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昆虫简介_第1页
半翅目昆虫简介_第2页
半翅目昆虫简介_第3页
半翅目昆虫简介_第4页
半翅目昆虫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半翅目 Hemiptera 中文俗名:蝽、椿象 英文俗名: bug,stink bug 世界: 35000种 中国: 2000种 台湾: 椿象、蝽、昆虫纲、有翅亚纲、渐进变态类。分布遍及全球各大动物地理 区热、亚热带种类多 于温带、寒带。蝽科、长蝽科、盲蝽科、网椿等为 广布类群 , 各大区均有许多种类。缘蝽科、红蝽科、龟蝽科、等基本于 热带、亚热带类群 , 北方种类甚少。 跳蝽科则较喜寒, 北方及高海拔地区较多 。某此小科的已知分甚 为局限,列如短足蝽科至今只知分布于地中海地区,锚蝽科至今只见为大洋洲。 形态: 体型: 多数中型及中小型。微小的鞭蝽科、裂蝽科、水蚤蝽科等体长祇 1-2 mm。

2、花蝽科、盲蝽科、网蝽科、长蝽科、松蚤蝽科、广肩水黾蝽科中的一些种类体长 亦仅 2-3cm 大种类较少,见于荔椿科及水生的 负子虫科、红娘华、广肩水黾科, 最大者体长可达 100 mm以上。身体多为椭圆形,背面常较平坦(见图) 。盾背 蝽科、龟蝽科等背面强烈隆起而腹面平坦,呈细棒状。扁蝽科等生活为树皮下, 身体扁平。 头部: 半翅目头多平置,头顶与额愈合,无缝线分割,唇基发达,腹面具外咽片。 颈部常为前胸背板所遮盖。幕状骨缺。单眼一对,或无。触角多数为长形而 4 或 5 节,少数类群节数较多。陆生类群的触角虽长短、粗细不一,但多数为长 而外露,水生类群则短隐于头下。具刺吸式口器。一般捕食性种类的

3、喙较粗壮, 活动范围亦较大, 植食性种类则反之。 以腐木中的菌丝为食的扁椿具有极长的喙 针,盘曲藏于头内的囊中; 某些在大树的树干上刺穿树皮取食的龟蝽科口器亦具 类似特征。 胸部: 胸部背面外露部份以前胸背板为主,发达。前胸侧板位于身体腹面与腹板 愈合,界限不明显。中、后胸背板大部被翅覆盖,不外露骨化弱;唯中胸小盾片 发达而外露,骨化强,多为三角形,有时极度扩大,以致遮盖整个腹部。中、后 胸侧板发达。成虫期臭腺开于后胸内侧板上,每侧一个。 翅两对,静止时平覆于身体背多数群 前翅为半鞘翅 (hemelytra),即基半部 革质部份一般分为两部份:后部为一狭片,称爪片(clavus); 其余的宽大

4、部份 称革片 (corium),二部份之间 以一称为爪片缝 (calval sture) 的横线相隔,可 以相互活动。 花椿科等革片前方又分割出一块狭片,称缘片 (embolium)。盲椿 科与化椿科的革片端方有一分割的三角形小片,称 楔片 (cuneus)。前翅脉序因翅 质地变化而模糊不清, 同源关系争论颇多; 脉数常减少、消失与合并。 后翅膜质, 柔薄,静止时重迭,置于前翅之下, 脉序简单,各主脉几无分支, 端部有时合并。 少数类群前翅全部革质或全部膜质, 或革质与膜质部分逐渐过渡, 界限不明。 短 翅型个体前翅膜质部分常缩短消失。 足有以下变形:捕食性类群前足常成捕捉足,如瘤椿科、猎椿科

5、等。水生的 松蚤虫科前足强烈变形成勺状, 以助在水中获食浮游生物。 长蝽科的地长蝽亚科 许多种类前足腿节加粗而多刺, 但并非捕食性, 功用不明。 水生类群后足常扁而 多毛,以助游泳,如负子虫科、仰泳蝽科、松蚤虫科等,跗节不超过 3 节。 生 活于水面的种类跗节末端常深裂成两瓣, 爪着生于裂隙基部; 或跗节下方大生有 长毛丛以适应在激流水面划动。 腹部第一、 二节有退化或愈合的趋; 劫腹部背面 各节两侧成狭窄的骨片,以膜质与中央的背板相逢,称侧背弗片 (laterotergites), 各侧背片总称侧接缘 (connexivum)。 腹部: 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八腹节。产卵器分为针状两类,由两对产

