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_第1页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_第2页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_第3页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_第4页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 四川省德阳中学校 胡家植内容摘要: 课改地区高考命题趋势发生变化,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为现在以问题为中心、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现在以能力立意、变过去以课本作命题依据为现在脱离教材命题、变过去传统史观命题为现在以新史观命题等趋势明显。以上变化应该引起新加入课改地区一线教师高度重视,尊重高考的指挥棒功能,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史学研究前沿,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努力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地区高考命题趋势怎样变化,势必会影响左右我省未来的高考走势。加强对相关省市高考试题命制变化的研究,指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很有必要。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

2、发现有以下变化。变化一,由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移。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坚持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问题涉及到什么地方,知识就覆盖到什么地方,不追求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完整性,不过多考虑学科内容覆盖率的大小。”具体到历史高考中,就是试题主题鲜明,时代气息浓厚。不管考查的具体试题是什么,近几年的考题都没有超出下列几个主题:一、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和世界。今天的中国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是紧密相连的。考查的主要角度有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尤其是和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的关系;结合前几年热播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总结中国走向

3、世界并发展为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和经验;人类消除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成果,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影响。该主题的考题在高考中之所以占相当大的比例。二、文明的融合和发展,探索中华文明复兴与发展的路径。有两个基本视角:一是中华文明的融合,二是中西文明的融合。新课程和旧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就是用文明史观认识历史,强调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明进步史,要在人类发展史找文明进步的因素,文明的碰撞交流自然是高考关注的重要内容。三、全球视野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三农问题高居不下,如中共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纲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的废除等内容,在近几年各地试题中反复出现。四、考查政治文明的历程,重点是近现代

4、民主化建设。从西方代议制,到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再到20世纪中以后中国法治探索。五、关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文明转型这一主题在近年高考中比例越来越大。考查文明转型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即先导型国家和传导型国家的经验教训。一是文明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欧美国家经历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几百年的时间。二是欧美转型的典型代表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它们是从农业文明时代过渡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典型代表。三是对先导国家来说,转型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革命,试题涉及到三大革命,即通过16、17世纪的商业革命完成区域贸易向全球贸易的转变;18世纪的政治革命完成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19世纪的工业革命完

5、成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就中国而言,考查了中国人近代以来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心路历程。一是中国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先进国,工业文明时代的后进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文化心理习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专制意识形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经济体系,外来的民族侵略等因素,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二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束缚,完成中国社会和人的解放,即观念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解放、民族的解放。以上五个主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它们本身的差异有多大,其本质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国的现代化,其主线是政治民主化和

6、经济工业化。说明高考命题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从现实问题出发的特点。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化,既有课改和高考政策的依据(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关注的、政府关注的,就是考试关注的),也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建构主义理论的首要原则就是“课程内容问题化,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考试方式和教学方式在此实现了完美结合。变化二 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文综试卷的名称叫“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而不是文科综合知识测试,06年前,有些名实不符,命题人自己也不满意,06年后逐步加大了能力考查力度。纯知识性试题数量持续减少,学生直接从教材中得到答案或者借助于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试题数量和分值逐年递减。

7、以全国卷为例,05年68分,06年70分,07年34分,08年20分,09年只有15分。变化三,从现行大纲版教材体系向新课程体系过渡 ,命题触角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脱教材命题趋势明显。“试题取材将逐渐脱离教材的限制,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此同时,命题人还阐明了“脱课本”后的命题方法是“在试题更多地呈现新材料、新情景”,强调从材料本身出发去设计题目“从命题的角度上说,这样做有几个有利:其一,可以创造一个相对摆脱教材束缚的天地,为命题者提供新的思路;其二,可以有效地防止命题中的模式化的倾向。其三,可以逐渐摸索材

8、料题这种主观性试题进一步客观化的路子。”对试题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命题人也深思熟虑,明确指出,材料题中材料的功能不是印证教材的观点,而是学生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的依据,并反复申明“在材料题中,如果出现离开材料照搬教材仍可做答的情况,这说明材料的设计是无效的。” 例:(2006全国卷1)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

