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_第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_第2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_第3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_第4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 心得【摘 要】要想上一堂师生都比较满意的语文课,教者必须以自己丰厚的素养与学识,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呈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达到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和谐统一。【关键词】教学反思 生态课堂 以生为本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它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演讲词语言感情强烈、高度概括的特点,通过揣摩、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

2、用,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感受作者深沉含蓄的感情。教学本文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是课文为悼词,学生对悼词的常见结构并不了解;其二课文是对马克思一生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如何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读懂这篇文章,能“以文解道”又“以道悟文”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精髓,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与艺术,这的确是不容易的。基于以上的情况,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确定为:1.结合文体特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2.理清文章思路,训练议论性文章阅读能力;3

3、.走进马克思“跨越时空的美丽”人生,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教学重点为: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为:以文悟道,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安排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从实际操作来看,本文的教学较好实践了“以文解道”、“以道悟文”和“以情育人”的教学目标。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质疑,就是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一个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考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导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这方面我着力去实践了,我认为这是本堂课的特色之一。师生之间互相提出疑

4、问,又互相求解。大家有问有答,有争有解,循着文章的层次逻辑顺序,层层深入。阅读课的第一个任务“以文解道”,就在正确的独立思考的方法指导下完成了。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是交给了学生最宝贵的金钥匙。为落实阅读教学的第二个任务“以道悟文”,本节课教学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个“悟”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循着文章作者的思路,即语言的脉络来提出疑问,结合着文章词语的前后搭配关系,即语言的环境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弄懂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者在驾驭语言时遣词造句是如何做到准确、生动、凝练、传神的,亦即是如何求得语言的得体。这样就把语言学习中的四项基本任务掌握好文章的语脉、语境、语

5、义和语体四个方面的关系抓住了,那个“悟”字,就自然会呈现出来了。语文教学只有完成这一步,才能算是真正上了一堂语文课。语文课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任务。这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课对此也有适当的处理。对于这样一篇理论性很强、概括性很高的文章,我始终以自己对文章深入研读后对革命导师的热爱与崇敬的感情,融汇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整堂课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冗赘的知识讲解,有的是满腔热情、诚挚的爱心爱文章的思想内容、爱文章的语言文字、爱学生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整堂课都沉浸在崇高、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在全面深入地

6、分析完文本后,在提高学生文本信息筛选、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我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与文本相关的“马克思的自白”、“马克思的墓志铭”、“马克思格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些环节,既能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因为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学科、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各种电子传媒到日常生活用品,从新农村环境到娱乐场所,从名胜古迹到自然景区,从人物对话到乡间方言俗语,从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到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

7、作为母语,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这节课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既能深入文本,又能跳出文本,不被文本束缚,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总的说来,这节课能较好地驾驭课堂,能很好地调控和把握课堂时间,教学中抓住悼词的文体特点,按照“述哀”、“赞功”、“颂扬”三大要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这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行为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的生态课堂。新课标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

8、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又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总结语文教学,都应提倡多从学生角度寻找依据,从学生反应来判断我们教学的得失。本节课没有声光电色的噱头,没有华而不实的讨巧,课堂学习与活动的主体定位于学生,知识、情感、道德和技能等的传递和发展形成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等要素成为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因子,系统中的诸因子占有各自的“生态”地位,彼此之间平等、和谐,从而让课堂回归自然,创设了弥漫着生机与智慧的教学情境。从整体把握到细节推敲,从文字阅读到走进作品人物,问题设计提纲挈领,富有统领性和启发性,“走进马克思”以及“书目推荐”也符合学生实际,能为学生接受,因此师生

9、互动和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自由生发自我的体验与感悟。整堂课一气呵成,既有酒肉穿肠过的酣畅淋漓,又有白菜萝卜的沁人心脾,是原生态的课堂,实实在在,淳厚朴实,而“实”正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啊!第二,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决定了生本作为基本维度的地位。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教师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问题探究是教学的关键,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五个问题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作用,帮助了学生懂得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走进马克思”、“知识卡片”、“资料链接”则开

10、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第三,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目标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教育是一个化人的过程,它又不等同于精神教育、文化教育。我们在关注人文性、强调人文精神滋养的同时,要立足语文本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形成对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马克思及其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学生来说毕竟有距离,本节课以“没有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为指引把马克思带到现实尤其是中国的现实,让学生走进大师,推荐的作品马克思的自白、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贴近学生实际,又直面现实生活和时代变革思潮,让学生通过感受语言和文体拓展心灵,积淀人文,提高学识修养,培养自省意识,通过对主体的浸润熏陶,内化为一种人格素养,形成思想灌输与道德价值的认同,达到曲径通幽、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