6、卵瓣组成, 缺第三产卵。 雄虫第九腹节变形为生殖节、 或称生殖囊 (genital capsuke) 或尾节 (pygofer); 在其后端有一对片状的抱器 (clasper),有时抱器左右不对称;阳茎 及附器包藏于该节之中。第八腹节退化成环状,外表上看不见。 习性: 半翅目昆虫烈分为陆生、半水生和水生三大类;陆生类大都晒居于植物上, 如多数蝽科。缘蝽科、网蝽科、盲蝽科。一些种类生活于禾本科植物的叶鞘内, 如长蝽科的长蝽亚科。少数网蝽科昆科虫可在寄主植物上形成虫瘿,栖居其中; 扁蝽科、 花蝽科的部份种类生活于树皮下, 许多种类栖居地表, 如长蝽科中不少 喜在地表爬行,取食落地的种子。土椿科则潜

7、伏土块下,吸食植物根部。跷蝽科 许多种类喜生活于能分泌粘液的叶面上, 足细长,行走时身体抬起, 如踩高跷状。 盲蝽科中一些种类亦有类似习性。有些猎蝽居于石缝、树皮树穴中,夜出猎食。 体、足细长如蚊的蚊猎蝽亚科居树穴等处的蛛网附近, 伺机捕猎小虫。 跳蝽科多 数栖于水边湿地, 蜍蝽科亦同。 滨蝽科与涯蝽科则生活于海边的潮湿土壤上以及 海岸的石缝中。 细足蝽科喜隐于藏于溪流、 江河旁的石块下。 寄椿科与印椿科生 活于蝙蝠居住的山洞中。 臭虫科等栖于兽穴、 鸟巢及居室内。 蝽科生活于白蚁巢 中。半水生类群居于水面,一般既不在陆地活动,亦不潜入水中,依靠水的表面 张力不致下沉。身体腹面常覆有忌水性毛。

8、足向两侧伸开,以适应水表生活。水 黾科的海黾亚科可生活于远海海面, 为昆虫纲中少有的海上生活类群之一。 水生 类群则生活于水中, 其中多数善游泳, 具一系列相应的适应性状。 部份类群在水 底爬行,如蝎蝽科。潜蝽科的盖蝽亚科喜在底的砂石下隐藏。 多数行两性生殖, 交配时雄虫第九腹节常扭转 180。 花蝽科与臭虫科等具 有特殊的血腔授精方式 (haemocoelic insemination),交配时雄虫刺穿虫腹部体壁, 或通过次生性的交配管( copulatory tube) 将精子排入雌虫血腔。卵巢小管 端滋式。偶有卵胎生。 卵一端常具盖状构造 ,将孵化的若虫头顶常具 T形骨 化破卵器,用以破

9、卵,由卵盖或假卵盖处逸出。 卵表常有一些突起,或为精孔所 在,称精孔突( micropylar process),或为通气之用,如气孔突(aeropylar puocess ) 及 呼吸角( respiratory horn)。卵壳表面具覆染的 细微结构与卵的呼有关。 蝽型 Pentatomonorpha 各科卵多产于物体内部半埋藏于 植物组织中。 卵单产或聚成卵块。 负子椿科的雌虫则将卵产于雄虫背上。 若虫与 成虫相似,主要差异除体小。生殖器官及翅不发达外,尚有跗节数少缺单眼,以 及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等。 若虫一般经历 5龄,少数 6龄。翅芽在第三龄开始出 现。 许多种类具良好的保护色和拟态

10、,拟蚊现象尤为普遍,若虫期更是如此。 长椿科红长椿亚科具鲜红的体笆, 己证明可将寄主植物 (萝藦科等) 中的有毒物 质聚积于体内,致使鸟类等敌害食之呕吐,为典型的警戒色。臭腺常发达,分泌 物有强烈的臭味防御、报警等作用。不少种类夜间具向旋光性,可在灯下捕到, 本目内出现某些前社会性现象, 例如某些同蝽科及网蝽科的种类雌虫有护卵习性 此外,某一性别或某一龄的短期聚集现象亦不少见。 摩擦发声的现象在长蝽科、 猎蝽科、划蝽科、蝎蝽科中均有发现。 食性多样: 多数类群植食性,少数捕食,亦有兼食植物与动物性食物者。 经济意义 植食性种类包括许多衣林虫害、 对作物所造成的为害与同翅目的昆虫类似, 主要为刺

11、吸植物的养分, 造成营养不良组织萎缩、 坏死等。 且唾液常含对植物有 毒的物质,取食时注入寄主体内, 损伤或刺激植物组织,造成白化、疯长、形成 虫瘿等。一般被害状为叶片出现斑点、嫩梢枯萎、落叶、落花、落铃、落果、果 实畸形、瘪粒、种子不能萌发等。 某些种类亦能传播病毒病。许多植食性半翅目 似更喜吸食植物的繁殖器官,如花、果、种子等含氮物质丰的部分。一般不分泌 蜜露。在中国南方为水稻的有:椿科中的稻缘蝽、稻棘缘蝽等。为害小麦的有: 西北地区的麦蝽, 大发生时可造成严减产、 长椿科的高粱狭长蝽为害高粱。 粟缘 蝽与小长蝽则吸食灌浆的粟粒, 造成减产。为害棉花,例如盲椿科中的三点盲蝽、 绿丽蝽椿刺激

