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江劲主编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人群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也包含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1、采用概括的方式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保加利亚、葡萄牙2、采用列举的方式对环境的外延进行描述美国3、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式的方式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作出规定中国我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自然资源: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在一定的技
2、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自然资源宪法与环境融为一体、天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生态系统的出发点:是以整个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环境等客观存在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是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8世纪20世纪60年代)地域环境问题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国际环境问题时期(20
3、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环境问题时期环境问题的成因人地关系恶化1、市场失灵2、政策失误3、科学不确定性4、国际贸易的影响环境问题的对策1、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达成共识2、形成环境保护的可行措施(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3、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外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立法时期(生活环境保护)(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叶)“妨害”与“相邻关系”2、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保护立法并重时期(20世纪初叶20世纪60年代)综合有计划控制污染、防治公害美国公共汽车尾气控制法、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
4、境政策以及监督环境状况3、整合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方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预防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秦律中的田律强调“以时禁发”唐律中的“杂律”规定了污染环境、破坏环境资源的处罚条文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实施发展时期1989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完善时期2000年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时期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2012年十八大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文明“五位一体”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环境与保护法的
5、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1、社会性(a、环境要素具有公共产品属性、b、破坏与维护环境环境的受害者或获益群体具有广泛性)2、政策性(a/政策的法律化与法律的政策化b/需要环境质量的变化频繁修改c/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影响)3、科学技术性(a/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等自然规律b/以环境科学、生态科学为基础c/依靠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等科技手段)4、综合性(a/是公法与私法的融合b/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融合c/是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融合)目的;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
6、最终的目的,一元论(最终目的是唯一的,即保护人类健康或环境优先论)+二元论(不仅在于保护人类健康,还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逐渐演变为“可持续发展”。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与资源保护并重,目的二元论的色彩(198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立法目的,逐渐向目的一元论转化(1998年修改土地管理法)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内容包括:渊源体系和立法体系国内法渊源;宪法中的环境与保护法律规范、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法律、其他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有关司法解释等国际法渊
7、源;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条约、协定和议定书。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特征;1、具有多重牵连性质的法律关系2、以人类平等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3、结合并体现自然生态规律的人类意志我国公众的环境权益与环境保护义务的内容公众一般包括公民(自然人)和由公民组成的各种团体。公民是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受益者,是本能利用环境的主体。一、 公众环境权益的内容1、优美、舒适环境的享受权2、开发利用环境决策与行为知悉权3、开发利用环境决策建言权4、监督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其检举和控告权5、环境权益侵害救济请求权义务;1、关心和保护环境的一般义务2、忍受一定限度
8、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特别义务企业及其开发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义务1、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与义务2、利用环境容量排污的权利与义务 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表现1、通过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或获得绿色标签认定2、推行清洁生产3、主动对外宣示企业环境保护守则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管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渔政、军队、公安、交通、铁道、民航,依法对环境污染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资源的保护实
9、施监督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人类的环境利用行为、环境要素及其性状。环境利用行为;1、行为的主体是人2、行为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3、行为的结果是获取环境要素或者从环境要素中谋取利益环境利用行为的分类;1、本能利用行为2、开发利用行为(环境容量利用行为、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重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概述基本原则的依据;1、应当具有法律规范的特征,以便于执法者、司法者解决环境与资源保护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纠纷与矛盾2、目的不能等同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3、必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有原则4、应当贯穿于
10、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之中,并具有指导与纲领作用基本原则内容;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2、预防原则3、受益者负担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基本制度的依据;1、具体体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2、具体反映环境与保护法律的共通性、本质性的法律措施3、依据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法的“立、改、废”逐步完善基本制度的内容1、环境标准制度2、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制度3、环境费制度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内容1、总则2、环境监督管理3、保护和改善环境4、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5、法律责任6、附则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一、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经济社会
11、发展要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的需要,又能够使环境资源保持在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水平上,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内涵;1、协调发展是指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在发展过程中的统一协调2、协调发展的实质是重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利益3、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1、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有利于实现社会的长久繁荣与发展措施;1、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决策2、