9、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命题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07年开始,历史命题与教材的关系逐渐疏离,该年全国卷一中出现的皇帝谥号、赫德路的命名、美国租借法案等知识点完全来自于教材以外,湘军的组织形式、新军的特点、金迁都燕京等则是教材内容的扩展。08、09年的命题不仅延续了这一思路,而且力度更大,命题触角更多地延伸到课外。应该看到,命题的这一调整,首先是新课程观下对教材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解决新课程后“一纲多本”的实际需要。这一思路命题需要学生具有

10、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较深的知识积累,对今后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变化四,从传统史观向新史观转变。 主要是把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引入高考命题之中。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关注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文明史观强调从文明演进的角度阐释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因而用文明史观研究历史日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也成为指导高中新教材编写的史学理论依据。历史观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了高考试题的命制,在高考中的例证不胜枚举。如今年全国卷一第39题,引入全球史观来考查三角贸易。按照传统观点,我们从被殖民地人民的角度出发,毫无疑问,三角贸易是罪

11、恶的殖民贸易,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但在全球史观下,同样是三角贸易,对非洲是灾难,对欧洲是发展,对美洲是开发,对全球是联系的加强。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再从单一的局部的角度去进行评价,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识的角度更多,更立体,可能也会更客观。连政治敏感度极高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题,也大胆引入了一些新史观。如对通商口岸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进行猛烈批判,(2006年全国卷1)“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近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12、。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 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不仅在设问中明确要求对通商口岸的作用作双重评价,而且,在参考答案所列的五点认识中,更多地强调了其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

13、崛起”的正面效用。还有,(07年天津文综卷)第39 题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2分)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 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

14、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把通商口岸和租界定位在“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转移”等中性评价上。再如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解释,长期以来都以两个过程论为依据的,而07广东卷第29题,引入了“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新的视角,力度之大令人吃惊。29(14分) (07广东卷)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

15、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

16、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1)注意材料一中给出的两条基本线索,对第一条线索的评价应是比较低的,主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侵略战争来体现;对第

17、二条线索的评价是较高的,可按照时间顺序列举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2)一是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二要注意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它的局限所在。 (3)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答。本题创新之处:两种不同观点不同角度,分别运用观点解答以及综合运用观点分析具体历史问题,对观点角度本身不作评介。第三问难度较大,习惯思维影响较大,对新的研究视角的运用是新的命题方向。对应的考试说明能力要求:使用借鉴方式评论历史史实。史观变化是新高考最本质的变

18、化,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来看,好些思路和结论与教科书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并不在于命题者故意标新立异,而是他们的研究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综上所述,国家通过高考命题角度的变化,来引导基础教育观念和手法的调整变化,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只有关注史学研究前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把新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方能不落伍于时代。在新课程改革中,从原苏联照搬过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历史课程体系被逐渐淘汰,一些新的史学理论和观点逐渐引入并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并在高考命题中大力呈现。一、用现代化史观来看待世界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传统的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观点并不能解释历史的全貌

19、,而现代化史观却可以解释社会形态学说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1垄断产生,生产力的发展。资现代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即转型阶段。2圈地运动、西进运动 3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的结果,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二、用现代化史观来重组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等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2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工业的第一步。现代化的起步不仅仅在经济领域,还包含文化领域,洋务派在其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开设近代科技课程,从而文化领域开始科学化起步。3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化史上的两次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太平天国的天

20、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排斥和打击。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3戊戌变法使中国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胁,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的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若能真正达成新旧势力的妥协,切实推行新政,促使政府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避免流血动荡,则是中国的一大幸事。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

21、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4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的趋势。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政治方面要求建立民主政治,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主化和法制化;民生主义和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机器化的趋势;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的变化则体现了社会世俗化的趋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其原因也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潮流。5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义革命沿用了俄国的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现化化理论是建