12、棉株生点而造成疯长, 关告成其它为害。 红椿科中的棉红蝽属亦为 中国亚热带地区棉花害虫。 豆类作物亦常遭到半翅目昆虫的为害, 例如缘椿科中 的蜂缘蜂缘蝽属,龟椿科中的筛豆龟蝽、豆突眼长蝽等。果树和经济作物面,荔 椿科的荔椿为荔枝和龙眼生产的大害。 网椿科的梨网椿为梨树害虫, 香蕉冠网蝽 为害香蕉。 长椿科的甘蔗椿背长蝽等为害甘蔗。 冠网蝽属的些种类为害茶树。 为 害林木的种类亦多, 如竹后刺长椿为害毛竹, 竹缘椿族许多种类亦害竹, 杉木扁 长蝽与松果长蝽属分别为杉木与松、杉类的种子害虫,云南岗缘椿椿为害松树, 长角椿为害杉木等。 捕食性种类多捕猎其它昆虫或无脊椎动物。 猎物以小形、 软 件、行

13、动迟缓的种类及其幼期为主, 许多成为害虫的天敌。 捕食性椿类集中于猎 蝽科、姬蝽科、花蝽科、奇蝽科、瘤蝽科及水生、半水生类群以及一些小科中, 蝽科、盲蝽科中亦有部份种类为捕食性。 花椿科中的小花蝽属为衣田、 果园中蚜、 璊类害虫的重要天敌, 松干蚧花蝽对仰制松树大害松树大害松干蚧的发生有重要 作用。椿科的蠋蝽为树木鳞翅目害虫与叶甲幼虫的常见天敌。 盲椿科的食蚜椿属 捕食蚜虫, 黑肩绿盲蝽捕食飞虱等。 均为衣田常见的害虫天敌。 姬椿科中的姬蝽 属等亦同。少数种类吸食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的血液,有些成为疾病的传播媒 介。这些类群包括臭虫科、寄蝽科、猎椿科中的椎猎蝽亚科、长椿科中的地长蝽 亚科吸血族

14、等。 水生的大形捕食性种类可捕食鱼苗, 作为养渔业的敌害。 儿椿科 的九香虫,可作为中药材。 分类与演化: 早期学者将此目分为两类:隐角亚科目:水生,触角隐于头下。显角亚目: 陆生或半水生,触角外露。亦有根据生活习性分为三大类:陆生者称陆生组,半 水生者称两欐组,水生者称水欐组。近数十年来,随着比较形态学的发展,提出 这种种科以上类群的归纳意见。 目前, 斯特斯与克尔日涅尔( P. Stys 无爪间体,水生或半水 生 . . Hydrocoridae - 触角与头等长或长于头, 通常游离,由背面可见,爪间体有或无, 栖所不定 .9 2. 具单眼,体长 10mm 以下,生活在沙滩 3 - 无单眼

15、,体长变化很大,水生 . 4 3. 触角深藏 ; 前足捕捉式 raptorial,比中足短 ; 眼极度突出,口吻长,至少延伸 至后足基部 . . Gelastocoridae - 触角外露,前足疾走式 Cursorial,和中足等长,眼不甚突出 ; 口吻长,至少 延伸至后足基部 . 眼.水. 虫 Qchteridae 4. 前足跗节一节,成汤匙状 ; 口吻很短隐藏不分节 ; 体背板常有明显的横纹 . . 水.虫 科 Corixidae - 前足跗节不如上述 ; 口吻分节明显背皮不如上述 . 5 5. 前足非捕捉足, 后足通常无爪 ; 体弓形; 水生种类,仰泳,背部色彩鲜明 . 6 - 前足捕捉

16、式,腿节厚,后足有爪,体扁或稍为形 ; 水生种类,正着游泳,背 部与腹部同暗或较暗 7 6. 长型,楔形体长 5mm 以上,后足长,桨状,无爪,胫节扁平 Notonectidae - 卵型,极度弓起,长 3mm以下,后足短具 2明显的爪,胫节圆柱状 Pleidae 7. 翅膜质区有脉,体长 20mm以上 8 - 翅膜质区无脉,体长 5-16mm . . Naucoridae 8. 跗节 1 节,腹部端之附器形成一个长而细的 nonretractile 呼吸管 ; 后足圆柱状, 适于步行 . Nepidae - 跗节 2 节 (在 lethoceus前足跗节三节 )腹端附器短而扁 retractile; 后足 flattered and fringed,适于游泳 . Belostomatidae 9. 具复眼 . . 10 - 不具复眼 ; 营蝙蝠之体外寄生, 体长 3.5-5.0mm,产于美国西部 Polyc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