12、通过“三同时”制度保障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3、通过循环经济制度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4、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5、通过清洁能源制度解决环境对经济的制约6、通过绿色GDP核算等经济政策促进和保障协调发展的实现二、预防原则(黄金原则)是指针对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和行为,事先采取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损害结果的发生意义;1、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取较大的环境效益2、采取预防措施有利于扭转我国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措施;1、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决策阶段落实预防原则2、通过“三同时”制度在建设阶段落实预防原则3、通过
13、清洁生产制度在生产阶段落实预防原则4、通过循环经济制度在资源废物循环阶段落实预防原则5、通过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排污阶段落实预防原则三、受益者负担原则是指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或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和危害者,应当支付由其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损害费用,并承担治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责任。“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四个方面的内容意义;1、实现社会公平2、降低环境保护的成本3、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质量措施;1、实行排污收费制度2、实行生态补偿制度3、征收环境税4、实行土地复垦制度四、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民主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是指公众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开发决策
14、、建设项目有相应的知情、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1、参与主体是公众2、参与对象主要是影响到公众环境利益的建设项目3、参与方式主要是通过法定的程序进行4、公众参与的内容包括;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监督权措施;1、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定2、环境行政许可和环境行政处罚中的公众参与制定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4、鼓励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代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5、建立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制度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一、环境标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社会财富和维护生态平衡,就环境质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环境监测方法及其他需要的事项,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与规范的总称。分
15、类;主要是;强制性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级、地方级)2、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允许限度)推荐性标准;包括;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二、规划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环境保护篇章、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各类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专项环境保护规划等的统称。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的对策好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对象;1、是政府宏观决策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2、是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部门;国务院环保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跨
16、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其他建设项目有省级环保部门提出分级审批建议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抄报环境保护部。“三同时”制度是指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共同成为国家法律规定中有关预防和控制新污染源的重要手段。“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1、同时设计2、同时施工3、同时投产并使用四、环境费制度是对所有环境收费的统称,环境费通常表现为环境规费、环境公课、环境受益费等形式。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环保部
17、门依法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和数量向法律授权的主管部门缴纳的一定费用,以适当补偿环境损失成本的行为规范。排污费的类别;1、废气排污费、2、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超标排污费、3、污水排污费、4、危险废物排污费、5、噪声超标排污费五类排污费的使用1、重点污染源防治2、区域性污染防治3、污染防治新技术、4、新工艺的开发5、示范和应用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自然资源保护费制度1直接用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收费,2、间接用于自然保护的收费环境保护的鼓励措施通常是通过市场方法实现的,(环境标志、ISO14000系列)五、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是指当环境利用行为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时而对行为人采取的恢复环境与自
18、然的原状为中心的行政命令措施。对环境污染实行限期治理是指对于超标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以及位于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环保部门依法责令排污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并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一种强制性措施。限期治理的对象;第一、严重污染环境的排污单位第二、在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对造成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限期治理的决定权,生态破坏实行的治理1、限期治理2、综合治理、专项治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恢复、补救和拯救措施,主要包括;恢复原状、补救或拯救两种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处理1、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突发环境污
19、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I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II级)重大环境事件、(III级)环境事件、(IV)一般环境事件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运行机制;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责任追究五项机制应急机制主要包括;1、按照属地为主的原则实行分级响应2、实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1小时报告制)3、应急保障机制确立了资金保障、装备保障、通信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技术保障等应急保障内容第四章环境污染防治法(重点)第一节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受我国法律控制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污染的分类;1、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
20、染、农业环境污染2、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3、物质污染、能量污染特征;1、环境污染须伴随人类活动而产生2、环境污染须为物质能量从一定的设施设备向外界排放或者泄漏3、环境污染须出现环境质量下降的结果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从控制对象、目标、方法看,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法由;1、物质污染防治法2、能量污染防治法3、污染源头及全过程管理法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核心目标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总量控制第二节物质污染防治法一、大气污染防治法1979年,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1987年,我国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第一次修改,增加规定了淘汰落后生产
21、工艺设备制度、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2000年,第二次修改,加强了机动车防治超标排污、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许可证制度。2010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一般规定;1、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县级)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大气环境标准制度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82年首次发布2012年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等“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制度3、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核定制度A/确定总量
22、控制区b/确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c/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4、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制度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5、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污染特征、污染物的种类、污染危险程度等内容防治燃煤污染煤炭开采控制、清洁能源推广、锅炉和城市供热管理防治机动车船舶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等污染二、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特指陆地水污染,即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体的污染,海洋污染防治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198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防治水污染的专门法律水污染防治法一般规定统一监督管理、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环保部门
