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阳节的资料_第1页
有关重阳节的资料_第2页
有关重阳节的资料_第3页
有关重阳节的资料_第4页
有关重阳节的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风微拂秋菊开,颔首微笑迎重阳 ; 郊外风光无限好,漫 步其间也逍遥 ; 折枝茱萸运道好,步步如意走鸿途 ; 信步登高 来远眺,心胸开阔长精神。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重阳 节来了解。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 阳节与除、 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XX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 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为老年节。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 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 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

2、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 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 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 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 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 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 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 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 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 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 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

3、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 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 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 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 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 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 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 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 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 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是古代重要的节日,“重阳”

4、源出易经,该书 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 “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 这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到唐、宋,重阳节 插茱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已经很盛 行,这也是诗人们在咏重阳诗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下面我 们介绍一些有关重阳节习俗的诗词。 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此习俗出自南 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 。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 庭水军诗 中有:“九日天气晴, 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山岳, 了然楚汉分。 ”杜甫有九日诗云: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 病起登江上台。 ”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 “去秋共数 登高台,又

5、被今年减一场” 。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 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菊花: “强 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 号称“小重阳”。 李白有 九月十日即事 诗云:“作日登高罢, 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 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菊花怎么这样苦,连遭 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过重阳 古人因为九月九日这一天日月都值阳数,因而称此日为 重阳,逐渐成为一个节日。魏文帝与钟矫书中道 : “岁 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 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6、” 重阳又叫重九。陶渊明有文章写道 : “余闲居,爱重九 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 民间有重阳节,始自西汉。当时宫内每逢九月九日,便 戴茱萸,吃莲饵,饮菊花酒。 荆楚岁时记之注中记载“九 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 ,也说到了 重阳节的宴饮之俗。民间根据费长房给桓景茱萸叶、菊花酒 降伏瘟魔的故事,称九月九日登高,可以避却灾祸。而孟嘉 龙山落帽、白衣送酒与陶公这样的风雅韵事,广为流传,人 们竞相追随效仿,自命风雅,于是赏菊饮酒,遍及全国, , 蔚然成风。 晋代的荆楚一带, 人们一般在这一天去郊外宴饮。 到了唐德宗时期,方始明确规定,把二月一日、三月三日、 九月九日作为三个

7、时令节日,而重九是官府公布的全年中的 佳节之一。唐代的李顽在 ( 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 诗中写道 :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在 昔日的太平之世, 每逢重阳, 官民往往大举庆贺, 点缀岁时。 自从唐代以来,还有大重阳与小重阳之分。 荤下岁时 记中说都城在重九后一天举办宴赏活动,号称刁、重阳。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一诗也写道 :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 举筋;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至于各地的习俗,则又有所不同。江苏丹徒把九月一日 作为小重阳,做糕和小慢头,上面插上五色纸小旗,称之为 重阳旗。此日之前就把祭品供奉给各神和祖先,九日这天仍 是如此。常熟地区

8、则以十三日为小重阳。湖北施南以十九日 为大重阳,九日为小重阳。这些大概都是出于好事者的曲意 添造,以示留念。 登高 这原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文娱活动,早在西汉时就有 登高之习俗了。相传西汉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 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 就叫“登高” 。到了三国和晋朝时,这种活动更加普遍,日 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高山。此时秋高 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水果成熟,庄稼金黄登高 远眺,心旷神怡,既锻炼身体,又留连风景,很有乐趣。在 这一天里,年轻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游,回归大自然,活 动筋骨,陶冶性情。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

9、士农工 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唐宋时代,重 阳登高之风大为盛行。唐代伟大诗人杜甫(712 770)晚年落 难,客居夔州 ( 今重庆市奉节县 ) ,重病缠身,仍在重阳之日 独自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 ,道出了多少辛酸,更道出了 他对重阳节的喜爱和向往。 王维(701 761),唐代杰出诗人,他的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更是脍炙人口,堪称重阳诗的经典之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的妙处在“遥知