22、立在一元多线理论基础上的,即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有存在多种社会形态。6现代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原发型和传导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英、法、美等是原发型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中国是传导型、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化。7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结合起来(即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才能最终走上现代化道路。四、用现代化史观解读历史高考的相关考点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

23、,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附表1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动力能源特点发明者结构中心时序组织工业布局思想第一次蒸汽机煤生产经验总结工人技师轻工业为主英国从英国向外扩展工厂制度 工厂集中,工业城市兴起自由资义第二次发电机内燃机电力石油科学与技术结合科学家重工业为主欧美多国俄日等国两次交叉垄断组织股营分离工业城市群兴起垄断资义 附表2 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

24、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古罗马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 。古代中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近代英国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近代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新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

25、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附表3 资本主义思想文明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间1416世纪16世纪上1718世纪中心意大利德意志法国批判教会神学体系罗马天主教会中世纪封建神权、王权与特权形式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公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人文主义因信称义理性主义领域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宗哲政经文教美等影响文艺成就、思想解放、产生科学、促进宗教和资本主义思想解放、新教派、民族宗教、促进资本主义思想解放、革命动员、政治构想、促进科技、影响世界 附表4西方主要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主张与贡献 思想主张对人文主义贡献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西方第一次思想

26、解放运动的先驱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莎士比亚歌颂人性的高尚和尊严将文艺复兴推向高潮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只有靠信仰才可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伏尔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君主立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孟德斯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卢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公共意志论、民主共和、浪漫主义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推动了资产阶

27、级革命的发生康 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附表5 近现代科学家及其贡献人物历史地位理 由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经典力学奠基人确立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的第一次大飞跃。达尔文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物种起源建立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多数人对生物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的看法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奠基人提出的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一个全新的

28、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普朗克量子理论奠基人提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仅对物理学和自然科学,而且对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爱迪生发明大王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1000多项电器,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类生活从此更加丰富多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在20个国家和地区推广,被誉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如何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1.适当选

29、做一些能提供新情境,有助于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材料题。由于全国课改并非整齐划一地进行,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存在一纲多本现象,一些教材基本知识点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高考是以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并适当借鉴不同版本新课标教材(特别是岳麓版)选择材料,扩充学生的基本知识点。同时学生本人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训练自身多角度思考、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与新课程相结合在近两年的试题中体现得比较明显。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史料教学。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呈现历史知识,从史料中汲取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2.依据文明史观整合

30、教材。用文明史观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参照新课标,组建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三大模块,整合若干专题。3.关注现实,以史为鉴,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科综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往往通过试题的立意反映出来。如通过与现实有关联的历史问题的创设,考查学生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社会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我们应当注意通过相关历史问题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关注民族与人类的命运,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等。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

31、分标准之一。2008年高考文综39题第4问“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这是典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在文明史的教学体系摸索确立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不能等待或简单地照本宣科,可直接着手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摆脱以往的某些理论思维模式,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审视。用全球史观统领高中历史教学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凭借着先进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人员的流动,物质的流通,信息的传递,完全超越了国界,而且,就规模、强度和速度而言,达到了

32、令人眼花缭乱、超越我们想象的程度。而这一历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纵横考察人类历史是必要的。关键词:全球史观 历史教学 把握规律 提升能力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凭借着先进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人员的流动,物质的流通,信息的传递,完全超越了国界,而且,就规模、强度和速度而言,达到了令人眼花缭乱、超越我们想象的程度。而这一历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纵横考察人类历史,是必要的。正如一位史学家所说:“世界史不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就

33、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强调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其基本理论有:从全局,亦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引入全球史观就可以大大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提出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实际,更具体地感受到学习历史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全球史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全球史观,帮助学生

34、掌握规律,提升能力呢?教学案例一: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体系开始形成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二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体系初步形成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提醒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线索,从纵的方面把握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阶段及特征。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其实也都是一部人类交往的历史。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线索,同时还要了解人类交往不断加深的过程。教学案例二: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