相反情况的构造反转。 发生垂直运动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还是复发生垂直运动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还是复 合因素的产物。合因素的产物。 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与
47、隆起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与隆起 现一般认为:现一般认为: (1)(1)沉积物对弹性岩石圈的挠曲载荷,引起下沉;沉积物对弹性岩石圈的挠曲载荷,引起下沉; (2)(2)来自地幔深处的局部热柱促使岩石圈加热和热膨来自地幔深处的局部热柱促使岩石圈加热和热膨 胀,导致岩石圈上隆,随着地壳的侵蚀,被剥蚀胀,导致岩石圈上隆,随着地壳的侵蚀,被剥蚀 岩石圈冷却和下沉;岩石圈冷却和下沉; (3)(3)被动大陆边缘陆壳横向的伸展作用,使得大陆地被动大陆边缘陆壳横向的伸展作用,使得大陆地 壳的中部和下部向大洋地壳蠕动,从而造成以断壳的中部和下部向大洋地壳蠕动,从而造成以断 层为界且与海岸平行的沉陷谷和地堑;
48、层为界且与海岸平行的沉陷谷和地堑; 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与隆起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与隆起 (4)(4)地幔物质的贯入,致使地壳物质密度增大,地壳地幔物质的贯入,致使地壳物质密度增大,地壳 质量增加;质量增加; (5)(5)下地壳和上地幔相变,导致密度的变化;下地壳和上地幔相变,导致密度的变化; (6)(6)冰盖的溶化造成的地壳回跳。冰盖的溶化造成的地壳回跳。 这些因素是通过褶皱、逆冲叠覆、构造侵位、这些因素是通过褶皱、逆冲叠覆、构造侵位、 物质的横向流动、重力引张造成的地壳剥蚀和引张物质的横向流动、重力引张造成的地壳剥蚀和引张 伸展作用等形式反映出来的。伸展作用等形式反映出来的
49、。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从山脉的分布来看,可分四种类型,即从山脉的分布来看,可分四种类型,即: 火山弧型(或陆缘型)山脉火山弧型(或陆缘型)山脉 岛弧型山脉岛弧型山脉 碰撞型山脉碰撞型山脉 陆内型山脉陆内型山脉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一)(一)火山弧山火山弧山 脉脉( (陆缘山脉陆缘山脉) ) 以安第斯科迪以安第斯科迪 勒拉山系和北勒拉山系和北 美科迪勒拉山美科迪勒拉山 系为典型代表系为典型代表 ,规模宏大。,规模宏大。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耸立于俯冲带的上方,俯冲面直接位于大陆地壳之下。耸立于俯冲带的上方,俯冲面直接位于大陆地壳之下。 在
50、逆冲大陆边缘形成增生棱柱体,与俯冲有关的热物质侵在逆冲大陆边缘形成增生棱柱体,与俯冲有关的热物质侵 入作用引起褶皱和隆升,形成陆缘山脉。水下增生柱是最入作用引起褶皱和隆升,形成陆缘山脉。水下增生柱是最 早造山的场所,在那里沉积物被抬升、变形,最终转化成早造山的场所,在那里沉积物被抬升、变形,最终转化成 大陆壳。大陆壳。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在陆缘山脉中,大洋板块的俯冲主要不是横向挤压作用或在陆缘山脉中,大洋板块的俯冲主要不是横向挤压作用或 伸展作用,而是输送物质,加厚大陆地壳,最后形成巨大伸展作用,而是输送物质,加厚大陆地壳,最后形成巨大 的山系的山系。 安第斯山脉虽自安第斯
51、山脉虽自j3以来经历了五期横向挤压而发育了逆断层和相应的以来经历了五期横向挤压而发育了逆断层和相应的 褶皱及为数不多的推覆体,据褶皱及为数不多的推覆体,据megard估计,在秘鲁,山脉的总缩短量估计,在秘鲁,山脉的总缩短量 仅仅100km,区域变质作用微弱,劈理不甚发育等,表明挤压作用强度,区域变质作用微弱,劈理不甚发育等,表明挤压作用强度 有限,地壳褶皱、叠覆不足以使山系大面积平均升高三千米左右。在有限,地壳褶皱、叠覆不足以使山系大面积平均升高三千米左右。在 海岸山脉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有好几条纵向地堑,智利中央谷地就是海岸山脉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有好几条纵向地堑,智利中央谷地就是 其中最著名的
