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1页
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2页
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3页
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4页
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述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 (如德育教育研究、中国德育、德育报、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进行分析, 从目前国内外的情况看, 国内外学校关于寄宿制管理和对寄宿学生教育的研究是比较多的。 一些国内外的名校,都相当重视寄宿学生的管理, 对寄宿制管理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功的管理经验。 但他们的研究都偏重于对住校学生生活、教学两方面的规范管理方面。 对于规范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自立意识的发展之间的这一矛盾问题, 却没有更加深入而有实效的研究

2、结果,可以说对寄宿制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所以,无论国内国外,寄宿学生的管理经验很少用于进行公开的交流,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这些经验都存在操作性强、 学术性差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不便公开。综观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来看, 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全寄宿制下的德育管理,更是缺乏系统而有价值的研究。可以说,这部分的研究国内外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如何克服学生的家庭依赖心理, 培养其自主自立意识?住宿管理制度对学生学习成绩和体质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寄宿管理中的统一性与个性、纪律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心理咨询在寄宿管理中的作用模式1 / 8研究等方面,都值得我

3、们去探讨和研究。而且从国内外来看,对特定研究对象 中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针对以上问题, 本课题组根据德育目标的素质化趋势、 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及德育工作表现为重视过程、 重视协调和重视实践的趋势,以及作为基层的中学德育工作者, 在德育研究上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 “密切接触 ”广大学生。因此,充分利用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优势,针对在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结合中学生受众主体的实际情况, 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应该说本校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课题提出的背景遵义市田家炳中学是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政府和田家炳先生共同筹措资金

4、6000 多万元,于 20xx 年 5 月建成的一所寄宿制高中, 前身是遵义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遵义市一中已有68 年的办学历史,系贵州省二类示范性高中) 。学校占地面积 200 余亩,总建筑面积 50435平方米,现代化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自 20xx 年 9 月起,学校招收十个班的高一学生。 从今年起每年招十六个班, 计划三年内达四十八个班,五年内达六十个班,三千学生的规模。学校实行全封闭、全寄宿制、准军事化管理。根据我们的调查, 寄宿制下的学生, 有近一半的时间生活在生活区。这向学校的生活、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贵州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 对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学生进行规范化

5、的2 / 8管理?如何从学生的生活、 学习、教育规律中找出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重、难点,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和比较有特色的生活管理方式与方法,是我们全体管理者的奋斗目标。我校在学校20xx 20xx 五年发展规划里提出:加强规范化管理的领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针对现在独生子女多、 社会负面影响较大(如网吧等的影响),而在寄宿制封闭的情况下,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校园环境, 提高校园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模式 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探讨的新课题,也是更好的抓住机遇和挑战,以科研带动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2、课题研究的目的在我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充分

6、利用和发掘教育资源的潜能, 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要的同时, 学校对全寄宿制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 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能为我校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顺利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探讨在寄宿制下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关系,总结出适合于高中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心理、生理、性格、品质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探讨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和管理的高效、科学原则,丰富中学德育教育的实际内容,是一条可行之路。寄宿制生活使学生在拥有班集体的基础上, 多了宿舍集体, 这也使学生的人际关系上多了一个层面。宿舍作为休息、生活场所,更象一个小社会,更能体现学

7、生之间的交往和友情, 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场所。探索和研究寄宿制下的教育、3 / 8教学和生活管理的模式,做好对教师、学生的管理,进行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 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以更好的培养适应今后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人才。同时,在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德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3、实施课题研究的意义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1 2 下一页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第2 页形势需要,迅速地在教育方式、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视角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并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走出 “象牙塔 ”式的教育环境,在教育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

8、的目的下,在学生心理、生理条件允许的基础上,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完成从相对单一的学校环境向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渡, 并使之有能力去体验未来高等学府和未来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同时,本课题有利于研究住宿学生在长期脱离家庭教育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把握成长方向的问题。研究这一课题也是为国内各级各类高级中学的教育、 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尝试, 以期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真正有助于我国中学生的教育发展。 立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探索符合学校德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品牌、 争创贵州省一类示范性高中、实现中外教育接轨作好理论和实践准备。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主要

9、内容4 / 8本课题从调查分析在全封闭、 全寄宿制情况下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性格品质的情况与对策上入手, 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整个课题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进行。只有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来确定教育和管理的相关规则与模式, 才能真正深入到对学生成长规律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去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发展的关系。 根据现代化寄宿制下高级中学的办学目标, 为规范学校管理, 进一步促进学生生动、 活泼、主动、有创造性的发展,形成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通过走读式与全寄宿制的学生三年生活表现情况的对比研究,总结寄宿制的优缺点,完善学校

10、的德育管理。重点是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注重做好调查研究, 分析学生中发生的问题, 特别是寄宿制下产生的新问题,注重注入现代化管理思想, 强调 “全员管理 ”、“全面管理 ”、“过程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互结合, 多渠道、多形式实施教育的思想, 形成齐抓共管,以德育网络来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为更好的进行课题研究,总课题下设如下研究内容:如何克服学生的家庭依赖心理, 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自主自立意识?寄宿制对学生学习成绩、生活习惯、体质的影响。寓生活教育于生活管理之中, 加强寝室文化的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

11、人际关系。5 / 8如何正确处理寄宿管理中的统一性与个性、 纪律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心理咨询在寄宿管理中的作用模式研究。在一年的管理实践中,我们通过用制度育人、用情感育人,坚持“爱严相济、爱字当先、严字当头 ”的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大为减少, 基本上杜绝了学生打架斗殴现象,部分学生网虫迷恋网络的现象有所减轻,校风、学风明显优于走读制的学校。当然也存在有:学生不当使用手机影响学习和生活、浪费粮食现象严重、乱丢乱扔、说脏话等问题,还出现了学生谈恋爱现象增多、在午休和晚睡时不安静休息的现象等, 这些均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加强管理和加强校园文化、寝室文化的建设。2、主

12、要研究方法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1)在校内对比学校本部六个高一班,分部十个高一班,学生三年的生活、学习、习惯、成绩等。(2)从学生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所受社会的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3)与省内其他寄宿制学校的对比。(4)与周边省份和上海、深圳等寄宿制学校的对比。提倡行动研究法开展调查、追踪进行个案研究、行动研究。通过三年的探索、学习、实践,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四、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成立寄宿制高中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主要由刘黔生、杨顺尧、张国强、杜朝灵、冯发昌、杨世荣等组成。6 / 8研究步骤如下:第一阶段:(20xx.9 20xx.1)

13、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实验对象和目标,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xx.2 20xx.8),建立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特别是新问题进行成因分析, 寻找对策。确定个案进行跟踪调查,初步找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第三阶段:(20xx.9 20xx.1)完成对走读制和寄宿制学生三年对比试验的总结, 把已经初步确立的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中, 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论证、修正。第四阶段( 20xx.2 20xx.8)课题研究进行结题报告及论文结集。有田家炳基金会经费保证,加上学校总务部门专项基金的支持,本课题研究在物质基础具备的条件下,开展研究工作必将更加有利。五、参考书目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 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教育技术学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