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起看看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欢迎查阅!#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准备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篇。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教学设计参考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1、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

2、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熟读精思。2、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

3、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这些句子:多

4、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j)案”,“不可倒(do)一字”。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3)老师范读或教读。(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

5、书册。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2、畅谈感受:目的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

6、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成

7、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2.指导学生读准*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8、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突破1.了解学生朗读*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2.在指导学生理解*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教学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教师: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篇。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9、!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

10、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板书:熟读精思(节选)(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课件出示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

11、师。他还是南宋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学习古

12、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须整顿几(j)案”“不可倒(d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n)”(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3)第一段停顿示例。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5.教师范读或教读。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

13、、读顺。(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2.指名说说*大意。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

14、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4.齐读课文

15、,读出味,读出情。(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或问*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2)熟读有

16、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

17、后的感想。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

18、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的学习目的。)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拓展: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作业: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19、。)#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3#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因为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是的慰藉,并可以此引发无限的遐思。2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及词语。3继续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培养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看世界的情趣。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这是茅盾,我国现代的作家,他写了子夜,林家铺子等长篇小说。他写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很有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写的另一篇优美的散文天窗。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我们已经预习了

20、课文,请同学来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2交流:1天窗的来历;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3天窗是神奇的。三讲读第一段1自读课文1-3节,完成填空。为了 所以人们要装天窗。天窗就是2交流3齐读过渡:大人们在屋面开了天窗,在木板窗关上时,是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的一点亮光。这方小窗竟成了孩子们的慰藉,“慰藉”什么意思?(板书:慰藉)1默读4-7节,思考: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天窗又是怎么给孩子们带来慰藉的呢?(示刚才的两个问题)2交流:(一) 1 1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第四节)2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读一读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情景。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2交流: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示:透过小小的玻璃.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