10、兄弟登高处”我料想你们兄弟 今天相约登高, 会发现还少了一人和你们一起秋游登高, “遍 插茱萸”。王维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道出“佳节念亲人”的共 同思想感情 ; “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 而广为流传。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重阳节的登 高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 。东汉时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费 长房为师。费长房曾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灾,家人 缝囊盛茱英系于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到这一天照着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 上回到家中,却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 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英、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宫廷皇室也常举办这项活动。顾禄清嘉录

11、记述唐代 以前的宫廷登高时说道, “孟嘉从桓温游落山,亦九日登高 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南齐书礼志,宋武帝在鼓城时,九日,上项羽戏 马台登高。唐诗纪事中说,景龙三年 ( 公元 709 年) 九月 九日,唐中宗李显临幸渭亭登高,令臣下赋同题四韵五言诗 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魏晋隋唐时期,每到重阳,在 民间不但登高活动较为盛行,由于文人墨客甚是热衷此项活 动,因而使它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登高会” 。登高一直就是 重阳的习俗,也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重阳节 也被称为“登高节” 。据传重阳登高习俗出现在东汉,到了 唐代,有很多关于登高的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

12、同的说法。其一,古人非常 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 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 登山拜山神, 以求吉祥, 避免灾祸, 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其二,到了重阳节, 秋收已经结束, 人们闲暇时间相对较多。 此时,山野的野果、 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当 时,人们称之为 “小秋收”,登高的习俗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重阳时节,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非常适宜登高。爬山 游玩,行走在山野之中,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站在高 高的山顶上俯瞰四周,还可以开扩心胸,这些对身体健康都 极有好处。 食糕 重阳节食糕饼,汉朝时就已有此风俗。 西京杂记中 记载

13、,汉高祖刘邦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 兰也被逐出宫,后来成为扶风人段儒的妻子。闲谈中,贾佩 兰提到她在宫内时, 九月九日要戴茱萸 . 吃蓬饵,饮菊花酒, 说如此可以令人长寿。所说的蓬饵,就是现在的糕饼。把它 作为重阳节必备之物的原因,大约有这样几种 : 首先,在古时,先民观察事物,对于音韵方面的迷信很 深。“糕”与“高”发音相同。明代租佑的居家宜忌中 载; “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 愿儿百事 俱高。作三声。”遵生八笺 吕公忌等书也同样记载了 这样的习俗, 将其列人九日事宜之中。 由此可见, 九日做糕, 是取高升向上的吉兆。 其次,农历重九,正是农家秋收的时候,制作糕

14、饼的原 料极为丰富,所以吃糕饼也属于应时之举。 ( 玉锡宝典中 说,九日吃糕饼、饮菊花酒的原因,是此时黄米和高梁都已 收获,以之制成美味,表示品尝新获成果,渐渐形成一种固 定的习俗。 饮食男女,吃美食是人的最大欲望之一。我国在食谱方 面,最为考究。每逢岁时令节,就有美食佳肴,以供点缀。 如清明的酒酿、螺娜、桃花粥,端午的粽子、灰蛋、黄鱼、 览菜,立夏的蚕豆、面筋、谷饼,夏至的馄饨,中秋的月饼 等。九月九日登高,当然也不能没有相当的食品助人兴致, 而此时只有吃糕饼还比较有意义。这也是吃糕的另一个由来 了。 重九做糕饼,不但可以自己食用,还可以互相馈赠。而 制作糕饼的方法,也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

15、断改进。如果 比时尚精巧,有菊花糕、重阳糕、麻葛糕、枣糕、栗糕、擞 糕、花糕、 鹿糕等种种品类。 若是论考究, 如乾淳岁时记 所载, 这一日 :“都人各以菊糕为馈, 以糖肉林面杂物为之, 上缕肉丝鸭饼 . 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 及糜粟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 演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颖,名日春兰秋菊。 ” 古时像北方的燕京、中原的开封、南方的临安,尤其多 有绮丽与奢靡之物。清代浙江东部各县,如义乌、象山、宁 海、奉化等,均制作牡丹糕。每逢重阳,亲戚间还要相互赠 送糕饼。浙江永嘉、平阳一带将粉糕揉捏制作成人物、花卉 之类的玩具,以赠送孩子,名叫登糕

