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的“知识整合”孙英春提要: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概括了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结合点,及其在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方面所提供的基础性贡献,指出当前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努力建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完成从传统学术形态到现代学术形态的过渡。这就要求发挥该领域理论开放性和思想灵活性的学术传统,运用综合学科视角进行“知识整合”,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话语体系和逻辑范畴,为建设跨文化传播“科学共同体”和本土化研究的拓展、深化做出实质贡献。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学科基础全球化“知识整合”作者孙英春,男,1971年生,法
2、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4)21世纪为人类展现了一个新鲜而生疏的时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传播全球化扩展了全球不同文化广泛的交流与分享。跨文化传播愈加成为人类普遍和频繁的超越文化屏障,实现认知、理解及互动的重要沟通方式,推进着全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认同,消解着人类不同文化间的疏离、误解乃至冲突,呈现出更加开放、复杂的文化对话与合作的空间。面对急剧变迁的全球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复杂现实,起源于美国、滥觞于西方社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正面临着“如何能够充分而恰当地描述社会现实”的困局:其一,由于还缺乏一个把跨文化传播涉及的众多变量和现象乃至零星
3、的事实有机地串在一起的、前后连贯的整体系统,或说是缺乏一个“包括规律、理论、应用和工具在一起”的范式,这一领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理论进路的诸多艰难选择;其二,缺乏美国或西方国家之外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许多新理论、新学说亟待整合,需要通过在不同文化中的论证来发展出更具“普遍性”的理论;其三,很多学者越来越注重具体与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不断细化并出现把其他学科排除在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多学科基础和理论开放的传统。基于此,本文认为,结合不同文化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对跨文化传播的学科基础进行具有科学意义的“知识整合”,应当是这一领域为建设“科学共同体”
4、首先要面临的任务。一跨文化传播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主要指涉人类社会中文41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的现象,以及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虽然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历史久远,但当前的跨文化传播在参与人数和重要性上要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化瓦解着各个文化的边界和防护系统,也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地图:全球范围的文化传播与互动急剧地增加,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资本要素、知识要素、技术要素、人力要素等也出现了全球性的流动和组合,不断促进着全球社会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与早期时代相比,当代的更集中的图像和实践正在更
5、大范围内和以更快的速度流动。无论是在国家层次还是国际层次上,经济和文化信息正变得越来越集中”。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愈加强烈,为全人类赋予着一种全新的“全球社会”意识,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一种全新的“国际生活”,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实。正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指出的,全球化场景中的世界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不会被整合在某一民族国家政治之中,也不会被某一民族国家所支配,“全球化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在它们的所有范畴内都出现了与此相对的、多种多样的、纵向与横向联系。一方面是民族国家单位、民族
6、国家活动主题,另一方面是跨国活动主体、跨国认同、跨国社会空间、跨国形势与发展进程,两者之间形成新的力量对比、新的竞争关系、新的冲突与相互关联”。换言之,人们的生活已经具有了一种世界性的意义全球化使在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和文化的局限,必须把人们生活与行动、组织与机构,按照“本地全球”的坐标重新定向和组织。事实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沿进展一直紧随时代变迁的敏感点,现实关切正是其学术生命得以延续的推进力。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起,就与殖民、世界大战及其战后改制、后殖民、现代性等人类历史变迁有着极其深刻和广泛的联系。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流动和扩散、重组
7、和整合加快,文化发展呈现出既高度融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就文化的高度融合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民族和国家的跨文化大传播,穿行于世界各地的商人、旅游者和移民融化了不同文化的隔阂,增进着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的密度和强度;一方面是世界文化体系出现了某种“同质化”的趋势,由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播日益深入的作用和影响,全球存在着严重的跨文化传播“生态危机”,出现了文化“杂交”、“混血”和“不对称”现象,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之争愈演愈烈,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更加激烈。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都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当代学术追问紧密关联。世界文化格局
8、的重构必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人类文化将会在新的环境中通过融通、比较和批判而不断发展,而跨文化传播研究可以凝聚人们的思想、形成共识,引导历史的发展,也可以指导各种行为体的政策和行为,减缓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乃至文化融合给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时间、地域、国界的限制,使人类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了解、沟通与共识达到了全新的水平,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角落正在被纳入传播全球化创造的“地球村”之中,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日益频繁,并呈现着不同层次的摩擦、矛盾和冲突,跨文化传播愈加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特别关注的对象。正像是萨默瓦观察到的:“生产的流动性、不断增多的文化交流、全