23、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海事部门对船舶污染水域是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江河、湖泊的流域管理机构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水环境标准制度包括;地表水质量标准(核心)、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水域功能区划分为五类;I类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集中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III类集中水源生活饮用水地表水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IV类一般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区V类农业用水、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水污染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按流域、区域进行统一规划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24、制制度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确定实施总量。落实到市、县人民政府。水污染物排污许可制度排污监测制度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制度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准保护区、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项目。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不得增加排污量海洋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法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
25、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也适用该法。一般规定管理体制;国务院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负责本辖区,海洋工程、陆源污然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全国)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国家渔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标准制度授权国务院根据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海洋环境环境质量标准。第一类;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珍惜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水产养殖
26、区海水浴场第三类;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第四类;海洋港口、海洋开发作业海洋功能区制度既包括开发利用区,也包括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保护区、保留区。实行分级审批制度。防治陆源污染设置入海排污口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审查批准。必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保部门的意见。在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不得新建排污口。陆原污染物排放的禁止性措施;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类、碱液、剧毒废液、放射性废水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转移危险品废物。限制性措施;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海岸工程必须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必须保护国家、地
27、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和海洋水产资源措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我国专门颁布实施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一般规定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1“三化”管理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全过程管理原则;即从生产、收集、储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实行一体化的管理。3、分类管理原则;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三类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清扫、收集、存储、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固体废物转移及进出口管制转移固体废物出省级行政区域,应当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提出
28、申请;经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同意。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对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实行限制进口、自动许可进口的分类管理。危险废物管理国家实行危险废物名录、标识制度。危险废物容器、包装物、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化学物质污染环境防治法实行危险化学品安全许可证、安全使用许可证制度进口登记制度、新化学品申报登记跟踪控制制度。首次生产或进口申请登记证时效期为5年。第三节能量污染防治法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7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1996年我国制定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一般规定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监督管理相
29、结合的管理体制声环境标准制度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0类康复疗养区I类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区域II类商业金融、集市贸易或居住、商业、工业混杂III类工业生产、仓储物流VI类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噪声污染的限期治理制度“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偶发性噪声排放控制必须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方可进行。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工业噪声控制必须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设备的种类、数量、噪声值等建筑施工噪声控制必须符合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的规定城市市区范围内,应当在工程开工以前5天之内,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
30、门申报。非抢修、抢险作业禁止夜间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区建筑物集中区域内进行建筑施工。“因特殊需要”必须向环境保护部门出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机动车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社会生活噪声控制,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招揽客户。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专门制定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一般规定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环保部门对全国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放射性环境标准制度放射性标识与警示说明义务禁止将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输入中
31、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转移。其他能量污染防治法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项目,执行环境保护申请登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并接受环保部门的审批及竣工验收。光污染分成;白亮污染、人工白昼、采光污染等三类。第四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促进法一、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法律制度1、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支持、促进清洁生产的行政管理者主体,依法规定
32、其主要职权生产经营者的清洁生产义务指导性规范、自愿性规范、强制性规范环境经济促进法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工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激励措施国务院、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税收优惠、将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立为重点投资领域。对资源高效耗行业,实行限制性价格政策。省级人民政府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国家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第五章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案例)第一节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概述自然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的异同相同点;1、二者都是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构成部分2、保护对象存在一部分重合3、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区别;1、立法目的
