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_第1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_第2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_第3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_第4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编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学重难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方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 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咱们在小

2、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完成课文15页“活动” 1题、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教师精讲点拨】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

3、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探究结论】盖天说t浑天说t麦哲伦环球航行t宇宙观测、卫星照片t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 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 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 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2、

4、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教师精讲点拨】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探究结论】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三、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地球的表面积是中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假如你是一位2000多年前的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四、 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

5、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 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 思考、观察的习惯。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综合能力训练 P14 1,P15 1、2, P16 8、11。六、附板书设计: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t浑天说t麦哲伦环球航行t宇宙观测、卫星照片t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教学反思:【学后反思】1、 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2、 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一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

6、反思】(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教学重难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生:地球仪。师:对。今天我

7、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认识地球仪1、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1. 地球仪的作用。2. 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3. 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时针。(也可以让学生用水杯来做演示)【教师精讲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 直观,印象深。【探究结论】用

8、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1、 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2、小组交

9、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 小组观察讨论。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线经线【教师精讲点拨】(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2)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想象从中部平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赤道。2、 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黑容易认为是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两方面的问题东经 30度和多少度组成的经线圈可以平分地球?为什么不用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探究结论】实践探索记录表活动一: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

10、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地轴、赤道,用文字标出南、北两极点。活动二: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看到的纬线、经线。活动三:在地球仪上,利用老师提供的绳子、刻度尺,通过观察、测量、对比等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共同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并将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活动内容纬线经线它们的形状是圆圈还是半圆?纬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纬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经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的?若不一样哪条最长?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经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经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相交?4. 活动四:在地球仪上,通过观察、寻找、归纳出纬度、经度划分的规律,并把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探究内容纬

11、度经度你观察到的纬度、经度的最小度数 是多少?纬度值从起点向南、北两侧是增大 还是减小?经度值从起点向东、西两侧是增大 还是减小?你观察到的纬度、经度的最大度数 是多少?你知道从起点向北的纬度叫什 么?从起点向南的纬度叫什么?你知道从起点向东的经度叫什 么?从起点向西的经度叫什么?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自制地球仪1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 橡皮泥、彩笔等。2在乒乓球上绘制两极与赤 道:沿乒乓球两半接口处用红彩 笔绘一个大圆圈,上书“赤道”; 到赤道等距的点凿两个小孔,一 小孔注明“N”,即北极, 另一小孔注明“S” ,即南极。纬线:作赤道的平行线,即 得到长度小于赤道的圆圈。经线:作连接南

12、、北两极最 近的线,得到长度相等的半圆。3把铁丝弯成底座的形状,代 表地轴的铁丝直线与地面成 66.5 的夹 角,所弯半圆比乒乓球稍大一点。 代表地轴的铁丝穿过乒乓球两 极,并固定底座。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对经线和纬线的学习, 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 不论是用手触摸地球仪; 在上面找特殊 经线和纬线;还是划一条经线和纬线;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注重对比法的学习。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基础训练15页3 4 5 6 9题2、赤道是()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呢?3、如果一架飞机从济南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又回到济南。方向改变了吗?如果一直向西飞呢?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1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疋义形 状长度指示 方向特殊经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半球的划分纬线经线六、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第3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2、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难点:经纬网的使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活动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果在地球以上粘贴创设疑问:谁能告诉老师,足球的气门芯位于足球表面的什么位置? 一

14、个“气门芯”标记,能确定出气门芯的位置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用经纬网定位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经纬网?(2)经纬网有何用途?(3)给出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位置:40 N120 E、25 S90 W 72 N20 W 55 S120 E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悉尼2、 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肥城某中学李明同学想分别邀请巴西、法国和美国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经度160 的地方一同度假。他们能聚会在一起吗?【教师精讲点拨】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错。【探究结论】

15、不会聚会在一起。可能会有(40N,160E)、(40N,160W、(40S,160 E)、(40 S,160 W 四个地点。 学习任务(二) 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1、自主学习:自己制作小地球仪,要求(1)在小乒乓球画出:南北两极、赤道,并且每隔30 画一条经线和纬线。 标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3)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在南北两极点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地球仪制作一个支架。2、小组交流:在小组间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各纬线之间的平行、经线之间的匀称。地球仪的倾斜角度。三、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1. 【想一想】假如一架飞机从北京沿

16、同一经线圈飞行,不改变飞行方向,能不能飞回到北京?为什么?2、【是真是假】家住北京的小民,一天接到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打来的电话。爸爸说:“我们的轮船正停在 这样一个地方;轮船的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小民的爸爸电话所说的地方是真的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四、 总结梳理归纳方法: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以及经纬网的使用。1.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 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第二步:判

17、断方向方法:要判断 A点位于C点的什 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 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 A点就在C点的什 么方向。第三步: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 划分界线是20 W和160 E。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 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2.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判断 经纬度及代号。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做课本21页活动题2、地球上的某点,其北侧是中纬度,南侧

18、是低纬度,东侧为东半球,西侧为西半球,该点是()A、30 N, 160 E B、30 N, 20 WC、30S,20WD、30S,160 E3、 与60 W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A、 60 EB、120 W C、120 E D、04、关于右图中A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 A点的纬度是20,经度是15B. A点的纬度是20 N,经度是15 EC. 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 A点位于东半球 D .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 A点位于南半球3015015 305、下图的四个区域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6、(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 B: C : D: 120 140 1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