52、一条。中央谷地两侧均为正断层,显然,谷地是由横向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中央谷地两侧均为正断层,显然,谷地是由横向 伸展作用形成的,由此产生的物质侧向流动,也可挤入到安第斯山脉伸展作用形成的,由此产生的物质侧向流动,也可挤入到安第斯山脉 之下。然而,地堑引起岩石圈减薄,出现的质量亏损,远远不能与安之下。然而,地堑引起岩石圈减薄,出现的质量亏损,远远不能与安 第斯抬升所需填补的质量相平衡。说明物质的补给主要通过地幔楔的第斯抬升所需填补的质量相平衡。说明物质的补给主要通过地幔楔的 岩浆注入、增生棱柱体和俯冲带上的构造侵位获得的。岩浆注入、增生棱柱体和俯冲带上的构造侵位获得的。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
53、新生代山脉 (二)岛孤山脉(二)岛孤山脉 其规模远不如陆其规模远不如陆 缘山脉,虽也出缘山脉,虽也出 现在俯冲带的上现在俯冲带的上 方,但弧后发育方,但弧后发育 强烈拉张沉陷的强烈拉张沉陷的 边缘海盆,有时边缘海盆,有时 俯冲带与大陆之俯冲带与大陆之 间隔有一段洋壳间隔有一段洋壳 。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岛弧山脉中的强烈岩浆活动是它们的岛弧山脉中的强烈岩浆活动是它们的 共同特点,正像陆缘山脉那样,大洋俯冲提共同特点,正像陆缘山脉那样,大洋俯冲提 供了大量物质,垫高了岛弧山脉。不过,增供了大量物质,垫高了岛弧山脉。不过,增 生地体在某些岛弧造山作用中大大削弱。由生地体在某些岛弧
54、造山作用中大大削弱。由 于应力的变化,伴随的俯冲角度、速度以及于应力的变化,伴随的俯冲角度、速度以及 海沟与大陆之间距离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不海沟与大陆之间距离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不 同岛弧山脉之间发育程度差异甚大。同岛弧山脉之间发育程度差异甚大。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三)(三)碰撞型山脉碰撞型山脉 当两个陆块间的洋壳因俯冲消失殆尽,两当两个陆块间的洋壳因俯冲消失殆尽,两 个大陆发生碰撞,大陆边缘会发生有限的俯冲个大陆发生碰撞,大陆边缘会发生有限的俯冲 ,驱使巨大的陆壳板片超覆于俯冲板片之上,驱使巨大的陆壳板片超覆于俯冲板片之上, 则成为则成为碰撞型山脉碰撞型山脉,喜马拉雅山系
55、、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 山系可为这种类型的代表,这种山脉主要通过山系可为这种类型的代表,这种山脉主要通过 地壳内部物质的叠置,生长成高耸的峻岭。地壳内部物质的叠置,生长成高耸的峻岭。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形成碰撞山链后,若水平挤压应力没有衰形成碰撞山链后,若水平挤压应力没有衰 减,形变作用完全在大陆型山链中进行,则以减,形变作用完全在大陆型山链中进行,则以 走向滑动驱使的物质横向流动为主,发育成走向滑动驱使的物质横向流动为主,发育成陆陆 内型山脉内型山脉。这种山系的特征主要不是大幅度隆。这种山系的特征主要不是大幅度隆 升,而是山脉范围大大扩展。地貌差异因逐渐升,而
56、是山脉范围大大扩展。地貌差异因逐渐 被夷平而缩小。冈底斯被夷平而缩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就属念青唐古拉山脉就属 于这种类型。于这种类型。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除上述四种类型外,尚有断块除上述四种类型外,尚有断块 型山脉和走向滑动型山脉,也应引型山脉和走向滑动型山脉,也应引 起重视。前者如非洲的乞力马扎罗起重视。前者如非洲的乞力马扎罗 山,它位于裂谷带内隆起的地垒上山,它位于裂谷带内隆起的地垒上 ,后者如加利福尼亚和新西兰的部,后者如加利福尼亚和新西兰的部 分山脉。分山脉。 三、中、新生代山脉三、中、新生代山脉 在加利福尼在加利福尼 亚,构造板块沿亚,构
