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冲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1页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2页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3页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4页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 文 试 题学校_ 班级_ 姓名_ 成绩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

2、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

3、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

4、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

5、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

6、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

7、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

8、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人性、影响力和批判性。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

9、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创造性的一

10、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

11、的文字,完成6-9题。遍野荆花厉周吉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

12、。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

13、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14、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张凯说完,王亮觉

15、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

16、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

17、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4分)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谈谈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4题。冯元字道宗。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传三世至父邴,广南

18、平,入朝为保章正。元幼从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进士中第,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以经术并进

19、讲论,自是仁宗益响学。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故事,国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谒二府。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譓为后。(节选自宋史冯元传)注:祥练,丧期或丧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

20、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b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c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d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是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c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

21、,北宋翰林学士承袭唐朝制度,仍掌制诰。d谒通常指拜谒,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文中指拜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b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赏识。他和孙奭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c冯元才学很高,担任各种官职。他升为龙图阁学士后,参与修撰三朝正史。后来在不同地方担任不同职务,多次升迁至给事中。d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他通晓五

22、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着很深的了解;晚年时,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2)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14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刘长卿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楚客客居他乡的人。15下列对这首

23、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16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

24、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的观点。(2)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3)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写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那个夏日的下午,正是我异常繁忙之时,前行的车突然被堵在半路上,此时无事可做,只好定下心来,反正进退不得,又何必心烦气躁?眺望车外,两边都是树。平时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注意绿叶的,也只有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才会这么()地欣赏起来。那一树树的叶子,繁茂而细小,在风中翻腾起伏,日光照耀下,向阳处

25、一闪一闪,仿佛千百面小镜在争艳竞丽。平时路过多少次了,却总是视而不见。人啊!拥有的一切,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_总以为凡事都是必然的,今天有的,明天会照旧有;等到霎那间失去了,才()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这一片绿让我想起了年少时光,_: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一辈子的;衣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如此,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那时候,一个大杂院里住好几家人。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公用厕所旁有一棵夹竹桃,叶子尖()长,叶面深绿,叶背浅绿,在展曦夕照中摇曳生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

26、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好整以暇察觉虽然却b怡然自得惊觉虽然而c怡然自得察觉尽管却d好整以暇惊觉尽管而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人养鸡,有人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西方的莎翁名剧,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的,但是,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必须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

27、。在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名著改编行为是影视剧创作。以西游记为例,20世纪以来曾多次被推向影视屏幕。动画片大闹天宫、戏曲片三打白骨精、周星驰大话西游等电影、央视版和张纪中版西游记等电视剧,都改变着人们对西游记的固有认知,孙悟空在造反英雄、儿童偶像和后现代情圣等形象之间穿梭变化着。但是,正如孙悟空固然有七十二变,他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以及疾恶如仇、积极乐观的英雄气概没有变一样,名著改编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风貌,但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则是一成不变的。22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就”碎片化阅读”提取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5分)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

28、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上这些科技成果的名字是否引起了你和同学们的兴趣呢?本周要开一

29、个主题为”科技与人文”的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作一个主题演讲。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与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

30、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

31、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

32、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

33、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

34、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

35、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

36、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人性、影响力和批判性。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

37、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是错误的。原文说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由此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的是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故选c。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

38、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是错误的。由原文”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

39、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方面的原因,题干以偏概全。b项,”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是错误的。由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有值得商榷之处。c项,”只有才”是错误的。由原文”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

40、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可知,当代作家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是大有裨益,但不是必要条件。故选d。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d”

41、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题中材料二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而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做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对现实做一次深度的介入。故选d。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案】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

42、,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的把握能力。从论证方式上来看,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式。比如在论证”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这一观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以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进行论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像李辉、梁鸿这样的”非虚构写作”作家和那些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的一些作家进行对

43、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从用语来看,议论文讲究用语的准确性,如”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中”似乎”一词,表述严密;”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本文段既写到”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即它的价值。同时也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不足,比如其艺术性偏弱,论证比较客观。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答案】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文学的”真实”。

44、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李杰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同时,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

45、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文学的”真实”。由原文”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遍野荆花厉周吉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

4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

47、,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

48、”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

49、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

50、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51、。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c项,”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可知”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顾忌王亮的身份,而不是”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故选c。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

52、致富的路子。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错误,原文没有对人物形象正面的细节刻画,文中”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道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等,也可认为是细节描写,但对人物塑造而言属于侧面描写。故选b。

53、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1)从情节方面看:荆棵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围绕荆棵展开,荆棵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尾对荆棵花开的描写照应了题目。(2)从人物形象方面看:爬山途中的荆棵烘托出王亮的迷茫;后面对”荆花遍野”的描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3)从小说主题方面看:荆棵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原文”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低矮”“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等说明村里的

54、自然环境很差,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荆棵也是小说的线索;”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这才使他萌生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想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烘托人物形象,烘托出王亮的迷茫;”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

55、淡淡的清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可见这些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对荆棵花开的描写也照应了题目;”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等,荆棵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最后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谈谈

56、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6分)【答案】(1)失败原因:对客观实际了解不全面;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短视的财。成功原因:保护了荆棵,顺应自然;大量养蜂,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2)启示:要顺应自然、顺势发展、因地制宜;善于发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扶贫干部要切实帮助村民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一个方案是将荆棵制成盆景出售,失败原因,结合张凯的话”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

57、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可知,失败原因是”荆棵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短视的财”。第二个方案是养蜂,制作天然荆花蜜。成功原因,首先避免了卖荆棵可能出现的后果,”保护了荆棵,大量养蜂,顺应自然”,避免竭泽而渔式的致富,做到了”可持续性发展”;再结合”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