9、球化市场以及具有多元文化的组织和劳动力的出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掌握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和全球村生活的技能”。更何况,跨文化能力的掌握还可以帮助人们与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改善人们的自我认识,42浙江学刊2007年第3期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507页。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年第1期。美拉里萨默瓦等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麻争旗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页。促使人们重新审度自己的文化,英国学者阿尔布劳就指出:对于个人和团体来说,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在行为基础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全面变革,“人们和各种团体都以全球作为自己确定信仰的参照
10、系”。在心理上,这种能力和知识也可方便人们去发现新的乐趣和满足。概言之,现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全球传播,是一种具有与时代和实践同步的国际化现象,需要全球性的思维,需要开放的理念。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包括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反思现实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霸权主义,探讨在相互沟通、理解、尊重基础上的世界多元化发展道路、经济全球化与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战略、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文化传统的现代选择,等等。这就意味着,跨文化传播研究不仅涉及到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未来趋势的追问,还需要在人类历史和全球跨度的时空范围内实现对现实事件及其
11、相互关系的全面把握。社会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必定是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相联系的,在回应与挑战中,跨文化传播研究必须努力建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完成从传统学术形态到现代学术形态的过渡。二作为当代传播学的一门重要分支或言扩展领域,跨文化传播研究始终关注文化差异条件下的个体、组织、国家之间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群体之间传播、融合与冲突的文化因素,同时也致力于解读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分野的进程。与其接壤的学科很多,包括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等,自上个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美国发端以来,这些学科构成了最为直接的理论和方法来源,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
1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深嵌在“社会结构”中的文化被视为一定人群所共享的价值观、规范、信仰和态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含蓄的象征部分构成了社会互动所依赖的潜在的假设和期待”。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学科基石。一方面,社会交往和人际传播是形成人的社会性的基本前提,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充分表现形式,这种交往和传播走出文化界限,就构成了跨文化传播;另一方面,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context)的重要组成,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社会过程之中,即置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去分析、研究,才能从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变化。社会过
13、程主要见诸人们互动的活动,包括内容很多,比如传播过程、冲突过程、社会群体形成过程、变迁过程等等。人们在社会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文化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相互发生作用并形成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又对各种文化现象给予认知、理解和界定。所以,社会学关于角色和角色关系、社会化、符号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分层的理论,都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根基。此外,在西方社会学的视域中,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是不变的两个主题,其理论兴趣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非常相似。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在维系社会发展系统的动态平衡的同时,具有重要的维护整个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变迁的作用。跨文化传播也
14、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特别是为人类建立了共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机制,使人类主体间达成普遍的共识和认同,保持着社会成员心理态度、行为模式以及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定。这里就呈现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其一是规范,43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的“知识整合”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高湘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9页。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王小章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即历史地形成和固定的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共同标准,限定着人与人的关系,也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从而成为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