16、。比较一般的制法是, 将枣、栗煮到极烂,用纯糯粉加糖做成糕蒸,上面点缀些瓜 仁松籽,就是随园食单中所说的重阳小食了。有的制作 九级面饼,层层垒堆,在级与级的缝隙里嵌进枣、栗,称之 为枣栗糕,取早日自立及高升之意。 此日给亡者供奉糕饼,也是取祭献时令美食的意味。 迎女赠糕 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 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 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 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 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 称之为逆节。 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 帝京景物略 所述明代燕京重九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 : “父

17、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 ( 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 糖果妆点其上, 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 北方地区极为盛行 ) 。 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儿 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 “九 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 花旗糕 重阳蒸粉做糕,多用枣、栗,上面必插一面小旗。旗是 用来发号施令的,正符合高升之意。清朝的规定中,对于满 洲、蒙古等军队, 都用旗子来统领部下。 近代各国海陆军中, 也都有旗舰的称呼。 梦梁录称 :“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 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插一小彩旗,名日重阳糕。 ” 江苏仪征,以往曾有萧夫人糕,名重一时, 随园食单对

18、它很是称道。后来市场上出瞥的重阳糕,都标以彩蟠,以供 小孩嬉戏,北方俗称之为花旗糕。 插茱英和戴菊花 重阳节插茱英的习俗, 早在唐代就已盛行。 关于插茱英, 佩茱英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 风土记载: “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英气烈成熟,尚此 日折茱英房以插头, 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唐代郭震 秋歌 卷二也说:“辟恶茱英囊,延年菊花酒。 ”大多为妇女、儿童 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 英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英外,人们 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传承下来。清代, 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解除凶秽,

19、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答菊的变形。宋代,还有将彩增剪成 茱英、菊花来相送佩戴的。 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英,所以人们又 将重阳节称为“茱英节” 。此外,重阳节时人们还要佩戴菊 花。茱英雅号“辟邪翁” ,菊花又名“延寿客” 。 茱英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 ( 今江 浙一带 ) 的茱英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英,也叫越椒或艾 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 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 时呈黄色, 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有温中、 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英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 英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

20、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 茱英,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英就己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 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英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 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 晋代西经杂记 中记载,重阳节人们不仅要佩戴茱英, 而且还要将菊花戴在头上。从唐朝开始,重阳头替菊花的习 俗就盛行于历朝历代。如在宋朝,人们还将彩增剪成茱英、 菊花赠与亲朋好友相互佩戴 ; 在清代,北京人把菊花枝叶贴 在门窗上,据说可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可以看出, 老北京这一习俗是由头上替菊演变而来。 其实,宋元之后,重阳佩茱英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 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 们更在

21、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眼 下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期盼,期盼长生与 延寿。所以“延寿客” (菊花)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插茱萸 茱萸性辛温,气味芳香,颇为辛烈。能温肝降逆,开郁 化滞,下气止痛 ; 祛除湿热,逐辟风邪 ; 开膝理,利五脏。医 家常用作驱风、发汗的药物。 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两种。食茱萸宜供食用,人药功 效与吴茱萸相同, 只是效力略差。 吴茱萸三月开花, 红紫色, 七八月结实。嫩时微黄,到成熟的时候则为深紫。古时称九 月九日为上九。茱萸到此时,气味浓烈,颜色赤红,可以带 果实折下插戴在头上。因此古人都在此时采茱萸,把它当做 重九消灾之物。 岁

22、时杂记记载,卢公范每到重阳节时, 都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 淮南万毕术载 : “井上宜 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 饮此水者, 无瘟病,悬茱萸于屋内, 鬼畏不人。”陕西西乡重阳日,妇女用口采茱萸,据说可治 心痛。湖北居民则将茱萸加人苦里 . 称之为茱萸酱。 我国利用茱萸,远在汉代之前就开始了。礼记内则 中载 : “三牲用藙。 ”郑玄注日 : “藙,煎茱萸也。汉律,会 稚献焉。”尔雅中称茱萸为极。贺氏为礼记作疏日 今蜀郡作之 . 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 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青,名为藙也。 ” 自从汉宫中九月九日佩戴茱萸以及汉武帝赐茱萸囊以 来,此风即绵延后世,盛行于南北。人们