33、不同2、环境要素保护的侧重点不同3、保护方法不同我国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自然保护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自然资源保护法主要有;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等第二节自然保护法1、我国于1988年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一般规定1、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2、国家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保护的法律规定1、分类保护2、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3、野生动物救助及致害补偿制度资源管理的法律规定1、实行分部门、分级监督管理的体
34、制国务院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渔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2、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制度10年普查一次。3、实施猎捕许可证及禁限制度4、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为的管制驯养、繁殖、许可证。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产品。5、外国人从事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或授权单位批准、备案。野生植物保护法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野生植物分为;国家级(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地方级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
35、准公布。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法律规定1、建立资源档案2、采集证管理制定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控制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农业法、畜牧法引人方式;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入侵自然区域保护法法律规定;国务院于1994年发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规定;凡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森林、草原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冰川、温泉等自然遗迹5、经国务院或省、
36、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批准机关国家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批准。地方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自然保护区分类;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法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的1/3。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缓冲区外围)可以从事科学实验、参观考察、旅游、驯化、繁殖、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实验区面积不得超过保护区面积1/3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规定1、管理机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地方级所在地县
37、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违法行为的判定及其惩处1、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采药、挖沙、等活动。违反者依法给予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处300元1万元以上的罚款。2、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违反者处1005000元罚款。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文化遗迹地保护区的法律规定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久利用的原则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体制。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性监督管理工作,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
38、的风景名胜工作。设立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国家级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省级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2年内编制完成、规划期一般为20年)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我国于1985年11月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1991年10月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海洋生态与海岛保护的法律规定一、 海洋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1、海洋生态保护的立法概况我国将海洋生态、海洋资源保护与海洋污染控制进行综合调整,统一反映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2、我国实行海洋功能区制度。一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海洋渔业、海上自然保护区、珍惜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二类
39、;近海岸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等三类;一般工业用水区、海滨风景旅游区等四类;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各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执行相应类别的海水水质标准。4、政府保护海洋生态的责任。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海洋生态的责任5、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中的保护措施。6、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A/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须经国务院批准。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或根据不同对象规定;绝对保护期、相对保护期。B/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海岛保护的立法及主要规定2009年12月,我国制定了海岛保护法国家对海岛实行科学规划、保护优
40、先、合理开发、永久利用的原则。1、有居民海岛的生态系统保护应当划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并采取措施保护海岛生物栖息地,防治海岛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工程建设,应当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生态保护实施优先建设、或者与工程项目同步建设的原则。2、无居民海岛的保护禁止在无居民海岛采石、挖海沙、采伐林木以及进行生产、建设、旅游等活动由海岛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批准。3、特殊用途海岛的保护国家对海基点所在的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等具有特殊用途或者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实行特别保护。(海基点及其保护范围周边应当设置明显标志)禁止在海基点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由县级以上
41、人民政府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于220万元罚款。禁止破坏国防用途无居民海岛用于国防无关的目的。第三节自然资源保护法一、土地利用与保护法的法律规定1986年6月25日通过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与保护的一般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可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1、耕地补贴制度占多少,垦多少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3、基本农田保护制度A/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娘、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B/有良好的水利、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C/蔬菜生产基地;农
42、业科研、教学试验田;以及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基本农田应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4、耕地使用管制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建房、挖沙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5、开发未利用土地及三荒土地管理6、鼓励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7、土地复垦制度控制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1、建设用地征收管理征收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耕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征收其他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43、,并报国务院备案。征收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先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2、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地方人民政府。3、控制乡镇建设用地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神、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水土保持1991年我国制定了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的方针、管理体制实行预防为主、保持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意效益的方针。水土流失预防的法律规定1、水土流失预防的禁止性措施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去、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沙、采石等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违反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2、控制措施