15、的要素;其二是认同,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也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和行动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在创造、维持或改变认同的过程,而在全球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选择和价值判断往往是由认同所决定的。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起源与发展的人类学,已逐渐成为不同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的桥梁,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人类学的核心使命之一是解释世界上存在的多民族、多文化现象,倾向于在广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述社会人的各种制度、思想和行为模式,并从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理性阶段演化的过程中揭示和发现普遍法则,这些论域无一不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自诞生以来
16、的核心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人类学关注人类进步及其从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理性阶段演化的过程中揭示和发展社会法则的旨归,始终在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走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一领域的先驱者像弗雷泽、迪尔凯姆和摩尔根等,都致力于比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演化阶段,寻究现代社会的制度、仪式、风俗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的起源,这些成就建立的一系列研究规范既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术意义,也是建构更为丰富的跨文化传播学的话语基础。此外,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学研究将旨趣和话题从制度、仪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起源转移到解读“观念文化”上来,追求理解不同地域和族群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人
17、类学研究越来越迈向敏锐的政治和历史感,而这种敏感性正在改造全球知识界描绘文化多样性的方式,正如马尔库斯等指出的,“描写异文化的传统惯例在现代经历的变化,是人类学之当代策略性功能与运作效用之所在”。与之相应,跨文化传播研究也在持续关注各个文化的习俗、道德、信仰、价值等观念,与人类学同步展现着西方学术界对世界各个文化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客观上为世界各个文化的平等交往和形成互助互利的全球文化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跨文化传播这个广阔的领域而言,与符号学的结合不但是必要,也是必然的。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类现象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活动,符号现象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直接相关,表明了人的活动所产生的与
18、世界融为一体的统一图像,体现了文化的本质一种由象征符号构成的共享系统。符号学方法的立足点就在于通过符号强调人与世界的关系,关注的基本问题如符号的性质、符号的功能、意义理论、人类思维的符号化特征、符号与思维的关系、符号与人本身的关系等等,这些议题都属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关注所在。针对符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传播学者伍德曾做出概括:符号能定义自我,评价他人、事物、事件、现状、感知和运动等;符号能够帮助人们组织经验、描述关系、表达情感和思想;符号允许人们提出思想假设,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符号来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符号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进行沉思、反省等,甚至管理人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符号能创造关
19、系和互动的意义。随着符号学研究的发展,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看到了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实质,开始注意用符号学观点看待和分析诸如历史、语言、宗教、艺术和科学等人类文化现象;符号学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历史运动实质意义的特点,也使研究者开始考察作为文化整体的历史过程的符号化特征。尤为重要的是,符号学还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特有的解释力,其广泛的方法论功效已经显现在语言学、文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并与社会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发生关联。二战以来的当代符号学运动,正是西方社会人文学术沿跨学科方向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反映了当代社会人文44浙江学刊2007年第3期美乔治马尔库斯等: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20、王铭铭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5页。julia wood,communication mosaics,belmont, ca: wadsworth, 2001, pp. 91-98.科学在社会制度和自然科学快速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相应的变革,已经兴起的文化符号学、跨文化符号学也在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目标、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着重要的启发。心理学是研究关于心理事实、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作为心理学概念的文化,是个体具有某种共性的一种心理程序,决定了个体的认知、情感、需要与态度,进而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个体的心理程序的趋同有利于社会规范的形成与稳定,而存在于社会或群体领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认同则
21、会“濡化”(enculturation)为这一社会和群体成员的“心理的集体程序”(collective programming of themind),并经由跨文化渠道传播给其他文化群体的成员。以此而论,离开心理因素的分析,对跨文化传播这一动态多变过程的研究就是不全面的,正如关世杰指出的,为探索文化与感知形成、文化与选择信息、文化与理解信息、文化与不同文化群体人的思维特点的关系、跨文化传播对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影响等问题,离不开心理学的方法。人们看到,自从科学心理学创立以降,心理学家的工作集中于确立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因果关系,揭露心理现象所遵循的规律,进一步确定心理活动的机制和人类心理活动的共性