23、或者以茱萸插头, 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无比尊崇,将其尊为辟 邪翁。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 : “九月九日,律中无射 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 言辟除恶气, 以御初寒。 五代徐桩曾奉御命赋 (茱萸诗 ) ,有“万物庆西成,茱黄独植 名”的句子。孙思邀千金月令载 : “重阳之日,酒必采 茱萸、 甘菊泛之, 既醉而还。”从这些晋唐时期的诗中可见, 茱萸已被公认为一种民间保健药物,家家必备。盛唐的重阳 诗中。歌咏茱萸的更多,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会饮 诗道: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黄仔细看。 ”王维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则写有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24、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在众多重 阳诗中尤其著名。 宋时成都古今记说,蜀地人每次喝酒,都投人一粒 艾子。不一会儿,香气便滋满杯盏。艾子,就是食茱萸。宋 朝时的辽地风俗, 据辽史礼志 记载,重九要制作茱萸酒, 以洒门户,用以消灾祛邪。近代各地,每至重阳节,还多有 以茱黄泡酒以及替插茱萸的人。如同端午节用菖蒲、雄黄泡 酒一样,取其祛风健胃杀虫辟恶的特效。 放纸条 重九之时,已人深秋,天高气爽,因此旧俗中,儿童有 放纸条、竖重阳旗的游戏。用五色纸连接成条,长侧二丈, 粘在长竿顶端,播在庭院里,或者携着登到塔顶山端,放开 纸条,最长的可达五十余丈,五彩缤纷,随风飘舞,人们将 其称为放纸条。 重阳旗是

25、把五色纸剪成斜角式,连缀成旗,竖在院中。 清风吹来,彩旗随风招展,绚烂夺目。也有的人像金陇岁 时记中记载的那样 . 把五色纸镂刻出花纹, 中间嵌上“令” 字,或者插在门前,或者当做儿童玩具。以示庆贺重阳。 纵牧 隆冬炎夏,凡是家畜,以在畜舍内的时候为多。因为夏 日草木茂盛,各种植物都欣欣向荣,此时放牧,最易践踏损 伤草地,使牧草难以生长。 严冬则草木凋零, 畜类无食可觅。 这是原因之一。夏天林深木茂的地方,畜类藏匿其中,牧人 难以搜寻,人冬则遇风霜雨雪, 又无处可避, 此为原因之二。 烈日熏蒸以及寒风侵袭,抵抗力薄弱的家畜容易生病,这是 原因之三。 春秋两季,天气温暖,不仅流弊少,而且食料多,

26、因此 一般都在此时放牧, 以寻觅野食。 我国的旧俗, 如安徽怀宁、 广西隆安、甘肃平凉等地,从重阳日起,便开始放牧。有民 谚道: “九月重阳,散放牛羊。 ”又道 : “九月九,牛羊各自 做夜作 自本日起,日著中的日影将逐渐变短,因此,店家照例 要在重阳节稿赏伙计,以鼓励伙计准备晚上加班工作,吴地 一般称之为做夜作。清代蔡云吴欲一诗写道: “蒸出枣 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 作忙。”江苏丹徒的谚语道 : “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 ” 至于做夜工的时间, 要一直到清明为止。 金陵岁时记 载: “吾乡重九之夕, 铺家治酒剥蟹, 以稿店伙, 佐以咸鸭。 是夕酒后,工人始夜

27、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 ” 老人节 新中国成立后, 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 1989 年, 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 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 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德。 饮菊花酒 所谓菊花酒,就是以菊花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酒。 西京 杂记记载: “当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 来年九月九日始熟。 ”因为饮菊花酒有同样的延年益寿的功 效,因而是汉代宗贵达官常饮的佳酿。对此沈侄期 酿酒 本草纲目 中说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四个节气内, 自各种水源处提取的水,宜于煎制肃清肺气的药物,可以趁 机多加贮藏。

