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学热点问题述评_第1页
近年来社会学热点问题述评_第2页
近年来社会学热点问题述评_第3页
近年来社会学热点问题述评_第4页
近年来社会学热点问题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近年来社会学热点问题述评社会学学科建设:增强其解剖力、想象力和前瞻预测功能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势表现为被传统社会学理论体系所包容的实证、人文、批判这三种取向在对峙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研究自1979年经邓小平提议恢复以来,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及费孝通、雷洁琼等老一代社会学家的引领下,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等为代表的社会运行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等为代表的社会分层论和转型社会论,以北京大学谢立中为代表的社会理论重构论,以清华大学孙立平为代表的社会结构断裂论等学派,并且

2、涌现了李培林、李强、李路路、苏国勋等新的社会学领军人物。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央与地方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着“将社会学当作一个大筐,什么样的问题都往里面装”的忽略学术规范和理论创新的倾向;这种倾向必然导致由描述性研究和数据堆砌的总结性报告过多,从而丧失了社会学所特有的解剖力、想象力和前瞻预测功能,以至不能真正地起到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好智囊和参谋的作用。因此,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地域文化特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质的社会学思想学派,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和谐社会建设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学围绕着和谐社会的界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问

3、题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等论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对和谐社会内涵及特征的理论界定社会学界主要从其内涵和特征两种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理论界定。如今,社会学界在和谐社会的内涵界定方面已达成共识: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人自身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其中人自身关系的和谐是其它两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在特征方面,社会学者们有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社会结构合理、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正有序、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完善、生活方式文明化等多种提法。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方略社会学界普遍认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社会制度改革与社会政策创新的滞后、社会失范和社会价值迷失这三

4、者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有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典型的金字塔形甚至倒丁字形的社会阶层结构使中国社会整体处于结构性紧张状态,由此而引起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和干群关系上种种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些学者认为,社会体制改革及政策创新的滞后是影响中国社会良性运行的核心问题。中国的社会体制并没有完全而彻底地实现从“政府单位”向“政府社区”的过渡,并且民间社会组织的发育处于较低状态,直接影响基层民主程度的提升及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有些学者认为,那些低效性的社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损社会公正,以至产生新的不平等,干扰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学者们普遍感到,社会失范和社会价值迷失问题较为严重,已成为干扰社会和谐的深层

5、原因。针对上述情况,李强、陆学艺、周晓虹等学者主张以构造合理社会结构、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创新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作为手段,去化解和消除那些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负面因素。具体地讲,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调节好收入分配、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升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的能力和机会,等等。在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可以说这些应对方略实乃通达和谐之路的必然选择。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概括地说,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结构变迁和阶层分化的研究主要针对三大问题:一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二是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及其特征与社会功能,三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构。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相关研究在理论取向和

6、解释逻辑上呈现出基于不同学术范式背景的差异。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从实践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发现政治体制、主导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结构的连续性使得中国社会改革与结构转型具有渐进性、变通性及精英集团形成的非循环性,并据此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呈现为结构性“断裂”。按照孙立平教授的观点,这种“断裂”既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体现为政治和经济方面。孙立平教授的观点因过于注意传统因袭因素对于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的影响和作用而值得商榷,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李培林、香港的学者边燕杰等人的实证研究则表明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实际上在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中自致性机制与继承性机制共同发挥着作用,换句话说,这是一

7、种市场经济因素与传统政治、文化因素交互影响与综合作用的双向互动过程,只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前者居主导地位。中间阶层对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构成的识别主要以职业为标准。被社会学界多数学者归入中间阶层的职业群体包括三类: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形成的个体工商户与私营企业主群体(“老中产阶级”);二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出现的行政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群体(典型的中间阶层);三是最近十年工资及生活待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群体(“新中产阶级”)。广为社会学者们认同的中间阶层的特征有:内部显著的异质性;规模较小,且尚未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认同,能否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8、尚待观察;流动性很强,整体上有焦虑感和压力感;发展受国际经济关系的制约。中国工人阶级的重构农民工和国企工人在市场转型中完全可能通过融合而重构“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再形成的过程已经启动已成为社会学界一种普遍性看法。事实上,目前农民工已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称作中国的“新产业工人”。更进一层地讲,知识分子也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部分,体力劳动已不再作为工人阶级的显著特征。收入差距社会学界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区域、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并且如果处理不当将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的基本结论。 主要原因社会学者们从不同视角

9、解析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乐国安、宋林飞等学者从宏观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其中,乐国安认为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政府推行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和政策、城市偏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权力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机会不平等是人们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宋林飞认为,一是初次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按劳分配中行业差距过大,按要素分配比重偏高;二是再分配不足,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与力度均不充分;三是非分配因素膨胀,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与非法的途径流入少数人手中。也不乏有一些社会学者从微观的视角入手加以分析,他们认为源于个人的禀赋和能力、努力和勤劳程度、机遇、要素占有状态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收入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缩小收入差距的路径选择吴忠民认为不能满足于对于缩小收入差距的现有提法,需要就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问题在理论上进行“逐层递进”的多层面研究。其一,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此问题及趋势作出较好描述和概括;其二,以社会公正为视角,研究此问题各个主要环节的具体状况;其三,分析不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其四,研究发展理念及具体发展政策的误区。大多数社会学者主张在实践上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但观点各异:有人呼吁政府应改革两元管理体制,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有人主张政府利用政策导向引导流动人口向“后发地区”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