57、造板块沿 700700英里(英里(11001100 千里)长的圣安千里)长的圣安 德烈斯山脉断层德烈斯山脉断层 交汇,每年以平交汇,每年以平 均均1.51.5英寸(英寸(4 4厘厘 米)的速度摩擦米)的速度摩擦 而过,并定期引而过,并定期引 发小型地震。发小型地震。 四、前中生代构造四、前中生代构造 根据板块构造的概念,中、新生代造根据板块构造的概念,中、新生代造 山作用引起的隆升和变形与大洋岩石圈的山作用引起的隆升和变形与大洋岩石圈的 增长和消减有关,将其应用到古生代和前增长和消减有关,将其应用到古生代和前 寒武纪古老褶皱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寒武纪古老褶皱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 为至今海洋
58、学家们还未能找到没有疑义的为至今海洋学家们还未能找到没有疑义的 保存下来的古大洋地壳。保存下来的古大洋地壳。 有人根据古地磁视极移曲线演绎出古板有人根据古地磁视极移曲线演绎出古板 块的动态变化。块的动态变化。 约在寒武纪末约在寒武纪末(5(5亿年前亿年前) )就已存在一个位于南半球的超级冈就已存在一个位于南半球的超级冈 瓦纳大陆,容纳了现今的南美洲、南亚、南极洲及大洋洲。瓦纳大陆,容纳了现今的南美洲、南亚、南极洲及大洋洲。 在北半球内,由北美东部、中部与格陵兰组成劳亚古陆,北在北半球内,由北美东部、中部与格陵兰组成劳亚古陆,北 欧和东欧联结成欧洲古陆,于奥陶纪欧和东欧联结成欧洲古陆,于奥陶纪志
59、留纪汇聚成更大的志留纪汇聚成更大的 欧美古陆,挪威、格陵兰东海岸、苏格兰、威尔士、纽芬兰欧美古陆,挪威、格陵兰东海岸、苏格兰、威尔士、纽芬兰 和阿巴拉契亚不同时期的加里东造山带就是不断聚合残留下和阿巴拉契亚不同时期的加里东造山带就是不断聚合残留下 来的痕迹。来的痕迹。在亚洲分裂成以西伯利亚地台和我国华北地台为在亚洲分裂成以西伯利亚地台和我国华北地台为 核心的小陆块核心的小陆块。晚古生代,在欧美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晚古生代,在欧美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 古大洋俯冲,曾在古大洋边缘构成了陆缘山脉,于晚石炭世古大洋俯冲,曾在古大洋边缘构成了陆缘山脉,于晚石炭世 汇聚成联合古陆,在碰撞带上形成海西
60、褶皱带,西伯利亚地汇聚成联合古陆,在碰撞带上形成海西褶皱带,西伯利亚地 台与欧洲大陆的撞击产生了乌拉尔海西造山带。从三叠纪大台与欧洲大陆的撞击产生了乌拉尔海西造山带。从三叠纪大 西洋萌芽期开始,联合古陆解体。西洋萌芽期开始,联合古陆解体。 寒武纪末寒武纪末 寒武纪末 白垩纪末 四、前中生代构造四、前中生代构造 综合来看,板块构造支配着综合来看,板块构造支配着 岩石圈的运动,使岩石圈在不断岩石圈的运动,使岩石圈在不断 地消亡、生成和演化。地消亡、生成和演化。 第三节第三节 岩石圈运动学和动力学岩石圈运动学和动力学 一、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运动学)一、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运动学) 二、地幔对流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电局微笑服务演讲稿
- 员工代表演讲稿
- 企业普通员工年终工作总结
- 去音标课件教学课件
- 晚上做课件教学课件
- 探矿全证办理流程
- 《EDA技术与设计》全套教学课件
- 深度多模态数据融合 Deep Multimodal Data Fusion
-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说课稿
- 实数复习课件教学课件
- 基础护理生命体征测量
- 小升初个人简历模板-
- 糕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 XX银行信息系统软件版本管理办法
- YY/T 1429-2016外科植入物丙烯酸类树脂骨水泥矫形外科用丙烯酸类树脂骨水泥弯曲疲劳性能试验方法
- 烧结过程中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及控制
- GA 1800.3-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3部分:水力发电企业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PPT
- 2022年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课件
-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