44、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种植经济林,应当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规模,防治水土流失。3、生产建设项目中的预防措施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审批,并按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措施。4、水土流失治理的法律规定国家加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的预防、防治工作,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防沙治沙我国2001年制定颁布了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的工作原则;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保护、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支持与对方自力
45、更生相结合,鼓励个人、单位承包防治,及其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土地沙化的预防措施1、植被营造和维护2、严格控制采伐防风固沙沙林3、草原的管理和建设4、退耕还林还草制度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森林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1984年制定1998年修正森林法森林利用与保护的一般规定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设专职兼职人员负责林业工作。林业资源权属1、国家所有权2、集体所有权3、个人所有权、使用权农村居民的房前屋后、自留山、自留地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法律规定1、森林分类经营的管理制度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2、档案制度全国森林资
46、源清查(一类调查)、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调查)采伐森林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森林保护的法律规定1、森林防火2、森林病虫害防治草原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1985年制定,2002年修订草原法草原利用与保护的一般规定1、草原资源权属属于国家所有,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除外。集体所有,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核发所有权证。2、草原监督管理体制国务院草原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主管部门草原利用管理的法律规定1、草原规划制度2、草蓄平衡管理3、草原征占用的管理草原保护的法律规定1、基本草原保护制度2、草原自然保护区制度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
47、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地区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3、禁止开垦、退耕还草、禁牧休牧的规定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4、草原防火的规定5、草原生物灭害防治制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1988年制度,2002年修订水法所称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一般法律规定1、水资源权属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实行水资源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2、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流域管理、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3、水事纠纷处理不同行政区
48、,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在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的,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取水、截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授权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前民事诉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前民事诉讼。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水资源利用管理的法律规定1、水资源规划规定2、水资源利用的管理规定;1、第一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第二,首先满足城乡
49、居民生活用水,第三,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开源与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2、水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论证的要求3、鼓励开发、利用水资源4、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加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1、保护水量及生态用水制定水资源规划、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2、水功能区划制度是功能区实行有效管理和保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重要手段。3、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4、地下水禁限制度县级以上人
50、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开采地下水。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1986年制定渔业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从事养殖、捕捞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国家对渔业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体制。渔业养殖、捕捞管理的法律规定1、养殖水域规划制度2、养殖权的取得与终止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3、养殖水域的环境保护不得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饵料、饲料。4、捕捞许可证制度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用的捕捞证由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批准放发。内陆水域捕捞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
51、业主管部门批准放发。捕捞许可证不得买卖、出租、转让、涂改、伪造、变造。5、捕捞限制制度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法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可以向收益的单位、个人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未经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从事捕捞活动。违法捕捞的法律责任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海域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海域使用管理法一般规定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海域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养殖用海15年、拆船用海20年、旅游、娱乐用海25年、盐业
52、、矿业用海30年、公益事业用海40年、港口、修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50年。国务院海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5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以东海域。8种海洋功能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海域使用金的法律规定海域使用金是国家贯彻海域有偿使用的具体措施。矿产资源与能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1、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家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2、勘查、开采登记许可证制度。勘查许可证有效期最长3年、石油、天然气最长7年。探矿权人,有权优先取得采矿权。3、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1、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矿山企业准入、退出中的环保措施3、普查、勘探、开采中环境保护措施矿产违法行为的制裁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可再生能源立法的主要规定可再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下册数学口算综合练习题 (每页100题)
- 《买玩具》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
- 五金安全承诺书
-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单元-三单元》
- 旅游景区消防改造施工合同
- 供应链管理项目招投标授权书
- 国有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 建筑设备租赁劳务分包协议
- 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手册
- 北京市道德与法治初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 高校实验室安全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 DZ∕T 0283-2015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正式版)
- 朗致集团逻辑测评试卷2024
-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反措
- 悬吊技术的临床应
- 精益管理与精益服务
- 用友银企联云服务ppt课件
- 造价审核部岗位职责(共4篇)
- 世界机场四字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