28、此时湿热渐退,得金秋清肃下行之气,因此水质较好, 民间还多用来酿酒。旧俗中,国内各地,如广东平远、湖北 武昌、甘肃中卫、 湖南宁远、 四川成都等, 都在重阳时酿酒。 酒以愈陈愈佳,留到来年春天饮用,气味更好,被称作杜鹃 酒,用以标志岁时。杜鹃本为益鸟,鸣声凄厉,最能打动旅 客的归思。而杜鹃花,则每年春天二三月间杜鹃啼时方始盛 开,其时所饮的美酒,便以杜鹃为名。 菊花酒能够治愈头风,明目,养脾肾,消除百病。制法 有多种,可用菊花煎汁,和酒曲及米酿成酒饮用; 或者另添 加地黄、当归、构祀等各种药物,味质亦佳 ; 亦可用干菊花 四两、熟地黄二两、 人参一钱、冰糖屑四两, 加人烧酒一斤, 密封瓶口,经

29、过七十天,滤去渣滓即成。 太平圣惠方 ) 称欲 治疗头风、头晕,可把九月九日的菊花晒干,取糯米一斗, 蒸熟,拌人五两菊花末,此外,亦和普通的酿酒方法一样, 多用细面曲制酒,等熟后便进行压榨,去滓。每次烫一小盏 服用。 汉朝初年, 宫中重九饮菊花酒, 认为可以延年益寿。 西 京杂记称,菊花开时,连花带茎叶一起采下,掺人黍米酿 造,到来年九月九日方熟,称之为菊花酒。唐高宗、中宗秋 季登慈恩寺浮屠,臣子们献菊花酒祝寿。 (风土记 )记载汉朝 流行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以拔除不祥。后世仿效古代流传下 来的风俗,重九还酿造菊花酒相互赠送。 赏菊 重阳节恰逢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农历 重阳,正当橙黄橘绿、

30、篱菊怒放之时,而菊花独傲秋霜,晚 节犹香,素来就有花中隐士以及寿客的美誉。因此,重阳这 一天,以前的人们都有赏菊、替菊的做法。 观赏菊花便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相传赏菊习俗 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 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 ; 后 人效仿他,于是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古代文人士大夫,还 将赏菊与宴饮结合起来,希望自己和陶渊明的风格更加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在梦粱录中说,宋 代每年重阳日都要“以菊花、茱英,浮于酒饮之” 。 还给菊花、茱英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称菊花为“延寿 客”,称茱英为“辟邪翁” ,“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

31、九之 厄”。当时的菊花就有许多品种,千姿百态。在民间,人们 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乾淳岁时一记中写道:每年 九月八日宫中就开始做重九,届时在庆瑞殿分列菊花万株, 名花珍品,五彩缤纷,灿烂眩目。并且还要点燃菊灯,其盛 况决不亚于元宵庆典。同时举办赏花赏灯之宴,席间丝竹悠 扬,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清代以后。赏菊的习俗更加昌 盛,且不只局限于九月九日, 但仍然以重阳节前后最为昌盛。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古代人们就普遍栽种菊花。菊是长寿之 花,文人们对菊更是赞美有加,称其为凌霜不屈的象征。重 阳节正值一年的金秋时节,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 始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而闻名,

32、 以诗而出名, 而且也非常喜欢菊花。后来,许多人效仿他,于是形成重阳 观赏菊花的习俗。 宋代东京梦华录 卷八记载:“九月重阳, 都下赏菊, 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 ,粉红色曰桃 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 ,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 , 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说的是在京师开封, 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而且菊花的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千姿 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 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观赏菊花己不限于九月 九日, 却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如燕京岁时记 记载: “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 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 ( 轩轻,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 轻,比喻高低优劣 ) ,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积 者,曰九花塔 。”由此,菊与重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 们将重阳称为菊花节,菊花也被称为九花。 如今,重阳节观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