22、,特别是探索个体行为的心理分析以及个体与整个社会环境实践的关系,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检验机制和激活机制。与此同时,普通心理学对于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学所展示的关于信息破译过程,文化与语言、思维方式的关系,行为的知觉过程等方面的看法,都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不同文化的不同认知,最突出的表现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理结构或经验去解释、理解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研究各个民族认知结构及其特点应该是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标明了跨文化传播研究所应致力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期以来,跨文化心理学家针对感觉、知觉、
23、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诸方面的文化制约性问题,针对以往形成的关于认知及其发展的研究理论的普遍有效性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性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化与认知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当前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多数是一种零散的经验分析,尚缺少从学理层面去建构理论的努力。元理论建构的忽视必然会使经验研究受到不利影响,研究者在重视微观经验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理论建构的工作。还需注意的是传统心理学的文化局限性,特别是由于传统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主要产生于欧美文化背景,在应用于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口时,往往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必须经过检验和修正才可能适用于当前跨文化传播研究所关注的多元文化的特征。哲学作为
24、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研究的是包括文化现象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活动的所有现象,当然也包括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特别是把文化现象放到历史哲学和思辨哲学的高度来概括其一般发展规律。在传统学术系统中,哲学的应用范围是最广阔的,而跨文化传播学理论也以广泛的跨学科适用性为特征;哲学对各个知识领域都具有理性指导和知识组织的重要作用,跨文化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因素首先来自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成果。尤其是,哲学作为一个基本信仰和基本取向的学术体系,哲学对于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的关注,形成了充分理解传播和有效进行传播的一种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为传播提供了含蓄的条
25、件,传播依赖于预先建立起来的哲学思维”。哲学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深层分析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系统、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文化的人类通性与差异性、跨文化交往规范等重要议题。面对这些思考,基于整体性原则和无限性原则的哲学融通和综合,将构成对各种跨文化理论进行整合45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的“知识整合”参阅李幼蒸:略论中国符号学的意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8页。参阅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9页。美史蒂夫莫滕森编选:跨文化传播学,关世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0-51页。
26、和检查的基础途程。需要注意的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虽然要接受历史哲学和思辨哲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但其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则是实践的、应用的。但无论如何,针对评价跨文化传播现象与所处时代的交往方式、技术发展和现实社会矛盾的实在联系等等问题,都要求跨文化传播学界从哲学的高度去观察、研究、分析跨文化传播现象及其社会作用,去理解人类的生活世界,去探究文化的实在性与价值、文化危机与文化复兴、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全球文化的可能性等问题,更需要培养一种综合考量的哲学意识:文化交往与文化变迁是各种过程叠加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诸多要素。三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为跨文化传播学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奠定
27、了基础,也是当前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的“知识整合”的出发点跨文化传播研究范式的最终形成,就是把各个学科领域提出的不同观念、知识和理论综合起来,把一个个零散的“飞地”汇聚成一个相对连贯的、交融的“科学共同体”。如前所述,各个人文社科领域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和研究取向都具有独特的贡献,其前沿进展也为这一领域与实践的交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跨文化传播研究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对这些学科已有理论预设的追问以及新成果的运用和重构。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的“知识整合”,就是结合不同文化的实践,把这些知识贡献“整合”为一个整体:一方面,各学科是从各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形式去观察跨
28、文化传播现象的;另一方面,各个学科之间从来就是互相联系和彼此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文化传播学者古迪孔斯特也曾指出,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仅需要从已有的跨文化传播的著作中寻找资料,而且要从文化人类学、比较社会学、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培训、群体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学)、国际事务、国际关系、语言学、宗教研究、语言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去寻找资料”。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天然联系的历史学就是如此,萨摩瓦就建言:历史研究应当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部分。特别是现代历史学方法在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之后而具有了高度的经验性和实证性,从而使意志服从于事实,判断服从于材料,价值取向服从于历史
29、根据,在跨文化传播研究所涉及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社会运动、技术影响等许多议题上,显然需要现代历史学方法的支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所有关系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跨文化传播则是一种建立和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活动。基于这一认识,跨文化传播研究应立足于把握全球化语境中人类社会系统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图景来展开分析和综合。这也正如本尼迪克特信奉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宗旨:“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本文的构想就在于:借鉴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关于传播和文化的研究成果,以综合学科的视角,从相互建构的层面探讨跨文化传播涉及的各种关系,借
30、此归纳、阐释相关社会学科及各个学派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成果,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本质。具体地说,就是借用系统理论的辅助,即把跨文化传播视为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巨系统,进而按照系统理论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意义上的分析。从传播学的立场来看,跨文化传播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46浙江学刊2007年第3期引自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7页。larry samovar & richard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lmont, ca: wadsworth, 2004, p. 123.美鲁
31、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页。统,而“没有系统的观念,就不会有对传播活动的整体把握”。所以,应当运用系统思维,从系统的视野去把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重叠的诸多环节、变量和诸多关系。面对不同的学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整合”是一种重塑和形构的活动,给予理论思考和经验思考同等的重视,它寄托在这些变量的多重决定和互相建构的关系之中只有通过对这些关系和变化的理解,才有可能获得跨文化传播行为的准确意义。如前所述,在全球化语境中,为了能够从一种较为宏观的视野中考察和理解跨文化传播,仍“需要将传播放入广大的社会整体中去思
32、考”。需要强调的是,在学术活动中,不论是宏大的理论框架还是具体的概念辨析,都可能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势,就是一再试图把事实抽离出来,从对立的方面限制人们感知和思考的范围。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不仅要有对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某些危险和局限的警觉,同时更要看到:多样化的视角要比单一的视角更能提供通向研究现象的丰富进路。毕竟,在当代知识情势中,人们再也不可能偏执于某个单一的视角、某种狭隘的立场展开学术实践。跨文化传播研究应该进一步打破“神秘感”:这一领域本身就不是统一的流派,也不是一个明确的学科,它实际上是在汇聚诸多学科的知识,呼应和表达着社会科学趋于综合的时代潮流。任何一门学说、理论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为了
33、使跨文化传播研究能够跟随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再生产。近些年来,西方国家的学术界开始产生一种共同的疑问:社会科学是否能够充分而恰当地描述社会现实?为了解决这个疑问,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在做出积极的努力,“有的力图以全新的方向给予自身的学科领域以定位,有的力图以建设性的研究纲领综合新的理论挑战”。必须要看到的是,由于观念、背景的不同,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方向一直是多维的,认识多是离散的,正如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的评价:当前跨文化传播的“多数成果主要表现为对当前社会问题、种族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反映,而不是对跨文化传播的界说”。古迪孔斯特也曾指出,当前缺乏美国以外的跨文化传播
34、理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理论在不同文化学术中的位置,同时也必须承认,传播理论研究在许多文化中也才刚刚兴起,许多国家的学者只把研究重点放在大众传播和发展有关传播的本土化理论。这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当各个文化中的本土化理论完成创建并经受实践甄别之后,才可能整合到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中去,从而发展出更具“普遍性”的理论。尤其是在当下,文化对话与合作已成为当代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存在的普遍方式,对这些问题的准确把握和回答都要求一种综合性的视角和超越单一学科的广泛视野,这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种种表象洞悉传播的本质过程。毕竟,只有借助于更为广阔的视野,跨文化传播研究才能在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探寻中,真正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事实上,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视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从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理论中,我们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多因素决定论者,他的世界经济通史就是从社会结构、制度、宗教、科技等角度对传统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安全政策经济-洞察分析
- 新型材料在炼油设备中的应用案例-洞察分析
- 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分析-洞察分析
- 数字营销合伙人合同协议书
- 商业广场人行道彩色混凝土施工方案
- 医院弱电工程质量控制方案
- 水产养殖水质监测与管理-洞察分析
- 托儿所智能化服务技术-洞察分析
- 体育赛事观众疫情防控方案
- 学校科技节(相框)展示方案
- 2024年度风力发电项目设计施工承包合同2篇
- 量子计算与区块链
- 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培训
- 国开2024年秋《休闲农业概论》形考任务1-4答案
-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生物试题与参考答案
- 年终总结数据对比分析图表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指导
- 一对一教学管理制度
-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集锦
- 2024年2024年离婚协议书模板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